重温:陈水扁口述历史,披露两岸往来、军文关系秘辛

2000年陈水扁就职前,对岸一位“有力人士”通过亲信传来一张纸条;13年后他解密,纸条来自时任中国海协会长汪道涵。
台湾 政治 政治团体

2004年1月18日,陈水扁坐在民视摄影棚里侃侃而谈,这时的他,既是总统,也是寻求连任的候选人。距离投票日还有61天,他的竞选对手批评他“公器私用”,以执政优势趁机上媒体宣传,但陈水扁却坚持,这是一场面对人民的“电视国政报告”。

坐在对面向陈水扁提问的不是民视记者,而是总统府国策顾问萧新煌。谈到当时陷入紧张的两岸关系,陈水扁出人意表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他说这张纸条是在2000年他就职前,对岸一位“有力人士”通过亲信传来,陈水扁说:

“对岸希望我在就职演说时能有以下这样一个谈话:我们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相信两岸人民一定能以龙的智慧,在双方互相尊重对等情况下,处理好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

这张纸条是真有其事还是选战花招?如果真有,这位“有力人士”是谁?当时引发各方揣测,却始终没有答案。

13年后,陈水扁自己在一部口述历史中解密:纸条来自已经在2005年过世,时任中国海协会会长的汪道涵。

与对岸交手的经验可为殷鉴

这部尚未公开的口述历史主访者是陈仪深,任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年底,他以彭明敏文教基金会的名义接受委托、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规格的“陈水扁先生口述历史”。这部口述史源于2015年,台北市长柯文哲指示台北市文献馆执行的计划。去年7月底开始,陈仪深10次至高雄,访问正在保外就医的前总统陈水扁,结案时完稿近20万字。根据北市府的行政流程,这本书可望在今年5、6月间出版。

回头看前述这一段2000年陈水扁当选之初的“秘辛”,陈仪深转述陈水扁受访时之所以“自我解密”,的确有陈水扁观照当下这个时代的意义。因为陈水扁说,当时汪道涵方面要求他在就职演说中应该提到“海峡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也建议提到“共同处理未来一中”等字句。

陈水扁说,他把对岸的要求拿给民进党主席林义雄看,林义雄反对这样表态,于是陈水扁就同样的意思,改成了“两岸人民缘自相同的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未来一中”倒是提到了。但北京政府对陈水扁及民进党政府的回应却仍是“听其言、观其行”,两岸关系在陈水扁第一任期毫无突破。

陈仪深转述,陈水扁认为这一场交手经验让他认识到共产党的统战手法,向对手要到了东西就“放进口袋”,接着继续索要。做为共产党的对手,要知道给了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绝对不会因为满足对方一次,双方关系就会稳定下来,这是现今蔡英文政府也要面对的问题。

任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陈仪深,以彭明敏文教基金会的名义接受委托、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规格的“陈水扁先生口述历史”。
任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陈仪深,以彭明敏文教基金会的名义接受委托、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规格的“陈水扁先生口述历史”。

取得总统大位绝非偶然

2000年当选总统,无疑是陈水扁从政生涯的最高峰。“从一个大时代的角度来看阿扁比较清楚,”陈仪深受访时劈头就说,陈水扁是“台湾人总统”,意即“Native Taiwanese”,2000年他代表土生土长的民进党当选台湾总统,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50多年的政权。

这位在台南乡下成长的农村子弟,苦读当上律师,“台湾之子”的故事对台湾人并不陌生。大学毕业之前,他是国民党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知识菁英;之后因为担任美丽岛案辩护律师,声名大噪,参选台北市议员,开启了政治生涯。

陈水扁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惊人的演讲能力。他总是慷慨激昂,演讲到汗流浃背,给人一种“使出吃奶的力量”,“诚意十足”的感觉。

陈水扁在政坛“冒起”,实有他个人的独特之处。例如,在他以前,民进党的选举风格都是走“悲情”路线,政治人物谈的离不开“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讲台湾人受到国民党政府政治迫害的故事。但是,陈水扁不太喜欢谈过去,他讲的是“未来”。在1994年台北市长一役,他打出“快乐、希望”的口号。他还曾在市长竞选活动扮成超人、麦可杰克森(又译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来吸引选民,虽然当时有些台独运动者批评他选举不像选举、不成体统,但他因此吸引到年轻选票。

“民进党在2000年胜选并非侥幸,”陈仪深强调,陈水扁能够当上总统,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他的管理(Management)能力。2000年前,其他民进党籍的地方首长陈定南、苏贞昌、陈唐山等人治理地方的成绩,已在全台名列前茅,超越许多国民党籍的地方首长。

陈水扁在1994年开始的一任台北市长任内,完成了许多重要建设,如公车专用道、林森公园都市更新、台北101 BOT 案、翻转东区都市轴线、洲美及信义快速道路,此外,“垃圾不落地”、“骑机车戴安全帽”等政策,也都成为现在台北市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陈仪深评价,“陈水扁倾向在有限的环境里,尽其所能的将自己的力量极大化、选择在重要时刻说话,并重用年轻人……”“务实中求新求变”,不仅是陈水扁的执政风格,也反应在他的“台独路线”。

实践“务实台独”的路线

不少政界和评论者普遍对陈水扁有“台独倡议者”的评价。但如果观察他整个政治生涯,他在民进党内并不是“台独基本教义派”,反而更多是扮演着“调和者”的角色。

陈水扁在2000年就职演说时,提出了令独派惊骇的“四不一没有”的主张:

“如果中共无意动武,则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

陈水扁“如果不动武,则四不一没有”的思路反映了他的现实风格。但它也有迹可循:1988年,民进党内部讨论党纲时陈水扁也曾经提出过“四个如果”,内容是,“如果国共片面和谈、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如果国民党不实施真正的民主宪政,则民进党主张台湾独立。”但当时遭到党主席姚嘉文批评“多此一举”。

2000年当选总统是陈水扁从政生涯的最高峰。
2000年当选总统是陈水扁从政生涯的最高峰。

另一个例子是1991年,民进党讨论《台独党纲》时,党内人士想将“台湾共和国”放进党纲里,直接写出台独目标,但是,陈水扁坚持主张,需要加入“公民投票”的条件,决定国家未来。他此举,便将“国族主义”和“民主实践”连结了起来。

这反映在1995年民主进步党主席施明德,在美国召开记者会表示“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这就是民进党的台湾“已经独立说”。

1999年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便贯彻“已经独立”的概念。决议文揭示,台湾已然独立,台湾人已能够执政,无需再推翻“外来政权”国民党,由此一来,抗议的对象,不再是国民党,而是对岸的“中共”。这巧妙的与前总统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相近,两国论中,称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意即,台湾“无需独立”。

“蓝绿两个大党立场最靠近的时候,就是1999年,李登辉执政末期,跟民进党执政前夕。表现在‘中华民国在台湾’,与‘台湾前途决议文’的‘现状独立说’。”陈仪深说。

然而,“陈水扁在党内固然是台独的‘调和者’,但在敌对方眼中,他是更狡猾的台独,”陈仪深说。

陈水扁的台独,确实未能带台湾突破外部因素。到了2007年执政末期,陈水扁欲实际通过“公投入联”,以台湾的名义加入联合国,造成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希(又译小布什,George W. Bush)不满,台美关系紧绷,两岸情势也因此升高。

为“已经独立说”打造事实基础

陈仪深说,外部有北京的压力、华盛顿的顾虑,使得台湾无法被国际承认而“完全独立”,但是,观察陈水扁从政生涯中,台独路线的曲折过程,能够明白什么叫做台湾已经“事实独立”。陈仪深说,许多人认为民进党的“已经独立说”是投机取巧且逃避责任的说法,但是,就“内部演变”观点,台湾确实走向一个“事实国家”,内部已建立起民主法治社会,且已有自由竞争的公平选举。

陈仪深受访时也转述,陈水扁认为某些政治主张一时的挫折,不代表人民就永远不认同。例如自己任内虽然推动核四停建失败,但“非核家园”如今己是台湾人民的共识;再者,陈水扁也相信,到今天如果再推动一次“入联(合国)公投”必定会通过,因为年轻世代已经逐渐成为台湾中坚力量。

1990年代,台北市原本为庆祝蒋介石生日而命名的“介寿路”,在陈水扁市长任内改成了以原住民族为名的“凯达格兰大道”;总统府原本“介寿馆”的别称取消了;“中华邮政”、“中国石油”变成“台湾邮政”、“台湾中油”,“中正纪念堂”一度改成“民主纪念馆”……。陈仪深说,陈水扁在从政生涯中,已不遗余力的在能伸展的范围,强化了台湾的“主体性”。

“面对外部环境的限制,我们只能够充实内部的条件,耐心等待时机,或是创造时机,但不是一蹴可几的,”他说。

至于陈水扁执政末期的官司问题,陈仪深原准备访问、收录进口述史,最后仍然落空了。陈水扁表示,因为他是官司当事人,有关官司的问题他现在都不便回答。陈仪深评价,“我限于资讯不敢说他无罪,但他确有受到司法不公的待遇,这应该给他平反。党国遗绪留下来的司法系统,改革是缓慢的,产生司法不公的现象也许难免,但蔡英文既然当上总统了,应该有所补救。”

陈仪深最后说道,“台湾人寻求当家作主的历程,有起有落,有成功有失败,陈水扁的挫折也是台湾人的挫折。观察陈水扁,应该放在台湾民主化、国家化的过程中他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因为陈水扁的官司,而看不到他的成就跟克服困难的过程,不然台湾没办法得到启示。我们要往前走,就要检查过去陈水扁这一段经验,这是重要的功课。”

读者评论 1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台灣年輕人對中國政府戒慎恐懼,是在成長過程中一直看見這個匪國一直打壓自己的國家,不是不去認同,而是無法認同,中國的傲慢,從來只是把台灣推的更遠,同樣的情形也在香港體現。
    港府一直對香港學生灌輸愛中國的思想,然而對比現實,學校教什麼,年輕人就一定會信嗎?
    要贏得別人的認同,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

  2. “已经独立”跟“当然统一”感觉上是差不多的…都是一方不敢直面问题,在臆想欺骗自己的人民

  3. 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形象会比文革、大跃进时期更差么?这显然不是主因?

  4. @mickyworks 台灣年輕人對中國沒有認同感,主要可能是因為中國(政府)形象太差了。

  5. 陳儀深曲解了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四不一沒有怎會是台灣已經獨立?拗得過火了。四不一沒有是「不武不獨」,還比馬英九少了一個不統!是還沒有有獨立,而且中國不武就不獨,也就是說武了就要獨,這很幼稚,因為中國武了,只要美國來不及阻擋,那還獨什麼獨?

  6. 他在台湾搞去中国化,台独教科书,所以现在大部分台湾年轻人没有了中国认同感

  7. 台湾在民主化之后,行政分支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出现了一些反复。希望台湾未来能够建立一个司法保持独立的法治社会。

  8. 「某些政治主張一時的挫折,不代表人民就永遠不認同」這話說得好。十年前覺得陳水扁推動的改名運動不過是浪費公帑,現在才認知到其重要性。撇開貪污不談,陳蔡兩個總統在推動社會前進上確實比馬做了更多貢獻。

  9. 不錯的報導

  10. 端會員的連結目前是404喔。

  11. 阿共一張紙阿扁放在身上. 記在心上. 還掛在嘴上.
    早說嘛,阿扁心向中國,搞的一群人瞎挺你,原來假的

  12. 有時換黨派換人確實能做到之前政黨做不到的事,但是因此在意識形態上誇大什麼本土人執政就有些過分了。希望他能多談些民進黨執政是如何改變了原來的政治生態,如何具體體現本土化得進步性的,否則意識形態的浮誇讓人厭惡。

  13. “陈水扁认为这一场交手经验让他认识到共产党的统战手法,向对手要到了东西就“放进口袋”,接着继续索要。作为共产党的对手,要知道给了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绝对不会因为满足对方一次,双方关系就会稳定下来”
    这话说得很对,就像当初中共和民主派谈判,民主派妥协促成2012政改方案,没想到中共其后反而对参与谈判的泛民政党穷追猛打,更是在其后推出假普选方案,令主张协商解决的民主派两面不是人

  14. 阿扁的病好了?你是主治醫生?

  15. 看来阿扁的病好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