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传媒特约撰稿人:TL
在鞋匠Masaru Okuyama的工作室,瞥见墙上有张小女孩的照片,他笑言:“是我女儿。我大女四岁,小女儿两岁了。”已明白爸爸是造鞋的吗?“大女知道啊。”我笑说,若老师问“爸爸做什么职业”,他女儿的答案肯定全班独有。“也是。在日本,知名鞋匠大概有十多位,香港就很少。”日本人 Okuyama 自08年移居香港当鞋匠:“虽然这份工作不容易,但我真的很喜欢,那种享受,跟我年轻时在造鞋学校上课一样,一直没变。”
半途出家
Okuyama 在东京报读造鞋学校时,已近30岁,准备辞去在首饰公司控制产品质量的工作。“当时其实收入不错,我放假时,可以飞去英国和法国买皮鞋。”鞋匠并非他小时志愿,是上班要穿西装了,才注重脚上皮鞋:“记得自从买过英国 Edward Green 皮鞋,发现传统设计很美,就开始迷皮鞋了。虽然工作稳定,但打工始终少了某种满足感,踏入30岁,更觉得要寻找自己真正所爱,我很自然想到皮鞋,就决定辞职去学造鞋吧。”现实是首天上课,已担心自己破釜沉舟是否出错。“第一天学磨刀,要够锋利才能剪裁皮革,一切比想像难得多。结果首个星期都在了解工具,连皮革都没接触。虽然有点自我怀疑,也只能天天继续练习。直到完成首对皮鞋,那种满足感才令我觉得没走错路,那双鞋,我父亲仍在穿。”
完成两年课程后,Okuyama 跑去欧洲,却一直没人收他做学徒,在米兰遇上著名鞋匠 Riccardo Bestetti:“他很欣赏我,建议我直接开店造鞋,说比当学徒只做某些简单工序,能学得更多。”在日本起步不久,他娶了港人太太移居香港,最初只有亲友来造鞋,收入不多,要在酒窖做兼职。“很幸运,酒窖认识的客人开始找我造鞋。老实说,一对手造鞋要半年至一年才完成,我也没可能接太多订单,靠口碑慢慢累积客源,就这样做到今天。”
手工缝制的鞋底
他笑说:“很多买手造鞋的人,都爱听鞋匠的故事,我也常常跟客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亦是工作有趣的地方,要花时间跟客人聊天,先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对皮鞋物料和颜色的喜好,想造一双日常穿还是上班的鞋等等。”现时 Okuyama 的客人,多是商人、医生等专业人士,毕竟一双鞋售价最少三万多元,全人手制作,可以想像工序何其费神。先要全方位量度双脚,以樱桃木削成鞋楦复制脚形。“要将量度出来的数字,化成鞋楦上的弧度和曲线,真像雕塑般。”然后将皮革拉扯钉上鞋楦放一个月,待鞋面成形,而那只是造“样本鞋”,供客人试穿作调整,才用另一块皮重复所有工序,制作真正的成品。
“我觉得最有趣是制作鞋底。”将几层鞋底以人手缝合,是来自英国逾200年历史的造鞋技术。“街上买到的高档现成鞋,鞋底由机器缝合。手缝的鞋底就较柔软耐穿,磨损后永远都可以更换。因为胜过机器,才值得人手制作,也是我当鞋匠的价值。”造每双鞋,都靠他一个人的功夫,天天朝九晚七上班,有时赶工至深夜,孤独吗?“我反而觉得,香港大部分人赚钱至上,我做鞋匠那么‘原始’的职业,遇到困难也没人了解。不过造鞋的过程往往令我很开心,暂时抛开营运生意的问题,感到平静。完成一对鞋后,像送走自己的女儿,有点不舍得,但希望它会令客人开心。”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