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傳媒特約撰稿人:TL
在鞋匠 Masaru Okuyama 的工作室,瞥見牆上有張小女孩的照片,他笑言:「是我女兒。我大女四歲,小女兒兩歲了。」已明白爸爸是造鞋的嗎?「大女知道啊。」我笑說,若老師問「爸爸做什麼職業」,他女兒的答案肯定全班獨有。「也是。在日本,知名鞋匠大概有十多位,香港就很少。」日本人 Okuyama 自08年移居香港當鞋匠:「雖然這份工作不容易,但我真的很喜歡,那種享受,跟我年輕時在造鞋學校上課一樣,一直沒變。」
半途出家
Okuyama 在東京報讀造鞋學校時,已近30歲,準備辭去在首飾公司控制產品質量的工作。「當時其實收入不錯,我放假時,可以飛去英國和法國買皮鞋。」鞋匠並非他小時志願,是上班要穿西裝了,才注重腳上皮鞋:「記得自從買過英國 Edward Green 皮鞋,發現傳統設計很美,就開始迷皮鞋了。雖然工作穩定,但打工始終少了某種滿足感,踏入30歲,更覺得要尋找自己真正所愛,我很自然想到皮鞋,就決定辭職去學造鞋吧。」現實是首天上課,已擔心自己破釜沉舟是否出錯。「第一天學磨刀,要夠鋒利才能剪裁皮革,一切比想像難得多。結果首個星期都在了解工具,連皮革都沒接觸。雖然有點自我懷疑,也只能天天繼續練習。直到完成首對皮鞋,那種滿足感才令我覺得沒走錯路,那雙鞋,我父親仍在穿。」
完成兩年課程後,Okuyama 跑去歐洲,卻一直沒人收他做學徒,在米蘭遇上著名鞋匠 Riccardo Bestetti:「他很欣賞我,建議我直接開店造鞋,說比當學徒只做某些簡單工序,能學得更多。」在日本起步不久,他娶了港人太太移居香港,最初只有親友來造鞋,收入不多,要在酒窖做兼職。「很幸運,酒窖認識的客人開始找我造鞋。老實說,一對手造鞋要半年至一年才完成,我也沒可能接太多訂單,靠口碑慢慢累積客源,就這樣做到今天。」
手工縫製的鞋底
他笑說:「很多買手造鞋的人,都愛聽鞋匠的故事,我也常常跟客人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亦是工作有趣的地方,要花時間跟客人聊天,先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對皮鞋物料和顏色的喜好,想造一雙日常穿還是上班的鞋等等。」現時 Okuyama 的客人,多是商人、醫生等專業人士,畢竟一雙鞋售價最少三萬多元,全人手製作,可以想像工序何其費神。先要全方位量度雙腳,以櫻桃木削成鞋楦複製腳形。「要將量度出來的數字,化成鞋楦上的弧度和曲線,真像雕塑般。」然後將皮革拉扯釘上鞋楦放一個月,待鞋面成形,而那只是造「樣本鞋」,供客人試穿作調整,才用另一塊皮重複所有工序,製作真正的成品。
「我覺得最有趣是製作鞋底。」將幾層鞋底以人手縫合,是來自英國逾200年歷史的造鞋技術。「街上買到的高檔現成鞋,鞋底由機器縫合。手縫的鞋底就較柔軟耐穿,磨損後永遠都可以更換。因為勝過機器,才值得人手製作,也是我當鞋匠的價值。」造每雙鞋,都靠他一個人的功夫,天天朝九晚七上班,有時趕工至深夜,孤獨嗎?「我反而覺得,香港大部分人賺錢至上,我做鞋匠那麼『原始』的職業,遇到困難也沒人了解。不過造鞋的過程往往令我很開心,暫時拋開營運生意的問題,感到平靜。完成一對鞋後,像送走自己的女兒,有點不捨得,但希望它會令客人開心。」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