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钟剑华:权越大资源越多越腐败的区议会

回归之后,特区政府面对认受性危机,刻意加强区议会的责任和权力,除了重新加入委任议席之外,更以各种名义为区议会提供更多的拨款……
大埔区议会拟拨款约5000万元,在林村许愿广场建有盖舞台。

不知不觉间,区议会在香港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当年,港英政府推行地方行政,成立18个区议会,议会政治首次在香港的基层紥根。虽然早在区议会成立之前,市政局已经有民选议员的制度,但因为市政局的选区范围比较大,市政局议员及当时的政治团体的姿态也比较高,强调专业与精英,也没有机制推动基层市民直接参与。因此,区议会以“小选区”的形式,以关注“文娱康体及环境卫生”事务为焦点,对推动基层的投入产生了明显的刺激作用,也开放了一个新的渠道,让地区领袖及关注民生的组织争取走进这一体制,成为香港民主化及议会制度的重要发展里程碑。如果区议会能够与在各级议会同步因应香港政制改革的过程发展下去,它应该会成为推动基层参与社区事务及发扬议会文化的根据地。可惜事情发展没有人依循这个的概念上的“正态”。

近日,有传媒再一次揭发区议会在审批各类社区活动的拨款过程中,经常出现自己人批给自己人的情况;同时,又有报章报导,2013年特首提出拨给各区区议会一亿元的社区重点项目经费,大埔区议会在审批项目建议方案时,拟斥资5000万元在林村许愿树广场盖建舞台,中标承建商的董事局内,竟然包括当区区议会的主席及资深议员。而负责审批的“甄选工作小组”,成员中不乏与这些“既是董事也是议员”的人士有着紧密的商业关系。有报章社论因而认为区议会已经成为“腐化温床”。

明白内情的人士都清楚知道,上述情况在各个区议会中十分普遍,而且并非始于今日。回归之后,特区政府面对认受性危机,刻意加强区议会的责任和权力,除了重新加入委任议席之外,更以各种名义为区议会提供更多的拨款,明年更会大幅度增加区议员的薪酬,以增强区议会的政治能量。从某个意义上看,这一种做法也属无可厚非。如果区议会能够谨守岗位,增加其职能及权力可以推动地区民众的积极参与,也可以透过区议会去推动议会文化的发展。

不过,一些熟知区议会运作的议员也慨叹,区议会不但没有带动政治文化及议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在权力及资源倾斜的情况下,变成了地方势力及建制力量分饼仔的平台,而且有越来越明目张胆的趋势。有一个现象可以清晰说明这一点。近日当一再有传媒揭发某些区议会的不合理操作之后,有涉及其中的区议员不但认为自己人批钱给自己人(或相关公司)不是问题,还狡辩说只要增加透明度便可以。这一种说法的潜台词就是说,如果有必要大可把这些潜藏的利益关系摊开,但做法依然照旧,你们也奈不了何。这一种近乎赤裸裸地摊分公共资源的行为,反映区议会正跌进了一个“权力越大,资源越多,便变得越腐败”的政治怪圈。

政府越倚重区会 部门官员越难驾驭

现时,区议会就如立法会或其他公共机构一样,都有一套利益申报的机制。但在实际执行上,却远不及立法会及其他组织严谨。这首先是因为区议会的操作,一向都不是传媒及公众关注及监察的焦点,令部分议员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也涉及区议会的工作性质,区议员固然是议员,但他们的办事处也不时要直接提供社区服务。因此在活动经费的审批过程中,有时难免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及信任。如果议员不知自重,制度被滥用甚或被破坏的风险便会上升。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除此之外,政府的弱势也是问题恶化的部分原因。随着政府对地区上亲建制的议员及政党越来越倚重,也随着区议会的构成越来越由亲建制的力量把持,负责为地方行政提供行政支援,同时也应保证操作程序合乎规定的政府部门及官员,越来越难驾驭区议会的运作。有一些官员甚至是本着一种“买佢怕”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来面对上述种种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个别区议员在势孤力弱及外乏支援的处境下,面对区议会已经江河日下的议会文化,也只能变得无可奈何。

不过,关注香港未来的所有人都不应袖手旁观,眼巴巴让区议会腐败下去。只要公众继续关注继续发声,传媒也必定会加强对区议会的监察。政府也责无旁贷,每一个地区的政务专员,应该督促相关部门,严格要求区议会跟从既定程序办事,政府也应向区议会发出更明确的操作指引,特别是涉及拨款及其他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利益申报必须准确并定期更新,一旦涉及利益冲突,相关的议员也必须退避。现时,种种陋习已经是“习非成是”,说要扭转也不容易,弱势政府也不见得有这样的魄力与胆识。今年年底的区议会选举正好给市民一个机会,务请大家积极参与,带眼选议员。

(钟剑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