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需要资源投入,你正在阅读的即时新闻能够免费开放给公众,全因有会员订阅支持。你可以选择月付畅读,也可以订阅端x华尔街日报双会籍;如果你是学生、教师,更可以享受优惠。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选择适合你的订阅方案,支持我们继续推出优秀报导。
2025年4月22日晚,拥有近200万粉丝的"同志之声"被微博强制更名,随后改为"骄傲声浪"。这一性少数资讯平台已运营16年,因回应编剧汪海林的歧视言论而卷入舆论漩涡,继而被无证据指控为"境外势力"。
当日上午,汪海林在微博调侃同性恋者为“兔子”,称“打兔子”是“过去北京爷们在公园的娱乐活动”,讽刺当前LGBT群体“满世界找招摇还打旗”。“@同志之声”随即发贴谴责,指汪海林的言论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将暴力历史轻佻化”,将争取平等称作“招摇”是污名化。
随后,该账号名称中的“同志”二字被指玷污共产主义语境。微博用户“@沈逸”(认证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和曾多次发起民族主义集体行动的微博大V“@帝吧官微”皆建议更名为“同性恋之声”——“(同性恋)没必要拿其它词语来遮遮掩掩”。
不过,“同性恋”三字在微博平台的改名规则里是敏感词。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分享更名违规页面的截图,以声援“同志之声”。
数小时后,“@同志之声”遭微博平台更名为“@用户1664065962”,未获事先通知。该资讯账号创始人花子乐称接受“@沈逸”建议,将账号更名为“@骄傲声浪”。更名公告解释,骄傲”二字鼓励不为性倾向感到羞耻或自卑。与此同时,微博上掀起“请叫我同志”的自发声援。
然而,更名后的账号很快陷入了“境外势力”指责。认证为乳品行业资深观察员的“@奶霸知道”转引一篇来自耶鲁大学本科生杂志《China Hands》的文章,称用“同志”指代同性恋“使得中国同性恋者有能力破坏政府的审查和镇压”。他又称此次更名事件标志了“同志一词被人民收回”,而同性恋者应当被称为“议员”以“符合西方政治语境”。

4月26日,汪海林转发“@奶霸知道”微博,该微博内容指控“同志之声”曾受美国基金会资助。尽管所列"证据"仅为活动合照和不可查验的截图,每一条微博的点赞数都超过了两千。
花子乐的微博“@男孩像我”也被翻旧账,因12年前曾发布与外国人的合影及出现台湾IP被指“境外背景”。民族主义账号纷纷发文,呼吁“立刻封号抓人”“学习俄罗斯经验”。
对此,花子乐坚称:“同志之声”从未申请过境外资金,“经得起任何权力部门审查,也不怕被查”。“@骄傲声浪”更名公告写道:“我们始终坚信,在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多元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对于服务LGBTQ+社群的公益组织来说,公开发布“爱国爱党”声明实属罕见。过去,直接服务少数群体的机构较少以宏大叙事自证其价值。
自由亚洲电台评论称,此次更名事件为收紧性平活动空间的指标。然而,这条报道被“@奶霸知道”搬运至微博,称此报道为“皇军认证”,甚至可以证实“同志之声”是境外势力。
与过往中国性少数社群在社交媒体上遭遇的整顿事件相比,此次“@同志之声”被强制更名仍属个案,目前尚未波及其他账号,其运营内容亦未受到明显限制。
在5月17日“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日”临近之际,公众关于性少数群体生存处境的担心并非多虑。
十年前,中国对性少数群体的审查多与“扫黄打非”和“低俗内容”整治挂钩。2016年2月,同性恋题材网剧《上瘾》被全网下架。同年发布的《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将同性恋与乱伦、性虐待等列为“非正常性关系”。
“同志之声”成立于2009年,系微博上线以来第一批面向性少数群体的公益资讯平台。其内容以整理世界各地LGBTQ+社群新闻与支持资源等为主,亦会转发反歧视等话题倡议,刊载用户投稿。
这个重要的资讯平台上一次遭遇危机,是在七年前。2018年4月13日,微博将同性恋内容与淫秽色情并列清理,“@同志之声”账号宣布无限期停更,引发舆论反弹。
直至4月15日,《人民日报》在微博发布评论文章指出:“不歧视同性恋,并保障其权益,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微博随后表态不再清理同性恋内容。此前被审查或停更的账号,包括“@同志之声”在内,才陆续恢复更新。
但随后,性少数的生存空间却愈发紧缩。2021年7月6日,在微信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高校LGBTQ+社团公众号被集体停用,历史内容全被清除。
同月,多家长期运营的性少数公益组织也被要求更名。运营八年的“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改名为“同促在线”;2008年成立的“北京同志中心”更名为“北同文化”;“同性恋亲友会”亦更名为“出色伙伴”。
此后,平台对涉及LGBT话题的处理方式趋于隐性,较少发布明文禁令,而多通过限流、降权、撤热搜等技术手段完成内容压制。在推荐算法主导的信息传播环境中,这种无声的处理方式更加隐蔽,难以确认界限与标准。

当性少数组织被戴上境外势力的帽子
近年来,“境外势力”成为性少数社群经常面对的标签。
2020年8月,上海骄傲节宣布停止未来活动。这场始于2009年的年度活动一度是中国大陆最大规模的骄傲庆典。组织者曾向媒体表示,停止骄傲游行的原因不乏“被贴上了‘境外势力’的标签”。
2021年7月高校LGBTQ社团的“未命名公众号”风波中,有社团学生反映曾被辅导员盘查“背后是谁”,被反复询问资金来源。即便全部自筹,也难逃“境外势力”的帽子。
社交媒体上,LGBTQ议题频被与“境外操控”挂钩。2024年11月,观察者网发布文章追踪一匿名X账号的消息,将美国政府资助的跨性别健康项目及反歧视倡议视为“干预中国意识形态”的证据。
这种话语策略并不局限于中国内地。2023年11月3日,香港举办亚洲首届“同乐运动会”(Gay Games),亦遭建制派议员何君尧及反同团体质疑资金来源,称其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民间活动也常被置于“勾结境外势力”的审视之下。

平台的技术性管控,进一步加剧了“境外操控”标签的滥用可能。自2022年起,微博公开显示用户IP属地。即便运营主体完全在中国,使用VPN查阅资料的账号易被指“境外操控”。事实上,在微博上使用VPN查找资料发帖并不罕见,包括“@观察者网”“@帝吧官微”在内的数个民族主义账号亦频繁转引墙外信息。
此次事件中,花子乐回应台湾IP争议时称,IP显示因使用VPN查资料后未切换网络,“百度确实找不到更多同志资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境外势力的指控无需确凿证据,却能有力挑动大众神经。汪海林曾表示,自己因在文艺界“接触得比较早”,可以系统性揭露西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在中国“布局、推广和奖励LGBT活动”。然而他所举的例证颇显牵强:90年代,一位朋友的影片在多个国际影展失利,被其归因于作品未呈现中国同性恋遭受迫害的情节。
从4月22日至24日,“@奶霸知道”就更名事件连发24条微博,以解放军退役军人、中共党员自称,质疑同志之声为境外势力。其中,多条内容获赞超万。
不过在23日,这位“最具影响力电商大V”趁热度发布了其带货乳制品和保健品的“限时特惠”,只是这条微博只有十余人点赞。当日,该账号的微博主页显示“数据飙升”,坐拥369.9万粉丝。
4月24日,花子乐在个人微博回忆,十年前他赴境外交流期间,曾多次向海外解释中国性少数社群的处境,劝外国媒体“不要再渲染我们仿佛置身水深火热”。他接着说:“你们确实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功,但我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在他点赞的一条评论中,有网友写道:“很好,中国的性少数群体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
本文的引号使用确实很随意,没有认真仔细地编辑,感觉有些赶稿,给人的印象是 梳理得也有些“粗制滥造”。可惜现在,在端传媒上面看见的内地性少数群体的报道,好像很多都是梳理性质的新闻,很少很少有深度的了,不知道是内地性少数群体的人们普遍害怕,从而不发声、不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或者也怕接受采访从而被扣“XX势力”的帽子;还是端传媒没有努力呀。因为也看见内地个别的微信公众号也偶尔会有深度一点的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报道。虽然“开花”很难,但寒风中还是会有那么一两朵。唉,也很可惜。
本文的引号使用可谓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