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当广告模式步入安宁病房,我们这样尝试“知识变现”

时代变动的速度超乎我们想像,新媒体才刚站稳脚步就已摇摇欲坠,还要面对企图赶上新媒体的传统媒体。
编读手记

2016 年对媒体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2016 年 10 月,AT&T 宣布并购全球第三大的电视娱乐公司时代华纳,若交易完成,旗下的 HBO、CNN 从此易主,将震撼媒体界。网路媒体方面,美国电信龙头 Verizon 也正在收购 Yahoo。这些收购案的背后,有各方利益盘算,但共同认知是:“媒体很有用,但是不赚钱。”

谁吃掉了媒体的饼?

长久以来,媒体主要的收入来源都是广告,然而广告投放目标也正在转型。根据数位行销协会 DMA 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台湾地区 2016 年上半年数位媒体的投放量,超越了电视广告。传统媒体眼见大饼缩水,加大力度前进数位平台,追逐广告金流,力图转型成“新媒体”。

然而新媒体就能够赚到比较多广告费吗?

很遗憾,细分成“关键字、影音平台和社群媒体”的数位广告,在台湾差不多都流向 Google、Youtube 和 Facebook。其中又以社群媒体最高,占了 2016 上半年台湾广告投放量的 29%。过去媒体打造内容,吸引观众,然后把观众卖给广告主。现在,社群媒体跟搜寻引擎直接把观众卖给你,而且超级精准。对业主来说,投广告给媒体,还不如自己下网路广告有效。

当媒体不分新旧,都用社群媒体来传播内容时,其实是加速把广告预算送给社群平台,同时也等于不断提供免费内容给社群平台,让人们更加依赖社群平台。而新旧媒体主管们,却还在庆祝精准的广告投放带来的大量触及率,宛若饮鸩止渴。

泛科知识集团在 2012 年开始经营新媒体,凭借与Facebook的紧密连结而成长。然而当泛科长成一棵小树时,Facebook 已经冲破云霄,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媒体,还不必雇用任何记者。在过去一两年,各家媒体的“社群小编”多少都体会过被 Facebook “玩弄”的经验。尤其是今年 10 月,Facebook 随机隐藏了某些粉丝专页的粉丝数,不知道让多少管理者崩溃。

优质新媒体辈出,缺乏财务永续模式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见许多优质新媒体登上舞台,产出大量高品质的深度采访内容、专栏评论,让大众对新闻报导重燃希望。然而,圈内媒体人想的是:“他们能撑多久?”

更令我们惶恐的是,传统媒体抱著他们上个世代的残余,正准备挥军杀入新媒体市场。相较于电视等传统媒体,网路广告的饼或许变大了没错,但都只能一起抢食 Facebook 和 Google 掉落的芝麻粒。在这样新旧媒体相煎,数位平台把持通路的困境中,我们认为“做内容、冲流量、卖广告”的模式,已经步入安宁病房;线上做内容,线下卖活动的商业模式,也会被大幅挤压缩水。

要突破这个困境需要尝试其他新作法。我们观察到“订阅制”和“问答打赏”两种模式。“订阅制”的成功案例,不是需要很强的“明星”支撑,就是要非常贴近订阅者的牟利需求跟情绪渴望——前者例如中国“罗辑思维”与“得到 app”的进阶收费模式,或台湾知名政评者人渣文本的“渣志”,后者如股市基金老师,跟星座算命大师。相对而言,其似乎比较不适合单纯分享知识、提供内容的网友。而“问答打赏”机制,我们则看到美国Quora、中国的知乎、付费语音问答“分答”等,似乎更适合专业知识的变现。

结合打赏的问答平台,尝试让知识变现

回归到媒体的原点来看,媒体如何选择新闻?其实是一小群人,可能是主管、编辑、记者,大家想像读者对什么话题有兴趣,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再推论出“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想知道”,以此来决定要做什么报导。然而从这次美国大选,主流媒体的看法与大众的落差,最明显不过了。因此我们寻思:在社群时代,为何要替大众去想像他们对什么好奇?为什么不让社群将他们的问题,送到彼此面前?

在这个出发点上,我们构思了一种结合“打赏机制”的专业问答平台——泛答(尚未公开)。我们希望能透过跟社群共同深入探讨议题与事件,逃离被行车记录器、小猫小狗、Youtube影片绑架的新闻内容,开始认真的去检视我们社会中的大小事件。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让社群告诉我们,社群对什么议题有兴趣,并设法让专家来回答这个问题。套用目前流行的说法,我们希望能 hack 知识产业的价值链,让知识传播达成点对点的效益。

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设计了一套点数系统,可以用来打赏、支持知识拥有者。它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知识是有价值的、分享知识的行为该被鼓励,因此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分享知识,获取知识的人则透过点数来支持分享者。我们希望透过这个平台,建立一套点数转换机制,让获得打赏的回答者,能将点数兑换成现金,这就是“知识变现”。让知识产业能够摆脱广告与流量的束缚,不必用让人惊呆的标题来骗点击率,而是直接让扎实的知识,呈现它的价值。

泛知识节的虚实整合实验

平台的专家社群怎么建立?即将在本周末(11月19-20日)的“泛知识节”,将是我们一次试图整合线上/线下知识交流的大型实验。这场活动以“知识版春呐”为想像来打造,邀集了上百位专业达人,涵盖科学、科技、人文,甚至演艺产业等五花八门的主题。

这次活动最重要的设计,是参与知识节的听众,可以在听讲同时,在线上平台针对演讲内容提出问题。讲者在现场问答时,则可以先浏览平台上的问题回答,日后还能在线上持续与听众互动讨论,延伸议题深度。透过将实体活动带回线上,我们希望让知识利用最大化。而活动的参与者,也能透过线上点数系统打赏讲者,给予实质鼓励。与 Facebook 这种不利于积累跟搜寻,而且夹杂太多私人往来的平台比较起来,泛答可被视为专业人士与知识爱好者建立个人知识履历的空间,更方便知识的动态纪录与互动传播。

新旧媒体短兵相接的此刻,决定挑战新领域非常冒险,毕竟台湾不是没有问答式的网站。但是若能延续过去泛科社群建立起来的科普精神,带进问答打赏机制,或许有机会扭转现有的知识产业生态,发展出在商业上能存续的知识传播模式。

时代变动的速度超乎我们想像,新媒体才刚站稳脚步就已摇摇欲坠,还要面对企图赶上新媒体的传统媒体。泛科知识作为新媒体的早鸟,正在探索更新的媒体形式,但无论时代怎么变,我们相信人对知识的渴求是不变的。比尔.盖玆说:“Banking is essential. Banks are not.”(银行服务是必要的,但银行则未必)。对比当今媒体生态,这值得大家思量。

(陈建玮,泛答营运经理;郑国威,泛科知识共同创办人)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