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墙里来了真外宾:他们自觉维稳、对抗右翼、聊起润

互联网的高墙如何影响这场突发的文化交汇?
2025年1月14日,北京,手机萤幕上出现小红书和TikTok的图示。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2025年1月,起源于美国禁令的小红书“TikTok难民潮”,给铸墙已久的中国网络生态带来了少有的和外国网民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中美网友对账”等一系列热点也由此涌现。1月20日,随着特朗普上任、TikTok禁令推迟,一些中国网民发现,“TikTok refugee”不再上线,曾经占领小红书首页的英文帖子也慢慢消失了。

在“难民潮”渐退时,端传媒与数位网友一起回望这短暂的破墙时分。一位即将润去欧洲的未来电工,发现“中美对账”过程中的“田忌赛马”逻辑;有大学生坚信“墙”的存在之必要,自觉维护起小红书的舆论环境;有人对抗逃脱审查、试图殖民小红书的欧美右翼群体;一位音乐博主和美国乐迷网友热切交流,也观察到因为阶层和信息差带来的想像断层;有海外留学生在碰撞浪潮中勾起被歧视的记忆,思考表达的权利;一位记者感到深深的失落,长年累月堆积出来的沉没成本,让ta失去气力去结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在算法精心挑选的热闹之下,潜藏了许多短暂却深刻的交互。中国网友怎么看待这场“难民潮”的涨退?突如其来的文化交汇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新鲜体验?通过这次互联,他们也分享了这些年的互联网观察,照见“墙”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记。

2023年7月1日,武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期间,一名大学生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内用手机录影。摄:Ren Yo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赵永青,30多岁,自媒体编辑,即将润去欧洲的未来电工

超出她想象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说中国很多地方辞退员工是不给赔偿的。她问,法律不会保护你们吗?我心想,你这不是装外宾吗?后来一想,啊,这是真外宾。

“难民潮”刚到时,我就发现,有些外国人是中国人假扮的。自称来自美国,点进主页,IP在河北。之后我除了检查IP,还会注意这个人说的英语是否地道或和中式英语明显不同。兴趣过去后,我开始重点关注欧洲IP的网友——今年下半年,我就要移民过去。

小红书有挺强的推荐机制,搜索了几个关键词,便会经常出现有关的帖文。我和一些人聊了聊,他们不都是TikTok难民,有些是在TikTok上了解到美国网友转战小红书,于是也跟着来凑一下热闹。

聊的最多的是一个巴西的,她想移民主要是因为巴西工作不稳定。毕竟我们都想去的国家福利待遇可能更高一些,而且语言也是通的。聊久了,我发现我们竟然有一些共通之处。她是八五后,小时候也会有一个观念: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找到一个吃皇粮的工作,他们叫public job。但是等她们这波人大学毕业之后,这种工作就不太好找了。好在她们可以进互联网大厂,收入更高。但她也说了一个问题,大厂现在不稳定,会裁员。我当时觉得真是很神奇,跟中国的发展脉络好像很相似,但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我介绍中国的考公热,说很多人“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她很震惊,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考上就要分手。我就说我的猜测:他们可能觉得不是同一个社会阶层了,所以就不match了。她还是不理解。她考public job没有跨越阶级、成为人上人的想法,这个工作挣不太多钱,主要就是稳定不失业,哪怕你另一半找别的工作也无所谓。

超出她想象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说中国很多地方辞退员工是不给赔偿的。她问,法律不会保护你们吗?我心想,你说这话不就是装外宾吗,后来一想:啊,不对,这是真外宾。我说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劳动法》还是比较规范的,在小点的城市可能没用。她接着想起来了,有中国同事和她说过,在中国35岁以上就不好找工作。

她对中国文化其实还算了解,知道今年是蛇年,但对中国的有些认知和实际情况的确不同。聊起这些工作有关的现象时,她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和她聊太深入的东西,可能是平台调性的原因,我在知乎上经常“键政”(注:键盘政治,指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议论国家政策、意识形态相关的政治话题 ),但在小红书上主要就是收藏一些做菜视频、摄影教程,还有教你怎样养宠物,总结来说就是很生活化的东西。

她也问了很多我的事。有天我刚考完电工证,她问,在中国做电工是不是很有钱,我说是为了找工作。之前做了挺多了解,在欧美做个蓝领也不错。她问我之前是干嘛的,我说是writter。她好奇,之后不能写吗?我就回答,这两年的写作已经让我很不快乐了。

2022年,我在一个自媒体平台做主笔,发了一些不太顺应防疫主线政策的稿子,写得很温和,但还是不到12小时就被删了,这之后能写的越来越少。自媒体要靠广告赚钱,但“偶尔写”和“总写”完全不一样。前两天有个财经号找我写软文,我给推了,作为一个表达为生的人,言不由衷是很痛苦的。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稿,绕着审查的红线,暗中冲塔,但我没法经常在他那里写,毕竟不能把试探底线的风险转嫁给他。

我和巴西网友互相分享两国的情况,小红书上正发生“中美网友对账”。我挺怀疑的,美国人会苦逼成这个样子?他们是有选票的,是有政治权利的,怎么可能让自己活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类似的讨论,我发现这种对账很多是断章取义或者是凭空捏造。

有张截图被到处转发:一个美国人说他这周工作了84小时。中国网友因此嚷嚷着:你看你们老说中国996,美国这都997了!但是这老外的下一句话他妈没给截图出来。他说:我上半个月都歇著。

还有一个,说有个美国人摆出帐单,生孩子花60多万美元。有人把这张图的原图找出来了,是一个肺癌晚期患者,住了很多回ICU花的钱,而且还是没报过保险的。Reddit有人摆出美国人生孩子的讨论,贵点的两三千美金,便宜的几百,家庭困难的甚至直接就给免了。

知乎上一些人分析,除了歪曲事实的转述,美国人自己在评论区晒的账单也有问题,很多美国人习惯浪费,有个人说自己生活很拮据,但我看他还是租住一个挺大的房子,出门不关空调。有个学法律的学生,说40岁还没还完贷款。有人分析,学贷在身,可以享受免税或降税福利,所以他们就会故意拖着慢慢还。

另外,我觉得对账本身就有一些田忌赛马的味道。如果单扒出美国底层人,那肯定是苦啊,哪国底层人不苦。你不应该是拿城市里面衣食无忧的那些人去比,应该拿中国凌晨三四点在早市找活的那些人去比。但真正活得艰难的,要么不会到小红书发帖,要么发帖就会被屏蔽。

有个人发了河北农村老家的视频,这房子功能挺齐全的,只是装修差了点,就被很多人劝删。甚至他们都不敢说你把贫穷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他们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你这样容易被间谍利用,你危害国家安全了。

这是非常老中扣帽子那一套。我不明白河北农村一个小房子怎么就他妈泄露机密了?害怕导弹打过来?导弹比房子都贵呢,人图什么?像那些位于江浙沪的发自己农村小别墅的视频,很多网友就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而且还有一点,对于外国人来说骂政府是一件很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在中国出生的人来说,他们心里会就会形成一个思想钢印:你抱怨政府是一件非常出格、非常离经叛道、需要勇气的事,对账的时候他们也不会主动说很多不好的地方,哪怕说了不好也会去找补。

我现在怀疑对账是有背后推手,大家“赢了”之后,网信办会让这些老外消失掉,避免回旋镖。我相信一个观点:在栅栏化的信息接收里,只能看到一部分真相的人,和完全隔绝于信息外的人相比,更容易被洗脑。

比如说铁链女事件,咱们从头关注到尾的知道这件事官方有多么混蛋,但是对于栅栏化接收信息的人来说,他们认知是什么?是出了这件事后国务院出了调查组,很快就解决了,他们就觉得,你看政府不做的挺好吗?也不会接着去追问。

小红书这件事也一样,一来二去只会加深在国内很多人的印象:我们在中国生活是最好的。

2023年11月3日,北京,人们在银杏树下使用手机。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张悦,20多岁,就读大陆中部某211大学

小红书就像大家的树洞,现在外国人都进来了,想说点啥都不敢发,在舆论上就有点怕。有人说外国人想用这种方式渗透、入侵我们国家的文化,我刚开始觉得不至于吧,但细想想还挺有道理的,要是他们发吸毒的肯定会影响啊。

最早注意到“TikTok refugee”是在1月15日,寒假回家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苹果手机的信号太差了,在高铁上只有小红书能连上网。点进首页,就发现了一个标题是英文的帖子,配图是她家的猫躺沙发上睡觉。

这个帖子给我的印象是“突兀”,不只是因为英文。她照片拍得很随意,没有找角度,画质也模糊,就像我爸妈用淘汰了好几年的老手机拍出来的。而且明显没加滤镜没修图,在小红书就挺格格不入的。但它有好几万点赞,我以为明星来了。我点进去,评论区都是英文回复,只有最高赞的一条是中文,说TikTok被美国封了,这些美国人就跑小红书来了。

刚开始我不太习惯,我英语学得就那样,而且他们的帖子说实话也挺无聊的,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他们的错,还是以礼仪之邦的心态去看待吧,偶尔给点个赞。可时间久了就有点烦,因为小红书是有算法的,这类帖子变得越来越多。以前我刷小红书就想看看各种好玩的视频,或者美妆分享,现在全是无聊的帖子。关键吧,点赞和回复还挺多。让我不太爽的是,中国同胞对这些外国人都特别友好,有的人英语不咋地,我都能看出来有错,但也特别积极和他们互动。他们对中国网友明明就很苛刻啊,说话也都阴阳怪气的,讲不过就拉黑,你点进主页吧他们还在主页写着“你点进我主页就代表你输了,破防的不是我”。

其实和我一样想法的人还挺多的,有个帖子我很认同。小红书就像大家的树洞,现在外国人都进来了,你想说点啥都不敢发,在舆论上就有点怕。还有的评论说,很多外国人是想用这种方式渗透,入侵我们国家的文化,我刚开始觉得不至于吧,但细想想还挺有道理的,要是他们发吸毒的肯定就会影响我们啊。

小红书有比较好的规则,守住了这一片净土,无论是内容还是氛围都很好。所以我希望这些人不要把这个平台搅浑。因为我们有些人好像还是很崇洋媚外,资本也容易被把控,就担心小红书会迎合外国人们,然后变成像推特那样很乱的平台。看到有人在发一些小红书发帖准则,包括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不能发黄赌毒消息,我觉得这也是我的义务,也是为了我自己,就也跟着复制粘贴发了。

也有一些好处,就是“中美网友对账”,我还挺关注的。都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但是民众缴税很多,连最基本的医疗和上学都不能保障。对比起来,我发现很多地方我们做得都不错吧。小红书上吹捧国外的帖子一直都挺多的,比如很多IP在国外的留子说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说国外对女性很友好。那作为女性我肯定会关心这些。但她们说的我都将信将疑,就像之前一则新闻说美国一些州的女性没有堕胎权。所以可能也不是外国的月亮都圆,只是有的地方我们做得好,有的地方他们还做得好。

我之前听说TikTok就是外国的抖音,也是一个公司的,当时不理解为啥要分国内国外。我经常用抖音,刷视频和到直播间买点东西,还和我朋友续“火花”了(注:抖音为提高日流量而推出的互动机制,和互相关注的好友每天在抖音上聊天或分享视频才可续上火花)。我就好奇啊,国外的抖音是啥样。但App Store里没有,网上说必须是美国的帐号,手机也得放张美国电话卡,不然下载了也登不了。刚好,当时《人民日报》还是哪个媒体转了一则美国媒体的报导,说美国年轻人吸了毒,像僵尸式地在街上乱跑,转载的视频打着TikTok的水印。我一想,干脆还是别上了,国外软件对这些内容把控得比较松,啥都有。

我之前登过Instagram和推特,想关注明星。她们都说明星在外网发的帖子和在微博上发的不一样。就像前两天特火的一个热搜,吴磊在外网发了裸着上身的腹肌照,好多人去看。但我上外网的时候刷到的都是很变态很色情的帖子,具体我就不说了,还有一些用繁体字的,搞台独,发一堆有的没的政治谣言。他们发言很幼稚很可笑,我想对骂,但是怕学校抓到,就算了。

虽然国内管控多,像吴磊裸着上半身,在电视里肯定是要给乳头打码,但是比较之下,管控还是挺有必要的。要都是外国软件那种,谁还想看。而且他们说是自由,其实也不见得多自由,要不TikTok为啥说禁就禁呢。小红书和微博都是你发了不好的才被封号,不像他们,啥也没干就全禁了。

我觉得有“墙”也没大不了的,因为你想翻还是可以翻的,他没有真的限制你。我们的平台本身是很有趣的,用不用他们的也无所谓。限制也是一种保护。以前虽然会有抱怨,关注的新闻忽然就不见了。但是可能也是怕引发一些慌乱,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没有搞清楚真相。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外国的帖子越来越少,其实我还挺开心的,因为小红书又恢复正常了。听说是因为特朗普上任之后又不禁了,所以他们都回去了。如果说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为啥他们没继续在小红书玩,小红书在我看来挺好的,可能因为他们不能放下TikTok上的好友?

2025年1月15日,中国江苏,手机萤幕显示美国 TikTok 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图:VCG via Getty Images

杨企云,30多岁,右翼文化观察者

有人说,“墙”把我们保护得真好,居然还有这么阴暗的一个世界,平时从来没有看到。但如果没有“墙”,中国内网对这些言论的警惕程度一定是大大高于现在的。

一开始注意到带着“vril”字样的混剪视频时,我以为是小红书上的算命博主们误用了这个标签。

这个词和纳粹有关,也有神秘主义的意思,搞星盘的可能会搞混。接着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这并不是误用:新纳粹很喜欢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人体塑像,混剪视频取材的1936年奥运会纪录片里恰好就有大量类似的镜头。

意识到不太对劲,点进这个人的关注列表,又从回复和点赞点进去,发现当时已经有一连串欧美右翼入驻,在小红书发了一两天类似的帖子了——他们在这里团建。

大部分评论都是右翼常用的表情包,还会留下很愚蠢的暗语,像是对暗号,比如“体内的白人之魂熊熊燃烧”、“我们又找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以殖民了”。还有一个记忆犹新的,说要用“vril note”来替换“red note”,还有说是“white note”的。

恰好当时有个美国网友提醒,美国极右网红Nick Joseph Fuentes也混进来了。Nick Fuentes公开支持反犹太主义、反疫苗、种族主义等观点,常年鼓吹大屠杀否认论和“大置换”等阴谋论,在美国右翼社会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他的粉丝群体“Groypers”把“RKD4NJF”(Rape,Kill,and Die for Nick Fuentes,为了NJF强奸、杀人、去死)当作标签,跟着一起来了。

我觉得要有所行动,随手发了一条帖子提醒。为了避免欧美右翼们搜到这,我没直接写标签,而是在中间加了空格,很神奇的是,它还遭到了两次举报,接着被限流了。我越想越气。这个帖子当时有几千个点赞、几千条回复。我想,可能是因此才被推到了这些人面前,让他们给举报了。评论区有很多人说,要多找点人,一起举报掉他们。还有人说找贴吧老哥和他们对喷,这一点我不是很支持。

小红书的社群氛围很好,而贴吧这些地方,毫不夸张地说就属于粪坑。一旦沾上了这些人在网络上这种shitposting的风气,就会拉低整个社群的底线。1月17日下午,我建了个群。连结刚发出来,就收到了百来条申请。

我是比较审慎的,挨个查看,至少不是空白帐号,发贴内容也不能很民族主义,像是有皇汉倾向的我都挡在了外面。最后群里一共有两三百人。我还拉了两个外国人进来,我的想法是,他们能覆盖我睡觉的时间段,帮大家鉴别一下是不是右翼帐号,因为不是所有成员都熟悉这种粪坑语言——这是同样入侵小红书的4chan(注:4chan是2003年推出的美国网站,原为分享图片和讨论日本动漫文化而建,其使用者曾引起许多著名网络攻击事件)右翼群体使用的隐藏手段,把关键的信息藏在无意义的玩笑和垃圾话中。鉴定之后,大家就会一起去举报。

小红书的举报原因选项没有类似于煽动极端主义的,很多人只知道要举报,但不知道怎么举报。我们手把手教,写些攻略,比如要选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然后附加证据材料。群里有能人异士,他们用上AI。ChatGPT在这方面很强大,它既懂极端主义的内容,经过提示以后,也能写出比较好的举报用语。但这些攻略发在公告里,审核了半天也没放出来,我转发了别人的攻略,隔天新进群的人就看不到了。

第一天,差点就有人吵起来。我拉了个越南援军进来,有人发了问号。一些人觉得越南偷中国文化,怀疑是间谍来了,我及时拉了个警戒线。因为之前就有收到提醒,有个大群人太杂了,焦点很分散,最终没做成事情。所以这个群里,每次有苗头我就会警告一下,说多了,大家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个意识。

后面我还是拉了一个小群,把吵架意愿比较强烈的拉了进去,他们会找一些团建帖子,在评论区跟右翼对抗。这个想法的转变,是因为看到Nick在Twitter发的消息:他还没发帖就被我们发现、举报了。帐号虽然没注销,但他的暱称和简介都被清空了。他觉得有点沮丧,啥都还没干就被人家盯上了。他的粉丝在底下嘲笑他。

能明显感觉出来,我们释放出来的敌意对他们来说是有影响的。我想,不能纯粹地让他们在这里过得很舒服,不能只打游击战,也得有一部分的人能够这个舆论空间里面站稳,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友好社群。

1月19日,小红书开始封禁右翼的主要标签,我们也在被限制。有人被限流了,帖子发出去只有自己能看到。有人被限制了群聊功能,不能加群,也不能在群里发言。我挨了两个罚,一个是限制我的商业收入,虽然我也不用这个赚钱,但它是永久生效的,确实是比较重的处罚。还有一个是禁了我7天的公众发言,不能回复别人的帖子,不能私信,也不能在群里面发任何东西。

右翼也在抱团。有个皇汉建了个群,我们在群成员预览中发现了一个帐号,就是我们之前举报过的。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右翼已经和欧美的右翼串连到了一起。有人想卧底进去,但是没成功,因为对方也长了个心眼,会筛选你。

最超乎我预期的,其实是国内的审核,松弛到这种地步,在外国恐怕是开不下去。它松弛到我们发现还有ISIS的人在上面发贴,发一些恐怖袭击和斩首的画面。说现在社会已经完蛋了,只有加入我们伊斯兰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很神奇的是,这个东西还真没有什么中国人看见,可能因为他们发的是阿拉伯语。

有人说,“墙”把我们保护得真好,居然还有这么阴暗的一个世界,平时从来没有看到。但如果没有“墙”,中国内网对这些言论的警惕程度一定是大大高于现在的。

这件事让我有很多隐忧。我之前长期做右翼观察,很清楚右翼在外网的主流氛围中是被压制的群体,所以它其实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些盟友。小红书的审核比较疲弱,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这件事开了一个头,原来在外网受限制的这批人可以到一个很公开的平台上,在中国的App上去破圈去传播。

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有一种跨国联合可以非常轻易地实现,他们会非常直白地去攻击女性,因为小红书是一个女性用户本来比例就比较高的地方,大家看到以后就会举报。但是他们如果涌入的是虎扑之类的地方,你完全没有任何手段能够阻止他们继续谈论这些事情。

我关注比较多的右翼网民是“孙笑川吧”这一批,之前有看到让我很膈应的一个理论“董志民主义”。就是说必须得把女人锁在铁链上,然后逼她们多生孩子,这样子国家才能强大,其实跟Nick Fuentes非常像,他说过一句臭名昭著的话,“your body my choice” 。

这些东西在外国会被算成极端主义,在境内,只要不反政府,不构成线下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威胁,他就不会理你。

2024年8月31日,上海,小红书的路边市集。摄:Hugo Hu/Getty Images

Brownie,20多岁,音乐资讯类博主

中美社会面的交往有一个问题,它是在用最好的、比较体面的社交平台的舆论氛围,去迎接一帮五湖四海的、各个阶层都有的美国人。

好像是同步来的,小红书上讨论起TikTok refugee的时候,我分享摇滚乐专辑的帖子下也有人开始留言了,有的讲英文,有的用Google机翻。我回他们英文,他们就会接着跟我聊天。当时朋友都难以置信,我说,假如这是一个福建老哥在装美国本地人,他为什么要跟我聊独立音乐?有病吧?哈哈哈。

一位外国网友经由女友推荐来玩。他主动搜索喜欢的乐队,发现很多中国人在听,比他在TikTok遇到的美国乐迷还有趣,他就开始跟中国乐迷聊天。中国乐迷给他列举了很多推荐,反过来他也推荐自己老家、大学周边的独立乐队。

他觉得TikTok的算法不如小红书,因为小红书的东西都很友好,能刷到有趣的人,他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人,跟不同的人发生连接。相比之下,TikTok的东西很趋同,大家的看法都差不多。

他不排斥政治,但在美国刷政治让他觉得太累了,所有人都是对立的、紧张的。TikTok上面的算法会有意识地推荐古怪的政治意见,甚至是号召杀人这种很糟糕的东西。小红书政治内容少了很多,反而让他能喘一口气。

我跟他们解释,这是因为在小红书不能谈政治。他们真正了解之后,知道中国也没多自由,只是现在还没有触及到会让他们很厌恶的点。比如有其他外国人说被删帖了,这东西到底怎么违规了。

有一位网友是跨性别女性,她好奇自己的sexuality的身份会不会引来攻击。但她来了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友好的平台。我和对方解释,一方面那些反跨人士本身水平不是很高,没有办法用英文,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社交平台上不会出现太多跟“跨”相关的信息。她就说I know yeah。我觉得美国人来这里没有任何负担。他们对社交平台的容忍度蛮低的,觉得有一点点不友好,他们就很不高兴,然后就不玩了,也没有很依赖这种社交软件。

一位网友说,小红书上面有很多男性凝视,和TikTok没有本质区别。他还刷过一些贴子:一位中国男性拿一张Radiohead的唱片,说这很棒。他能明显感觉到这个照片是摆拍,就是想要炫耀品味而已,Instagram上也大把这种人。

国外一些女性博主,我姑且说,可能是为了吸引到流量,穿得很暴露地弹贝斯。这些音乐人进入小红书后,评论区都是中国男人留下的魅力发言:好看,爱看。这和油管上的评论非常不一样,至少油管不会直接求偶。

其实我做帐号会很有意识不要让自己封号,所以很难聊特别多深刻内容。

我觉得很可贵的是这个过程。一个美国人,他是一个垃圾处理工,是一个普通的木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他在一个异国的环境里面,突然被那么多人关注留言、点赞鼓励,这种感动肯定是很真诚的。我们批判说因为他是美国人才有那么多流量,或者说,是中国人想要秀一下中国的好才做这些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感情的互动是很真诚的。

但说回中美社会面的交往,它有一个问题,它是在用最好的、比较体面的社交平台的舆论氛围去迎接一帮五湖四海的、各个阶层都有的美国人,这个落差就让中国人确实会发现美国人是千奇百怪、各有困难,让美国人发现中国其实是很美好的,很有趣的、很友善的、很精致的。很多人会感慨,小红书上看到的中国人永远都带着妆,永远都那么体面。大家说话都那么得体,然后还那么会做饭,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因为阶层差、信息差才有的想象。

好像是1月20日左右,TikTok禁令解除,他们就都回去了。小红书这个窗口是不可持续的,这个浪很快就过去了。很多人玩TikTok是要赚钱的,而小红书没有给他们变现机制。

2025年1月16日,美國紐約市時代廣場,一位離開TikTok後使用小紅書的網紅在拍攝影片。攝:Brendan McDermid/Reuters/達志影像

飞天大开心,20多岁,海外留学生博主

她当时在TikTok表达对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后不舒服的感受。最搞笑的是,老外全在道歉,“很抱歉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而华人们在问“有必要吗?”

我还在上学,做两份兼职,一份线下,一份线上——小红书“海外赛道”的博主。我每天花一个小时刷手机,因为我在靠小红书平台变现,所以刷手机对我来说不是单纯的消遣,我会带着找素材、找灵感的态度来刷。

我和一些社交媒体博主有个沟通群聊,是其他人在群里讨论,我才发现好多外国人来了。很多视频都在讨论“为什么大家这么欢迎老外”。还有博主秀英文说,“嗨,TikTok refugees,我是少数不用翻译你们就能听懂的博主。”还有人在做比较迎合外国人的内容,让我觉得有点不对劲。

留学生博主则是另一种态度。很多人特别愤怒,因为在海外多多少少遭受过歧视,所以对这件事很敏感。

我对TikTok refugees没什么太大意见,来美国后,我基本没遇到过摆在脸上的歧视,所以对这个话题的感受没那么强烈。但那两天刷小红书的体验不是很好,我就只剩小红书这一片纯中文净土了,如果想看洋人,完全可以去Instagram、TikTok上看。

因为我本来就刷不少海外内容,所以现在的变化对我来说,是从营销号搬运洋人,变成真正的洋人出现在我的推荐里。以前外国内容大概占20%,现在可能涨到40%。有时系统推送的内容让我觉得像在刷翻译版TikTok。

1月14日,我直播时突然进来一个人,发弹幕说“sometimes i ching sometimes i chong” (注:在海外,“Ching Chong”被用来模仿、贬低华裔的英语发音,被视为歧视性种族用语)。当时我直接用英文骂回去,但最后小红书竟然关了我的直播间。

后来我用小号在小红书发帖表示愤怒,我是先被骂的,结果却不允许用英文反击,但这条帖子涨到1000点赞量后突然被限流。之后我又发帖开骂,直接说小红书已经不顾“原住民”的死活了。工作人员来找我,说平台不允许直播时一直用英文,除非手持身份证拍照提交审核。经过这件事,他直接给我开了白名单。

那段时间我很生气,因为开始有很多外国人给我留言问很愚蠢的问题,比如“你们是不是都吃狗?”还有一个黑人给我留言:“你们不喜欢被种族歧视,难道小红书就允许你们歧视别人吗?”他主页上发了一条笔记,内容是某个亚洲女生发OOTD,梳了一个很大的爆炸头。他认为这是在挪用黑人文化。我当时看到觉得很荒谬,这是美国自己的历史遗留问题,怎么还来指责一个华人女生的发型?

后来我在TikTok发了一条视频,标题是“don’t come to小红书”。评论里大部分人都在道歉,真的就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为不属于自己的错误道歉。

我身边一些女性博主也开始用TikTok。那段时间可能因为很多英文视频打乱了小红书的算法,她们被封得特别严重。只要是视频带上TikTok refugees或者FYP标签,或者出现中英双语句,至少被审核卡住8小时。

一个博主朋友因为经常讨论女性话题,经常被人搬运到B站上被骂。一旦遇到理念不合的人,首先遭受的就是外貌攻击和身材羞辱。她最近跑到外网探讨自己的观点,哪怕意见不同,大家也不会上来就人身攻击,而是针对话题讨论。

她当时在TikTok表达对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后不舒服的感受。美国对华人的排挤很严重,因为这边的政府就是这么引导舆论的,她经历过很多痛苦的事情。但最搞笑的是,她发布视频后老外全在道歉,“很抱歉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而华人们在问“有必要吗?”

有人开始说留学生ego太重,指责留学生不理解别人,觉得我们因为见过很多老外,所以才不惊奇,应该体谅国内的人。

说实话,我小学时遭遇过一次歧视,当时的老师虽然表现得很隐晦,但因为我语言不好,没办法反驳,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了很久。但现在我人在湾区,这边身边的人种族比例五五开,我基本没遇到过明显的歧视。

所以我不会觉得“凭什么大家要这么对待美国人?”因为对我来说,他们好像也没怎么对我坏,这是我的个人体感。但当有人开始批评留学生ego时,我翻了个白眼。不能因为你自己没经历过,就不允许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吧?什么事都能扯到留学生的privilege和ego上,这种论调我真的很不喜欢。

我现在在小红书运营的是第二个帐号。第一个帐号在粉丝量达到3000时被永久封禁了。我非常确定当时什么都没做。我怀疑当时有一条和品牌方合作的视频没有报备,后来品牌方为了帮我推广,找了一些人来刷我的数据,结果系统误判我在操控数据,永久封禁我的账号。

这两天我的两条关于TikTok难民的视频比较火,增长了2万粉丝,现在大概有四分之一的粉丝是老外,所以会看到一些洋人在我的评论区用英文留言。其实我之前发布了一条纯中文的视频,特意没加双语字幕,结果有些老外来说我忘了加翻译,下面很快就有人响应说,这是中国的软件,要看的话自己翻译。

那些TikTok难民的关注特别好拿。他们懵懵懂懂地闯进一个地方,只要看到有人说英文就会关注。他们的互动方式也和国内观众不一样。国内观众可能看完视频后只给两句评论就走了,但老外一认同你的视频就会关注你并留下评论。

我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好原有的受众群体。从现实角度看,小红书始终是一个中国平台,想通过它变现的话,还是得依赖国内粉丝。如果粉丝全是洋人,我觉得变现并不容易。所以如果他们难民愿意看就看,反正我更喜欢跟讲中文的人一起玩。

2025年2月5日,中国西安市明代古城墙旁,一名男子站在三轮车旁等候。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何时来,20多岁,关注大陆媒介生态的自由撰稿人

如果在我精力旺盛、愿意从小跟大家去培养一段友谊的时候,没有建起墙,我们聊的话题可以很广阔。这个沉没成本是没有办法在短短时间内铸造的。我没有这个心境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了,这对我来说是弥补不了的遗憾。

曾经我很期待这样一天的到来——地球村的概念再次被提起,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终于再相连。我平时有翻墙看YouTube、Instagram的习惯,但我更像一个闯入者,或者说是偷渡者。我不是真的和别人平等交流,而是入乡随俗,自觉地伪装。我不会分享喜欢的中文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只能跑到我中学时喜欢的美剧帐号下面互动。这次他们推翻了墙进入了小红书,大家好像在人群分布上终于势均力敌,不再一方迎合一方,而是真正开始了“交流”。

在对账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很兴奋。在中国做记者,要承受方方面面的内容审查,我很厌恶信息的闭塞。这一次,民众自发来了场信息的交换。但结果却让我很失望。对账的帖子刚有时,一些人还是在真的互相分享,期待信息的流通,到后来就变味了,很多人都在“凡尔赛”,明面上说很辛苦,实际上处处炫耀,目的只是为了把对面的人比下去。

这些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有一个直觉:凡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这些喉舌强调的,大多都是和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中美对账的帖子出来之后,果不其然他们就跳脚了。很多人评论:还是中国好,怪不得要有墙,不然外国人见到了会自卑。

有人是调侃,有人是真这样认为。

说到底,虽然很多人自诩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需在意美国的眼光,但他们从根本上还是很在意的。比如前几天,韩国人来旅游、一些上海少爷开豪车让他们见世面的热搜,以及在简中互联网持续已久的“装外宾”事件。

在大陆的社交平台上,经常会有号召“台湾回家”以及祝贺“香港回归”的视频,一些台湾IP的人含情脉脉说:等我回家。往往能引起几万点赞,几千回复。但点进主页,会发现她前天和今天的IP都还在离台湾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只有昨天在台湾。还有些人自称是香港人,让台湾也和他们一样回归享受妈妈的怀抱,但这些人的用词、字句能明显看过来是从简体转过来的。大陆的很多网民都深谙这个操作:登陆翻墙必备的梯子时,修改一下代理模式,就能伪装外宾,自娱自乐。

很多博主现在发现了一个新赛道,到外网自己发一些中国的视频,然后再录屏回来。视频上会有各国网友留言,韩国网友、意大利网友、阿拉伯网友齐齐赞叹中国多好,然后顺便贬击自己国家多烂。这些视频把小红书、B站、抖音上的网友弄得特别振奋。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翻译全都是机翻,各个语言的内在逻辑是不一样的。可能真的是应了一句话,越自大的人其实越自卑。

我觉得现在整个趋势都不好,比如说消减英语的作用,以及墙的建立越来越广阔,这其实就是阻碍大家与外面的连接。很多人说如果你有需求的话,还是可以翻墙的,这话不假,但是说实话,这会无形中给你增添一层障碍。当一个社群没有足够多跟你一样的同类的时候,你在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异类,你就会自然而然减少在那里的停驻,本质上面,它会从这些层面一点一点将你驱逐出去,它会成为一个更无形也更有力的墙。

我记得是大学的时候,看到《环球时报》一则编译的新闻,一位学姐建议我把这当作锻炼寻找原始信源能力的一次尝试。我发现它引用了一个媒体的消息,但那个媒体说的和它编译的完全是两回事,从此之后我就多了个记性,每次它一发这种编译外国媒体的报导,我就立刻去搜原文,每一次几乎都是大相径庭,就像外国媒体报导中国防疫时说“这是不可接受的”,《环球时报》还是哪个媒体直接翻译成了“可接受”的。

这次短暂的“重逢”,说振奋,其实倒也不会有,因为我知道这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他们一定会管制你,而且我也不觉得外国人能真的适应这一套审查机制,他们可能只是来这里图个新鲜,当他们发个自己的身材照片就被屏蔽时,他们一定也会觉得不满。

特别让我感到失落或悲哀的是,在这个时候打开了窗口,并不会真的给我带来什么。如果在我15岁、精力很旺盛、愿意从小跟大家去培养一段友谊的时候,没有建起墙,那么我可以跟天南海北的人分享中国社情,对方也可以跟我分享外国的见闻,我们聊的话题可以很广阔。可现在呢,我想要跟他讨论一个事情,就需要先把这件事情的前后背景给他们全部讲清楚,不然对方不会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同理,对方也是一样。这个沉没成本是没有办法在短短时间内铸造的。我现在也没有这个心境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这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个弥补不了的遗憾吧。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