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欧迪斯:从苏联崩溃,到普京拾起的俄罗斯光荣

普京曾抱怨,俄罗斯联邦并没有让苏联起死回生的打算,但是无论如何,就是无人相信。或许,想再次崛起的,是那个俄国人心中永恒的“俄罗斯”……

1991年12月25日,苏联(USSR,1922-1991)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时间点,是目前各国公认,苏联解体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点。

但是,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苏联崩溃非关政治,而是“共产俄罗斯”作为一种生活模式的优越性被彻底击溃;俄罗斯从半个欧洲学习的对象,再度跌回到“落后西方”的边陲之地。

这个诞生于理想的聚合体,最终也亡于心理冲击;而致命的一击,来自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位总统,叶利钦。

1994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美时,在国际媒体面前与克林顿一搭一唱,表现得像个丧志的酒鬼大叔,态度唯唯诺诺;甚至连克林顿提到北约东扩,叶利钦还加码表示,或许俄罗斯有一天也会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下简称北约)。

而在叶利钦访美前的同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已踏上俄国土地,在俄罗斯全国联播的频道上,向俄罗斯人说着:“为俄罗斯的伟大寻找一个新的定义”。这趟欧洲行,克林顿也和叙利亚的老阿萨德(Hafez al-Assad)有过一番谈话。

物换星移,2017年的华盛顿,不再有下一个克林顿;而莫斯科成了小阿萨德(Bashar al-Assad)最大的靠山。其中的关键,在于普京。

俄罗斯的历史纵轴

克林顿时期的国务院俄罗斯专家,美利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 James Goldgeier 认为,无论是国内或国际层次,普京的确将1990年代,视为俄罗斯的耻辱。普京的看法,折射了俄罗斯历史文化的脉络。

俄罗斯的对外关系,始终在“成为欧洲”与“取代欧洲”之间徘徊,这种情结类似于古代日本如何看待中国:既是模仿的对象,同时也是超越的对象。要是正好全国一统,出个丰臣秀吉,取而代之的想法就会化为行动。

打败恩师,是作为一个学生,最崇高的敬意,这一点,俄罗斯和日本,异曲同工。

从2008年俄罗斯踏上格鲁吉亚,到现在波罗的海三小国、北欧进入战备状态,西方显然没去理解,“历史”在俄罗斯人心中的份量。“苏联”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世人只注意到冷战期间,意识形态壁垒分明的横断面,忘了检视作为苏联老大哥的“俄罗斯”,在历史上更深远的纵轴。

回顾过去,俄罗斯与欧洲,不断出现“取自西方、对抗西方”的例子:10世纪的伏拉迪米尔大公(Vladimir the Great)采纳罗马传来的东正教;结果俄罗斯却在东罗马灭亡后,成为欧洲东正教中心。18世纪初彼得大帝推行“西欧化”,结果反过来重挫瑞典,打赢“大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 1700-1722),敲开波罗的海大门。后来,苏联从德国导入共产主义与哲学思想、聘请美国专家学习工业技术──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主导东德人民的思想,某些科技项目发展也超越美国。

冷战期间,苏联的本体,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俄罗斯帝国,冷战也只是欧俄之争的变体、历史长河的一部分。

对普京来说,苏联帝国的解体过程依然持续。1991年只不过打破了“蛋壳”,北约三次东扩,才真正入侵了大部分的“蛋白区”。`连同乌克兰在内,发生在东欧的颜色革命、南斯拉夫的解体,在普京眼中,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情:西方不断翻新分裂解苏联的手法。透过推动意识形态的改变,一层层剥离历史上附庸于俄罗斯的前卫星国。

回归帝俄格局,抗衡北约东扩

俄罗斯西面欧陆、东临海洋的特性,加上广大腹地,使得历史上发动袭击的对手,都必须考量到它的特殊性。在陆地上,俄罗斯所遭受过来自欧洲方向的两次大规模入侵──1812年的拿破仑大军,以及1941年的希特勒大军,两次都是从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陆路通道,企图以闪电战的快速达成战略胜利,迫使俄罗斯屈服。

也因此,站在俄罗斯的立场看来,北约东扩打从一开始就是项庄舞剑。北约透过不断东扩,压缩了俄罗斯的防卫纵深。如果未来发生战争,华盛顿所号令的欧洲国家,将能够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分钟瘫痪俄罗斯的指挥系统,完成拿破仑、希特勒的未竟之业───至少从俄罗斯或普京的传统历史观点看来,一个大一统的西欧,向来就意味着对俄罗斯的威胁。

这也是俄罗斯必须高调宣示2018年要正式布署“撒旦-2”超级核武的原因,这种宣称一颗就能灭了法国的战略武器,就是为了弥补现代俄罗斯失去了战略纵深的缺陷。

从2016年4月,荷兰反对乌克兰入欧看来,乌克兰对欧盟来说,只不过是撬动莫斯科的筹码。然而,俄罗斯即使“收不回”乌克兰,也不可能坐视这个边境距离莫斯科600公里的“护心镜”加入西欧阵营,尤其是乌克兰东部。乌克兰对欧俄两者的重要性,有着天壤之别。

而在海上,俄罗斯在西面的海事实力,是确保大一统欧洲无法成事的关键,在东面则是确保日本不会再次建立满洲国的保证。根据俄国官方2001年发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海洋主义》Maritime Doctrine of Russian Federation 2020),其海洋政策的主要方向可分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外加北极海、里海、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2013年以降,可以观察到俄罗斯也的确在这些区域,有意识地军事扩张。

目前叙利亚的塔尔图斯(Tartus)军港,是俄罗斯在苏联崩溃以后,留下的唯一海外军港,一度沦为象征性的存在,现在俄罗斯海军积极重返,成为俄国人重建荣耀的跳板,而亲土耳其的北塞浦路斯(北赛普勒斯),则可能是下一个据点。等到俄罗斯站稳脚跟,就能深入地中海、南下中东,动摇南欧国家立场,改变中东局势。而俄罗斯控有黑海最大油气田所在地的克里米亚,除了直接带来控制能源的经济利益之外,还能确保俄罗斯在黑海的军事投射,不必老是看土耳其跟英法的脸色。

海参崴、库页岛、千岛群岛,则是架住日本的三个支点,让日本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可作为对中关系的筹码,为俄军在太平洋的海事战略保留发展空间。

这样子的战略思维所追求的目标,其实并没有离彼得大帝提出的“三洋六海”战略太远(注一),至少算是回归了帝俄的格局,反而少了苏联全球式的过度扩张。

欧俄加强部署

12月19号,俄国驻土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Andrei Karlov)遇刺的新闻震惊世界,不少人都提到,这场景似乎有些熟悉。

的确,一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也不过百余年;当前欧洲局势,也正好明显对垒。卡尔洛夫的遇袭,自不免勾起人们关于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的历史记忆。

2016年北约与俄罗斯,双双创下各自史上规模最大军演的纪录。今年3月,美国国防部表示,明年将在欧洲部署第三支美国陆军战斗旅,北约也将建立4000名欧洲快速反应部队,驻守东欧、波罗的海。5月,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Sergey Shoigu)也宣布将在年底之前,完成三个师的增建,总编制约为一万人,以应对北约东扩。

2010年以后,俄军将原来的六大军区,削减为四个,分别是“西部军区、南部军区、中央军区、东部军区”。西部军区直接面对北约,任务包含护卫首都莫斯科与北方大城圣彼得堡,总兵力超过40万人,占俄军总兵力过半,并装备了最先进的 S-400 与防空飞弹系统。南部军区下辖里海区舰队与黑海舰队,控制西通欧洲的黑海、南往中东的高加索地区,中部军区主要面向中亚各国以及新疆,东部军区则是负责应付东北亚。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兵力,两个师部署在西部军区,压境乌克兰,一个部署在南部军区,镇守克里米亚所在的黑海地区。这足以显见,俄罗斯的确将乌克兰视为护心镜。

2014年乌克兰连续爆发克里米亚、东部分离的危机,美国陆续向欧洲东侧增兵,向德国、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提供重型军备,2016年更增加在波兰、立陶宛部署。欧盟为了因应“特朗普降临”,也启动了“欧洲防御行动计划”(European Defence Action Plan),自明年起,加快执行计划中拟定的军事防御路线图。

如果以乌克兰、白俄罗斯为镜面,北约与俄罗斯双方屯兵的地点,大致上是对称的。许多人担心,万一双方误判情势,届时俄国将挥军波兰、立陶宛甚至是北欧;乌克兰基辅当局,也可能把北约拖进核心战场,最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核子战争。

国际媒体从11月起,就不断报导俄罗斯正持续将战略性武器,运往波罗的海飞地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将波罗的海三小国、波兰、瑞典都纳入射程范围。

立陶宛从2014年就开始军援乌克兰,希望将俄军牵制在南方;到了2016年底,立陶宛全国已经进入全民动员的战备状态,连一海之隔的瑞典,也端出“总体防卫战略”(Total Defence),在专业军事人员之外,总体考量纳入经济、民防措施。

失去东欧战略纵深的俄罗斯,万一研判即将遭遇来自西侧的进击,克林姆林宫无法再像过去一样,靠着打代理人战争就能取得战略筹码,那么,反应将会十分剧烈。

尤其,撑起北约核子保护伞的美国,即将迎来的下一任总统特朗普,甚至希望透过核武均势来维持美国战略优势。可是他并未考虑到,当今世界多极强权,既不构成核子威吓的稳定状态,也没有铁幕壁垒,更非实力今非昔比的美俄所能各自压制。倘若欧俄之间爆发战争,连锁效应令人无法乐观。

铁幕瓦解后,第25个圣诞节

“晚安,现在播报新闻,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是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的内容,俄罗斯民众的反应,大概不亚于日本人听到天皇的“玉音放送”,那是一种深沉的挫败感。

四天之后,苏联唯一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下台。

1990年3月,流亡海外的苏联异议作家,[季诺维也夫](Aleksandr Zinovyev),曾经在法国电视台上与叶利钦展开辩论。在电视上,他批评西方根本不希望见到一个富裕的俄罗斯,并当面对着叶尔钦说:“西方为戈尔巴乔夫和你鼓掌,纯粹只是因为你们摧毁了苏联!”

今年12月,85岁的戈尔巴乔夫在一次访谈中,向 BBC 的记者说道:“我们当时完全在走向一场内战,我辞职是为了避免那种结局……你能想像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武器,包括核武的国家里,发生一场社会分裂和一场斗争吗?倘若我恋栈权力,就意味着众多人会被杀死,以及带来巨大的破坏。我不能让那种情况发生。选择下台才是我的胜利。”

讽刺的是,流亡海外多年的季诺维也夫,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才为他平反的。

历史没有真相,但往往反映了人们愿意相信的事实。

普京曾抱怨,俄罗斯联邦并没有让苏联起死回生的打算,但是无论如何,就是无人相信。或许,想再次崛起的,是那个俄国人心中永恒的“俄罗斯”,无论世人何以名之。

遥想苏联25年,12月25日的莫斯科,依然没有佳音。

(欧迪斯,澳大利亚国立国家大学战略学及外交硕士,现为国际新闻专业工作者)

注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里海、黑海、波罗的海、亚速海、北极海(巴伦支海、喀拉海)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至于原文里的“採納羅馬傳來的東正教”,这一点并没有问题。
    “拜占庭帝国”是后世学界的称呼,在10世纪基辅罗斯引入正教的时候,其正式国号就是“罗马帝国”。
    到了15世纪,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末代皇帝的侄女,并且宣称自身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后来更是采用了双头鹰国徽甚至自称“第三罗马”。

  2. “蘇聯從德國導入共產主義與哲學思想”,这里用“苏联”不妥当,某种意识形态或哲学思想也未必是某国特有的。
    如果作者想要借此论证“俄罗斯‘取之西方,用之西方’”,可能也需要一些补充说明,即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俄国却成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

  3. 文中提到的异见人士季诺维耶夫年轻时期曾经因为参与反斯大林的暗杀活动而被捕,所以楼下有朋友评论说“后文还想当然地加上“差点就死在斯大林手里”,如此荒谬的错误,作者真是不知严谨为何物!”可能是误会了?(当然原文可能是被编辑过,现在“差点就死在斯大林手里”已经被删去了)
    参考:
    季諾維耶夫:蘇維埃體制「最無情的批判者」和「最後的守護人」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606067.pdf
    苏联流亡者为何反对“民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36359.html

  4. 错误连篇……“苏联”从德国导入共产主义???所以是十月革命之后俄国人才决定引进共产主义???还有楼下指出的从“罗马”习得东正教的错误也是……很多俄国史的基本点都没搞对

  5. 一直主张“取自西方对抗西方”

  6. 采纳从罗马传来的东正教这句话也不能算错。只是准确说应该是从罗马传来的天主教后来演变分裂成东正教。毕竟帝俄时代就把莫斯科自称为“第三罗马”。而且联系上下文,作者是想表达俄罗斯一张在学习西方,接触西方,所以这么说也可以

  7. “伏拉迪米尔大公(Vladimir the Great)采纳罗马传来的东正教。”
    是从拜占庭传来的东正教。

  8. 我看的时候也觉得不对劲,因为1990年要是创党的季诺维也夫还活着,都应该快100岁了,还能和叶利钦辩论未免太厉害

  9. 1990年与叶利钦辩论的Aleksandr Zinovyev是1922年出生,1970年代流亡海外的作家,作为苏共创党元老的是1883年出生的Grigory Zinoviev,他在1936年就被斯大林枪毙了。
    后文还想当然地加上“差点就死在斯大林手里”,如此荒谬的错误,作者真是不知严谨为何物!

  10. 人心不變,歷史的重演似乎是必然,
    然而武裝力量已來到無法控制的狀態,
    我們還有重演歷史的本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