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利爪钝了──《黑豹》背后的美国大国意识

瓦干达到底是非洲中心主义的一个意象,是美国漫画意识反抗的一次更新,还是“美国”大国意识的一种投射?
《黑豹》电影剧照。
电影

好莱坞大力筹拍《黑豹》(《Black Panther》),在过去或许是一桩奇事,但眼下却来得正好。这部电影的处境与去年《Wonder Woman》颇为相似。黑人与女性扮演的超级英雄担正主角,商业成功机率曾经极小,但当多元化和性别议题热度一再飙高,这些电影便从过往的“稀有动物”变成顺应时势的大片。它们在市场上的遭遇也如此相似,不仅先后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也都历史性地拿下超高票房,如今是电影工业发展中不得不谈的现象级电影。

名正言顺了,好莱坞动作商业电影制作的难度也实则加大了。2006年《Casino Royale》在争议中上映,这套007电影在浪潮般的质疑中起用 Daniel Craig,彻底去除007的雕琢和贵族气质,让他变成鲁莽勇武的英雄,颠覆了过往旧绩。自此,电影大厂渐渐为电影换上新装,更新谈吐。动作大片有了新的发展轨迹和文本语法,只图热闹已经此路不通。好莱坞要为这些古老而传统的题材重新赋值。重启,改编,再造,翻拍,大难题当前,片方都希望自己手头的题材和公式可以顺应新的时事语境,在新的观影潮流下复活。面对眼下的电影观众,1941年出生的 Wonder Woman,1953年出生的 James Bond,与1966年的 Black Panther,他们的年纪也实在相差不远了。

英雄的新价值──回应现实

漫威(Marvel)出品的超级英雄,要凸显自己新的价值才可以存活。动作商业电影要改变旧有框架,贴近现实最有力的手法之一,就是在电影里尝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尽管这些电影提出的解决方法往往过于天真。它总需要一个设置好的现实语境。

新版《蜘蛛侠》(《Spider-Man: Homecoming》)电影没丢掉英雄的贫民出身和多嘴性格,选用一段自拍短片作电影开头,讲青少年不被成年人信任的同时,如何对抗大反派的故事,反派身份恰恰又是被美国政府冷待的中小企业主;DC的《Wonder Woman》就更得天独厚了,它写成于拉登被击毙之后,上映时特朗普(川普)已上任。这个故事里主角最主要的价值斗争是:杀死最大的魔头,世界就会变好吗?

在 #Oscarsowhite 前后开始正式投入制作的《黑豹》,选择讲一个变奏版的《王子复仇记》故事,或者当你看到开篇后不久在草原上奔跑的羊群,更接近的联想应该是《狮子王》(1994),不过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非洲国家瓦干达。在设定中,瓦干达蕴藏极丰富的稀有金属泛合金,政府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电影版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关联,是黑豹铁查拉谈及国家未来时,从道德角度提到了难民问题。原作的非洲中心主义当然不能改,与莎翁的戏剧冲突两相拉扯下,有时电影在讲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有时它充满浓浓的宫廷意味,有时它甚至在透露某种“家国情怀”。

在《12 Years a Slave》(2014)和《Chi-Raq》(2015)时,黑人电影还算是 Black Power 题材的某种变种。《黑豹》当然对种族有大量言外之意,整个框架却跳出了那种压迫与反抗的对立关系。因为原本的情节,瓦干达不是被压迫的对象,也不参与掠夺。难民问题很快被转化成是否应该闭关锁国,是否“干预别国内政”。过去黑人电影中对抗和解放的主题,在这里变成了“治理”和“选择”,黑人要如何将自己和世界连结起来。

它是一个空洞的选择吗?我们可以借助另一部电影《The Post》里面的说辞来理解:为什么锐意报导事实的出版人很勇敢,值得钦佩?因为她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选择支援与否对瓦干达的统治者来说有任何风险或损失吗?铁查拉的父亲和他自己一直坚信任何形式的援手都会为自己带来灾难,这实际是一种落后也很片面的执著。故事里他们的矿藏丰富到足以支援他人,科技和军事力量也远胜他国,因此将“支援与否”这个政见上的摇摆定为整部电影的戏剧冲突,欠缺力度。也或许,电影的主要冲突并不在此。

基于政见不合,铁查拉不允许堂弟夺取自己的权力,但电影未能合理诠释他统治的正当性。瓦干达有各个部落酋长组成的“内阁”,但他们似乎完全无法左右国王的决定。国王采取终身制,且世袭,唯一的权力挑战,只有在祭典时以武力战胜他,祭典之后,便只有王室成员有权挑战。瓦干达这个国家的一切希望,必须寄托在一位英明的国王身上。一个自身政治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如何去关怀和指引其他受压迫的人呢?而一个完全不反省自己权力正当性,只反思政策的统治者,在电影里有成长和质变吗?因为瓦干达对内外的价值观不一致,电影中对不公义和不作为的控诉就变得很空洞,它也无法再讨论反抗本身。

《黑豹》电影剧照。
《黑豹》电影剧照。

非洲中心主义,只是平行宇宙?

故事摇摆在架空和写实之间,反而是音乐比戏剧书写更有脉络,更反映社会变迁:叔父收藏帐本的暗格旁张贴着美国饶舌团体 Public Enemy 最叛逆最具反击力度的唱片海报;韩国之行加入 PSY 的 Hangover,浓缩韩国流行音乐与美国黑人音乐的种种复杂嫁接关系;而原声音乐汇聚全美所有超人气饶舌和节奏蓝调艺人,更是主流文化的艳丽盘点。

在这样的盘点背后,观众不得不产生疑惑:瓦干达到底是非洲中心主义的一个意象,是美国漫画意识反抗的一次更新,还是“美国”大国意识的一种投射?当受伤的 CIA 探员被带入瓦干达,实则就是殖民过程的变形。两种文明的相遇在这里变了“平行宇宙”的版本:以往白人进入其他未知文明的过程,总是用先进开明文化的形象出现,带着优越感,戏中则彻底变成探员本人的仰视与迷惑,这过程被重写了。在片尾花絮中,黑豹铁查拉还附上了一丝对傲慢白人的轻蔑。假若从东方的角度,那无异于“误入桃花源”的冒险转为“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酸楚。戏中描写瓦干达那一种国族姿态,国王和长老们也在不断确立自己于全球位置的定位,这一叙述的第一人称,到底归于“黑人”,还是“美国”?

1998年,Dreamworks 推出了一套动画电影《The Prince of Egypt》,整个项目由白人主导,却因黑人化的角色形象,通篇满溢的骚灵元素,成为千禧代黑人族群不得不提的作品。巧合的是,它与《黑豹》一样,突出处理了“兄弟”的冲突和决裂,以及摩西追寻身份认同的过程,甚至也同样的,把整个故事的背景从当时的美国拿到了别处。去除宗教故事的影响,《The Prince of Egypt》详实地表现了漂泊者在他乡寄居的心路,也表现了发掘个人身份时的天人交战——无疑,那过程也极度卡通化,它却比《黑豹》看来更加写实。后者放弃讲述另一位“王子”如何变得激进,也放弃将国王的性格描绘得更加丰满。

当我们谈论《Get Out》剧情如何天真,如何缺乏惊喜,或多或少要肯定它是勇于自嘲,勇于讥讽的文本写作。《黑豹》正正缺少了这种锋利和这种勇气,它的利爪钝了,急于讨好所有观众,一味将语境锁在无害的阁楼里,鼓舞着自豪感。它仿佛在寻找“黑人”的一份子,也在寻找“美国”的一份子。在电影最后,铁查拉说:让我们把世界变成一个更大的部落。若是如此,那谁来统治这个部落?这似乎从来都是悬而未决的疑问。

(周实微,自由撰稿人)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黑豹」最尾一場,男主角在聯合國大會上演說:「他希望自己的國家成為橋樑,而不是路障。」
    直接諷刺特朗普。

  2. 因此將「支援與否」這個政見上的搖擺定為整部電影的戲劇衝突,欠缺力度。也或許,電影的主要衝突並不在此。
    不敢苟同,特別是現代,以marvel宇宙來說,wakanda能同時絕對保護自己宛若天方夜譚。

  3. 劇透預警

  4. 有人先读下文章预告下有没有剧透吗?电影还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