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族主义引发的伤人事件:在“爱国言论”与暴力行为间陷入两难的中国政府

虽然民族主义在中国舆论场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极端言论转化而来的暴力行为也是中国政府不乐见的。
2024年6月28日,中国天津,天津塔夜间亮灯悼念胡友平。根据新华社报道,苏州市居民胡友平试图阻止嫌疑人在校车袭击两名日本公民,过程中受伤不幸身亡,她的英雄事迹受到表彰。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编者按】2024年9月18日,就读于中国深圳日本人学校的一名10岁男童,在上学途中被一名44岁男子刺至重伤,最终抢救无效于19日凌晨不幸身亡。在此之前,中国境内已发生多起针对外国人的袭击事件,而专门挑拨民族情绪的舆论氛围,被放任传播的极端言论,在观察者看来,与这些暴力事件脱不开干系。

端传媒于今日重推本篇评论,梳理过去几年中国的舆论场与政府的选择性审查,是怎样令“网络用户对于日本的态度,已从早些年的敌视,逐渐转变成为仇视,并已经出现模仿类行为,乃至实际仇恨行动的迹象”。

2024年6月,中国先后发生两起针对在华外国籍人士的袭击事件。2024年6月10日,四名美国籍教师在吉林市北山公园被一名本地男子持刀刺伤。在半个月后的2024年6月24日,苏州又发生一起涉及日本籍学童的袭击事件,事件造成一名中国籍校车引导员伤重不治身亡,以及日本学童与学童母亲受伤。

临时处理“煽动中日对立”言论

在应对两起事件时,中国政府均以“偶发事件”的说辞回应传媒疑问。6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面对美国籍教师公园遇袭案时表示:“警方初步判断此案系偶发事件,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在记者追问这一事件是否会影响人们赴华的决定时,林剑则表示“我想再次强调,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6月25日,在被东京电视台记者问及苏州与吉林市的袭击案件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复称:“类似这样的偶发事件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

但在另一方面,搜狐网易新浪腾讯、抖音等中国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均在6月29至30日期间发布“关于处理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关违规内容的公告”。在事件发酵的一周内,中国政府此次的处理与以往的“战狼外交”区别巨大。在网信部门要求各个社交媒体与门户网站开展“整治行动”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能够观察到,虽中国官方称为“偶发事件”,但此类事件与中国政府长期允许,乃至鼓励的民族主义言论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上一次中国政府由于外交事件而整治社交媒体,还要追溯到2020年4月,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召见中国大使,表达对中国网络平台上出现的“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文章的不满。事件以微信删除超过200篇类似文章,封禁超过150个账号结尾。

在各家互联网公司所使用的通稿公告中,均提到了“宣扬抗日锄奸”,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散布质疑苏州救人牺牲的校车司乘人员“是日本特务”等诋毁言论;炮制“最好全日本沉岛,早日种族灭绝”等极端民粹主义言论”。而这样的言论,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早已属于“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状态。除此之外,在中国互联网平台当中的影视剪辑,影视解说一类的短视频账号当中,还时常出现“小日子”、“巴嘎”、或使用“一只”、“一头”此类在中文当中适用于动物,而非人类的量词描述日本人。包括在播放战争片或者“抗日神剧”,在镜头描绘日本军队惨败,或者日本士兵阵亡时,使用“好日子”一类的喜庆配乐,以戏谑、调侃、嘲讽的方式散布对日本的仇恨。

2023年10月的“山东中学生表演刺杀安倍晋三”事件。
2023年10月的“山东中学生表演刺杀安倍晋三”事件。

如果说上述言论依然属于“抓人眼球,博取流量”的投机行为,那么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等平台当中的“监视日本人学校”系列,则更加令人担忧。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一名名为郑子龙的人士,发布了自己每日逗留在日本人学校门口监视出入人员的情况。在其快手的账号页面上,称自己为“民间抗倭第一人”、“国际战略资深评论员”。在其影片的配文当中,郑子龙还称自己为“民间抗日锄奸践行人”,并提到:“雨越来越大但绝不撤退,冒雨继续监视日本人学校,毕业季最为关键,必须摸清日本人学校毕业生的去向,间谍和汉奸能否一网打尽,在此一搏”。不过,在苏州持刀伤人事件后,微博网友发现,郑子龙的的快手账号在6月27日前就被封锁。

当“题材白名单”诱发暴力

在中国内地的舆论场,反日仇美可以被称之为近五年以来的“政治安全地带”,从内容发布到应对中国内地日益严苛的内容审查环境,“爱国”、“反日”、“仇美”实则属于门槛较低、风险较低,并且能够轻易收获更多流量的内容分类。仅在过去两年的时间内,中国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包括2024年6月初的“网红在靖国神社石柱小便”、2024年5月发生的“香飘飘奶茶讽日标签”、2023年10月的“山东中学生表演刺杀安倍晋三”、2022年8月同样发生在苏州的“和服事件”,以及在2022年夏天,全国各地对夏日祭的抵制。此外,对日本的仇视还引发了“南宁地铁日本军旗争议”、“南京商场红色Logo被指为旭日旗”、“焦作白色灯笼被举报”几件令人感到荒谬的,近似于“指鹿为马”的事件。

2024年5月发生的“香飘飘奶茶讽日标签”事件。
2024年5月发生的“香飘飘奶茶讽日标签”事件。

上述事件无一例外在中国舆论场内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而从时间线上来看,网络用户对于日本的态度,已从早些年的敌视,逐渐转变成为仇视,并已经出现模仿类行为,乃至实际仇恨行动的迹象。而这些变化与刚刚发生的苏州袭击事件后,有民众为行凶者求情,辱骂遇害的校车乘务员为汉奸的趋势相同。这意味着,随着短视频的转播,外加审查制度对批判民族情绪类内容的打压,以及官方媒体对于对日关系与民族主义的暗中支持,民众对于日本的态度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调侃与辱骂,更有上升至如同此次案件当中的“无差别行凶”一般的行为的可能。而这种潜在的暴力,并没有随着中国政府对“仇日极端言论”的打压而消失。在公告下方的评论当中,“爱国人士”的热情,以及他们可能行动的决心,似乎并没有因为来自于政府的言论审查而改变。

在北山公园与苏州校车两起袭击案件当中,警方通报均表示作案嫌疑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在北山公园案件中,警方表示冲突源于嫌疑人与一名外籍游客发生了碰撞。而在苏州校车案中,警方并没有公布嫌疑人的作案意图。而导致中国舆论场以及部分民众更加极端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人们不愿开口,但愈发严重的经济原因。

“当地的最大利益相关人”

在苏州校车袭击案发生后,苏州市当地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值得人们的关注。在苏州市政府的网站上,分别在6月30日发布了“致敬!平民英雄”,和7月3日发布的“胡友平被授予“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两条与胡友平及校车袭击案有关联的新闻。在7月2日的胡友平追思会上,苏州市委书记、市长以及其他市区领导均出席现场。《苏州日报》这篇对追思会的报道,对胡友平做出了如下评价:“胡友平直面生死,阻止恶行,扶弱救危,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举,保护了同胞和外国友人的生命安全,为弘扬社会正气树立了标杆!”

从出席追悼会,到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比起两年前的“和服事件”最终结局,苏州市地方政府在中国舆论场上仇日气氛达到高潮的背景下,可谓拿出了相当大的诚意,以平息暴力事件潜在的负面经济影响。而眼下出现的“当代义和团”、“抗日锄奸”等等话语以及此类观点背后人数众多的支持者,则是妨碍中国当局试图通过吸引外国资本复苏经济的显著要素。这显然是苏州地方政府的领导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同样是中国眼下面临的问题。

苏州市居民胡友平试图阻止嫌疑人在校车袭击两名日本公民,过程中受伤不幸身亡,市民送花悼念。网上图片
苏州市居民胡友平试图阻止嫌疑人在校车袭击两名日本公民,过程中受伤不幸身亡,市民送花悼念。网上图片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的外商投资已经12个月连续下降。而对于苏州地方来说,日企是当地经济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在江苏省的6800多家日企当中,有超过3000家位于苏州。在袭击案发生后,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在6月25日便与苏州市长吴庆文提出交涉,并探望了受伤人士。在案件发生后,媒体采访日本受访者时已经出现了呼吁日本资本撤离中国,召回外派员工保障安全等等声音。

在今年4月,习近平曾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随后在5月,习近平前往法国并会见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欧盟理事会主席冯德莱恩。由于无法在俄乌战争与公平贸易问题上达成一致,中国当局与欧、美两方的接触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为了吸引外国资本乃至外国游客,中国分别在2023年年末开启了针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六国的单方面免签,随后在2024年2月,又与新加坡达成互免签证协议,在2024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强访问澳大利亚后,又将澳大利亚护照列入单方面免签名单当中。

但显然,这些在经贸与旅行方面的微小实惠,并不能挽救中国总体经济数据的疲软。不论是促进消费,还是吸引外资,政府部门在已然艰难的局面下,又赶上此类“偶发事件”的舆情和善后工作。

在胡友平追悼会结束后,知名中国媒体人士胡锡进发布微博评论,将“嘲讽胡友平能够进入靖国神社”和“认为胡友平挽救了(中国人)这个族群可怜的颜面”的两类评论都列为成“极端主义”。曾被网友们讽刺为“叼盘”的胡锡进,此刻的言论或许正是中国当权者希望民众能够拥有的质素:在一切事务上紧跟政府立场,且不会由于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偏好而给政府添乱。

但最为遗憾的是,在短视频洗脑、内容审查蒙蔽的双重影响下,抖音与快手上的“爱国影片”观众,恐怕永远都无法获得老胡如此高明的政治觉悟,亦无法获得如同老胡一样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