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下午,天文台总部录得59年来的最低温——摄氏3.1°C,远远低于过往香港冬季平均气温的12°C-20°C。
入夜,屋外寒气逼人,屋内黎广德热情地在自己的Facebook上转发了一篇讨论香港急冻与全球变暖关系的文章,并说:
正好说明香港人不能漠视巴黎气候协议的划时代意义:零碳革命,非马上起动不可!
黎广德,是“低碳亚洲”行政总裁,这是一间为客户提供减碳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咨询的社会企业。他和该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庄陈有,去年11月底率13人团,其中包括三位在读学生,一同前往巴黎,参加举世瞩目的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1,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
去年12月12日,COP21的195个与会国家,在长达12天的马拉松式磋商后,一致通过历史性的《巴黎协议》,同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工业化前至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超过2°C,并努力控制在1.5°C内的目标。
比起2009年未能达成共识的哥本哈根会议(COP15),2015年的COP21成绩瞩目。对此,黎广德、庄陈有二人,与其他著紧地球未来的三万名与会者一样,内心充满喜悦。所以,当会议主席敲下绿色的小槌,宣布协议获得通过时,主会场内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欢呼。
一回到香港,二人马不停蹄,立即举办分享会,现场约三十个座位,座无虚席。不过,大多数都是环保团体成员,或一以贯之实践理念的环保人士,他们在互动环节中热烈地献计献策。而门外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普通香港市民对气候暖化议题依然冷漠。
回到香港,就觉得气氛好冷,(香港人)好似觉得与自己无关。
两周后,在“低碳亚洲”办公室接受端传媒时,庄陈有慨叹。当天(1月6日)恰好是小寒节气,最高温度却达到24.3°C,刷新了131年的记录。
而采访的前一日(1月5日),大雨倾盆,天文台先后发出了雷暴和黄雨警告。“一月(香港)应该是干燥少雨的冬天,但昨天(1月5日)的气候变得很极端,但香港人对此的警醒明显不够”,庄陈有道。
忽冷忽热,极端气候都与全球变暖有关
但近日那股突如其来的寒流,令香港人不得不正视气候变化的危急。1月下旬,这股寒流突破北极圈,南下袭卷北半球,东亚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无一幸免。
1月21日16时2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了“寒冷天气警告”。23日中午12时,霜冻警告生效,警示市民高山上或新界内陆地区可能出现地面霜。至24日下午,天文台总部录得59年来最低温3.1°C。
到昨日(26日)9时45分,霜冻警告才被除下,历时长达69小时45分钟,是自1991年天文台有完整纪录以来最长的霜冻警告。
被冰封的,不仅香港一地。23日,北京的温度降到零下17°C,刷新30年来最低记录;处在亚热带的广州,则在24日迎来了65年未见的降雪。24日清晨的台北只有4°C,平了44年前的纪录,大雪锁峰,阳明山一片苍茫。
“全球暖化”顾名思义是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但此次袭卷中港台三地的都罕有寒潮,其实也极可能是“暖化”的副作用。气候学者解释,暖化的副作用是极地涡漩(polar vortex)减弱,锁不住北极的极寒气团向南扑去,造成北半球异常寒冷的冬天。(详细成因,请参见此前报道《追完雪后要面对的事:十年,极端气候预言成真》)
不过,在这股令香港人瑟瑟发抖的寒流过后,天文台26日预计,本周五本港气温将回升到19°C——由周一的最低4°C,到周五的最高19°C,温度以每天4°C的增幅,连续跳升4天。
香港2015,131年最热
忽而酷寒,忽而炎热,都是全球气候异常的症状。去年11月至今,属于冬天的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平均温度高企在15.5-26.5°C之间,刷新了天文台有记录以来多项温度指标的最高记录。
不止冬天暖,6-8月的夏天也尤其难挨,连破1884年来的10项纪录,包括3个月的整体平均气温,6月的单月平均气温,以及8月内录得的单日最高气温等等。
纵观131年,比较同一日期的平均气温,最高的那天发生在2015年的,达到35天,远远抛离排在其后的1998年23天,以及2008年16天。而热夜(日最低温度不低于28°C)天数达到37天,刷新记录。
整体而言,2015年也是自有全年完整记录的1885年至今最热的一年。其平均温度24.7°C,比21世纪头15年的整体平均温度23.5°C高出1.2°C。
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不断加快,气候变化愈发迅猛。天文台于2015年发表了《全球变暖下的香港》小册子,其中提到:“21世纪第一个年代是自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代。”。困住热力的,是温室气体(GHG),而二氧化碳又是其中的最大宗,“现时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过去八十万年以来最高”。
两位香港人,为气候变化奔走的8年
为此,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日俱增。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的缔约方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即COP1),其后每年举行一次。
而黎广德与庄陈有,一早洞悉香港的温度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息息相关。二人与其他同道中人,于2003年创办了香港可持续发展公民议会(以下简称“议会”),并在2007年时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的观察员。也是在那年,黎、庄开始以“议会”的名义参加气候峰会,组织了10多位香港的大学生,同赴峇里岛参加COP13。
该年的会议上,通过了《峇里岛路线图》,为两年后的哥本哈根会议预热。到了2009年的COP15,黎、庄再次率团参加。
“哥本哈根那次COP15,是第一次有好多国家元首、总统参与的气候峰会,非常重要”,庄陈有告诉端传媒,“但当时奥巴马刚上台,将责任推给中国,而代表中国出席的温家宝,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也并非心悦诚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谈不拢”。
《哥本哈根议定书》最终胎死腹中。
对于这个结果虽然早有预期,当时仍感到很失望。我觉得这个世界,又失去了一次为美好未来共同努力的机会。
多年后回想,庄陈有仍旧为错失的6年时光感到遗憾。
但庄、黎二人没有因会议结果气馁,反而更加著力公民社会对气候关注的培育。哥本哈根的失败后的这6年,二人一边在外国参加重要的气候会议,一边在香港本地宣讲气候议题,提高市民对全球变暖的意识,也做筹备工作,如在2009年创立“低碳亚洲”,其后在香港赛马会的赞助下,成立“低碳想创坊”,“培植及发展充满创意的方案,应对现今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哥本哈根后的气候峰会,都未能为缓解全球变暖开出良方,直到2015年底召开的COP21,才出现实质突破。庄也感觉到,近年社会上确实有越来越多人出声讲全球变暖议题,“因为极端气候已经‘杀到埋身(杀到眼前)’”。
“会议期间,场馆遍布整个巴黎,感觉全巴黎的人都沉浸在COP21的氛围之中。各国政府代表都在讨价还价,商议出路,令人觉得这个世界就要变天了”,庄陈有忆述,但另一边厢,“香港政府好静,太不进取,而市民也鲜有给政府压力”。
香港碳排放量低,因为高度依赖商品进口
在庄陈有、黎广德出发前,环境局于去年11月发表了《香港气候变化报告2015》。报告指,香港2012年共排放了4,3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其中以发电为最主要源头,占总排放量约68%,其中90%供给了全港42,000座建筑物,即“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香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61%”。
紧随其后的排放来源,包括占17%的运输,以及废物处理5%,工业过程4%等等。
报告中又指,“1990至2012年期间,香港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界乎5至7.4吨二氧化碳当量之间”。
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好多,虽然不是在香港产生,但最终是为香港人排放,难道不应计算吗?
黎广德直斥政府在统计上避重就轻,“环境局会说,我们的碳排放并不算高,平均每年每人排放6吨,但我们其实用好多进口货品,包括蔬菜瓜果、三文鱼、猪肉牛肉,以及家私、服饰等等,都靠海陆空运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好多,虽然不是在香港产生,但最终是为香港人排放,难道不应计算吗?”
根据学术论文研究(Carbon Footprint of Nations:A Global,Trade-linked Analysis),2001年时,将进口产品及运输过程的碳排放计算在内,香港平均每人全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当于29吨,仅次于卢森堡的33吨。其中,83%来自进口。
另一份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的学术报告亦指,2004年香港人均净输入碳排放量达到9.2吨,排名世界第二,比排名第三的新加坡整整多出1吨。上述结论,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107卷的第12期。
水浸眼眉,香港不能独善其身
“城市较富裕,也应负更多责任。好多城市都自愿订定更严格的‘碳中和’目标,诸如纽约、伦敦、奥斯陆等国际都市,香港作为发达地区,是否有志向接受这个挑战、负起自己的责任呢?”庄陈有严肃发问。
事实上,就算不愿负起责任,拥有绵长海岸线的香港,面对全球暖化波及,本身也是首当其冲。
根据香港天文台位于维多利亚港的验潮站资料显示,香港“平均海面高度有明确上升”,每十年上升约30毫米。若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高水平,2081-2100年时,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45 - 0.82米。届时,本港的260余个岛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对于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的18岁女孩Selina Leem而言,海平面上升,无异于灭顶之灾。马绍尔群岛曾在二战时期作为美军试爆核子弹的地方,Selina的祖辈为此尚且可在岛屿间迁移,而当来势汹汹的海水威胁著要淹没所有岛屿时,Selina及其后代,将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她在COP21上说:“自我记事起,就不断为我的家园感到焦虑……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延续拯救地球的期望,并告诉诸位的子孙后代,你们曾在今天,拯救了一个太平洋上的岛国以及全世界”。
“这位女孩是COP21得以成功签订协议的英雄”,黎广德在分享会上说,“她描述自己家园所面临的危机,对与会国家代表都是庞大的道德压力”。
庄陈有接过话头,解释他们每次去COP,都会带上香港年轻人的原因,亦是希望下一代传承道德责任。
“因为未来的世界属于他们,而气候变化是跨代问题。香港年轻人不能那么狭隘,要开阔眼界,因为好多问题无疆界之分。同一个世界,大家一齐住”。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