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k Lam,新手妈妈)
在我成为母亲后,我的steam帐户新增了9款游戏,我玩过当中的6款,每款都玩了超过十小时,解锁了三十七个成就。
如果要以一句话来描述我的母亲生涯,我会说,马照跑,舞照跳。过了初生头四个月的埋身喂奶日子后,我基本上与孩子彻底脱勾,不管是参与同事临时约下班后的饭局、临时加班、上健身室、参加课程、抛夫弃女与朋友出国旅行、或者与老公两个人跑去做瑜伽、看电影、出国旅行,我都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安排。就连我的经济状况都没受到影响︰我拥有十四周的全薪产假,扣除加班津贴后,我在放产假期间的收入是平日的六份之五。当我回归职场后,我的收入一切照旧。
Northern_Mulberry 我回應的很簡單,就是「菲傭是女人壓迫女人」這點。我不認同被壓迫者必定是女人這點,因為外傭有男的,而外傭只是外勞的其中一種型式,建築界的外勞有很多男的。至於壓迫有多大,我們可以Agree to disagree。我反對的是「女人是壓迫者」這個說法,當外傭做飯時,她不會只做給女僱主吃,當外傭洗衣服時,她不會挑出男僱主的衣服只洗自己和女僱主的衣服,當菲傭在照顧孩子老人時,她同時在照顧男人僱主的家人。到了指出壓迫者時,忽然之間只有女人是壓迫者了,男人突然死了,這恰好印證了本文描述的邏輯: 家事被視為女人的事,而不是男人的事。
女權有很多面向,外傭在香港的家務勞動by definition是有償的,如果她們的伴侶在香港而她遭婚內強姦/家暴,或者被強姦/性騷擾,或者她們懷孕,那就按香港法律辦啊,你頂多爭議的是同工不同酬合不合理,但那更近外勞制度範疇,而外勞是有男有女的。
@FavaBean "這是女權和國際貿易中的不平等不同的面向。" 是的,那你温情脉脉的女人没祖国去哪啦?我给你sisterhood哭死。这激进女权虚伪的共同体,和专注搞民族主义的共有区别吗?在我们内地,粉红嘴上就是爱国一起奉献,实际层层向下压迫。这种公然的虚伪,结果是一种对普遍在私下对道德不屑的cynicism。在美国,以前女权都是白人搞,但种族之间的不平等超过了性别,结果女权不得不承认交叉性了,承认了交叉性就是承认了性别可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你承认你的女权是你们香港女性的利益共同体,其他就不管了,那也无妨。但是又当又立是真的太油腻了。当然女人也就是智人的一种,油腻自信虚伪又有什么可意外的呢?
人類生在父權社會,奴隸生在蓄奴社會,而人在外勞之外有很多選擇,包括不出國或去沒有外勞制度的國家,我在出生以前,可沒有人跟我簽約啊。外傭出國打工,不是為了賺錢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難道是為了來普渡眾生的嗎?
廣義而言,美國農夫和肯亞農夫不是同工同酬,美國工廠工人和孟加拉工廠工人也不是。後者的比較優勢就是便宜,如果規定同工同酬,除了道德上比較好看外,就是大批工人失業。不同工同酬問題的核心,在於某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富裕,解法是如何縮小全球的經濟發展差異,如何產業轉型高效生產ETC,不過這不是本文主題了。不解決問題根源一刀切地追求齊頭式平等,代價並不是富裕國家的人承受的。
男女同工同酬也有差不多的問題,例如中國女性享有比較長的產假,但產假成本由企業負擔,政府只訂了政策而沒有支援企業,以致不時有人表示女性在求職期間遇到比較多困難。政府如果沒拿出實利給企業,口惠而實不至,反倒有可能損害女性工作權。作為女性公民,可以期待政府對保障自己的權利有更多付出,但放到國際上,窮國公民是無法期待富國政府以政策支援自己獲得平等的工作機會的(事實上富國政府更可能以政策保障其國民繼續高薪工作,例如美國政府對美國農夫的補貼)。這是女權和國際貿易中的不平等不同的面向。
@FavaBean 你最後一段的邏輯:「但這個制度仍舊存在,在雙方都不是智障的情況下,只能說明雙方都有利可圖。」 換成 男權主義 都講得通窩😯 會不會是你的邏輯有小小問題🤔
@象牙塔
我家裏就住著兩位菲傭啊,不知道為甚麼你會覺得我沒見過菲傭的居住環境。每位外傭的居住環境不同,視乎僱主安排,我見過的最佳是獨立房最差是一張每晚放進廚房的床墊,外傭不滿意居住環境可以斷約辭職,這是她們的權利。
我並沒有覺得外傭非香港不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都有很多選擇,從同工同酬的母國/加拿大/波蘭,到不同工同酬的香港/新加坡/杜拜/卡塔爾。你揀人時人揀你,僱主和外傭間時常互有抱怨,但這個制度仍舊存在,在雙方都不是智障的情況下,只能說明雙方都有利可圖。同工同酬是一個PACKAGE,不同工同酬改為包食宿機票醫療是另一個PACKAGE,菲律賓人挑得這個PACKAGE而沒選同工同酬的工作,肯定有相關利益的啊。當然你也可以推動同工同酬,不過不一定會令現行外傭或潛在外傭受益就是了
@Northern_Mulberry
你第一句說中產精英女向下轉嫁壓迫已經在假設家務是女人事了啊。新加坡有很多建築業外勞,當我們討論外勞問題時,我們很少說「男人壓迫外勞」,因為建築男女都有份用。那將外傭做家務等同「女人」壓迫女人,不就是暗示家務是女人負責的嗎?
至於你說的1,男性說工作很辛苦所以做不了家務那點,其實伴侶間不一定要家事平分啊,例如有些人伴侶是軍人,根本半個月不在家,那只能是在家的那位處理家事。第二輪班反對的,不是家事不對半分(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完全平均,我猜大部份伴侶都是我有心力時我多做點你有心力時COVER回我吧......),而是將家務勞動視為take it for granted的心態。家務分工如何大家有共識就OK,感情殺手是「因為我性別為X所以家務是你份內事,我頂多幫忙」或者「因為我賺得多所以你給我做家務」的心態。
至於2,我不是很理解你在說甚麼,一個人當然可以為了利益選擇婚姻,而這跟TA會不會工作沒有關係,婚姻和工作不是Mutually exclusive的,他可以既工作又結婚,他也有權利獲得更多工作選擇。反過來講,如果政府為了釋放女性勞動力而限制人民結婚生育,例如要準婚証才能結婚、強迫女性打避孕針男性結紥(事實上這點更近企業會做的事情,企業追求利澖而政府的職責是為人民謀幸福,所以我覺得只能由政府來填埔這個落差而不是期望企業自律),那我也會大力反對的啊。而當一個人走入婚姻後,遇到家暴或婚內強姦該怎麼辦,如果當全職照顧者的話國家發不發養老金,如果離婚能不能分配偶財產,這些當然是女權相關的議題啊,雖然不只關女權事,因為男性也可以是家暴受害者,也可以是全職照顧者。父權的特色就是否認女體的性自主權和家務勞動的價值,說要打倒父權完全沒問題。
我可没看出作者在“教”别的女性如何像她一样过得轻松,分明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省和反思。至于什么菲佣是女人对女人的剥削,呵呵,夫妻俩共同雇佣帮手、支付报酬,最后全怪在女的头上。用我们内地互联网上常说的一句话:男的又一次美美隐身。
中产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已经靠制度不平等得到了便宜劳动力,还要在道德上占领制高点,表示多亏我给了你劳动机会,要不然你在老家更惨。
没有默认女性应该做家务,只是对这篇文章就事论事,作者说她过得很轻松并且教其他女性如何也像她过得这么轻松,但很明显许多育儿责任落到了岳母、菲佣上,而且香港菲佣一个月才四五千,洗盘子月收入都上万了。不知道层主是否在香港见过菲佣的居住环境,非常挤迫。
因为移民在家乡更惨,就不配同工同酬吗?这个逻辑跟资本家996压榨人矿,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有什么区别?问题是移民既然来到了香港并被接纳,就处在香港的法律社会体制内,属于香港政府的责任了。对外籍人士如此不合理的薪酬歧视,说出去很丢香港政府脸的。
@FavaBean 你分析了在外劳的structure of opportunities中,被外国雇主剥削为何可能是两害取轻。代入外劳个体视角,有朴素道理。但我是厌女权的人,尤其讨厌女权双标,所以我要说你这就是双标。中产精英女权双标之(1)只能你向下转嫁压迫/压力。要是男性说到,工作太demanding,家务做不了,愧对也感谢女人,这时你可不会像给作者辩护一样给男人辩护。双标之(2) 自己被压迫就讲结构性不平等,压迫别人就讲个体理性选择。一些女的走入凑凑和和的婚姻,可能也避开了糟糕的available job options ,或者逃离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关系,或者实现了阶级跃升,总之两害取轻。这时女权就要讲为什么女人没有更多工作选择?国男恶臭yue了姐妹团结起来打到父权制!其实我不讨厌这篇文章,因为作者有对自己转嫁压迫真诚地反思,是超过常人的真诚,但你似乎对女性压迫女性这个事情非常defensive呢…
@象牙塔觀察
首先,說是「女人」對女人的剝削,是否隱含家務應該是女人的工作,所以剝削的主體是女人而不是人呢?
其次,我認為一刀切地說外傭/外勞制度是對外國人的剝削並沒有考量到他們的相對處境。外勞制其中一個被垢病的地方在於非同工同酬,也就是他們做著同樣的工作但領著與非本地人同樣的薪金。不少國家因不同酬的問題而沒有外傭制度,所以菲律賓和印度女人可以選擇這個國家。的確有香港僱主分享自己的外傭在工餘時進修以去加拿大當護工或波蘭當女工。但同工同酬的另一面是門檻比較高,畢竟你都和當地人領同樣的薪資了,如果僱主要為你付出更多(如簽證費、語言不通造成的障礙),那他何不聘請本地人?所以去這些國家得先存錢,就當先當外檻低的外傭先存一桶金。同工同酬之下,能去賺錢的女人會變少。
在<一件T恤的全球化之旅>中,作者訪問一位中國血汗工廠女工,問她在工廠每天工作十二小時的感受,女工說她出身農村,為了逃離包辦婚姻而出來打工,幸好有工廠,沒有這份謀生手段就養不活自己了。同理,來外地打工的外傭離鄉背井,固然要承受離別之苦,但她們的薪資是國內可得的7倍,而當我們評論這種離鄉背井和非同工同酬是剝削時,是否忽視了她們留在國內可能會面對更大的剝削和貧窮?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離家是剝削,但家庭本身可以是最剝削人的地方,包括但不限於本文中列出的所有問題(無薪勞動、婚內強暴ETC),而外傭制度可以是讓比較多缺乏資本的女性逃離更大剝削的一個出口。
在<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裏,作者主張許多改善工廠工作環境的提案的最大受益人是美國本土工廠和工人,當工作環境法令對員工更友善時,公司寧願在美國開工廠,而不是改善第三世界的工廠環境,於是當地工人會失業或轉而在待遇更差的本地工廠工作。一刀地說外傭制度是剝削,而無視她們本身可能正面對更大的剝削,確實有種象牙塔味兒,充滿第一世界的凝視。
文章开头提了一下,香港菲佣廉价是很大的因素。这是女人对女人的剥削。
未婚未育的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甚至觉得我会用作者提到的事业/经济/劳务/健康,作为一个framework去和自己的伴侣商量,从这些维度重新理解生育,以及帮助我们做关于生育的决定。
我不討厭這篇文章……但讀這篇文章時,腦海很自然浮現兩字——汗顏。是男人對女人,還是女人對女人?兩者皆是。
對於鼓吹只管生不管養,將母職簡化為生育機能這種觀點,只能說十分特別。
事情的另一面是,近年身邊也有許多承受著一次/多次流產、胎停痛苦或不孕痛苦的女朋友。生命的誕生是艱難的,要接住生命,也是艱難的。希望有一天社會和媒體的鎂光燈也能照亮她們⋯⋯ 這些在成為母親路途上血跡斑斕的女性們。
很喜欢这篇
祝福每一位母亲,祝福每一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