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黄金葛下毒案:校安失灵,引国小女童“私力救济”|Whatsnew

2023年台中一所国小,四名女童因长期遭同学骚扰,决定以黄金葛汁下毒报复。监察院调查揭露,事件背后是一连串校安与性平机制的失灵。
2025年9月12日,桃园,一所废弃国小的墙。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台中市一所小学发生震撼全台的校园下毒事件。四名五年级女童因不满男同学长期性骚扰,将有毒的黄金葛汁液滴入对方水壶,导致一名男童中毒就医。

时隔两年多,台中地方法院于2025年10月作出判决,三名女童及其家长须连带赔偿6万1800元。然而,这起看似单纯的校园暴力事件,媒体也多以判赔金额作为事件后续的报导,但在社群媒体上,有网友贴出该起事件的监察院调查报告内容截图,显示其背后更为复杂的视角与案情,曝露出的则是校安机制的失灵,进而引发女童的“私力救济”行径。

台湾的舆论场上,对于该起事件的认识,也因著这份监察院的调查报告有著与此前截然不同的解读与风向。

预谋下毒:从网路搜寻到付诸行动

根据监察院4月发布的调查报告及法院判决所载,这起黄金葛下毒事件并非来自一时的恶作剧,而是经过一系列计划的反制行动:涉案的四名女童因长期不满男同学的骚扰行为,决定采取行动加以报复。

她们先是上网搜寻各种有毒植物,在纸张上详细列出夹竹桃、姑婆芋、黄金葛等选项,甚至在黄金葛旁特别注记“只会口腔刺痛、胃痛而已”,显示女童们对毒性程度的评估。最终,因黄金葛在校园中最容易取得,因而成为她们最终付诸行动的手段。

4月27日当天,其中一名女童趁男同学不注意,将事先准备好的黄金葛汁液用滴管加入其水壶中。男童饮用后随即出现嘴巴发麻、恶心想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但当时并未察觉是遭人下毒,以为只是身体不适。

事后,女童们认为首次下毒“效果不够明显”,一周后的5月4日再度密谋第二次行动。不过在行动前,却遭另一位知情同学及时出面制止,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直到5月11日,受害男童在其中一名女童座位下发现装有黄金葛汁的玻璃瓶,进而发觉自己遭到同学下毒,立即向老师回报,整起事件因此曝光。

在事件曝光后,受害男童家长提告,再经两年多的审理后,日前台中地方法院判决,女童们的下毒行为确实侵害了男童的健康权。虽然身体症状可以康复,但心理创伤难以抹灭。据判决书内容所载,男童被诊断有焦虑与忧郁倾向,出现恐慌不安、情绪低落等症状。法院最终判处三名女童及其监护人需赔偿金额6万1800元。而四名涉案女童中有一人因事后道歉并与男童家长和解,未被列为被告。

2025年4月27日,台中,孩童在海边玩耍。摄:陈焯煇/端传媒

性骚扰指控:“离我一公尺”

不过,由监察委员王幼玲、范巽绿进行调查的报告,详细呈显了女童们决定下毒的导火线。报告内容指出,据涉案女童陈述,受害男童此前已针对她们展开一连串的不当行为,包括:拍头、拉头发、拍肩膀、撞身体等肢体接触,在游泳课时更会近距离盯看女同学,甚至公然评论女同学的胸部大小。

其中一名主要涉案女童表示,无论男同学是有意或无意的接近,都让她产生极大的心理抗拒。她曾多次明确要求对方“离我一公尺”或“离我三公尺”,但男童依然我行我素。在调查中,该男童也坦承确实有这些肢体接触,他说:“我会拍她肩膀,有时候手收回来的时候,会不小心碰到头或头发,差不多15次。”

另一名女童则指控,男同学曾在4月私下对她说:“妳的胸部比同班其他某学生还大。”除了言语骚扰,该女童的证词中也指出,男童还会用“很娘的声音”与她说话,并有碰触身体、用物品打她,以及伸脚绊倒她等行为。而一系列长期的骚扰行径让女童们心生怨恨,甚至为男同学取了“脏小强”的绰号。

不过,实际上双方的冲突并非单向。男童在调查中也指出,他在体育课穿三角泳裤时,涉案女童会到处宣传此事,让他饱受嘲笑;而他跑步跌倒时,也听到女童的讪笑声。调查结果显示,在下毒事件此前,班级内的对立情绪已盘根错节。

失能的校园:从性骚扰到暴力事件频传

此外,监察院的调查揭露,该班级早在黄金葛下毒事件发生前,就俨然已是个“火药库”。2022年10月,该班就曾发生学生对教师言语性骚扰的性别事件。虽然其中一案因被害教师不愿追究而结案,但另一案由学校代为检举进入调查程序,显示班级秩序失序已有迹可循。

而在黄金葛事件引发台湾社会议论与高度关注下,班级失序的状况不但没有回稳,暴力冲突事件反而愈加变本加厉。2023年5月22日,受害男童与班上的一名特教生发生言语冲突,该特教生拿起灭火器作势要喷向男童,虽然后续调查认定该生是为了“协助男童冷静”而非故意伤害,霸凌不成立,但确实有言语攻击行为。

同年8月31日,班级秩序再度恶化。同一名特教生因细故持美工刀追逐男童,并喊出“我忍你很久了”的言语。此次调查认定校园霸凌成立。短短数月内,同一个班级接连发生下毒、持灭火器威胁、美工刀追逐等冲突事件,班级与校方的管理能力也引发外界质疑。

在这一连串失序行为中,班级导师的角色亦引人关注。这位拥有近20年教学经验、由学校审慎选聘的资深教师,在监察院调查中也被揭露多项严重失职。

其中,该教师先是在2023年4月20日就已知悉男童对女同学有不当肢体碰触与言语骚扰,却未依规定在24小时内通报学校,违反了《校园性侵害性骚扰或性霸凌防治准则》的法定通报义务。

接著,该师在班上公开提及特教生要参加性平调查的事,经校方调查小组认定严重损害学生隐私与人格尊严。而在特教生因情绪问题拒绝用餐时,教师非但没有关心其情绪状态,反而指示其他学生将其餐点吃完,导致该生当天中午完全没有进食。

此外,该师还遭控对特教生有差别待遇,无正当理由拒绝其担任“守护小天使”的意愿,甚至缺席该生的期末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会议。经调查,教师对特教生的校园霸凌成立,最终被记过3次。媒体报导指出,该师因漠视学生的性骚扰申诉,遭台中市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裁罚10万元。

针对监察院报告中提及的教师与学校失职问题,民进党立委陈培瑜引述报告内容对端传媒表示,调查报告中有一段指出“导师负有班级经营职责,惟学生辅导责任属班级内外部之全体教师。”

陈培瑜分析,该名导师可能不够积极,但事实上应该要有第二个人去协助该师。她强调,根据《学生辅导法》的精神,每一个走进该班级的教师,如果稍有意识、能力,应该都可以理解到这个班上的秩序跟经营是有问题的;科任老师也有义务、责任,让学校的教导处知道,这个班级有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协助。

2022年9月19日,台湾一所国小内破碎的鱼缸。摄:陈焯煇/端传媒

系统失灵:误用修复式正义的代价

监察院报告直指校方在处理此一系列事件时的核心缺失,在于校方误用“修复式正义”策略。报告指出,按照正确程序,应该先完成事件调查、厘清事实真相后,才能进行修复式会谈。但该国小却本末倒置,在霸凌事件尚未调查清楚前,就急著安排家长参加会谈。

监察院直言,这种做法是“以和解代替调查与处理问题”,导致部分事件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就草草结案。报告中提到,确实有事件因为家长在修复式会谈后撤销调查申请,使得事实永远无法厘清,也让加害者逃避了应有的责任。

陈培瑜则表示,该国小在处理流程上存在明显疏失。曾任国中实习教师的她指出,新版霸凌防治标准通过以后,校园事件处理会议该召开就要召开,“如果不召开校事会议,随便处理通报跟检举,接著把大家叫来会谈,把这种方式叫做修复式正义,是错误的。”

她解释,学校的做法是希望大家和解,并将这样的和解叫做修复式正义,她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会有当事人会感觉到任何正义,更不要说修复的可能。

此外,调查程序的延宕也引发外界质疑。女童家长对男童提出的性骚扰申诉案,校方受理超过一年仍无法完成调查。期间甚至发生调查小组集体请辞的不寻常情况,其理由是男童家属表示与学校校长另有刑事案件在地检署侦查中,他们不信任学校行政系统。

另一起更早的学生对教师性骚扰案,调查报告在2023年3月完成后,也被教育部国教署两度退回补正。退件理由指出,学校连性骚扰的基本法律概念都搞不清楚——校方认为性骚扰必须有“故意”才成立,但国教署指正,性骚扰的构成要件并不包含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而此,也再次凸显学校处理性平事件的专业能力严重不足。

监察委员王幼玲则对端传媒表示,她对这个案件的发展感到伤心。她指出,不管是对他人性骚扰的男童、联手向该男童在水壶下毒的女生们,还是班上另一位看不过去而对男童有不适当行为的同学,都需要协助。

“他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咨商,甚至更长时间的修护,才能够重新建立对其他人的信任。”王幼玲说。

王幼玲指出,学校一开始也要采取修护式的措施,但在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处理,让双方家长都无法接受。她提到,在审查委员会时,有委员提出这是“私刑正义”的现象。

“虽然只有国小,但是他们的资讯非常的丰富。也许是看了一些影片,让他们在觉得没有得到公平对待的时候,想到的居然是私下施暴的方式去处理。”王幼玲表示,这更是要注意的地方。

评论区 1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