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产业链外迁、脱钩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国经济不可逆转的代价

如果极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续下去,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存在长期的不确定性,不大可能恢复正常。
2022年3月28日,上海陆家嘴,这疫情期间空旷的道路。

在中国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一年半之后,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以仅次于麻疹的传播速度迅速主导全球疫情走势,并攻陷了此前控制疫情颇为成功的上海——这座经济上对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尽管中国的疫苗接种率超过88%,但是以科学的标准看,国产灭活疫苗的有效性不足是难以否认的事实,而且在所有接种人口中,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接种率非常低。

面对奥密克戎的来势汹汹,中国迟迟不批准使用保护力明显更好的mRNA疫苗,无论是因为要照顾国内利益集团,还是为了避免在疫苗技术上被西方“卡脖子”,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们无法依靠体内足够的中和抗体来预防感染。换句话说,为了遏制住奥密克戎指数级传播的势头,中国唯有将过去两年看似取得成效的“清零”手段发挥到极致。这不仅是路径依赖,更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

自3月中旬以来,停工停产、封路封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常态”,据财新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7日,中国共计有22个城市或地区正采取全域静态管理,涉及近3000万人,遍布全国各个区域;日本野村银行的估计更激进,认为有45座城市的3.73亿人处于某种形式的封控之下。特别是在边境城市,截至4月下旬,云南瑞丽断断续续封城160天,黑龙江绥芬河封城近90天,广西东兴持续封城60天,这种“外防输入”的层层压力给当地居民一种“封无天日”的绝望感。

相比于那些发不出声音的地方,深圳和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在执行封城命令后所造成的各种人道灾难不断在社交媒体出现,普通人的困苦哀嚎冲击人伦良知的底线。但是,“四月之声”照旧没有被听见,监管部门愈发智能的审查、屏蔽、删帖技术自信能阻挡一切悲痛、共情和联结。网上流传甚广的与上海疾控中心的专家一段对话录音,道出了迄今为止发生这一切的根源,“把这个病变成了政治性的”。

确实,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变成一场政治运动时,就如曾经发生过的“麻雀清零”一样,德先生、赛先生都得靠边站,谭德塞先生来了也没用,中国的运动式抗疫最终还是落在全员核酸检测、全域静态管理、全部方舱隔离这三大法宝上。问题是,这些本该是临时性措施,用来为大规模接种有效疫苗赢得时间,现在却变成了常态化手段,并成为中国制度优势的象征、“东升西降”的最好注脚。

但是,政治抗疫的经济账不得不算,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宋铮的研究发现,封城两周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该城市当月GDP的32%左右以及全年GDP的2.7%左右,此外,如果取消封城措施,经济即便能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并不会反弹。这项研究是在深圳、上海疫情爆发前进行的,如果以这两个超大型中心城市为样本,单座城市封城两周的经济影响大致是当月全国GDP的2%,约为1900亿元,这样的经济代价不可谓不高昂。

2022年1月13日,上海洋山深水港,货车驶过集装箱。
2022年1月13日,上海洋山深水港,货车驶过集装箱。

对全球供应链的打击

封城管理严重切断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物流系统,从整车到芯片,从零部件到电池设备,从传感器到工业机器人都被原地封锁,一级供应商的正常生产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导致车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因为深圳和上海不但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更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对跨国企业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力,牵一发动全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举过例子,一旦上海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事实的确如此,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世界工厂的集中地,在全球电子和汽车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手机生产量超过14.8亿部,其中广东是世界手机制造中心,一省占据全国四成以上产量,接近6.2亿部。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523万辆,占全球总量的32.5%,上海是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2021年的产量超过283万辆。其中,上汽大众在上海四家工厂的年产能超过112万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能超过45万辆。因此,当这两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停工停产,供应链物流和港口中断时,全球经济必然受到拖累,阵痛难免。

在这波奥密克戎疫情爆发中,最早受到影响的是电子业,随着深圳3月13日晚宣布封城一周,数十家台资制造企业相继停工,包括富士康、欣兴电子、气立、镒胜、钧宝等。上海封城的破坏力更甚,沪宁高速沿线城市各自为政的封控措施导致卡车司机严重短缺,对物流运输的冲击最大。受此影响,截至4月11日共有161家苏州昆山等地的台资企业停工,其中电子零部件企业41家,电机机械企业16家,电脑及周边设备企业各有15家,光电企业10家。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苹果供应链,比如和硕,有两家位于上海和昆山的为苹果公司代工iPhone手机的工厂暂时关闭,这将导致产品交货期推迟,而为苹果制造电脑的广达和仁宝也先后宣布停产。因此,苹果公司表示上海封控可能导致本季度的销售遭受多达80亿美元的损失

汽车供应链受到的冲击范围更广,影响更深,因为汽车是最复杂精密的产业链体系,供应链长,全球化布局,零部件库存低,协同要求高。早在3月初长春封城期间,一汽集团的五大整车厂已经有计划停产4天,造成4.8万辆产量的损失。而在4月中旬上海封城期间,华为余承东、小鹏汽车何小鹏和蔚来汽车李斌等企业家先后表达对汽车供应链断供停产的担忧。

因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是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给区,博世、采埃孚、电装、舍弗勒、大陆、弗吉亚等21家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都在此设有基地或生产工厂。在发动机、电池、原料等领域,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至少有600家企业。

封城管理严重切断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物流系统,从整车到芯片,从零部件到电池设备,从传感器到工业机器人都被原地封锁,一级供应商的正常生产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导致车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3月底开始,特斯拉、蔚来、上汽大众等先后宣布暂停整车生产。此外,日本的汽车业也受到上海封城的影响,斯巴鲁、三菱、马自达、丰田和本田都因为来自上海的零部件供应中断而不同程度地停工减产。鉴于上海封城影响的外溢,WTO在一份报告中称供应链的去全球化已在各个行业上演。

2022年5月5日,上海,2019冠状病毒病流行期间,一个住宅区的入口被封锁。
2022年5月5日,上海,2019冠状病毒病流行期间,一个住宅区的入口被封锁。

产业链外迁加速

Covid大流行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不但暴露了其脆弱性,而且让西方国家意识到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性是不稳定的。

中国是全球化红利的巨大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港商、台商作为全球资本的先锋,先后进入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帮助中国连接世界市场,而中国依靠廉价并充沛的劳动力,顺着全球价值链打造成世界工厂,这就是所谓“中国模式”的经济基础。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出口经济也开始遭遇东亚四小龙经历过的增长困境,欧美市场需求疲软、劳动力成本上涨、本地工人运动高涨等因素推动广东的制造业率先开始转型、升级。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推出了“双转移”战略,试图在沿海和内陆地区构建一个国内版的供应链“雁阵模型”。

但是,2014年位于东莞高埗的裕元鞋厂四万工人大罢工事件表明,跨国买家驱动的产业外迁才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供应链调整的主要方式,因为这些是低附加值产业,对生产成本非常敏感,而且技术复杂性不高,转移起来相对容易。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南亚已经在服装、鞋帽、箱包等领域形成基本完整的供应链,特别是越南,已经成为对美国出口鞋类和服饰的第二大来源国,耐克有超过50%的鞋类产品以及30%的服装产品由越南工厂代工。

电子产品供应链的转移趋势近年来也很明显,而且已经不局限于成本驱动,是受到消费市场、中美贸易战、分散供应链风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用G2来形容原来苹果统一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正在一分为二的趋势——即对中国市场实行备份政策,在中国当地的工厂,除核心部件外,全部本土化,而中国之外的市场,全部去中国化,供应商逐渐把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市场。

因此,近几年苹果公司计划将其总产能的15%-30%转移出中国,使得富士康、英业达、和硕、仁宝、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德赛电池等台资和中资供应商近年来不断扩大在越南的投资,而且2020年苹果已开始在越南大规模生产Airpods。三星的行动更早,早在 2015年为三星代工的普光工厂倒闭,2018年三星自有的深圳和天津工厂关闭,2019年惠州工厂关闭,至此三星彻底停止在中国生产手机产品。相比之下,自2009年以来,三星已在越南投资建设八家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仅智能手机每年的产量在1.5亿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这就是说在疫情之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角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尽管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但是其驱动因素主要还是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的迹象并不明显,因此制造业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虽然对中国造成竞争压力,但双方更多的还是互补关系。比如越南很多零部件、原材料还是从中国进口,在越南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地。但是Covid大流行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不但暴露了其脆弱性,而且让西方国家意识到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性是不稳定的。

对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已开始评估和推动供应链离开中国的可能性,比如日本政府启动了一个规模达20.8亿美元的补贴计划,推动制造业迁回本土,并额外拨款235亿日元补助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地区,截至2020年7月,已有近90家日本企业受到外迁补贴,另有1600家企业正在申请这笔资金。韩国同样也采取措施鼓励本国企业将生产迁回国内,2019年更进一步修订“韩商返乡投资支援法施行令”(U-turn),放宽返乡企业的资格条件,并提供相应的租税优惠和工厂建设、设备采购、劳动雇佣等补贴,使得从中国回迁的企业稳步上升(2018年9家,2019年16家,2020年21家)。

2022年4月23日,上海,工人在汽车生产线上工作。
2022年4月23日,上海,工人在汽车生产线上工作。

“动态清零”让经济脱钩无法扭转

如果极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续下去,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存在长期的不确定性,不大可能恢复正常,这会影响到中国市场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使得更多企业开始考虑多元化布局。

疫情也暴露了欧盟在必需品方面对中国的依赖,这使得其供应链更容易受到破坏,在中国和欧盟关系因新疆和香港问题变得日益紧张之际,欧盟在2021年公布了一项重建欧洲工业行动的计划,旨在减少对中国和其他外国供应商的依赖。但是要摆脱这种依赖并不容易,Ifo研究所一份对4000家跟中国有进口生意的德国加工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商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11%的企业依赖本公司设在中国子公司的产品,54%的大公司直接依赖中国本土产品,16%依赖在当地的子公司产品,特别是在原材料方面,德国生产电动发动机的原材料有65%要从中国进口。

随着新疆强迫劳动问题的发酵,德国和欧盟推出一系列政策工具来推动重组供应链,包括在已经搁浅的《中欧投资协定》中强调劳工权利问题,以及制定名为《公司可持续尽职调查》的法案,以对供应链中的侵犯人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在野党基民盟和执政党社民党的党魁近期先后强调要摆脱对中国经济和技术的依赖,称“没有政治变化的经济关系这个概念已经失败了”。

以上种种皆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处境,来自生产成本、贸易保护、劳动权利、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压力巨大,要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增长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下遭到疫情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在极端的封城清零措施下,制造业生产和流通秩序受到破坏,市场需求也受到影响,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46,跌破荣枯线,连续两月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显示供需两端继续收缩,制造业整体衰退,特别是电子业和汽车业几乎陷入瘫痪时,其对中国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是伤筋动骨的。

在“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疫情防控是地方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各地的决策者们只需要一份文件或一个指令就能封锁道路和关停工厂,但是要重启一条供应链却很困难,可能需要数月,因为缺了某个末端的中小企业都运转不了。而且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人留在工厂保持生产线的运行,闭环管理的防疫任务与企业产能、效率的发挥必然冲突,这个问题不解决,复工复产可能更多只有形式上的意义。如果极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续下去,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存在长期的不确定性,不大可能恢复正常,这会影响到中国市场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使得更多企业开始考虑多元化布局。

2022年3月15日,深圳,防疫人员协助居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2022年3月15日,深圳,防疫人员协助居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中国欧盟商会认为,与一个潜力虽巨大,但不稳定且供应链濒临瘫痪的市场相比,“可预测性强且运作正常的市场更具吸引力”,全球更多企业正将供应链稳定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而非像过去几十年以来成本优先。这表明当前因上海封城而转移到东南亚的外贸订单,很大一部分会从短期替代转向长期替代,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代价,因为外迁的供应链要再转回去就太难了,但是对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和经济全球化来说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下,没必要酸葡萄心理去争论越南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而是该羡慕越南迎来了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只要不折腾、加快发展、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就有机会实现越共十三大提出的在2030年成为工业发达、有创新力的中等收入国家,到2045年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目标。

中国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另一方面要确保经济增速超过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指望不上了,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看起来南辕北辙的目标的方法最终还是落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但在严格的封路封城措施下,人和物的流动随时都会被暂停,修好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恐怕都逃不过闲置的命运,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就是最好的例子。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動態清零,經濟清零,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重回農業經濟,努力吃草

  2. 關於醫療擠兌這個問題,從20年年初疫情大爆發以來直到現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大陸明知自身醫療存在缺陷的情況下,並未對整個醫療行業做出重大改革與完善,反而傾注幾乎全部精力用於核酸檢測相關服務。目前來看,抗疫相關產業儼然已經發展成重要的經濟支柱。上海當前遭遇的一切,都是曾經其他城市在封城期間早已遭遇過的,比如社區團購,就是當初武漢政府癱瘓後武漢人自救的一種形式;另,倒賣抗疫物資在武漢封城時淪為世界笑柄,如今的上海依舊重演。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
    疫情以來,大陸在醫療上沒有任何進步,反而抽調大量醫護力量用於核酸檢測,這也造成了上海「除了covid是病,其他都不是病」的慘象。
    避免醫療擠兌,大陸可以說是比其他國家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完善相應的缺陷的。但是,利字當頭,政治優先(強調在抗疫方面大陸的政治制度更優於西方的民主制度,尤其優於美國),才最終造成了如今騎虎難下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的結局。
    大陸,錯過了最佳的有效防疫時間,也錯過了最佳的開放期。國門即將關閉,在大陸的所有人,且行且珍惜吧。

  3. @CZK 的確 共存派和清零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想圖景。 共存派覺得只要在疫苗幫助下大家都感染一波行程群體免疫就沒事了。清零派覺得以拖待變等到醫療手段能徹底清除covid就沒事了。在我看來兩派路線的差異不是重點,而兩派都不可能完全達成他們的理想。重點反而在細節上,共存派能否真的通過各種手段正確評估並說服大家接受共存帶來的健康代價。清零派能否有效控制感染 確保封閉時物資的流動和經濟的穩定才是重點。

  4. 樓下網友們的討論都很詳細。我只想補充一點:除了高危人羣(如長者)的覆蓋率外,疫苗類型本身也有影響,早前傳真社也引用港大模型指出科興vs復必泰之間的成效落差。假如中國不全面推行mRNA疫苗接種的話,開放共存的死亡人數大概會更高。當然爲什麼不接種mRNA疫苗,就要問問中共、以及早一段時間不斷抹黑此技術的某些中國媒體了。

  5. @EricChan 感謝提醒🙏 封控期間大量的醫護被調去進行核酸檢測也同樣擠兌了醫療資源。但封控是否擠兌醫療資源似乎也和疫情的嚴重程度有關,廣州和深圳在最近的封控期間由於感染人數較少,就沒有出現嚴重的醫療擠兌。
    或者我們可以提煉一個簡單的模型:
    醫療缺口 = 醫療需求- 醫療資源
    前述的第一點就是提到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而@EricChan則補充了現有封控措施同樣會攤薄醫療資源或使之無法發揮作用。在疫情不嚴重、醫療需求穩定時,醫療資源擠兌的問題就不嚴重。
    而醫療需求 = 新冠就醫需求 + 日常就醫需求,前述的第二點就是提到放開後新冠就醫需求會爆發式增長,可能是遠超歐美和香港的程度,因為目前的宣傳策略可能會導致新冠患者就醫比例畸高。結合@EricChan的補充,結果將是一個巨大的醫療缺口。
    我並不想為動態清零開脫,實際上動態清零更接近一個政治任務而非科學目標。我比較好奇的是,在面對這些看上去比較「中國獨有」的問題時,要如何放棄”Zero COVID”實現「放開」?城市與同村地區分開處理會不會效果更佳?讓民眾理性認識Omicron的危害是不是一種方法?

  6. @C_C 中國什麼時候沒有強推疫苗🤣,去年中國疫苗接種率遙遙領先你以為真的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打疫苗?中國沒有強推的是老年人接種疫苗。很多老年人不願意接種,也難受工作的單位,居住的居委會壓力影響。即使是有些老年人很願意接種,很多醫生也因為老年人健康不佳,有慢性疾病等原因拒絕接種,這里倒應該是全國普適的政策。

  7. @CZK 但現時各地的封控措施也會對醫療資源造成嚴重的擠兌,不存在只有動態清零才能防止醫療系統被擊穿的狀況。😯

  8. 同kes一樣的困惑,雖然並不支持強制疫苗,但中國可以這樣動不動就大規模把人長期監禁隔離、卻對推廣疫苗似乎不甚積極,很難理解

  9. 四月之前,我和同事们大部分都打了加强针,感觉能躲过。四月之后,先是没打疫苗的同事纷纷中招,然后家里有小孩的同事也纷纷中招,基本上都是轻感冒症状,极少数有发烧,但是还没有需要去医院的。还有些人大概是感染了但根本没症状,那也不会测试,继续正常上班。如果感染了,自己去药店也可以领到辉瑞的口服药。所以大家现在的心态也变了:躲不过,早晚都会得一次,但也没有什么恐惧感,都在筹划夏日出游了。

  10. 在討論大陸放開之前,有兩個問題恐怕不容忽視。
    首先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城市地區也許可以仿照香港或者新加坡等地以專門的醫療機構分流處理新冠患者。但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遠遠不及城市地區,甚至還有很多農村還依賴背著一個藥箱踏遍一條村的村醫解決整個村子的醫療需求,顯然面對疫情時無法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大陸的人口流動性極強,加上傳播力極強的Omicron,城市地區放開幾乎必然會將農村地區拖入醫療資源擠兌的深淵。
    可能大家會說,其實Omicron也沒有那麼可怕。從現有研究和身邊友人的經歷來看,感染Omicron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非大事(至少就短期而言)。然而大陸媒體對國外疫情的持續負面報導,已經讓民眾對於Omicron有著極不理性的恐慌。即便是加強針覆蓋率上升,這一種恐慌恐怕依然難以消除。因此,放開後一旦迎來爆發,所有地區都將要面對上海疫情初期的恐慌與醫療資源擠兌,而這一情況在農村地區可能會更為嚴重。
    儘管我們都知道中共執政對於「穩定」有強烈的執念,選擇放棄「動態清零」走向放開依然有很多與政治無關的現實問題需要面對。
    //小弟先這裡拋磚引玉,不知端上的各位有甚麼看法🤔

  11. 中共為什麼不強制人民打疫苗呢?
    我一直想不通。

  12. 一個簡單的詞彙定義,路徑依賴在首段的用法是否準確?

  13. 其實抗疫之下中國經濟不僅是面對文中所說的產業鏈外遷導致的製造業收縮,經濟下行導致收入減少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在疫情管控下導致的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的就業對於封城/動態清零措施所收到的衝擊是不盡相同的。低收入階層對於這種衝擊往往更缺乏抵抗力,製造業和農業對此也更為脆弱(例如有農民因為違反防疫規定到田裏耕作被處罰),物流不暢也令農作物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出問題(例如上海郊區的農民就因為疫情導致不少作物無法運出只能留在田裏腐爛)。這些問題對於中共而言都是加劇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14. Covid對於年輕勞動力人口也會有衝擊,諸如long-coivd的問題,不要覺得covid是一個幫助人類達成自己目的的有效工具。

  15. 国足已经输越南了

  16. 實際上我對於中國政府不乘機利用肺炎清理低端人口感到驚訝。不考慮人性的話,omicron甚至可以是消除人口老齡化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