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周芷萱:高嘉瑜被家暴变“网军”风暴,传统政治真的关心性别问题吗?

只有当性别、家暴等可以被独立看待、不需要用阴谋论博眼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接触到这些问题的核心。
台湾

十二月初爆出的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林秉枢威胁泄露私密影像并家暴事件,震惊台湾社会,除了受害者本人是政治人物之外,林秉枢因与执政党许多政治人物有过互动、政商关系错综复杂,而使得整起事件快速成为媒体和政论节目的热门话题,又因事发后 PTT (台湾网络论坛)有帐号试图为林护航,整起事件开始被蓝营导向“网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社会如何看待有政治权力的女人遭到家庭暴力一事。这起事件最该被讨论的应该是家暴如何发生、未来怎么防范,可惜的是如今已然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话题早已远离家暴成因的讨论,进到各式各样的政治阴谋论。

可见,即使台湾民意代表的女性成员比例在世界名列前茅,性别平等的工作依然尚未结束,整体社会的性别意识远远不足、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2021年12月1日台北立法院,高嘉瑜接受媒体访问。
2021年12月1日台北立法院,高嘉瑜接受媒体访问。

女立委被前男友塑造成经验不足的“小女孩”

同样被牵连到事件中的、高嘉瑜的前男友兼助理马文钰,在政论节目上说,高嘉瑜虽然已经 41 岁,但内心仍住著一个小女孩的灵魂,可能情感或相关经验不足,又说她很少参加外面的活动、在绿营没什么朋友,所以她对外面的理解跟认知不高。

先不论前男友凭什么替他人感情或是性格作结,高本人对这些说法的意见我们亦无从得知,但从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的用意不外乎是替高塑造出一个合格的受害者形象,在马的心中,“内心是小女孩”,对一个成年女性立法委员的受害者身份来说,显然是正面的特质。然而其言论不断幼体化高嘉瑜这样一个从政多年的成年女性,甚至可说是在贬低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马的心中,“内心是小女孩”,对一个成年女性立法委员的受害者身份来说,显然是正面的特质。然而其言论不断幼体化高嘉瑜这样一个从政多年的成年女性,甚至可说是在贬低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尽管稍有性别意识的人都知道,受害者从来都有各式各样的样貌,然而对许多社会大众而言,受害者是有典型非典型、合格不合格的差异的,而合格和典型与否,也会影响舆论对受害者的同情。如果是一个强势、咄咄逼人的女性政治人物遭受家暴,很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眼中不够格的受害者。高以甜美形象著称,但家暴事件一发生,还是有不少留言说“他的样子就很欠打”、“一定是他逼到对方受不了”。也难怪马要上节目强调他的“合格”受害者身份。

讽刺的是,我们不太可能会看到有人认为男性政治人物被这样描述会是加分效果,正因为高嘉瑜是女性、是受害者,所以他的“弱”显得更重要。无论真实与否,从政多年的高嘉瑜还是必须被描述成小女孩、社会经验不足,以借此满足社会对合格受害者的期待,否则大概很难得到多少同情。足见即使当代女性能够透过民主选举得到政治权力,也不代表整体社会地位已然提高到平等的位置,“弱者”的形象还是社会习惯女人要有的样子。

2021年11月8日新北市,苏贞昌在有关公投的演讲中呼吁支持者投4个不同意票。
2021年11月8日新北市,苏贞昌在有关公投的演讲中呼吁支持者投4个不同意票。

苏贞昌的刻板印象:男强女弱与家暴的产生

幼体化高嘉瑜的其实不只他前男友。环顾网路讨论,社会上许多人听到高嘉瑜事件时的“同情”发言,也一样围绕著弱化女性、期待男人作为保护者的传统观点。如行政院长苏贞昌在出席活动时说“严以谴责任何暴力,尤其男人打女人更是猪狗不如”,许多网友也有类似的论点,说“男人打女人真的要不得”。

这些把女性放进弱者位置的刻板印象,同时导致强势的女人常受到外在的社会压力,因为这些女人逾越了社会认为女性该有的位置。女人强不会被同情,但女人弱,得到同情时也会遭到质疑。比如有些人质疑高嘉瑜“在关系中都会被打,这么弱要怎么能做好政治工作”。而正是这种女性较弱的传统观点,让女人即使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位置和政治权力,依然时时要面对“弱者是否适任这样的位置”的挑战。

强调男强女弱、男人应该如何的性别刻板印象结构,亦是许多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而这种强调男强女弱、男人应该如何的性别刻板印象结构,亦是许多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传统阳刚气质培育的过程中,男性使用暴力甚至是被鼓励的。支配是男子气概中的核心元素,尤其是对政治、女人、性的支配权,更是男性不断被期待该拥有的特质,诸如兄弟会的拳击活动或是流行于台湾校园的阿鲁巴游戏,都隐含著支配与暴力的元素。许多男性加害者之所以对家庭成员施以暴力,正是因为在长期接受这样的阳刚气质培育之后,几乎不知道如何以暴力以外的方式表达情绪,习惯将受挫以暴力的形式展现。

“男人打女人比较严重”的这种传统论点,同样让男性受暴后很难主动通报,男性受害者常常碍于面子问题而不敢出面。与其说“男人打女人真的要不得”,何不强调任何一种家庭暴力都让人无法接受?

何不强调任何一种家庭暴力都让人无法接受?

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都可能造成伤害。即使人们没有察觉也几乎不愿意承认,多数人对于男女在社会上应该处的位置仍被结构养成了一种习惯:男性握有权力几乎是理所当然、女性握有权力却会增加许多额外的要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明有多位立委在任期间结婚生子,却只有洪慈庸这位女性立委,会被众人嘲笑他当立委期间谈恋爱又生小孩。

既然女人在有权力的位置并非常态、且总是被以高标准看待,性别议题这种“女人的”政治议题自然永远被放在其他议题后面。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出现之初,就是希望女性的议题能被当成足够重要、且能成为一门学问的事情。如今女性地位和性别议题的能见度即使已和当年前辈们争权时截然不同,然而当性别问题发生在传统政治场域时,依然会被拿来当成政治工具,议题之间的主从关系很难反转。

2021年12月1日台北立法院,高嘉瑜接受媒体访问。
2021年12月1日台北立法院,高嘉瑜接受媒体访问。

反对党的操作:依政治需要而变动的受害者身份

纵使许多声援高、谴责林的执政党成员说法并不令人满意,作为最大反对党的中国国民党则也完全没有能力提出任何提醒、做反对党该做的事,只能把重点放在政治斗争、派系之争。他们不但主张林是集团犯罪、背后还有其他人,把事件导向“民进党内的政治斗争”、“网军现形”,甚至说出“为什么她被锁定,林秉枢跟高嘉瑜一开始真的是自由恋爱吗?”而不愿意正视此事在性别政策上可能的意义——例如范云等委员和高嘉瑜本人提出的私密影像法——只想以之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反对党眼中,高嘉瑜倒非“受害的小女孩”,而是“受高等教育却仍受害的国会议员”。指出其身份丝毫不是用来谈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一种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的人身上,而是强调林秉枢的可怕。“连高嘉瑜都会受害了,你看多可怕!”

在反对党眼中,高嘉瑜倒非“受害的小女孩”,而是“受高等教育却仍受害的国会议员”。指出其身份丝毫不是用来谈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一种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的人身上,而是强调林秉枢的可怕。

然而在家暴中,具有社会地位的高教女性受暴并不少见,认为高教女性就不会受暴本身就是一种迷思和刻板印象。根据行政院性别平等会的统计,2019 年家庭暴力通报且已知教育程度的 25,879 位女性被害人中,就有 6,214 人的教育程度是专科以上,占了 24 %。任何社经地位和教育程度的人都可能成为家暴受害者,高嘉瑜不巧是其中一例。

若反对党的存在应该要是对执政党的不足提出提醒和建议,在家庭暴力和性别议题上,这种政治阴谋论先行的说法,实在一点帮助也没有。

具有社会地位的高教女性受暴并不少见,认为高教女性就不会受暴本身就是一种迷思和刻板印象。

多数的家暴案例应该要被著墨的并非个案的特殊情况——纵使大众很喜欢从这个角度切入——而是这个社会如何养出这些被害者和加害者、我们的社会结构如何让家庭暴力产生。例如是否有暴力模仿的契机?或是性别权力关系失衡的情况?过度强调个案情况,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既没有帮助,也无助于未来的防治。

因此无论是形容高的性格像小女孩的这种弱化说法,或是强调他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高的这种刻板印象,对这两群人来说,都是政治斗争工具、媒体曝光的手段,而非真正关心如何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更遑论要他们去倡议私密影像法的推动了。

2021年12月1日台北立法院,高嘉瑜接受媒体访问后,收到立委何志伟的鲜花。
2021年12月1日台北立法院,高嘉瑜接受媒体访问后,收到立委何志伟的鲜花。

性别本身就是政治

2019 年的统计显示,家庭暴力的通报案件中,女性被害人约占七成(当然这只是通报的案例,男性被害人可能因为社会压力而被低估),高社经地位的的女性被害人也可能因为怕丢脸而不愿通报。高嘉瑜身为一位受害者已经得到不少关心和资源的支持,作为一位公民,我更关心的是我们的社会如何从这个超大量曝光的案例中得到能量和社会的注意力,去支持更多在暗处的受害者。

1993 年的邓如雯案催生了 1998 年的《家庭暴力防治法》,高嘉瑜这样一个和邓如雯很不一样的家暴受害者,是否有机会催生符合当代家暴样态的法规、进而帮助更多的人?这比任何一个与林秉枢或是民进党派系有关的阴谋论,都值得关心的多。

民意代表或是首长是女性不表示他们会对性别议题或是妇女权益有所关注,蔡英文第二任的苏内阁性别比创下新低,在高嘉瑜事件中一直以阴谋论荒谬发言博版面、只字不提相关修法的反对党国会议员郑丽文也是女性。

许多人喜欢用台湾已经有女总统,民意代表中女性占比高来说台湾女权很高、性别很平等,这些虽然确实是一个指标,但民意代表或是首长是女性不表示他们会对性别议题或是妇女权益有所关注,蔡英文第二任的苏内阁性别比创下新低,在高嘉瑜事件中一直以阴谋论荒谬发言博版面、只字不提相关修法的反对党国会议员郑丽文也是女性。无论是蔡英文或是郑丽文对性别议题的贡献都很有限,甚至可能是负面的影响。

性别本身就是政治,何况涉及一位国会议员,当然不可能排除任何一种意义下的政治操作。指出高嘉瑜家暴事件中过多的政治斗争观点,并非认为性别不该与政治有关,恰恰正是相反。只有当性别、家暴等议题可以独立被当成一件够重要的事情看待,性别本身就已足够政治、不需要用阴谋论博眼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接触到这些问题的核心并且为改变所需要的社会讨论做出贡献。

虽与个案无关,但正如本文不断强调的,暴力的生成是来自结构而不只是个体选择。最后以一首诗作结,愿天下所有的孩子与成人,都不必面对任何一种形式的暴力。

《奶与蜜》露琵・考尔

每一次你

告诉女儿

你吼她

是因为爱她

便是教她混淆了

愤怒与好意

这样似乎是还不错的主意

等她长大后

便会信任伤害她的男人

因为他们看起来

跟你好像

——给有女儿的父亲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雖然男性受暴者確實比較不容易站出來,但「男人打女人豬狗不如」這句話之所以廣為人接受,主要是因為多數男性的身形與體力更大,施暴時女性更難反抗,再加上早期台灣家庭確實有很高比例的男性掌權者施暴,所以才會被視為大家必須引以為戒的底線。

  2. 家庭暴力的场所是家庭,问题的核心是在亲密关系里被最信任的人剥夺尊严、施以暴力是不被允许的,暴力破坏了家庭稳定和底线信任,是从个人角度反社会的,应该给予支持和法律惩治,无论男女,这一点才是讨论家庭暴力的根本。

  3. 很好的文章。本来对这个事件不了解,但一看这个前男友公开说这样的话(明显带着优越感),心里面顿然火🔥起 😤 – 放眼望去,也只有小端这里还有真正意义上的中文评论,且行且珍惜啊

  4. 挺讓人難過的,每次出現此類事件大家都會 傾向 judge 她是否有資格成為合格的受害者,而不是對受害人受到的傷害感到憤憤不平。
    讓我想起《不止厭女》有提到——支配女性的男性不僅僅享有特權,更與失去自身特權社會位置的可能性高度絕緣。所以,若女性挺身而出,試圖針對那些享受對她們進行社會支配的男性的行為提出控訴,她們會遇到許多潛在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