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台湾Covid-19肺炎疫情爆发社区感染,过去一年多来相对安全的情势急转直下。一时之间,相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出现混乱,关键信息释放趋迟缓之外,假信息、谣言也四处出没,网络上的争吵层出不穷。这显现出无论是官方的信息管控,还是民间的舆论传播,都有许多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以“校正回归”为例。5月22日,疫情指挥中心的每日记者会上,指挥官、卫福部长陈时中例行公布了当日的确诊数字321例,但同时也表示 尚有400例因为筛检流程“塞车”之故,将加回到过去六天的确诊数值之中,他并使用了一个新的名词“校正回归”来说明这个状况(目前台湾疫情指挥中心还在沿用该词,每天公布的疫情数字都包括“确认”和“校正回归”两个数字)。
当时由于“校正回归”是全新的防疫用词,而且指挥中心一次性地公布累计六天的修正数字,数量又相对庞大,立刻让许多民众出现困惑、疑惧甚至愤怒等情绪,有批评者认为这是在隐匿疫情,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回溯数字是正常操作。在很短的时间里,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从公卫、医疗,到经济、公共行政等等,也纷纷提出各种资料和说法来解释这件事情的合理性,并在网路上迅速传散。根据多家媒体引述报导的网路声量调查显示,5月22到23日网路上对这个议题的讨论声量居高不下,攻防激烈,到23日晚间已经超过15万5千笔。
其实,“校正确诊数字”本身并不是太难理解的事情,而很多的专家解释,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说法却没有办法解释一件事情:指挥中心是可以,而且确实正在管控各种疫情状况信息的发布与流通,包括大家最关心的每日确诊数字。但是指挥中心应不应该管控信息?如何管控才恰当?又该如何被监督?或许才是此次事件应该被“校正”出来的重要课题。
指挥中心的信息管控
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权力天平大幅往政府一方倾斜,原本新闻媒体在监督政府上所扮演的角色已经明显被限缩。
先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要批判指挥中心对信息的管控,相反地,我认为在重大公共信息的披露和发布上,例如一般民众最关心的每日确诊数字,指挥中心的处理与发布本来就是需要格外谨慎。不管是采用何种计算方式,或是决定公布时机,都是很合理的政治考量。
不过台湾的政治,是民主政治。既然是民主政治,政府的任何政治考量与决策,就应该受到监督,就应该面对不同意见的挑战,以及更多信息揭露的要求。监督和信息揭露不只是为了防弊,而且是要透过监督力量的发挥,透过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可以让政府官员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周全的执行,这正是民主政治的精神与可贵。
然而,去年(2020)初疫情出现后,指挥中心就(从1月22日起)开始举行每日记者会,并在影音平台YouTube上直播。这虽然一方面可以视作是把信息发布的流程变得更直接,却也由于记者会形式、信息发布,甚至连摄影和收音等技术都完全由指挥中心主控,使得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权力天平大幅往政府一方倾斜,原本新闻媒体在监督政府上所扮演的角色已经明显被限缩。
美国、欧洲等地认为,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守望和监督功能应该要强化,承担更多信息追问、搜查、验证及监督的功能,但台湾新闻媒体的参与程度却不断被削减。
而据我所知,第一线记者们也经常反映,指挥中心的信息发布有许多不完整、缺位和需要及时补充却未能满足的问题。以“校正回归”事件为例,端传媒隔天在报导中就指出,不仅校正回归案例的“研判日”定义不明,其他包括各县市的每日累积确诊数、每日采检阳性率的分子与分母,以及关连不明的个案分布等有助疫情趋势研判的重要资料,都是媒体多次向指挥中心索取,却一直未获回复的。
美国、欧洲等地认为,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守望和监督功能应该要强化,承担更多信息追问、搜查、验证及监督的功能,但台湾新闻媒体的参与程度却不断被削减(指挥中心的每日记者会允许进入的记者人数,在5月27日从24名减半为12 名)。而造成新闻媒体在这个独特信息情境下的弱化,还有一个以前未曾出现过的原因:一般民众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不友善与施压。
封闭的信息泡泡圈
毫无疑问,这是指挥中心的主场⋯⋯这个信息泡泡,也因为防疫的相对成功,更加巩固与封闭,政府和民众集体自我感觉良好。
指挥中心每日记者会采用直播形式之后,民众在直播平台上的大量即时留言,也成为整个信息流通场景的一部分。不过绝大部分的留言,要不是表达对指挥中心官员的问候与支持,就是对现场媒体记者的负面批评。留言民众不仅对记者的提问有意见,指责记者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是在为难指挥官陈时中;甚至对记者的口语表达、声音、外表等也经常品头论足。期间甚至发生过记者对陈时中提问较为尖锐,事后立即被网友“肉搜”和“出征”,导致被迫关闭个人社群媒体帐号的事件。
当然,我并不是说记者的提问就一定恰当,也不是不能被批评。只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原本负责监督政府,为民众争取更多信息的新闻记者,成为了被监督的对象。而原本理应接受新闻媒体监督的政府官员,则掌握信息流通的现场全局,同时还拥有一群声势浩大的线上啦啦队;毫无疑问,这是指挥中心的主场。而包括我自己以及世新大学新闻系教授陈秀凤的研究都指出,这不但造成了记者们极大的压力,甚至是寒蝉效应,当然也就实质限缩了原本新闻媒体可以扮演的角色。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泡泡圈,在这个泡泡里,信息无法充分流通,不同意见难以被看见和讨论,坚持监督角色的新闻媒体成了黑脸。而这个信息泡泡,也因为防疫的相对成功,更加巩固与封闭,政府和民众集体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可能的决策错误容易被掩盖,有用的尝试和建议难以被讨论和采纳,最后很可能错失了许多改善防疫政策的机会。
没有绝不出错的官员,也没有完美正确的决策,如果在过程中可以有更多更公开的信息流通和讨论,给政府和决策者更多的提醒和监督,决策品质一定可以改善。
审视5月以来的疫情恶化,各方专家都已经指出,包括航空机组人员的隔离措施、快筛和医疗能力的储备、社区感染的预防与应变,乃至于疫苗的采买与研发,都明显出现了漏洞与疏失。另一方面,独立媒体《报导者》的报导明确指出,去年三月,前副总统陈建仁就曾公开建议把快筛纳入超前布署的一环,而半年前也已经有专家建议进行大规模社区感染的演练,以及整备快筛试剂,相关企业也已经著手,但是都被指挥中心否决或搁置。
历史不能重来,我们当然无法知道,如果当初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不要那么萎缩,指挥中心愿意听取或采纳各方建议,今天的情况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没有绝不出错的官员,也没有完美正确的决策,如果在过程中可以有更多更公开的信息流通和讨论,给政府和决策者更多的提醒和监督,决策品质一定可以改善,而我们今天所面临危机的可能性,就可以降低。
“共体时艰”效应
其实,最近很多民众都很想问一句:“政府超前布署喊了一年,为什么布署成这样呢?”
但这个其实很合理的探问,在当前台湾也是难以被说出的。一种常见的回应模式是扣帽子:一提到筛检问题,就被标签为“普筛仔”;一批评政府,就是“扯后腿”、“中共同路人”;一想要检讨防疫措施,就是“不体谅第一线防疫人员的辛劳”。这类刻意简化的、诉诸情绪的修辞,相当程度上压抑了公共的良性沟通氛围与辩论空间。
刻意简化的、诉诸情绪的修辞,相当程度上压抑了公共的良性沟通氛围与辩论空间。
而另一种比较不那么具攻击性的回应模式则是“共体时艰”:既然疫情恶化的情况已经发生,此时此刻更应该团结一致,不要急著追究责任,也不要批评官员,只要配合政府措施,携手度过难关是最重要的。这个从去年就成为主流价值的“共体时艰”说法,本身并没有错,也充满正能量,但其中隐藏的盲点,却也一直存在。
其实,监督、批评、要求信息尽量公开透明,跟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或肯定防疫团队的辛劳与成果,并没有必然冲突。我们并不需要担心监督和批评,就一定会伤害防疫团队,或只是为了立刻追究责任。事实上监督和批评反而会让防疫团队做得更好,当防疫做的更好,辛苦的团队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喘息。更重要的是,政府机器里面有人做得好有人做的不好,但是封闭的信息流通泡泡,很难产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不只让其实有必要改进的官员或政策,不需感受压力,也让真正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官员,缺乏动力和机会。
监督、批评、要求信息尽量公开透明,跟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或肯定防疫团队的辛劳与成果,并没有必然冲突。
不仅如此,批评与质疑更不能跟不体谅第一线防疫和医护人员画上等号。反过来说,如果大家可以通过更多的讨论和信息流通,携手把防疫工作做得更好,才是真正体恤他们的最好做法。我所接触的医护人员告诉我,其实有不少人对政府过去一年的防疫作为多有疑虑,而就在因为确诊数激增导致医疗体系濒临崩溃的当前,他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辛苦了”三个字,而是尽速修正和弥补相关决策的错误,让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努力坚持下去。
假信息与认知作战
过去几年来世界各国对付恶意假信息的最好办法,并不是一味防堵,也不是用非理性方式回敬,更不是单方面无条件相信政府。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民众顾虑,在当前防疫的信息流通场景中,存在不少非理性的批评(例如部分蓝营政治人物或团体的粉丝专页),甚至是不怀好意的假信息攻击。这些都是事实,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促进信息流通和合理监督的阻碍。
事实上,明显不理性或是离谱的假信息,大部分民众要拒斥或辨认并不困难,不足为惧。而牵涉较复杂的防疫措施或信息解释,我们确实需要更谨慎看待。毕竟网路上的风向操控,与各种政治力量的“网军”运作,亦即所谓的“认知作战”,已经存在多年。
5月25日爆发的“林玮丰事件”尽管至今真相未明(编注:一名领头批评“质疑指挥中心言论是网军操作”人士,被怀疑其实是发布质疑言论的真正帐号,被认为在自编自导一出保护指挥中心的戏码。因该人士与民进党关系密切,因此更引发政治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绿蓝白红,无论国内国外,在网路空间上的动员,其激烈与复杂的程度,实是一般民众难以想像。
然而过去几年来世界各国对付恶意假信息的最好办法,并不是一味防堵,也不是用非理性方式回敬,更不是单方面无条件相信政府,因为这些做法都只会形成更封闭的信息流通空间,而这正是假信息最容易滋生和被操控的温床。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元、更开放和更充足的信息流通环境,而我们也应该对台湾民众有信心。台湾民主化已经进行超过三十年了,虽然需要更多的学习,但没有道理不相信大部分民众有能力处理这些信息难题。
台湾要示范的是…
不是本土零确诊,也不是自动自发的封城,更不是用最快速度解除三级警戒,而是如何在民主自由的制度下,在信息开放的国度里,仍然可以成功地打赢这场战争。
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民主社会理应有足够的能量容许一定程度的意见对立和辩论,然后仍然在共同的目标上携手前进。当前的共同目标就是守护台湾,战胜疫情。
我们都认同“防疫如同作战”,形势非常危急,实不容许太多失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发挥民主国家的特长,通过政策监督、意见辩论和众人之智,同时支持政府和新闻媒体各自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大家一起来把防疫决策和落实做得更好。
这次社区感染爆发之际,某网友“看好了世界,台湾人只示范一次,在2周内解除3级”的推文被网路疯传,如今看来,已成了过去一年我们对于防疫成果自我感觉良好的最大讽刺。不过,尽管有点难堪,但我们并不需要放弃台湾的骄傲。只是,我们必须调整目标。
在对抗Covid-19肺炎的战争中,台湾真正要示范的,不是本土零确诊,也不是自动自发的封城,更不是用最快速度解除三级警戒,而是我们可以在民主自由的制度下,在信息开放的国度里,仍然可以成功地打赢这场战争。这才是我们跟极权专制国家最大的不同,也才是台湾最大的骄傲和最珍贵的资产。而且,这个示范台湾不会只做一次,我们会做很多次,然后一直做下去。
(魏玓,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教授)
魏老師這篇已經滿公允了,20年來媒體只要轉變永遠都說他們不夠好。但 anonymous3有部分講對,綠營側翼與小粉紅本質上是同一種人(難怪胡采蘋兩邊都工作過,中國的黨核心動員越強,台灣的集體戰隊就越嚴重。
事實上,媒體的表現通常就是「還可以」,可是大家專挑看不慣的罵,當年壹周刊大家罵扒糞、娛樂化,可是要不是狗仔躲進了和平U醫院,誰知道封院是讓全體環境惡劣,近乎等死?
今天罵網軍和側翼、當年罵製造call in節目對立,難道爛的環境不會出現好選擇嗎 有話好說不就做出口碑,事實上報導者、轉角國際等媒體媒體也還在啊
回想不久之前,一般國民對疫苗的副作用有所疑慮,多有觀望的心理,蘇貞昌等為了降低國民對疫苗的恐懼,自己上陣接種。那時並沒有政治人物鼓吹"跪求疫苗"。政府按照優先順序照計畫推行接種,並未停過。失算的是防火牆漏了洞,突然大家都覺得可以忍受疫苗風險了。現在藍營與柯P很明顯地在趁火打劫。扮演菩薩救世主什麼地,一下子可以弄到幾百萬劑(政府不需要檢驗品質安排冷鍊提供保險嗎)。民進黨與獨派,對他們來講是一群沒道德良知,只想炒股票,為權力不顧人民生死的惡棍。每天搬演道德劇碼,實在很難說台灣民主有什麼值得驕傲。退一步來講,這是karma,業力輪迴。在語言戰爭遊戲裏頭,不講些擅情的話對不起自己,反正異地而處,你的政敵也不會放過你。我們究竟要如何從這輪迴裡頭解脫?
好不容易看到一篇恰到好處的文章,不少文章都以感情做為訴求煽動人心,對於記者與政府角色的嚴重失衡這部分再認同不過!!
端不会删评论,我们看看记录,大家在讨论台湾民主制度的监督问题,简中ID跳进来喊“中共不会被民意裹挟“,别人稍一指出中共容不下批判和民意,怎么会被裹挟?(真实的中国政治传播学过程其实更复杂,但是相信以他的智商是决然无法理解的)就激动的叫:你们看不到中共的好!你们反对民族主义,恨国!“忽悠”是指让大家无法讨论问题吗?不会的,只会让大家更加脱敏,更好应对真正的“台湾境外势力“。
原来批判民族主义就是恨国党,粉红真是太有意思了。不过恨国党又怎么了呢,这符号就像公知、境外势力一样,你把什么都塞进去,它自己就被解构了。原来共产党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不被共产党压迫,就要被寡头压迫,寡头是什么?问问高房价和996和寡头的区别是什么?特殊工时来了,热爱这和你德行相匹配的下场吧
@战略大忽悠 你說得現在中國人就不是寡頭的奴隸一樣。韓國三星的工人再怎麼被財閥壓著還能搞工會呢。你們呢?
题外话: 爱国主义并非天然正确的。
想做奴隶是不用等到解体以后的。
@EricChan 还有,我巴不得见到共产党积极维护自身统治,我可不想经历苏联解体。我有脑子。香港台湾可能会成为富裕的波罗的海三国,但是我这种老实人一定会成为寡头的奴隶。
@EricChan 批评具体问题和具体政策可以,但是上升到批判民族主义,批判爱国主义本身那就是恨国党。上升到推翻中共那就是反党反社会分子。 张维迎呼吁开放国际互联网信道,马前卒呼吁落实人大,这都是批判具体政策,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有人一定要辱华,要捣乱,要分裂国家,那就活该被骂。
有些民粹已经到了一点对共产党的夸奖都看不得的地步,这难道不是很可怕么? 有些人稍微见到美国台湾被批评,就立刻积极地批判共产党,转移注意力, 究竟谁才是心胸狭隘的那一方?
@戰略大忽悠 你這段話不就正正體現中共操弄民粹維護自身統治的本質嗎?NGO幫助勞工權益就是尋釁滋事 意圖搞顏色革命。批評中共政府就是恨國黨。質疑中國疫苗效果和副作用就是散播謠言,其心可誅。由此看來你不也是挺民粹的嗎
民主还是民粹,我现在分不清楚。不过我知道什么时候我能分清楚,等有一天大权在握,我不用看也不用听,就知道哪些是民主,哪些是民粹。
至于中国不被民意裹挟?拜托,在一个信息获取被垄断,意见表达被限制的地方,根本没有民意可言。不是说我是民,我的意见就叫民意。民意是所有人对于公共事务的判断的整体。民意调查则是通过统计学手段对民意进行的估计。尽管有偏差,但它是我们了解民意最科学的方法。客观上,中国当然存在民意,尽管在信息封锁下,这客观存在的民意早已变得扭曲。更自欺欺人的则是,这“扭曲”的民意都只允许被选择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民意,未免离真实太远了。
结合本文内容,我想危言耸听一下,台湾的民主正受到威胁。来自中国?也可以这样理解,不过绝不是所谓“中共同路人”或者“认知作战”云云。相反,由于中国对虎视眈眈,台湾人的恐惧与愤怒,让大家无法在公共事务判断上采取理性与就事论事的态度。这种情势造成了反对党无法形成对执政团队有效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总统选举中不存在实质威胁。它也给了多数党这样一个机会,以国家安全为名,大行钳制人民自由之实。当民主政治失去了制衡的力量,这样的民主最好也只可称为名存实亡。
恐惧本就是独裁者用一控制人民屡试不爽的手段。包裹着“中国因素”的新冠病毒更将这种恐惧推到了新的层次。这也是指挥中心金身不破的民意基础。可是终究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有必要反思,在民主政体下,什么才是最好的防疫手段?这也是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為一個台灣人,實在覺得本文對於媒體與輿論的認知感覺好像有點過於樂觀(看看ptt現在三句話不離蟑螂的風格),不過還是相當感謝這篇文章的觀點,媒體爛是一回事,但缺失的監督與制衡確實也是令人堪憂的事情。但實在目前看不出能扛下這重任的角色。
同意@Odile_Lee 親藍媒體和立委只會叫陳時中蘇貞昌下台,親綠媒體和議員就在打柯打侯。別把媒體說的太無辜。每天下午兩點問蠢問題的媒體還是不少的。每天政論節目上帶風向的電視台更是不少。中天等藍媒和KOL帶AZ和BNT疫苗的節奏,嗆總統不敢打 蘇貞昌在打假的。過了一個月以後就開始在嗆中央買不夠疫苗?要知道在四月,台灣關於疫苗的新聞,標題還是疫苗打氣遇冷,有16萬劑疫苗在月底會過期。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民眾自己也有責任。街上不戴口罩的大爺大媽。不願意去打疫苗的群眾。這些對於疫情的快速擴散都有責任。如果我們不希望政府從人民手中奪走權利,用各種手段逼迫人民施打疫苗,人民也要為此付出相應的責任,不論是配合政府還是督促政府。而不是什麼事情都推給別人,推給政府媒體。
中国执政党宣扬中国民族主义不是理所应当的么?有些人眼中国人就个个该当恨国党!?中共有策略才是好事吧,没策略不就恰恰证明它没救了?
论操作舆论,煽动各类有利思潮,全世界都比不上美国,必须承认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虚心向美国学习。
與其說中共不會被民粹影響,倒不如說中共就是民粹的操弄者。從抵制H&M等BCI旗下品牌到抵制技嘉,兩件事里共青團不是都在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相反地,俄羅斯駐華使館在微博上的挑釁官媒面對洶湧民意還不是默不作聲。從老毛當年掀起文革以來,中共就一直在操弄民粹,至於將來中共對於民粹還能不能如臂使指,還是被民粹反噬,那可難說得很。畢竟上一次玩砸了以後吸取的教訓很多人都已經忘了。
講得好像沒有疫情台灣媒體就能發揮監督制衡的功能似的,現在媒體會被質疑是因為一直以來在監督制衡這塊主流媒體就做不好,只有少數幾家影響力比較小的是真的在盡本分做事,現在非常時期資訊紛雜風向更亂,形象不佳的媒體產業遭受質疑只能說是業力引爆,然後認真做事的就一起被地圖炮了。要扭轉這個情況還得從新聞業內自己改革做起,怪政府怪民眾是沒有意義的。
誰是民粹誰是民意還不是中共一句話的事。李文亮一開始還不是惡意造謠?「外賣騎士盟主」尋釁滋事,農民工惡意討薪。他們是民意還是民粹?
一说点中共现存体制好话有些人就特别激动? 真是让人纳闷。 我说的是不被民粹绑架,不被群氓绑架是好事,但不是说忽略民意是好事。
一則「不被民意綁架」某些人竟然反以為榮?二則實在自以為是,中國的民族主義進程就是上下共同推進的。可見中泰網戰和泰國毫無意義的開戰,戰狼外交部如何下不來台?這是現代國家,不是奴隸制。
中共官員主要是向上級負責又不是向民眾負責,當然不會被民众輿論綁架。有什麼事犧牲下級官員出來擋槍就可以了。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在採訪中暗示因為沒有中央授權所以瞞報了疫情。最後也是隨著周先旺被免職而不了了之。吉林通化斷水斷糧媒體不也是一面正能量。通化市居民在微博上發聲然後被壓熱搜?雲南瑞麗的疫情新華社帶頭批評瑞麗沒有吸取教訓。然而瑞麗防疫資源不足的問題就這麼帶過去了。
学习到了,原来台湾的民粹情绪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是不可能被过激的社会舆论绑架的,无论这种舆论是皇汉,恨国党,还是小粉红。 但我很疑惑台湾的领导团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不被群氓的不理智情绪影响到。
我看完文章的感覺,作者想強調的是包含媒體記者發揮監督制衡角色在內,連同公民社會與政府都能擁抱資訊透明的方法達到更好的治理,克服疫情。應該沒有說一定要讓記者擔負訊息傳遞主角的意思吧?
看了前兩篇留言覺得台灣感情用事兩極化很嚴重,我覺得這篇文章很中肯,可惜大部分的人都聽不進去,因為被自己的主見淹沒了。謝謝端傳媒繼續再這樣不佳的氛圍中努力扮演媒體針砭時事的角色,這樣的努力值得讀者給予掌聲和鼓勵。
記者平時亂寫報導,現在疫情下卻想當主要訊息傳播者?算了吧!這是傳播學系的老師寫的文章所以對記者特別寬容吧,亂穿防護衣還去醫生臉書罵人的記者有好幾個,怎麼就不說這些記者對第一線醫護有什麼傷害了?這比肉搜記者嚴重多了吧
台湾也在用“正能量”这种违法物理学的鬼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