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近期流行一个词,“茶艺”。所谓“茶艺”,并非指传统的品茶泡茶技艺,而是“绿茶婊”这个几年前的网络流行语的变体。“绿茶婊”一词诞生之初,就带有对女性鲜明的污名色彩,它打造出一种外表与言行清新单纯,但实则心机深沉,善于操纵异性情感的女性形象。鉴别“绿茶婊”指南当年也随之流行,并存在着一系列刻板假设,包括“绿茶”型女性大受男性欢迎,大多数异性恋男性无法识别“绿茶”、容易被魅惑,只有女性才能更有效地识别“绿茶”等等。
在这种语境下,“鉴茶”是一种区分“好女孩”和“坏女孩”的活动,后者不仅被认为缺乏一个正直女性“该有的”良好品格,也被认为利用“性别优势”,通过不公正、不道德的手段谋求私利,这些私利既包括来自异性的小恩小惠、额外照顾,也包括横刀夺爱。在后一种情况里,“绿茶婊”也成为了第三者的代名词。
在今年,当影视娱乐账号仍在密集输出“茶艺”鉴别指南时,美妆博主们却似乎在引领一波截然相反的潮流,频频推出“茶艺妆”“茶艺照”教程。
脱胎于“绿茶婊”一词的“茶艺”如今再次进入流行文化,并收获两种大相径庭的态度:一方面,文艺影视作品中的“茶艺师”遭到猛烈批判,谩骂之声从角色蔓延到演员;另一方面,“茶艺装”“茶艺照”却在女性中广泛流行,受到欢迎和效仿。这样的现象释放着一种悲观的信号:大陆女权主义近年来艰难拓展出的道路,正在被保守价值体系蚕食,被赋予期望的年轻一代转而拥抱封建精神,在道德判断上根据性别采取双重标准,在审美上则取悦男性。
然而笔者认为,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时,只考虑性别观念的变化也许并不足够,公共空间的结构特点也助力了“茶艺”的再流行。女权主义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这样逼仄的公共空间中,维系性别议题讨论的多元与宽容。
又纯又欲的“茶艺女孩”
微妙的裸露,日常的布景,清纯的装扮,平平无奇下掩藏暗示。
受到追捧的茶艺妆和茶艺照其实并非崭新事物。被冠名“茶艺”的妆容,是一种日系裸妆的变体,一直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相应的,茶艺照风格也类似日系杂志写真。但被冠上“茶艺”之名时,这种妆容和摄影风格的核心要素却已非“清新自然”,而是“又纯又欲”。
网红产业为“茶艺”的再流行贡献良多。博主半藏森林被认为呈现了一种典型的“茶艺风”:微妙的裸露,日常的布景,清纯的装扮,平平无奇下掩藏暗示。加上半藏森林曾因介入他人感情被大陆网友骂上微博热搜,镜头背后的故事似乎补充完整了“茶艺风”的内涵与外延。但半藏森林所遭遇的谩骂并不影响“茶艺风”受到推崇,在大陆时尚潮流App“小红书”上搜索“茶艺”,即可得到海量教程与学习成果分享。一些批评声音提到,“茶艺风”摄影与妆容无疑是在讨好男性,甚至有“软色情”的嫌疑。
“茶艺”风确实与“白幼瘦”(肤白貌幼体瘦)的男性视角审美有重合之处,在博主们推出茶艺妆容指南和拍照技巧总结时,大多数人也并不避讳提及教程的“斩男”效果(大陆网络用语,形容男性无法抗拒的事物),直言作品让直男难以抗拒。这看起来像是对男性视角审美的屈服和迎合,后者对女性美的这种定义,是要女性牺牲健康,且人格与体格上便于控制才能达到的。正因此,当在2019年底遭遇家暴、得到广泛声援的美妆博主宇芽,也发布了茶艺妆教程时,就被视为背叛和辜负了网友的声援,是向对她暴力相向的男权社会投诚。
与此同时,影视剧中的“茶艺大师”也被重新挖掘。大家一起来找“茶”也成为了最近一段时间娱乐账号青睐的传播模式。至此,“茶艺”的标签不仅囊括了外貌装扮的特征,也囊括了行为的特征。相比于难以说清楚又高度个人化的审美倾向,“绿茶”行为则是必须被声讨的对象。
近期大陆新剧《三十而已》中的角色林有有,就收获了许多骂声。剧中,林有有是一个外表人畜无害,实则有计谋有心机,对有妇之夫纠缠不放的女配角。这种反差可以说精准对应了“绿茶婊”的各项特征。娱乐账号同期盘点经典老剧中的“茶艺大师”,比如《情深深雨蒙蒙》中的如萍、《一帘幽梦》中的紫菱,并以“茶艺”为线索对这些角色进行解读,颠覆观众对角色的原有观感。
网红产业为“茶艺”的再流行贡献良多。
针对角色的骂声也很快蔓延到演员的真实生活中,《我的前半生》中饰演凌玲的演员吴越、《三十而已》的林有有扮演者张月,都有类似的遭遇。这种荒诞不仅是因为部分观众对角色和演员不加区分,也因为有人认为演员接受心机女性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理应被攻击的道德污点。
与女演员因角色而遭遇网络暴力相比,男演员社交账号下的评论则友善得多——即便他们在剧中是个“渣男”。
被塑造的“小三厌恶”
如果对于女性的标签化、污名化与分而治之,一直都是既安全又能吸引足够热度的流量担当,那么我们自然会见到越来越多这样失真、刻板、单薄的女性角色。
“鉴茶”风潮归来的部分原因是,大环境中的厌女氛围虽然被挑战和批判,但却尚未遭到重创;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模式反而鼓励刻板形象的塑造。
当下影视剧播放依赖网络,决定作品走红与否的因素不单单是作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作品情节能否制造话题、能否在时间紧凑的短视频内高效地抓住观众。在三分钟左右的剧集片段中,剧中人物需要引发尽可能多的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成规模的话题讨论,这意味着观众的情感越相近越好、讨论的方向越相似越好。
因此,当人物特征鲜明、契合各式各样的标签时,这样的传播效果最好——既方便观众对号入座,也能避免讨论分散、热度流失。那些在经典老剧中被重新发现的“茶艺大师”,并不完全是在保守价值观基础上做的新诠释,而是在传播需要下被去掉复杂性和层次的“新”人物,以方便贴合“绿茶”的标签。而一旦观众接纳了“裁剪-贴标签”的娱乐生产过程后,也会从受众逐渐变成生产者的一员,主动裁剪更多的作品和人物。
这也与影视剧面临的审查困境有关——制造热点的同时又要保证人物足够安全,避开真实社会中的敏感议题——“茶艺大师”恰恰是高度标签化也高度安全的人物,尽管契合标签与保证安全的代价,往往是人物脱离真实、逻辑矛盾、扁平单调。
大陆媒体人萝贝贝在《三十而已》走红后感叹:“热门剧里演的是女同事重金买天价橘子勾引男上司,现实是男上司性骚扰女下属……一个情节只是一个情节,可一个情节又不只是一个情节。”“各位创作者行行好,看看现实里发生的到底是小姑娘跟踪狂发作,抛家舍业死缠烂打已婚男多,还是已婚男职场借着职务之便性骚扰小姑娘多。”
但是显然,问题并非是创作者们多去关注现实就能够解决的。如果对于女性的标签化、污名化与分而治之,一直都是既安全又能吸引足够热度的流量担当,那么我们自然会见到越来越多这样失真、刻板、单薄的女性角色。
“性感”的敌意,逃不开的男性凝视
但尝试茶艺风,就一定是对男性的献媚吗?
不难发现,“鉴茶”与“反茶”都只是被塑造的女性群体的内部战争,并不会对既有的价值体系、权力结构带来切实的冲击。用“鉴茶”与“反茶”区分“好女孩”与“坏女孩”,只是为女性整体戴上枷锁——当请异性帮忙拧瓶盖、乘车时坐异性朋友或同事的副驾、特定的妆容发型风格,皆能成为“绿茶”的证据时,“好女孩”与“坏女孩”的差异已然模糊,没有一个“好女孩”是安全的。
同时,在“鉴茶”文化中,男性虽然不在场,但实际上是以一种超然、天真的姿态围观这场女性内部的战争——男性凝视依然存在,而他们是被争夺、被诱惑的对象;他们虽然不在场,但有人代替他们、用他们的目光为女性分类。
那么,尝试茶艺风,是自动为自己贴上标签,去迎合男性凝视吗?
对抗男性凝视的根本方法是女性夺回对自身的信心,夺回自身对美的定义权。其实,将“又纯又欲”定论为取悦男性、迎合男性审美,也是在假定纯与欲的对象和受众只能是男性,而引发男性的欲望带有道德上的污点。但当批评围绕著男性进行,甚至进一步要求女性不应以某一种形象出现时,则落入了另一个窠臼:应该或不应该的判断标准,都是以男性欲望为参照物。
然而,展露不同样式的性感、欣赏不同样式性感的,可以是女性,也应当鼓励女性成为观赏性感的主体。
当批评围绕著男性进行,甚至进一步要求女性不应以某一种形象出现时,则落入了另一个窠臼:应该或不应该的判断标准,都是以男性欲望为参照物。
我们希望构建的应该是一个多元平等的审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肌肉线条、又纯又欲,扣紧的第一粒衬衣扣子、膝盖以上的制服裙,还是真实的橘皮肚腩和皱纹,都应该被平等接纳为人的丰富多彩的样子。对抗、反对男性凝视,是反对凝视者将这些身体和仪表的特征归类为“引起男性欲望的”和“让男性失去欲望的”,是要求凝视者改变凝视的目光,而不是被凝视者遮掩或改变被凝视的身体。
自然,当下流行的“茶艺妆”和“茶艺照”还不是一种态度鲜明的反抗,如一些批评声音所指,又纯又欲是“拧巴与混乱”,但这种“拧巴与混乱”,也是变动中的性别观念的自然产物。抛开男性凝视的解读,又纯又欲或许是中国女性拥抱性感的尝试之一。
社会对“性感”还有警惕和敌意,所以女演员的夏日吊带自拍的评论区也能成为舆论战场,引发欲望还带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罪感,但是穿衣自由的呼声也持续不断,性感让人跃跃欲试。借助“茶艺”的流行,女性有了一次扮演性感的机会,而通过角色扮演,她们又与性感拉开微妙的安全距离。这其中有拉扯与妥协,有勇敢,也有谨小慎微。
无论是肌肉线条、又纯又欲,扣紧的第一粒衬衣扣子、膝盖以上的制服裙,还是真实的橘皮肚腩和皱纹,都应该被平等接纳为人的丰富多彩的样子。
尝试茶艺风既不是一种向男性的献媚,也不是一种自主意识鲜明的反污名运动,它在互联网中掀起一股小小浪花,也是周围不同方向的潮水波澜推动的结果。
女权主义者并非需要放弃对“茶艺”风的批判性观察与反思,但当这种批判针对采用这种妆容和拍摄风格的女性个体时,所谓的批判也变成另一种基于外貌的道德评判,与“鉴茶”殊途同归。后者以传统女德束缚女性,前者则把束缚换了一件外衣,以反对取悦男性的名义,将个体行为再次拉回到男性凝视之下。
女性的衣着装扮向来是性别议题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化粧被视为离经叛道,那么化粧就具有争取自由的意味;当化粧被当作女性的基本礼仪,那么素颜就获得了反叛的特质。在这个世界上,一些女性想脱掉高跟鞋,一些女性想穿上高跟鞋,一些女性冒险摘掉头巾,一些女性则抗议法律禁止女性佩戴头巾。
终其根本,要对抗的始终是用男性眼光来评断女性的一言一行,而要重建的,则是女性自己对多元性的拥抱:承认内心的渴望,并用自由而不受束缚的方式进行表达。
是人变得保守,还是时代变得保守?
“鉴茶”的再流行与“茶艺风”走红引发的争议,都隐隐契合了关于年轻一代是否更加保守化的担忧。
女权主义者们关于反对鉴茶的论述已经足够多,从理性上,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两性道德上的双重标准是存在的,越来越多的女性也更加勇敢地追求对自己情感、身体、生活方式的掌控。但当下鉴茶潮流再次复兴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既有性别观念的顽固或保守化,还有以上提到的娱乐素材的生产方式、公共空间对文娱产业和个体的限制。
一个反对双重标准、反对单方面批判第三者、认同女性团结理念的人,未必能轻松避开当下娱乐产业准备好的陷阱,对 ta 而言,道理都很清楚,“但林有有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该被批判吗”,“林有有难道没有做错、难道不是背叛女性的人吗?”
然而,提出这样的疑问本身就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圈套,因为林有有这样的角色并非来自真实生活,而是经过传播需求和文化审查严密筛选的结果。纠结个体在大时代中是否变得更加保守不是全无意义,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到,在个体能动性发挥之前,可供个体去思考的材料是如何生产的。
我们还是要注意到,在个体能动性发挥之前,可供个体去思考的材料是如何生产的。
“鉴茶”的再流行与“茶艺风”走红引发的争议,都隐隐契合了关于年轻一代是否更加保守化的担忧。但与其说更多人被保守价值体系吸引,不如说公共空间的结构变迁让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越发极化、单一化。
与过去相比,这并非是缺乏性别意识的一代人(尽管他们不全是女权主义者),但公共空间议题的丰富性、大环境的宽容度已经大大下降,站队和表态正在变得更加平常。他们对“性”与“性感”更加警惕,对灰色地带的辨析越发缺乏耐心,这并不是保守造成的结果,而是其他各个议题上普遍存在的讨论风格的自然延伸。
基于自身利益和生活体验,倡导保障女性权利、为女性赋权、反抗基于性别的歧视与压迫的女权主义对他们会有持续的吸引力,但问题在于,在逼仄的公共空间中学习、成长的年轻一代能否突破他们的自身利益与生活体验,去识破当下文化生产与审查为他们留下的有限路径、去维护性别议题讨论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呢?
没想到这篇文章的评论这么多,很多读者都提到了林小樱的那句:“最终回到“保守化”这一概念,愈发保守的或许不仅是某种文化行为,而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缺乏坦诚与真挚的进步思潮的残酷现实,是年轻人在暗中拾起那些陈腐的生存哲学,吸纳着各式各样利于自身的观念资源,转向面对社会体制的个人逐利及对应的公共冷漠。这些畸形现象背后的根源或许是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是文化批评未能抵达的制度实体造成的问题。”
关于对制度实体问题的批判,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妇女——为什么中国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批判》 http://www.opentimes.cn/Abstract/1844.html
文章从性别意识角度对“茶艺”“鉴茶”“反茶”等现象的深入剖析令人叫好,但似乎对“保守化”的讨论浅尝辄止。作者在第一个小标题前提出 “女权主义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这样逼仄的公共空间中,维系性别议题讨论的多元与宽容。“ 在最后一段说到,造成“鉴茶”潮流复兴的原因有:1. 大陆年轻人既有性别观念的顽固或保守化,2. 娱乐素材的生产方式,3. 公共空间对文娱产业和个体的限制。大环境宽容度下降,站队表态更加平常,但”这并不是保守造成的结果,而是其他各个议题上普遍存在的讨论风格的自然延伸”……“与其说更多人被保守价值体系吸引,不如说公共空间的结构变迁让年青一代的表达方式单一化。” 从这几句论述中,恕我没能看出作者对于“保守化”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许是文章更想强调公共空间对性别议题讨论的影响。
而关于“保守化”的具体分析,我赞同林小樱的评论:“最终回到“保守化”这一概念,愈发保守的或许不仅是某种文化行为,而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缺乏坦诚与真挚的进步思潮的残酷现实,是年轻人在暗中拾起那些陈腐的生存哲学,吸纳着各式各样利于自身的观念资源,转向面对社会体制的个人逐利及对应的公共冷漠。这些畸形现象背后的根源或许是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是文化批评未能抵达的制度实体造成的问题。”
MarcBolan 所说的“一门生意”我猜指的是墙内话术,这种说法其实和“收了境外势力的钱”如出一辙。中文世界,甚至是墙外,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大多数人都是自愿发表意见”(控评除外)这一事实,不管是体制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很喜欢拿“收了钱”或者“减刑”来解释动机。
为啥高度商业化的女性时尚被看作“人性使然”的同时,女权文章乃至女权主义研究却被看作一门生意?
那只是掩飾自己刻薄的狡辯而已。
”雖然莫名其妙地借題對你們指手畫腳,寫了很多刻薄你們的文字,但我內心深處是反對其他人指責你們的,因為我希望你們自強啊,姐妹們。”
“我要嘰嘰歪歪了半天,其實針對的對象不是女生,而是男性凝視和男權。”
搞笑吧。。
我不知道leon7是不是真的读了全文,以下这一段,是非常直白地提出了反对对尝试茶艺风的女性进行所谓的“媚男”批判的:
那麼,嘗試茶藝風,是自動為自己貼上標籤,去迎合男性凝視嗎?
對抗男性凝視的根本方法是女性奪回對自身的信心,奪回自身對美的定義權。其實,將「又純又慾」定論為取悅男性、迎合男性審美,也是在假定純與慾的對象和受眾只能是男性,而引發男性的慾望帶有道德上的污點。但當批評圍繞著男性進行,甚至進一步要求女性不應以某一種形象出現時,則落入了另一個窠臼:應該或不應該的判斷標準,都是以男性慾望為參照物。
然而,展露不同樣式的性感、欣賞不同樣式性感的,可以是女性,也應當鼓勵女性成為觀賞性感的主體。”
并且,评论区的读者集中讨论的问题是茶艺风多大程度是环境塑造的结果,多大程度是个人自主性的体现。如果这段引文和这些讨论都能读出来拿女权做道德大棒刻薄女性,那么任何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性观察在作者这里都是不可能的,因为都是在“刻薄”和指摘。
樓上觀點甚至大致與作者切合,按我理解,作者想說的是⋯部分女權主義用放大檢視批鬥的姿態去在撻伐、女性個人喜好、表現(舉了不少實例)是討好異性,精神層面落後時,便是假女權主義去禁錮他人自主權,誤將倒退視為進步。
閣下也許可以再仔細重看一次文章。
這裡說的業餘“寫手”除了本文作者,還有評論區裏一堆堆砌著大框架學術學名詞,以為自己懂得什麼是女性主義,對其他人正常愛好評頭論足的假社會學性別學專家。
這些尖酸言論的發表者才是這篇稿件的市場,至於極不極端,這就是屬於有沒自知之明的範疇了。別人在化妝時,有些人在背後酸她們是討好直男,既不覺得自己尖酸刻薄,還以為看破了一切。
說到底還是因為大陸沒有正常的途徑推動改革法案和政治運動;如果在自由競爭的輿論場下,真推動平權的activists,和騙稿費的三流寫手簡直一目了然。
leon7总结的“不放過任何騙稿費機會的女權寫手,痛心疾首,奮筆疾書道:“姐妹們!吸引異性眼球=討好直男=討好父權=保守化,是大大的反女權(反動思潮)!”,是对文章观点的颠倒理解,就像我在昨天评论里说的,是完全错误相反的理解,而不是局部或细节误解。
文章为什么会提到女权主义在当下大环境中面临的挑战是维持多元自由的讨论环境?就是防止性别意识觉醒的一代用女权话语,去套用一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看到某种妆容涉及“讨好男性”,立刻盖棺定论这是献媚、这是背叛女权,开始坚决果断的批评抨击。意识到性别结构对审美的塑造、对女性自我选择的影响是必要的,但因此集中火力针对个体女性,这是反多元、反包容的。这是文章想论述的一部分。因此,在反对对女性具体选择刻薄这个立场上,文章和leon7评论没有根本分歧。
怀疑leon7是看了太多别处的“网络大战”,见到了许多“恶言恶语”,“非黑即白”,脑补想像了一篇同题材文章,像“男性都是既得利益者潜在性侵犯”“消费主义洗脑”这些话题原文不仅没有出现,甚至也不打算涉及。
坚持个体的能动性在社会权力结构之下依然能保持完整与独立也不是一种不可行的进路,彻底捍卫这种能动性反对任何程度的干预(包括嘴炮)也不是不可能在理论上自洽。但这种辩护并不可能通过把不同立场歪曲成一个极端来实现。
想像男性圈子的在情人節前,驟然流行起練身材,西裝紳士打扮,吸引女性的穿搭談吐,高檔約會餐廳攻略等帖子。
有自稱進步男性的人發文:《討好直女最happy: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為何仍在保守化》
切題內容是某電視劇的男性角色劈腿被罵渣男和壞男人,他認為這屬於商業文化迎合女性觀眾所進行的性別文化壓迫。然後結論是,討好女性的風潮=助長拜金主義=性別不平等=男性不自強,etc。
“終其根本,要對抗的始終是用女性眼光,來評斷男性的職業地位,而要重建的,則是男性自己對多元性的擁抱;
你自強就自強,賺錢就為自己賺錢,紳士就為自己紳士,管女人的目光幹啥?用自由而不受束縛的方式去活著!”
這種人是不是刻薄到有病,大家見仁見智吧。
中秋情人節前夕,小女生們在一起學習妝容,主要目的1.吸引異性 2.練習化妝技藝 3.社交媒體漲關注,漲粉。
不放過任何騙稿費機會的女權寫手,痛心疾首,奮筆疾書道:“姐妹們!吸引異性眼球=討好直男=討好父權=保守化,是大大的反女權(反動思潮)!”
“情人節是消費主義毒瘤,不要被男權社會的主導審美權威壓迫了。”
”不要忘記父權的殘暴!不要忘記每個男人都是潛在的強姦犯,家暴者,性別壓迫的受益者!”
”你們「想」討好異性,就是被父權社會洗腦了,被商業社會夾縫狀態灰色地帶的封建保守價值觀脅迫,而不自知。”
我作為路人甲,想表達的意思是,從未見過一群如此刻薄的人
你們不想學妝容就算了,有人逼你學嗎?沒有吧。
這個妝容是不健康,口紅有毒呢,還是粉底腐蝕臉面呢?沒有吧。
還是說不討好直男會罰你錢,逼你無償加班?也沒有吧。
那麼請問你們在這裡刻薄什麼呢?
這位學姐 同學,我沒有說過的話,請你不要把自己的臆想強加給我,好不好?
是不是自願,這個判斷的標準,我在前面跟fassyliu說的很清楚了。你喜歡將思維極端化,以及對其他女性刻薄,我管不了。
看了半天,我懷疑leon7的意思是,兩性根本不存在不平等,因為每個女性都在做出自己的選擇啊,至於這個選擇背後的動機來自何處被誰形塑、生活是否存在夾縫狀態灰色地帶,who cares,反正leon7看到的現實就是,女性「想」這麼做,這世界的運作就這麼簡單。不按leon7理解的思路來理解世界,就是#低水平半吊子田園。你最時尚。
這世界上所有的看似不平等其實都很平等,都是個體主動選擇的呀,沒人逼啊,是不是。這世界難道還是前現代嗎?還有人拿著籐條逼你做什麼麼?都是你們自願的。這世界平等得很。
leon7把这篇文章作者的意思和结论完全读反了,不知道为什么会理解成作者要指摘干预女性。虽然写了若干个长评论,这些评论里的“翻译”不是直白化,而完全是“错译”,基于错译基础上的潜台词,就完全不知道是从哪里发挥出来的。这篇文本里就是要呈现一种复杂性,女性的个人选择(风格、审美)本就在性别结构、政治权力结构、商业运作的夹缝中形成,既不是女性完全丧失自主性从而被各种力量裹挟的结果,也不是女性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独立选择。理解这种夹缝中的状态本身就是重要的,专注于(批判)具体女性的生活选择是没有必要的。
其實我覺得所謂「綠荼錶」這些東西跟本不存在,當「人」(不論男女)渴望一些東西的時候,自然會改變自己迎合一下品味。見工都有攻略的今天,為甚麼找另一半時,不可以做一些迎合呢? 而且真正的自由,除了是可以做自己,還可以選擇不做自己。有選擇才會感到幸福。
情人節快到了,討論適合跟男性約會的穿搭。朋友要結婚,討論適合重要婚宴場合出席的穿搭。公司年度presentation,挑選一件讓團隊耳目一新的職場裝扮。
這些十分普通又平常的話題,在半吊子社會學家/田園撰稿人的筆下,可以衍生為 “女權” “職場暴力” “視覺奴隸” “父權壓迫”。
再跳題一下,這篇稿件的水平之低,討論氛圍之無釐頭,令我第一次覺得《端》的格調掉得像微信群爭奪10萬+點擊率公眾號文章。尤其是標題“討好直男最好命”幾個字,簡直為轉載至朋友圈博點擊率而設計的,真是一絕。中立客觀,獨立調查,大中華包容視覺這些新聞媒體的價值觀,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啊。
關於Nemarchepas提到「約會時男生看得懂的女生穿搭」的男性凝視比例過重
無法理解詰問的點是。如果作者推薦的風格不去考慮男性的趣味和目光,那還談什麼「男生看得懂的女生穿搭」呢?
和男生出去約會的女生,她需要的就是這種“男性凝視比重大”的穿搭風格建議,到底有什麼問題會被女性主義者cue出來呢
說到底,吸引異性眼光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都是正常需求。但是女性主義者一直在致力於證明,吸引男性目光就是不女權的,就是主張父權的。然後一步步演變成奇怪的思潮。
按评论的某些观点,流行的就是自愿的,充分彰显个人能动性,没什么可引申的。btw到底是自由选择下的自发自愿,还是对于强大的社会文化 结构的顺应,回应或展现?男性从始至终不会有被凝视,不会处于被拿走评判选择标准的客体位置,所以觉得女性对于窒息的表述是小题大做。这篇也在写要女性不要围绕着男性的好恶作文章,虽然结构也不是一己之力就可以扭转撬动的。
leon7 與 fassyliu 的討論,似乎是在潮流話題「自發性」的認知上有些不同。
就leon7版友的觀點,茶藝相關潮流話題,是出自女性真實的興趣,並非「假裝有興趣而為生活帶來好處」的偽裝,因而並無不妥,文章不必大肆批評。
然而作者關注的焦點更重於這些興趣的形成,是出自於 a. 茶藝妝是男性偏好的妝容,或是 b. 在各種風格妝容百花齊放之下,女性單純覺得美麗。
或者舉個micro小例子。我是個喜好鮮豔顏色、波希米亞圖騰的女子,日常出門也總是如此打扮。但我也曾小心翼翼地搜尋「約會時男生看得懂的女生穿搭」,因而文章和論壇裡指出的簡單氣質溫柔色系穿搭我也精通。然而這兩種著衣風格裡,男性凝視的比重差異之大,正是這篇文章在我認知裡想詰問的問題。
的确这类两性文化最大的问题除了男女平等问题就是刻板印象,它掩盖了个人种种经验,好像男的就是傻的,女的能这样骗到男的。
leon7网友说的“唯一期望,妳們能對其他女性自發的愛好,不要太刻薄。”
而女权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有很多被定义为“女性自发”的行为,实际上是被男权文化传统塑造的。唤醒女性意识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这点。揭露传统的遮羞布就是“刻薄”,鉴婊、打小三却不是刻薄和残忍吗?
你能認可一篇邏輯和結論混亂,甚至沒有大結論的文章。
但是,卻感受不到我將其直白化後的phrase有多雞賊,那沒什麼好談的了。
唯一期望,妳們能對其他女性自發的愛好,不要太刻薄。
Leon7引用了一堆原文,加了幾個引號,就告訴我作者邏輯混亂用心雞賊了。
請問你的論證在哪兒?
我不知道啊⋯⋯其實你是不是手足,只是為了把原文貼多幾次⋯⋯
學姐 正如我所說,作者的邏輯和結論是混亂的。
也就是每一段話都不能被輕易反駁,但堆砌一起的理由是無厘頭的,而且會勾起某種對“討好男性”的框架性厭惡。
你所引用那段話意思是,雖然茶藝被女權主義者批判“媚男”,但其仍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它或許是女性擁抱性感風的一種嘗試。
然後作者寫完這一段之後,得出了一個神奇的結論,“終其根本,要【對抗】的始終是用【男性眼光】來評斷女性的一言一行,而要重建的,則是女性自己對多元性的擁抱:【承認】內心的【渴望】,並用自由而不受束縛的方式進行表達。”
翻譯:
“我們罵純慾妝,罵的是它具備‘討好男性’這一點要素,而不是批評女性不能走sexy style。”
潛台詞:“女人要爭取穿衣自由,化妝自由;然而阻止我們獲得這種自由的,是男性,是男性的凝視。” “追求性感漂亮是好,但親愛的姐妹們啊,你們為什麼討好男性呢?忘記了嗎,在職場上,在人生路上你們被男性被父權迫害成啥樣了啊?。”
其中邏輯的混亂,用心之雞賊,學姊啊,您這還看不出來嗎?
fassyliu 判斷熱門話題的發起是否發自內心,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是這款社交軟件是否帶來peer effect?其次,這款軟件的管理者是否有意雇用水軍影響話題的風向?
以linkedin和微信工作群為例,由於是實名制,其他用戶是工作夥伴,所以大部分人都擺出專業,努力,樂見成就的姿態。這裏的人性是被利益和權力扭曲的。
但是大部分github用戶,小紅書用戶,微博用戶,豆瓣用戶大都是匿名使用者;妝容話題也不是管理方所“嚴控方向”的範疇,所以,妝容和奮鬥逼這兩個trending topics的自發性是無需置疑的。
所以重申,茶藝妝容終歸只是一個普通的,mainly女性發起,majorly女性關注討論的潮流話題,沒必要莫名其妙地被攻擊一番。
如果是反對職場歧視或性別歧視等現象,可以另闢話題,提供證據和邏輯思路,以及結論。這篇文章從茶藝妝容這一熱門話題下手,先判斷這屬於“男性凝視”,再提及男權社會的暴力和不公,話鋒一轉,呼籲女性建立自己的美標準(潛台詞:吸引男性目光是不女權的)。用一套邏輯混亂的組合筆法,挑起女性讀者的感性和焦慮,正是明顯的利用矛盾對立製造話題的田園女權伎倆。
我的發言,反對的焦點是這篇稿件的邏輯,以及作者的理據有多荒謬。至於您提及女性在職場遭遇的不公,無償加班的悲涼等等,這些情況是存在的,但是【不在,也不應該在本稿件討論範圍之內】。回歸主題吧。
(跳題一下,很不希望看見《端》的稿件從標題到寫法都越來越像公眾號,儘管知道新媒體永遠歡迎話題性強的,與和平權主義相關的文章)
到底是誰沒有看到現實?
是有很多人聲討996,996icu運動也是十分珍貴的嘗試,但996是「主流」的討伐對象嗎?218家上榜的996企業中,至今只有6家被取消名單,996仍然是中國程序員、科技公司的常態,也即不合理加班才是現實社會的主流。
按照leon7的邏輯,是不是這才是應該被推崇的人性?
如果Leon7真的看了這篇文章,大概會看得出,文章白紙黑字寫著:
//如一些批評聲音所指,又純又慾是「擰巴與混亂」,但這種「擰巴與混亂」,也是變動中的性別觀念的自然產物。拋開男性凝視的解讀,又純又慾或許是中國女性擁抱性感的嘗試之一。
社會對「性感」還有警惕和敵意,所以女演員的夏日吊帶自拍的評論區也能成為輿論戰場,引發慾望還帶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原罪感,但是穿衣自由的呼聲也持續不斷,性感讓人躍躍欲試。藉助「茶藝」的流行,女性有了一次扮演性感的機會,而通過角色扮演,她們又與性感拉開微妙的安全距離。//
寫的是「茶藝風」中女性對性感的嘗試,並給予了肯定。後文更是直接指出,女權主義者在作出「反茶」的觀點時,要留意不要用另一套道德評判舒服了女性追求性感的權利。
這是什麼對女性的莫名指責自相矛盾製造迷思思路混亂嗎?
如果連白紙黑字都看不見,你是有什麼自信批評文章、批評fassyliu、批評你口中的「左派」的?
leon7, 感谢讨论!关于你的回答我的回复如下:
我举的996例子对照现实是不成立的。
中国主流舆论平台是在讨伐996和反无偿加班,这个事实成立。而同时成立的一个事实是,虽然主流舆论平台在讨伐996,但同时互联网公司996依旧是常态。
这个正是公司老板看到的表象,并且在这个表象下一些公司老板能看到一些喜欢在微信群里加班打卡的奋斗逼,甚至觉得加班是福报。你之所以觉得这个例子不恰当,正是因为这个例子里大多数人会是那个无奈被裹挟着加班的人(包括我),不知道是否包括你。
但是在你前一个评论中你所描述的现象,女性自发的在小红书和微博上分享绿茶妆容。那么作为一个男性,如何肯定在社交软件上看到的自发到底是有多么出自内心的自发呢?会不会在看到这一现象的时候你是以一个公司老板看到所有人都来加班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正如所有人都加班是自发的,是福报;而每天穿不方便的短裙,高跟鞋,每天早起几十分钟时间化妆是女性自发地追求美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已经被物化的结果呢?没有了男性凝视的压力和塑造,还会有如此多的“自发”吗?
这正是我想反驳的点。
当然自认为女性主义的我并不认为选择化妆或者化绿茶妆是背叛女权的行为。真正的女权是让女性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正如合理的政策是可以加班也可以不加班,加班的有加班费,而不加班的也不会被开除。
fassyliu,你說反了,因為對照現實是不成立的。現實是,中國所有主流輿論平台的風氣,哪個不是在討伐996和反對無償加班呢?
前些年程序員群體在github發起996.icu運動,反對不合理加班,證明了“反無理加班”才是人性的主流。所以同樣的,以年輕女性為主體用戶的小紅書,和妝容相關的微博頁面,自發地炒熱了“茶藝妝大賞”等等話題,證明了純慾妝容也是當今女性偏愛的對“美”的標準產物。個中邏輯,你看明白了嗎?
其次,反對工作中的不合法待遇是一回事,時不時cue資方,將其妖魔化,宣傳極左思潮,又是另一回事。正如,反對家暴和強姦是一回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反對施暴d;但是,一些女權主義者的工作是把男性妖魔化,把極端的案例重複強調,將男性刻劃成“人人都是潛在強姦犯,家暴者”,並以莫名其妙的大義名分阻止其他女性吸引異性,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同這篇文章的作者,已經明顯地,展露出中華特色被迫害妄想癥狀。
這裏並不否認,社會的確存在著某些討好男性的極端行為,比如至今存在的過度節食,歷史上的裹小腳之類,這些我們肯定持反對態度;但是,當年輕女性群體自發性分享一個妝容,而這並不是什麼反人性而不健康的行為時,根本沒有討論反對的必要,更沒有把這個現象和“家暴,強姦,父親迫害”聯繫起來的必要;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製造話題性,領稿費,製造迷思和矛盾之外,客觀上沒有其他好處,連提供思考的素材和思路也是混亂的。(幾乎所有以左派學術名詞堆砌,然後以問句結尾的文章,作者的邏輯都是混亂的)
總結,邏輯混亂,牽強舉例,對主流女性愛好的無理指責,刻意製造衝突性話題的水稿一篇。
“好看、衛生、健康這些概念背後,全都有社會政經結構的影響,健身和化妝就等於好看,是把社會的複雜性簡化成一個等式。如果這都能接受,那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人格特點,就都不再重要了。這種邏輯才是單一價值觀導向的霸權,也是父權的立足點。”
如果认为仅仅是迎合社会主流审美来打扮就能使一个人的人格泯灭的话,那个人也太脆弱了。但是令人庆幸的是,人格并没有言中这么的廉价。我有一个疑问:如果这样肤浅的认知都不是简单的公式化,那什么才能算是是公式化?
對這個話題並不太熟悉,稍微大胆地投石問路,不知所云一下~可能他人也已经有类似的论述了。
私以為2020的中國城市女權依然沒有從19,20世紀女權運動先驅們及其直接繼承者,現代女性研究學者們的論述中與時俱進。這些先驅們的論述與她們所在的社會環境有密不可缺的關係。遠在上世紀初她們就曾經嘗試在中東進行女權運動實驗,結果當然是令人失望的。這種無視地域性别文化差異,採取全球統一論述所造成的水土不服的問題已經在日韓有比較明顯的體現。所以大陆女权目前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们自己拒绝适应所造成的,在目前对社會運動有很低容忍度的社会环境下能不能演化出相当地适应性和灵活度绝对是关键。
当然这个问题当下在全球各地都存在,现代人权“产业”似乎更是成为了制约女权演化的保守力量。在中国及东亚女权的脐带仍紧紧与逐显僵化的世界主流女权联系在一起的现况下,其缺乏适应性的短板很难在中短时间内根本改善。
我觉得“學姐”说的很好:“好看、衛生、健康這些概念背後,全都有社會政經結構的影響,健身和化妝就等於好看,是把社會的複雜性簡化成一個等式。如果這都能接受,那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人格特點,就都不再重要了。這種邏輯才是單一價值觀導向的霸權,也是父權的立足點。” 这让我想起麦金农说的“女性主义需要一流的学说,而不是简单的公式”。很多人误读了女性主义的内核,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回答楼下leon7,女权主义真实关注的点并不是白瘦是不是美,或者美的标准是什么,而是谁来定义这个标准,并且谁需要满足这条标准。
以最近关于”奋斗逼“加班的讨论类比模仿你的评论写一段话:
作为公司老板,非常反感朝九晚五的价值取向和逻辑。
反问:如果996不是正道,为什么中国大陆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加班而不是朝九晚五。如果老板的目光和赞赏不能带来欢愉和成就感,为什么在微信群里加班打卡会成为一个在“奋斗逼”群体里流行的风气?
人性使然而已。
但中国的支持朝九晚五的摸鱼社畜很多时候是反人性的。成为一个007,不要求加班费,受公司老板欢迎的奋斗逼,在摸鱼社畜的眼里,竟然是一条死罪,甚至一个彻头彻尾是奋斗逼自愿加班的996,都可以归咎为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然后大骂奋斗逼是工贼!
不知道转换对象之后,以上的对话是否您仍然觉得合情合理?
我能理解在父权社会里,作为男性很难拥有同理心去体会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但希望作为没有被压迫的一方也不要说出这种高高在上的话。
反問:如果白瘦不是美,為什麼小紅書流行的不是黑肥slay的模特?如果純慾妝容不吸引人,為什麼微博火熱的妝容是茶藝妝,而不是歐美風?如果男性的目光不能帶來歡愉和成就感,為什麼“斬男”會成為一個女性群體中流行的tag?
人性使然而已。
但是中國的女權主義者很多時候是反人性的。成為一個年輕,漂亮,受男性歡迎的女生,在中國的女權主義者眼中,竟然是一條死罪。 甚至一個徹頭徹尾由女性炒作起來的話題,都可以歸咎其為男人天性的過錯,然後痛心疾首罵其他女性道“哀其不幸,恨其不爭”。
本人對女權主義者的沒什麼期盼,希望你們對其他女性友好一點,我就滿足了。
作為男性讀者,非常反感本文作者的價值取向和邏輯。
之前,你們女權主義者發表文章反對他人瘦身,理由是“飲食不夠健康”,“營養不良”。現在看見年輕女性群體興起一類“討好男性”的妝容,又開始反對“茶藝”妝容。我請問您一款妝容有什麼不健康的?是因為口紅有毒呢,還是粉底傷身呢?讀完之後才發覺,什麼都不是;你之所以討厭它流行,僅僅是因為它“受男性歡迎”,而產生了被迫害妄想癥而已。
大家看看微博上“茶妝”的話題創造者,是不是以年輕女性居多?互相評價和研究“茶妝”的群體多是女性,茶藝系列超話的發起人和大v,依然以女性為主;
《三十而已》的觀眾群像,again,也是以女性為主。小紅書的用戶群體不用說,那裡集合了全中國年輕且愛分享生活(或者說,虛榮)的女性,她們喜歡刷什麼話題,我們不用這款app的廣大男性怎麼“凝視”,也影響不了的吧?
這麼一個由主要地由女性創造和炒熱的題材,都可以拿來作為“批判男性”的材料。請問作者,您厭惡男性的病症是病入膏肓了嗎?
不是我想說。。什麼時代了不要懂不懂想當人爹娘管教別人好嘛。。(不過時代的確在腐壞,也是可以理解)吶原來這個世界運轉的邏輯是這麼簡單。我一直覺得人只要每天吃5種保健產品,會理應比他人健康長壽。我一直覺得只要勤奮努力每天刷題三小時,就能比他人再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我一直以為自己每天對著一個人說十遍我愛你,對方就真的會比別人愛妳多百倍。又,以及原來「1、打扮=好看=健身化妝,2、不打扮=不講究不衛生不健康=難看,3、打扮=具有生存優勢,4、建立自信=建立心理優勢=建立對他人的優勢=討好他人並無不可」這種邏輯鏈條是沒問題的??⋯⋯
覺得平靜下來的學姐也講清楚了,畫個重點//問題在於,如果個體自己覺得有迎合的權利,捏造了一套生存哲學,同時以此合理化對方權力結構的存在,甚至轉身背對眾人,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也是我反駁Unicorn的根本所在。Unicorn「捏著鼻子」這句話,和《寄生上流》裏的上流佳人們同出一轍——那是貧窮、落魄、不decent的味道!⋯⋯好看、衛生、健康這些概念背後,全都有社會政經結構的影響,健身和化妝就等於好看,是把社會的複雜性簡化成一個等式。如果這都能接受,那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人格特點,就都不再重要了。這種邏輯才是單一價值觀導向的霸權,也是父權的立足點。//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概是:我们能从《三十而已》这部剧中学到什么?一群人就煞有介事地讨论。而和朋友聊天时我们有讲:脑残太多,竟然要从一个“疯子演,傻子看”的为流量为钱拍的电视剧里面学人生道理。难道要审视内心,维护婚姻等关系,不应看《安娜卡列尼娜》这种吗?大陆整个社会都在搞非黑即白,让人深觉厌恶。世界是光谱一般,充满大量过度的地带,成日站在一极,只让人觉得虚伪和充满戾气。
最近在看瑞典的一个电视剧,对比之后就很容易发现,近年的大陆剧里面的关系,似乎都没有性,或者性是罪恶。这种隐形的道德批判已经渗入互联网各个角落,人们对复杂的叙事失去耐心,怎么可能翻开《安娜卡列尼娜》这种,而所有一切都被总结为:哦 安娜出轨了,安娜忏悔了,安娜自杀了。我朋友则会很温柔地说:”在那个节点,我知道你无法抗拒,并没有选择,没关系“。我们都是人欸,自己的情感欲望还要被束缚,那就是没有真正活着。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大陆当今的文化氛围,真的是开倒车。
至于什么讨好男性的妆容等等,借用另一位朋友的话咯:”现在的小姑娘就太穷了才会抢男人抢到头破血流,但是性别不平等,女孩子不好找工作,你能怪那些小姑娘嘛?有本事外交部等各种单位不要 ‘除非没男生才招女生’ “。
林小樱 写的真好。
林小櫻提到的ta主動利用凝視,給父權和女權主義都帶來諷刺。這和kaworu提到的,女性是否有迎合男性凝視的權利,有異曲同工之處,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假想,如果把女性和男性換成黑人和白人,黑人是否有(為了生存下去)而迎合白人的權利,我想這個問題看起來會有一點弔詭。假如說權利就是自由的話,那麼如何利用自身(無論是出於主體性還是主動客體化)去獲取社會資源,那當然都是個體的自由,也無法通過強行干預來進行改變;如果權利是基於利益,那麼首先要確認的是,女性迎合男性審美的利益,到底是什麼?
問題在於,如果個體自己覺得有迎合的權利,捏造了一套生存哲學,同時以此合理化對方權力結構的存在,甚至轉身背對眾人,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也是我反駁Unicorn的根本所在。Unicorn「捏著鼻子」這句話,和《寄生上流》裏的上流佳人們同出一轍——那是貧窮、落魄、不decent的味道!對一個首先背棄了不平等權力結構下的群體的人,進行評價和諷刺,我想這也是我的權利。
好看、衛生、健康這些概念背後,全都有社會政經結構的影響,健身和化妝就等於好看,是把社會的複雜性簡化成一個等式。如果這都能接受,那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人格特點,就都不再重要了。這種邏輯才是單一價值觀導向的霸權,也是父權的立足點。評論區裏任何一個自認為在追求觀點多元的人,應該都不難看出其中的問題吧。把我和Unicorn的爭論簡化成站隊和表態,也是偷懶的做法,至於Unicorn心中的真實想法,或許Unicorn自己可以再說說。
@fassyliu 和 @ 林小樱 兩位的評論都很精彩,很有啟發性,欣賞兩位在評論區裡為其他讀者開拓出來的思路!
有點搞笑。文章剛剛寫到“站隊和表態正在變得更加平常”,評論區就有@學姐跳出來在你耳邊喊个一百遍。而且個人覺得@Unicorn的回答並無什麼問題,僅僅表達了對一種可能性的擔憂,@學姐就跳出來陰陽怪氣地嘲諷加反問,一股子自己的理論最優的優越感,還率先開始人身攻擊
希望多一點理性的討論和分析,而不是爆脾氣和自信爆滿的懟人。
@ 林小樱 的评论太精彩了!(特地发一条评论赞美一下!)
P2(接上):除开上述争论,作者敏锐地提出另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即社会文化风气的保守化,包括阎云翔在内的许多从事家庭研究亦或思潮研究的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趋势。但个人认为,由于对保守化的探讨长期局限在社会文化变迁这一视角上,而缺乏结合中国经济与社会体制的运作逻辑下进行特别考察,就导致我们更无法深刻理解审美中的主体性的复杂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包括当事人对自身身体的控制与个人审美的自由表达,而且包括这一控制与表达中是否包含其他有利于自身捞取社会资源的目的。如果ta主动地利用了“凝视”,就给父权制与女权主义都带来了吊诡的讽刺——ta仿佛在给一些男人发出吸引的信号以捞取异性的优待;ta也似乎“背叛”了女权主义提供的主体性意识的支持。ta更多地追逐着个人的利益,而不再理会结构性不平等这些更大范畴的议题。而无论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人士,还是一个父权制的铁杆卫道士,都会对ta在利用主体自身和利用社会结构时的来回横跳感到不满乃至愤怒,却又无从捕捉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这或许就是“學姐”和“Unicorn”最想争论清楚的吊诡图景。最终回到“保守化”这一概念,愈发保守的或许不仅是某种文化行为,而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缺乏坦诚与真挚的进步思潮的残酷现实,是年轻人在暗中拾起那些陈腐的生存哲学,吸纳着各式各样利于自身的观念资源,转向面对社会体制的个人逐利及对应的公共冷漠。这些畸形现象背后的根源或许是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是文化批评未能抵达的制度实体造成的问题。
林小櫻你好,我是本文的編輯,感覺你可能對保守化背後的原因有深入研究,想繼續跟你請教!不知你是否願意來和我聯繫,再多聊聊?如果願意的話,能麻煩你發郵件去 editor@theinitium.com 找評論組編輯嗎?很希望能看到你的來信!
P1:文章提供的文化批判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本质上说,作者希望厘清审美中的主体性生成路径,以打破单向的审美霸权。楼下的争论也正是围绕这个审美主体性的争夺而发生了争执。这便引出了作者未能处理掉的麻烦(其实也是社会无法处理的麻烦):我们似乎很难通过经验描述,给当事人穿着打扮时的自主意志与文化结构厘定一个“占比”。这进而导致不同人对于穿着打扮自由的理解分歧:如果Ta不符合一部分人群对于反对父权制的期待,那么ta就被视作父权制文化结构宰制和压迫的结果;如果Ta符合一部分人群对于反对父权制的期待,那么ta就被视作翻转原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作彰显身体控制权的女权象征。而这仅仅只是分歧的第一个层面,在这一层分歧之下,还将涉及生理本质与文化建构之间难舍难分的纠缠关系。而这些议题就像楼下一位评论指出的那样,本是国外已经处理了很久的范畴(比方说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与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围绕色情展开的争论),而在国内这些议题却很少形成有效的对话(最近的对话还是前几年围绕性骚扰问题,性学派与女权派发生了分歧)。
同意Jessie_的发言,当发表评论时被要求站队变成了常态时,讨论就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在这种文章的评论去出现站队式吵架时,想要理性讨论的欲望顿时消失,完全不想去看这种骂街式评论对话。
另外关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讨论一个问题需要遵循先问是不是在问为什么的“知乎惯例”。 而文章题目的两个论述,不缺性别意识的大陆年轻人,和大陆年轻人在保守化,个人觉得作者在文章中都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这两个现象,而是直接基于这样的结论去讨论原因。这样的“深度”讨论感觉还是不够深度。
再退一步,如果事实的确如题目所说:不缺性别意识的大陆年轻人,仍在保守化。我觉得如果要在大陆语境下讨论女权那必然不能忽视官方价值引导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不缺性别意识可以认为是以前解放生产力时提倡男女同工,不爱红妆爱武装以及妇女能抵半边天这些官方话语强行拔高了人们的性别意识。但当近年来官方话语的退场,按照实际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能支持这样的性别意识的,于是“保守化”这种现象就出现了。
最后在关于文章讨论的问题本身,男性凝视是女权主义不可避免要面对的一个话题。为了反抗这种男性凝视女性就不应该打扮,也就是要“审丑”。对于我个人(女性)来讲,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当我不在意男性凝视的时候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并且我清楚的认识到了我的喜好和选择有没有受到社会文化和男性凝视的影响。但对于女性群体来说,我没有办法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觉得真正的答案需要跳脱出凝视的框架,因为在凝视的框架下,无论做什么都是有动机和目的的。
最后,我很喜欢波伏娃《第二性》里那句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达到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學姐
你自己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是你自己的问题,我就不替你父母管教你了。
不过有一点我得跟你掰扯明白:我之所以喜欢用“我认为”作为句子的开头,是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观点只是我的观点,我的观点也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观点。我并不像你一样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少不会像你一样在别人的耳朵旁边喊一百遍同样的话来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很蠢,而且很没有家教。
两相比较下来,恐怕还是你的ego比较大。
至于你总结出来的那几个等式,除了第五条完全出自你的illusion之外,我不认为前四条有什么问题,你大可以让其他看客过来评评理,你再来胡搅蛮缠不迟。
随便问一句,你一定因为懒惰而不关注外貌结果在实际生活中过得很辛苦吧?
就这样还不愿意接受现实,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但公共空間議題的豐富性、大環境的寬容度已經大大下降,站隊和表態正在變得更加平常。他們對「性」與「性感」更加警惕,對灰色地帶的辨析越發缺乏耐心,這並不是保守造成的結果,而是其他各個議題上普遍存在的討論風格的自然延伸。』
非常喜歡這個分析。其實不僅95後的年輕一代,大凡是接受資訊速食文化(不限網絡文化,也包括上世紀的媒體傳播文化)而日常較少對生活議題進行思辯的人,都有黑白分明、較不能接受灰色地帶存在的傾向。
提供個體思考的素材對形成這種傾向自然是重要的,不過現在世界又從二十世紀末網絡初興起的多元化變成受政府、商業資本市場及數據、流量等元素操控的環境,要本身就沒有思維閒暇及未形成分析習慣的人們突破材料的局限去思考絕非易事。
只是,假如他們的聲音在日常生活裡逐漸佔優,亦不代表世界就如他們所願非黑即白,非茶即純,不論何處何時總有熱愛跳脫框架從宏觀角度作全面思考的人,正如這篇文的作者以通俗的流行詞彙,為我們提供了網絡文化、內容審查、審美與凝視主權的圖景,非常有意思和發人深省。(即使當中成分是在歐美地區的論述裡已經討論無數次的,加入當下地區社會現象再作論述其實不多,值得鼓勵)
@Unicorn
我反駁你的時候提到是博取「男性」愛慕了嗎?為何你會把反駁你就當成反駁男性呢?你先想想這個問題?
我就要跟你說「所有人的樣子都該被平等地接受」,而且請想像我跟你講了一百次。
你的觀點裏混淆了很多種邏輯,1、打扮=好看=健身化妝,2、不打扮=不講究不衛生不健康=難看,3、打扮=具有生存優勢,4、建立自信=建立心理優勢=建立對他人的優勢=討好他人並無不可,5、追求多元=追求你想要的多元而不是多元的客觀存在。
另外在你表達觀點時,留意自己說,「不要跟我⋯⋯」「我一直覺得⋯⋯」「我再說一遍⋯⋯」的時候,除了證明你ego很大之外對觀點並無增強說服力的功效。請小心服用。
当下网络中的讨论越来越倾向于两极化,被要求站队的情况成为常态。当你试图为某种事物的复杂性论述时,却被队伍两边的人同时攻击。舆论场中的声音愈发对立,无法容忍更加多元的声音。如何展开多元和复杂性对话,是当下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实社会中本就是更多人数的群体占有更大的权力,向来是少数群体需要去抗争和发声。女性主义的范畴里,的确存在男性凝视。衣服穿少了会说过于婊气,群子穿短了就说勾引男人。强奸案发生的时候女性如果不是完美受害者,那一定是她活该。最近育碧多名女员工爆出的性骚扰丑闻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点。而「歧视直男」的说法,个人觉得,就跟「歧视异性恋」的说法一样,太过于滑稽。如果有些男性觉得被这篇文章冒犯了,不妨想想,自己一直以来认为的理所当然,是不是也是对女性的冒犯。
@學姐
你看我的观点里的主语有明确指代任何一种性别吗?我有说我指代的一定是女性要博取男性的爱慕吗?我只是说在外观打扮上付出更多成本的人更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仅此而已。
不要跟我说什么“所有人的外貌都应当被同样接受”这种自我安慰的正论。人之所以会关注自己的样貌,本身就是因为讨人喜欢的样貌会赋予自己更多的生存优势,这种优势包括且不限于求偶,求职乃至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你当然可以说打扮是给自己看的,但通过穿着打扮建立自信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理优势呢?
这点不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一样的。一个打扮得体身材保养良好的人和一个一周不洗一次澡满身肥肉的人同时去求职,前者就是更容易被接受。
我再说一遍,我不反对对于多元化的追求,但对于多元化的追求不等同于为刻意审丑和生活懒惰提供借口。
楼下不觉得我们在父权制社会?那我们在女权制社会嘛?还是同性恋霸权社会?
女性讨好“直男”?还男性凝视,哦直男=权力这事儿是打算从“学术”上定调了吗?以歧视对抗歧视真有你的。
這篇的主題很喜歡!也令我想起前段時間關於漫展JK的討論,女性有迎合男性凝視的權利嗎?
還「捏著鼻子」說人要是有其他樣子就是「刻意審醜放縱自我」了?
您哪位??
電子希特勒?
文章說,穿成茶藝風沒什麼問題呀,重點在打扮成這樣不要是為了討好誰。而只要不是為了討好誰,人的所有樣子,都該被一致地歡迎和接受。
要改變誰審美觀了?別人叫你不要覺得只有自己的審美觀才是對的,但你覺得外型加分等於愛慕加分的審美觀是唯一真理,誰才是暴政?
嗯?樹稻草人真方便。
樓下,原來愛慕是這麼容易的事情喔?
我一直都觉得既然人家比你在穿着打扮和运动健身上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人家就理应在异性乃至同性面前得到比你更多的爱慕。
你当然可以不化妆,你当然可以不穿好看的衣服,但强迫别人更改自己的审美观又何尝不是一种暴政呢?
别人没有捏着鼻子去“欣赏”你的义务。
希望对于多元化的追求不要变成刻意审丑和自我放纵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