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被外界称为“澳门赌王”的何鸿燊今日证实离世,享年98岁。他是澳门的一个文化符号,在他之后,这个城市需要自问的问题时,谁/什么还可“代表”澳门?
这几乎是每个澳门人都遇过的场景:不少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甚至是星马的朋友,初见面时为找话题,往往会说一句:“你们澳门有个赌王很有名呀!”。甚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当香港人说“去揾(找)燊哥”,意思就是要去澳门一趟。时至今日,要外面的人讲一个最能代表澳门的人,何鸿燊恐怕仍是稳坐冠军,其知名度比起澳门特首犹有过之。
澳门一向文化输出弱,外人对澳门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赌场,现在比较好了,也不过多了葡挞与葡国菜,就连被联合国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很多外人仍不知晓。至于澳门人的知名度就更低了,我们没有歌影视产业,一向出产不了明星,澳门新闻受外界关注程度亦低,政治人物在华人社会也没甚名气。
澳门不像香港台湾,有备受两岸注目的政治人物,也有不少明星与创作人充当代表;一提马英九、蔡英文、龙应台、林怀民、侯孝贤、周杰伦,台湾的轮廓已是粗略可见,一提林郑月娥、梁振英、黄之锋、周星驰、王家卫、张国荣、梅艳芳,香港的面貌亦隐约浮现。但是,长久以来,澳门没有这些人物。当外人眼中的澳门只有赌场,而赌博业又的确是澳门这微型经济体的命脉时,何鸿燊这赌王就顺理成章成了整个城市的一张脸。
香港出生,澳门发迹
用这一张脸代表澳门,我们的心情却有点复杂。
其实,何鸿燊生于香港名门何东家族,毕业于富于殖民色彩的皇仁书院,也上过香港大学,他后来创立的信德集团也是香港公司,他本来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香港沦陷时,年少的他去了澳门工作并发迹,六十年代始独家经营赌场,飞黄腾达,垄断澳门赌业市场数十年之久。虽然他在港澳两地都有生意,但他的赌王形象深入民心,多数香港人一直视他为澳门代表,使得他跟澳门的城市形象有了微妙关系。
然而,用这一张脸代表澳门,我们的心情却有点复杂。一方面,这张脸绝不失礼。何鸿燊是混血儿,高大英俊,风度翩翩。我小时候,他其实已经六十几岁,但他以名流姿态出席电视台的慈善节目,风趣幽默、能言擅道,偶尔表演社交舞的场面更令人印象深刻。在港英时代,当他穿起笔挺西装在台上起舞,他甚至比不少香港华人富商更有某种殖民地的优雅气质,一种英式绅士的风范。如此一个绅士代表澳门,倒也不会丢人。
九十年代初,电影《跛豪》大受欢迎,香港兴起拍枭雄传记片,以何鸿燊生平为蓝本的《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上映,饰演他的正是当时得令的偶像刘德华。然而,当年却有影评嫌弃刘德华太江湖味,没有何鸿燊年轻时的英气及贵族气质。何鸿燊形象之正面,可见一斑。
“富商”跟“赌王”的微妙差异
“去揾燊哥”这四个字带来的想像,并不是斯文人的玩意,也不是一般的吃喝玩乐,而是在当年烟雾弥漫、粗口横飞、装修简陋的赌场“搏杀”,然后去夜总会或桑拿浴室找女人。
不过,何鸿燊形象的另一面却不那么光彩。在社会上,一般“富商”跟“赌王”还是有微妙的差异;一个富商就算有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做的始终是正当生意,但“赌王”却无论如何脱不掉“偏门”的标签。最简单举个例,何鸿燊跟李嘉诚两个富人代表的就是两套价值观。尤其在四小龙时代,李嘉诚被塑造成香港的成功典范,白手兴家的他是年轻人的仿傚楷模,他既代表香港神话,也是杰出华人代表(当然,过去十多年因为种种原因,李嘉诚的光环大打折扣,再不是年轻人偶像,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然而,虽然何鸿燊也有经营其他生意(如航运),但赌王形象太过鲜明,而赌场的社会形象始终跟其他企业大有不同:澳门人普遍相信黄赌毒分不开,而的确,在赌业市场开放之前,澳门未有外资大型酒店的设施,香港客来澳门的指定动作往往就是赌钱再加风月场所耍乐。
“去揾燊哥”这四个字带来的想像,并不是斯文人的玩意,也不是一般的吃喝玩乐,而是在当年烟雾弥漫、粗口横飞、装修简陋的赌场“搏杀”,然后去夜总会或桑拿浴室找女人。以上这些跟燊哥扯上关系的事物,其实并不那么令澳门人骄傲。更甚者,大多数澳门人虽然不赌,但不少人却总有一个半个亲友因赌博深陷泥泞,家破人亡的惨剧偶有听闻。这些印象,令澳门人难以把何鸿燊当成学习对象与成功典范,无法毫无保留地拥抱这赌王。
澳门的经济结构与社会风气亦令澳门人难以把何鸿燊当作榜样。
而且,澳门的经济结构与社会风气亦令澳门人难以把何鸿燊当作榜样。香港是国际都会,经济蓬勃而相对多元,尤其在七八十年代,社会流动顺畅,仿佛处处有机会。当时,香港有创业文化,也有企业家精神。然而,澳门却不可同日而语,经济结构长期单一,无论是在经济萧条的九十年代,或是经济大好的今天,澳门人从来只仰望两种工作:做公务员或去赌场上班,而不是干一番事业。
澳门人没有“成为何鸿燊”的梦
在哪里扣分?
再加上澳门的赌业市场以前是独家经营,十多年前市场开放,引入的是财鸿势大的外资。一直以来,澳门人就是有雄心壮志,也没可能成为第二个赌王;更多的澳门人是去赌场派牌,比较好的可以当个主管,又或是经营自己的小赌厅。因此,以前的香港人会教小孩“学学李嘉诚,只要勤奋再抓紧机会创业,就会成功”,但却没有澳门人会教小孩去仿傚何鸿燊。这个赌王,我们学不来,也仿佛不太想学。如果“成为李嘉诚”曾经是香港一代人的梦想,那么澳门人根本从来没有“成为何鸿燊”的梦。
在澳门,赌场从业员众多,光是何鸿燊的公司的员工就数以万计。因此,不少澳门人都知道当年何鸿燊的赌场是不支薪给员工的,他们的薪水来自强制要赢钱的客人打赏。如此作风,对客人不敬,对员工压榨,又令人对他的印象打了折扣。
当然,何鸿燊还有令人尴尬的一点——对某些人来说是风光的一页,就是他的四个老婆。澳门人在外,三不五时就听到别人说:“哇,你们澳门那个赌王有四个老婆呢?好夸张呀!(或者“好厉害呀!”)这合法吗?”当然,华人富商左拥右抱风流成性并非稀奇,就连曾是偶像歌手的谭咏麟都有二奶了。然而,有四个公开的“老婆”的人仍是例外。虽然,何鸿燊其实并没违法:娶头两任老婆时,港英政府还未废除容许一夫多妻的《大清律例》,而他后两任老婆又并非正式注册,但是,这仍然不是社会去歌颂、澳门人会骄傲的事。如是,他要成为澳门典范,又被扣了分数。
谁可代表澳门?
在澳门人尚没有主体意识时,问题并不显著,反正我们以往也很少思考“谁/什么可代表澳门”这个问题。
澳门一直缺乏代表人物。这个空隙,在澳门人尚没有主体意识时,问题并不显著,反正我们以往也很少思考“谁/什么可代表澳门”这个问题,我们看著香港电影胡乱呈现澳门没多大反感,听到“两岸三地”及“中港台”等概念中没有澳门也不在意。然而,在一九九九年回归之后,澳门人告别殖民时代,开始思考自我身份,后来又在赌博旅游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的刺激下,开始关心社会问题与探问本土文化。于是,“谁代表澳门”及“澳门究竟是什么”就成了偶尔就会带来争议的问题。
在2008年的中国奥运前夕,火炬经过澳门,火炬手名单受到注目。当时,有赌场找了香港歌手杨千嬅传火炬,就引来大众非议。在此之前,澳门人很少在乎谁代表自己。对于“被代表”,澳门人仿佛开始不耐烦了。去年,澳门文化局招募文化代言人宣传澳门,找来演过《延禧攻略》的大陆女星吴谨言当文化大使,亦引来反对声音:“她为什么可以代表澳门?”“她跟澳门有什么关系?”“难道没有本地人可以当大使吗?”质疑声不绝于耳。“谁代表澳门”的争议,背后来自澳门人的本土意识成长。
何鸿燊在澳门叱咤风云,他经营的赌场大大改变了整个城市的面貌——包括可见的及无情的。在外观上,无论是旧葡京酒店的鸟笼造型,或是新葡京像火又像倒插的剑的奇特设计,都对澳门的城市景观与对外形象起了某种一槌定音的作用。更深层的是,赌业更定义了澳门人的生活模式、社会文化,甚至是思考方式。何鸿燊不是领导人,不是城市规划师,但他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设计师;他对澳门的巨大影响持续数十年,横跨殖民时代与回归后的岁月。
这中间种种微妙的矛盾,背后是澳门这个细小但特异的城市的数十年社会巨变与人心转向。
一生辉煌的何鸿燊绝对可以代表澳门。然而,他又始终不是很多澳门人心悦诚服的澳门代言人。这中间种种微妙的矛盾,背后是澳门这个细小但特异的城市的数十年社会巨变与人心转向。对于他离世的消息,大量网友表示哀悼,公认他是传奇人物;有人感谢他为澳门带来繁荣,为澳门人带来稳定收入,亦有人说赌业害了不少人,更表示不喜欢澳门成为这样的一个赌城。
如今他去世,正是时局不稳。澳门看似平静,但也难以置身事外:内地经济、香港局势及中美关系等不明朗因素为澳门赌业的未来蒙上阴影。澳门赌业还可长红吗?澳门日后会变成怎样的城市?这一切,一代赌王无缘看到了。
(李展鹏,文化评论人,英国Sussex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博士,现居于澳门,澳门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
日本侵華時,他站在日本那邊欺壓華人;中共奪權後,他就做回“愛國”商人。雙面人的商家,為利益可以做漢針奸,中共媒體卻渲染成愛國英雄,真諷刺~
@你一严肃我就想笑 澳门也是个特区,怎么就不能找代表了,你凭什么歧视人家
“每任督宪来了都要找我饮茶”
澳门还想要啥样的代表。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是高了点
人來來往往,走走停停,聚散無常。城市也是起起伏伏,興衰皆難長久,一切都在變動中。為何一定要找一個人代表一座城呢?
澳門當然有其名人代表,但沒人能像賭王、船王這一類名號通俗而有傳播力…
文章如若结合澳门现在的“乖乖仔”政治境况来展开会更丰富
古德明,鍾偉民也來自澳門。
提起香港澳门,竟然竟然没有周润发。发哥应该做澳门的代言人。
對於外人看來,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的資訊,。
他才是真正的澳門特首,其他的都是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