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症大爆发后,很多港人也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由世卫(WHO)角色,到政府卫生政策,再到个人护理知识,每天除了打开新闻看世界各地疫情发展外,身边有些朋友都看了许多有关疾病史和公共卫生的文章。在这次疫症中,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专家都呼吁健康的人不要胡乱戴口罩,而中港台的专家就呼吁全民戴口罩?
而且这个医学判断的差异,唯独是在口罩的使用上,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公共卫生教授 Peter Hall 就在二月的时候,于学术网站“对话”列举了八点能有效控制肺炎疫情的健康须知:1) 勤洗手、2) 咳嗽和乞嚏时遮盖口鼻、3) 避免与患者接触、4) 每日清洁手机荧幕两次、5) 避免触摸脸部、6) 不要戴口罩,除非你生病了、 7) 有病征就自我隔离;以及 8) 继续维系你的社交网络,以了解新信息;除了第六点叫人不戴口罩外,其他七点都差不多是香港人的卫生常识了。我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读者提供多一个角度,理解对方的观点,明白问题背后不单纯是种族、文化和知识水平差异,也是很多政治、社会考量。
东西方的回声室效应
我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到疑惑,主要是不只个别专家表示口罩没有用,打从一月起,基本上西方最权威的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纽约时报》、《卫报》都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口罩没有用,叫人们不要抢购,而负责解说的专家,都是顶尖的医学家,于是难免令我动摇,究竟戴口罩是否真的多余?现时香港很多网上讨论,都围绕几个观点,例如西方人卫生观念差、各国政府盲从世卫指引,还有三月十二日《时代》提到文化差异因素,戴口罩的人被歧视。
首先我认为不应把西方人不戴口罩问题,简化为歧视、种族问题。无疑西方世界歧视问题很严重,而口罩是海外华人和西方人的一个冲突点,任何形式歧视都应该被谴责,可是我认为应该要分开外国专家意见和一些西方种族主义行为;因为确实,不少进步派的白人也不戴口罩的,认为戴口罩是留给有需要的人。在这次疫情,东西方的人民是陷入回声室效应,而且这次不是《苹果日报》还是“港人讲地”的分野;而是《苹果日报》还是《卫报》、港大医学家抑或是西方顶级学府的医学家。另外,外国政府是否盲从世卫的指引,其实外国一些政策决定,也明显偏离世卫的指引,例如当初对中国的旅游禁令,世卫认为封关无用。
于是,近日我都翻开了不少西媒的报导和一些学术文章,我认为东西方的医学家,整体上的观点不是完全互相排斥。可是,大家要理解,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且很多预测都存在不确定性,问题是大家如何从对方观点中学习。另外一点,公共卫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即使是一个医学指引,背后都牵涉大量的社会科学知识。
西方专家论点:口罩没有用的原因
西方反对戴口罩的众多观点,本来也有些微差异,其实可以粗略分为两派,一是口罩没有多大用处,戴不戴也没有分别;第二是不懂戴口罩反而会弄巧成拙,增加感染风险。
首先是第一类,口罩没用论。早在一月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就推出专题报告,分析配戴口罩的作用。圣乔治大学医院的病毒学家 David Carrington 认为配戴口罩并未能有效阻隔空气传播的细菌和病毒,因为市面大部分的外科口罩都太松,没有封好侧边,飞沫可以从旁边走入到口罩,口罩也保护不了眼睛,而且口罩的设计不是要防止吸入飞沫,而是阻挡飞沫喷到别人。
在2月27日“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的专题文章也有类似的观点,报导指出N95可能有用,但一般外科口罩都太松了,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 Eric Toner 接受他们访问时指出戴口罩没有甚么害处,但相信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前一日,“商业内幕”也有一篇分析指出,男士的胡子和毛发会令口罩失效。至于剑桥大学病毒学家 Chris Smith 早在1月27日就跟新西兰媒体 RNZ 表示,医生护士戴口罩有用,是因为他们的口罩的设计是可以完全封好,更重要是有护目镜阻隔飞沫,他更扬言人们可以省掉口罩钱买啤酒。
之后是第二类,口罩有害论。2月29日,爱荷华大学医学教授 Eli Perencevich 向《福布斯》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外科口罩是有用的,人们不止不用戴,而且不应该戴,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懂得如何戴口罩,反而增加双手触摸面部的机会(因为会不自觉调整口罩)。3月2日,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导,美国军医总监 Jerome Adams 也是一样的说法;法国卫生部部长 Jerome Salomon 3月17日向 France24 指出戴口罩给人一种安全错觉(False Sense of Security),令人松懈下来,以为自己不会受感染又不经意触摸脸部。剑桥大学 Chris Smith,也在 RNZ 的采访中表示人们戴口罩时呼吸,会创造一个湿润环境容易滋生病毒。英国卫生部官员Jenny Harries医生,在3月12日向《泰晤士报》讲到,病毒会残留在口罩的表面,人们戴口罩时就很容易吸入。
这段日子,我也追寻了医学口罩的起源,因为若口罩没有用,医生为什么还要戴?我发现确实有一派学者指出医生在手术室也是不必用口罩的。根据文献,医学口罩是由波兰裔的德国医生 Johann von Mikulicz-Radecki 于1896年发明,当时是为外科手术设计,他认为医生的汗和口水是令病人伤口细菌感染的元凶。可是到196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就有文章指无菌技术以及抗生素愈来愈先进,医学口罩在手术室作用已经很次要;到2015年,《皇家医学会志》刊登论文,指出现时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在手术室配戴口罩能大大保障医生和病人免受感染,从成本、舒适度和执行角度出发,大家应探索口罩以外的手术模式。
东西方医学观点真的存在很大差异吗?
仔细留意本地新闻的话,其实本地专家和外国专家的论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香港的专家也一次又一次跟大家说,戴口罩不是万能,这一点是很多港人不明白的地方,也确实很多市民堕入了安全错觉,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就在2月26日在《苹果日报》撰文,提出类似说法。
同样地,口罩会沾上大量细菌一说,也与许树昌的意见吻合,他曾表示市民使用口罩时,不应一个口罩用足全日,“若市民经过人多挤逼的地方如乘搭地铁、巴士上班,口罩上已沾附许多细菌,到达办公室后便应更换口罩。”。若因不得已,要重复用口罩,就应该十分小心,医学会前会长蔡坚就提出过重用口罩的步骤,例如要清洁好双手,把口罩摆入干净而全新的信封,取出时,拉口罩橡筋取出,不要触摸口罩表面。可是,如果口罩被弄湿、弄污,或者当口罩不能紧贴面部,就不能重用口罩。
至于没有口罩的话,是否一出户外,就会有很大风险,本地医学专家其实都认为视乎情况,例如蔡坚指在郊外,可不戴口罩,当然还有袁国勇教授有名的行山论。袁国勇就在1月31日呼吁市民毋须过度恐慌,根据《明报》引用,他重申两点,第一“其实戴口罩(保护)都是一半半,有专家说手部卫生才是最重要”;另外就是与人保持距离,最好不要外出,否则要与人保持一至两米距离。在报导中,他说防疫就是要保持身体健康,应保暖和睡觉,而不是去排队抢口罩。
其实细看的话,这个说法跟一些西方医学家讲法有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提到错戴口罩是有危险性的,可是本地传媒没有追问到长期重用口罩(例如一个用数天),又或者经常用手调整口罩,以及直接用双手捉摸口罩,究竟会带来多大的风险?这个风险比起不戴口罩,该如何衡量?市民是需要清晰了解这些信息的,而香港卫生教育还是有多把劲的地方。
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戴口罩不是万能,也不能完全令人免于疫症,基本上东西方专家都挺一致。至于外国,其实也有专家不会完全否定口罩的用处,例如新西兰卫生总监 Ashley Bloomfield 就认为人民可以自由决定戴不戴口罩,这是个人决定,尤其当人们害怕自己得病了,会传染人。而西方专家的一个共识,就是呼吁生病的人要戴口罩,减少传播风险,他们会认为在关键时候,危险性高,有一重物理阻隔总比没有好,患者已经感染了,也自然不存在有更大感染风险的机会。
疾病政治学:医学指引背后的考虑
市民大众或者要明白一点,医学有时存在不确定性,而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医学观点。如果有极充分证据证明戴口罩能够减低/增加传播或感染风险,那就很容易处理,但很多时事情是处于两者中间。挪威卑尔根大学两名学者 Kristian Bjørkdahl 和 Benedicte Carlsen 在去年编辑出版“Pandemics, Publics, and Politics”一书,提醒大家疫症不仅是流行病学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人类当然要依赖流行病学的知识去抗疫防疫,但流行病学有时只能提出可能性,处理医学不确定性(medical uncertainty),则是人文社科要处理的情感和精神领域。
网民曾经广传一篇《时代》3月12日的报导,以文化角度讲述为何亚洲政府十分鼓励戴口罩,而西方人就很抗拒。在文中,许树昌其实讲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话,他认为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戴口罩的效用,不是叫人不要戴口罩的好理由。从科学角度出发,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决定性的科学证据(definitive scientific proof),证实口罩的效用。要做到这样,或者就要进行有违医学伦理的对照实验,一班人没有戴口罩,一班人有,然后同时暴露在细菌当中。那么为什么外国的顶尖卫生机关,例如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作出相反的指引?
背后可能是政策操作的考虑,外国政府和医疗机关做决定时,要顾及资源因素。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指出,英国政府没有叫国民戴口罩,一是口罩紧缺,二是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只要保持一定距离,强调洗手,都有其科学道理。
“石英财经网”(Quartz)在2月21日的专题讲到全球的口罩短缺问题,中国本来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可以日产2000万个,占全球市场50%,但二月时全球口罩需求暴增100倍,价格也狂升20倍,估计如果疫情再持续四至六个月,全球口罩存货有耗尽风险。即使中国全面复工,也未必足以应付自己的需求。很多中国商人已经转向第三世界,抢购他们的物资,报导点名肯雅和坦桑尼亚,令到很多国家的医疗资源紧缺。
另外,世界其实在同步应对多种疾病。今年尼日利亚就面对拉萨热大爆发,截止3月12日,该国累计855宗确诊,其中144人死亡,比率超过16%,是非常危险的疾病。有专家就担心拉萨热会演变成数年前全球伊波拉危机。其实要扑灭拉萨热没有想像中困难,它透过体液,尤其是血液传播,只要有物理阻隔就可以,可是全球医疗物资荒之下,地区护理中心和私人医疗机构根本难以执行卫生措施,很多医护要没有足够装备情况下,照顾七孔流血的病人。至于南非新闻网“24news”也警告,该国未来半年内,将会耗尽口罩存量,南非的肺结核问题很严重,报道担心当地医护没有足够装备应对肺结核爆发。
第三世界的情况,或许比较遥远,但是欧美自己,都一早面临口罩荒了。路透社在3月20日讲述,一些美国医生因为没有足够口罩,而要自己制作口罩;同日,美国媒体“Vox”指出一些美国医护呼吁市民捐口罩。基本上,在一遍口罩无用声之中,欧美各大城市,都已经很难买到口罩,如果美国三亿人口,加上欧盟五亿人口,参与全球的口罩抢购潮,加上台湾、泰国、韩国等地都已经禁止出口口罩,如果在没有口罩的情况下,叫全民戴口罩,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而疫情爆发后,本来欧美已处于排华潮的边缘,很多社会矛盾可以一触即发。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做的一个决定,和香港卫生专家做的决定,背后考虑的因素可以不同,而香港七百万人口,人均收入处于高水平,是有充足条件做更多。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即使香港没有工业基础,但也有能力从欧美和东南亚等地抢购到口罩;但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的社会、经济顾虑一定会更多,而且它的指引是不少国家会拿来参照的指标。如果科学上有很多观点,存在医学不确定性,欧美医疗机关指示市民不必戴口罩的话,也是有让人理解的地方。
结论
希望大家明白,一项医学指引有多重考虑,我不倾向把口罩问题,简化为西方医学家的集体失智,香港人做好防疫工作就好了。理解对方论点,可以令我们更清楚口罩应该怎样用,甚么时候用,有甚么可能风险,这才能做到全民的卫生教学。
另外是换位思考的问题,种族歧视固然可恨,要正视,但不是所有西方人都出于自私而不戴口罩。他们有些人听过自己国家医学精英解说,所以不戴,那些精英的江湖地位可能堪比我们敬重的香港医学家们。他们有人会觉得健康的人戴口罩,令医护和病人等有需要的人没有口罩可戴,才是自私行为。同样地,大家也想想,在伦敦、纽约等大城市,又如何可以买到口罩?各国要突然加快口罩生产,是否就满足到八亿人口的需求?一月的时候,西方国家也抢口罩的话,香港又会甚么景况?我不希望香港人的自豪是建立在我们懂得戴口罩,更不希望白人华人互相看不惯。
有社会科学家指出会戴口罩的亚洲国家,确诊率明显比欧美国家较低,所以戴口罩是有用的,也是犯了统计学的错误,因为背后有太多干扰因素。先不讲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封关时机,再撇开口罩不说,回到文章开首 Peter Hall 的八点建议,在过去一个多月,可能西方国家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到。
然而我也在想,若数十年后医学家真的想到创新方法,找到决定性证据,证明口罩没有用,活在2020年的香港人是否就笨了?我觉得不是,即使口罩只是一个“文化仪式”,但也有它的作用,公共卫生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全民戴口罩这个仪式,其实也是一种明志,提醒身边你我疫症打到来了,大家也自动进入抗疫的状态,其他防疫措施也自然做得更足。
(唐健朗,港大政府与政治学系哲学硕士、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教)
文章說了很多論點,可是看完就忘記了。
觀點整理、追溯、對比都是體力活,作者辛苦了。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感覺像是綜述,綜述能整理現有信息,較爲全面地呈現事件樣貌。作爲研究是有趣的,有類似趣味的讀者我相信定會因爲本文更加理解爭論的緣由。然而作爲民衆,難免更多會關注實體結論、要的是一個非此即彼,言語的作用是有限的。
奥地利 https://www.cbsnews.com/news/austria-supermarket-face-mask/?fbclid=IwAR1L1WLIyTipJW1mBn5-xMczOX2c9oCMBTGDje5xNUYnnoaYezfVCG5SBEw 美国cnn似乎开始造势 https://edition.cnn.com/2020/04/01/asia/coronavirus-mask-messaging-intl-hnk/index.html
我是作者,在這裡希望補充一些資料。首先是要科學地證明一樣看似常識的知識,其實是十分困難。有Modelling和醫院設定的實驗證明過有效,例如這篇模型推算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229968/,但日常生活環境很不同,太多環境因素,研究難度又大增。其實很多學者嘗試過在natural setting做實驗,測試口罩抗疫效能,其中最大型是2012年Michigan一篇研究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66257/#__ffn_sectitle。而英國Health Protection Agency做過literature review 檢視過去研究//The Use of Masks and Respirators to Prevent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188875/#affiliation-1 。不少研究要麼達不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要麽結果是沒有用。如果是一個很保守的科學家,純粹看科學研究,其實是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得出不戴口罩的結論。
可是,又回到許樹昌講「沒有充分證據支持戴口罩的效用,不是叫人不要戴口罩的好理由。」很多practice只能透過嘗試和實踐得出來,可能十年、廿年也不會得出一個學術結論。「戴口罩有用是常識」其實是中港台2003年沙士後,累積下來的身體經驗,但這個經驗,其實當初也要一班有膽識的公共衛生專家有勇氣游說不同團體,而成就出來。可是,回到政策層面,即使覺得口罩並非沒有用,背後也涉及很多資源考慮和社經因素,一些西方國家要執行,難度會比香港大得多,而近日一些西方國家例如捷克開始突破資源局限,鼓勵自製口罩,也許將來一個新方向。
一點想法:
1. 現代的手術房,已有很多設施能夠降低空氣/飛沫傳播造成的術後感染。包含手術房的空調都必須要經過受規範的設計,以免房間外的髒污粉塵飄到開膛剖肚的病人身上。再加上微創手術盛行的當代,經由空氣/飛沫傳播造成術後感染的發生率,我個人認為可能性相當小。多數時候的術後感染,可能還是經由針具、器械接觸傳入體內;或從病患體內的原生菌叢跑出來作怪的可能性較多。這是以"術後感染率無顯著差異",推論"戴口罩無用" 的盲點。
2. 接續而言,醫師與護理師在手術進行時,也是偶爾會忍不住打噴嚏咳嗽說話大叫,我想不用做什麼嚴謹的實證研究(事實上也不符合研究倫理),去證明有個口罩擺在口鼻前面,能保護病人,這是想當然耳的事情。
3. "口罩有害論",我沒有查到科學實證依據,本文附上的多是專家意見等級,如果口罩有益的實證依據還有爭議性,口罩有害的更是如此。
4. 口罩與其說是保護自己,更多時候是保護他人。地鐵、餐廳、學校等等一般公共場所的衛生條件跟手術房是天差地遠;而這個病毒無症狀/輕症傳播者又何其多的狀況,你我都可能已經是感染者了。把病毒限制在帶病毒者的口罩內側,減少用手摸口鼻的機會,再加上多洗少等老生常談,對於整體社會限制疫情一定有所幫助的。
5. 現代講究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所有決定與決策都要有科學研究根據。但很現實的是真正嚴謹、大規模、值得信賴的研究,必然要有足夠的動機(影響夠深遠)與商機(能夠賣新藥新器材)去back-up,戴口罩這件事情真的很難吸引研究者去花好幾年的心力去做啦。
6. 應該不少人(或至少看過)有搭大眾運輸時,忍不住打噴嚏或咳嗽,用手掌捂口鼻,然後在褲子上擦一擦繼續握扶手的經驗吧? 好一點的用臂彎捂住,但也還是不免會碰到其他公共接觸的區域。而在防疫優先的現在,這種情境中口罩的益處很直觀,我想不需要實證研究來幫我們理解這件實情。
感觉讲得很棒,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从一个层面去考虑的。
因为没有
評論中很多人的重點在「戴口罩到底有沒有效」而忽略了作者文中講的是「為什麼公共衛生專家不建議戴口罩」。
作者也清晰地寫了,公共衛生問題並不僅僅是醫學問題。需要評估的不是「戴口罩一點效果都沒有嗎」而是有多大的概率防範到周邊可能多少濃度的病毒,同時社會可以負擔。
就比如,每個人都穿太空衣就肯定有效,是不是也應該鼓勵大家都穿太空衣呢?
非常好的文章!增进理解,谢谢
So true...there’s lot to be considered
同意 TraceOn 的说法。文章中硬要弄出个东西方医学对比出来,真的是有点牵强附会
好文章。論點清晰有根據。
良心文章,充滿理性思考。西方的話,不出門口,保持距離同消毒雙手,是不需要口罩的。
因为担心错误使用口罩而导致戴口罩反而增加危险所以不应该戴口罩,这个观点有点因噎废食,如果戴口罩有用,那么我们应当教育民众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再回到戴口罩有没有用的问题,如果口罩没有用,医生护士又为什么要戴呢?东亚地区除发源地大陆地区以外都没有像西方那样大规模爆发,也许很大程度上也跟口罩普及度高有关。那么为什么西方不宣传戴口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危机带来的口罩稀缺,而口罩的生产能力又因为生产线转移到亚洲国家而无法快速提升,需要将资源留给医生护士,所以不鼓励普通人戴口罩而消耗医疗资源。
口罩是医用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应用的场景性和阶段性还是得有一定的评估,就像(雨羽)讲的,当疫情加剧到一定程度,国民防护意识和焦虑加剧,会设法去购置口罩,外出必带至于正确佩戴大多人没能做到,但却是得到了心理慰藉,当带口罩的人多了,其实反而不戴口罩也是相对安全的,前提是保持相对距离。
至于说东西方对口罩的看法的视角我认为还是有文化结构和历史结构在期间相互影响的,而且当权威人士建议的时候也是会有一定的趋向性,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尤其像疫情严重的国家 还是佩戴口罩。(相对安全的环境可以摘去) ,但是还是得把稀缺资源用在刀刃上。
@everydaydreamer 医学界现有的共识就是只有N95呼吸器能有效防范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外科口罩对飞沫和气溶胶传播预防效果很小。主要的争议点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和传染性,如果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很高,传染性也高,那么全民口罩确实会显著降低传播。
简单摘录的文献结论:
1. 研究检测了九种外科口罩的复制品,发现所有复制品的过滤效果和面部密合性(facial fitness)都没有达到呼吸保护器具的标准。(Oberg & Brosseau, 2008)
2. 在通风空间中,给病毒源头戴口罩产生的反射可吸入病毒分子的效果显著降低了潜在接受者的暴露风险,而给潜在接受者戴口罩没有显著的保护效果。(Diaz & Smaldone, 2010)
3. 一项关于肺结核飞沫传染风险评估的研究发现, 42%的飞沫核穿透了外科口罩。
(Rengasamy, Zhuang & BerryAnn, 2004)
4. 研究发现使用五个外科口罩的过滤效果远低于半面呼吸器的过滤效果,不应该被当作N95呼吸器的替代品。(Derrick & Gomersall, 2005)
5. 通过对麦加朝圣过程中佩戴口罩的效果研究,发现口罩使用对大规模集会中的传染病控制有显著效果。(Barasheed et al, 2016)
6. 研究发现亚微米级气溶胶穿透外科口罩的比例在20%-100%之间。(Weber et al, 1993)
7. 研究发现对于尺寸在10-80纳米范围内的传染源,外科口罩能提供的保护效果很低,病毒穿透比例高达84.5%。(Bałazy et al, 2006)
Reference
Oberg, T. and Brosseau, L.M., 2008. Surgical mask filter and fit perform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6(4), pp.276-282.
Diaz, K.T. and Smaldone, G.C., 2010. Quantifying exposure risk: surgical masks and respira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8(7), pp.501-508.
Rengasamy, A., Zhuang, Z. and BerryAnn, R., 2004. Respiratory protection against bioaerosols: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need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2(6), pp.345-354.
Derrick, J.L. and Gomersall, C.D., 2005. Protecting healthcare staff from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filtration capacity of multiple surgical mask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59(4), pp.365-368.
Barasheed, O., Alfelali, M., Mushta, S., Bokhary, H., Alshehri, J., Attar, A.A., Booy, R. and Rashid, H., 2016. Uptake and effectiveness of facemask against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t mass gather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47, pp.105-111.
Weber, A., Willeke, K., Marchloni, R., Myojo, T., Mckay, R., Donnelly, J. and Liebhaber, F., 1993. Aerosol penetration and leakae characteristics of masks used in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1(4), pp.167-173.
Bałazy, A., Toivola, M., Adhikari, A., Sivasubramani, S.K., Reponen, T. and Grinshpun, S.A., 2006. Do N95 respirators provide 95% protection level against airborne viruses, and how adequate are surgical mask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4(2), pp.51-57.
口罩问题是否可以用public good来解释。如果所有人佩戴,所有人都共享飞沫不传播的好处。如果有一定数量的人不戴,只要佩戴的人数量够多,也可以阻断病毒传播链,那么不戴的人就可以free ride。而如果不佩戴的人数量很大,那么public good就会失效,所有人都暴露在被潜伏期患者传染的风险中。所以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宣传或强制佩戴,在资源允许的前提下。
生活環境上雙方分別很大吧。
對於自家有花園,一出門要開車,社區遊樂場只有幾個小屁孩的人來說,戴口罩效益並不是很好。反而減少開派對聚餐還比較有效益,就別浪費地球的口罩資源了。
反觀香港,不少人家裡只有300呎/約30平方米。三四人在家禁閉幾個月,不發瘋才怪。而街上更是無比密集,卻無法避免。這樣的生活能不戴口罩嗎?
虽然不戴口罩也很有道理,但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是“不戴口罩寸步难行”,由不得你不戴(苦笑)
所以,到底需不需要带口罩啊
從科學證據來看,一般外科口罩的保護力確實缺乏有力實證。不過實務與科學證據有時候本來就有無法銜接之處。
大家彼此要相互尊重不同的思路,不要沒事就批評對方反智歧視。
如果純粹作為自我保護,我個人覺得口罩真的沒太大幫助,它可不是免死金牌。勤洗手,別亂碰,減少到人多的地方比較實際,在沙士其間我也沒戴口罩。但這次有點不同,是這個病在沒有任何病徵的情況下已可傳染別人,自己也不知是否已感染。在出於減低傳染別人的風險,自己也選擇了戴口罩。
@yyvon 請問你說病毒從眼睛入侵的機率更大,是基於什麼研究嗎?有source?
全篇無邏輯不務實,且多處自己打自己嘴巴。醫護缺口罩都要哭了,有用沒用?
比起口鼻,武漢肺炎病毒從眼睛入侵的機率更高。如果戴口罩是有效的,那戴上護眼面罩啟不更有必要? 那為什麼在東亞街頭上卻看不見戴著口罩的人們戴面罩呢?問問自己為什麼戴只願意口罩卻不願戴面罩,你的理由就也正是西方人不戴口罩的理由。習慣、文化、社會觀感,都影響著商品的生產供需,而生產供需也同時回頭交互影響著我們的習慣和文化。
姑勿論口罩有沒有效,我是滿同意儀式論的,老實說只有這段大家需要戴口罩的時間,身邊的人 (包括我) 才會有意識地不用手接觸口鼻和勤洗手之類...危機解除後看多少人會在不用戴口罩的時候維持如此高的衛生意識XD
另外,作者把這些對口罩成效的判斷歸為「東西方醫學」的差異、再引用香港專家的說法來證明東西方大家差異不明顯也很搞笑,香港的醫學系統和專業操作本來就完全研習西方的。香港專家經常提醒民眾戴口罩,主要是因為經歷過沙士、明白飛沫和氣溶膠傳播的恐怖,進而認真看待醫用口罩的作用罷了。說到底,覺得最根本的不同還是大家「經驗」和「集體記憶」的不同,作者是文化研究出身的,感覺或許適合好好從這些方面探究,甚至採訪下外國的專家,也比這樣簡單擺一堆外國daily news每天都有報的東西要好。
這個話題很值得探討,但作者完全沒有用紮實的例子、論據和推演。一個問題是作者本身不是醫學家,似乎也沒有仔細研究,就只是擺了幾位西方學者的論點——口罩可能沒什麼用,也可能有風險。但這些學者是否基於什麼研究,論點是否紮實,他們身邊有沒有反駁的說法,就完全沒有提。到底作者透過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什麼呢?說明「西方有學者這麼說」?然後呢?是這些學者權威可信,所以西方CDC採用了這套科學知識?那如果不是(其實很大程度上不是,作者引用的很多學者的說法是很隨意和容易被反駁的),那是為什麼呢?西政府或CDC出於讓民眾不恐慌,而buy了這些學者的觀點?
也在想这个问题:对于多数人来说,每天带口罩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保持社交距离与洗手才是更优的选择!
在口罩緊缺的情況下強力主張戴口罩的話除了造成買不到口罩的民怨與恐慌(參照二月的臺灣)外似乎沒有其他作用。
分析的人忘了考慮幾點。新冠病毒並不是空氣傳染,所以口罩無法密合並不代表效果有太大折損。口罩另一個效果是防止戴者摸口鼻。
我覺得這是一個用不對概念解釋問題的結果。從邏輯推理上不正確使用口罩是沒有用的,但染病是一個機會率的問題。而機會率是基於統計和law of large number 。一個N99口罩能阻隔99%,從一開始就是機會率問題。再者,這是基於固定基本因素作出的機會率,但日常人類活動中充滿變數和意外,人的社會行為亦隨互動中變化,當是一個集體社會行為時,就應該以整體行為的統計去計算機會率。個別個體的邏輯推論是不適用。一粒不完美的骰子機會率是不平均,但一千萬粒不完美的骰子可以讓機會率變得準確及有意義。
戴口罩还是有用的,虽然文中说口罩主要是防止病人把飞沫传播出去,但是由于病毒潜伏期,并不是每个带病毒的人都知道自己患了病。
我戴口罩是我为人人吗?我要求别人戴口罩绝对是人人为我吗?而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所谓东方的集体主义根本就是家长制下的小集体,而非现代基于社会分工的大集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怎么会产生集体主义传统?在这里,有的只有血脉相连的宗族。而所谓的“中国一点也不能少”无非是这种情感的简单扩大。另一方面,这也解释了尽管离乡背井在外大拼,也要回家过年。这里的家不单单指老婆孩子,而是动辄成百上千的大家族。在这个意义下,西方的家族联系则相对弱很多。
今次肺炎無病徵都有可能會中, 呢樣亦係戴口罩嘅原因之一
好文章!真有让我明白了发生什么事,谢谢
另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強調集體主義的東方重私對於重公,大部分情況下都只想到我我我;而注重個人主義的西方重公對於重私,大部分情況下都會以社會福祉為思考,這又如何解釋?
還有就是家庭觀念。經常說東方人注重家庭,可惜卻可以拋開全家人孤身在外打拼,反之西方人如果更換工作環境卻通常把全家大小都一起帶上,那又怎樣解釋?
@Kerry_01 如果这种所谓为他人着想都不是以付出个人为代价的话,那就不是集体主义的。说要把口罩留给医疗工作者的多半也是口罩无用论,也就是认为既然对自己没多大用那留给别人就好,“留给别人”其实只是附加理由而已。而相对而言,戴口罩比不戴口罩让给别人付出的个人代价要高多了。如果社会形成这种戴口罩的规范,那对于原本不愿戴口罩的人个人自由的剥夺也是必然的。戴口罩的社会规范和社交隔离一样是反个人主义的,之所以社交隔离不像戴口罩,能更普遍地在英美实现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更坚实,有效性更无可置疑,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也不得不服。
很有意思的文章,謝謝你
集体主义说我觉得不太恰当…西方不戴口罩的人的想法也是为别人着想的。但“只有生病的人戴口罩”这点太想当然了,在这种环境下戴口罩不被歧视都很难。
这个问题我最近思考了很多。我也认为一般医学口罩本来最开始设计就是防止感染他人,现在被当成自我防护的必备品很明显是非理性的,只是危急关头急需救命稻草而已。但是另一方面援引我在Reddit上看到的一种流行说法:因为口罩能阻断无明显症状的传播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通过咳嗽传播病毒,所以戴的人越多理论上传播途径也会削弱。也就是说,口罩是通过保护他人而不是保护自己来产生作用。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的逻辑,那么也就很自然地适应有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东亚社会,而与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尤其是英美社会水土不服。所以口罩短缺并不能很好地或不足以解释西方社会对口罩的抗拒。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条件下,即使口罩短缺也会想办法解决。捷克政府最近要求民众戴口罩,民众无法买到口罩,就自制,竟然现在也实现了全民口罩。宣传口号就是很直接的“我的口罩保护你,你的口罩保护我”。据说类似的事情也在隔壁的斯洛伐克发生了。
其實老老實實在家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你總得要上班工作什麽的,社會停頓的成本很大,但不停頓社會成本也很高。
好文 口罩問題不只是醫學問題 也是文化、經濟、和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