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于作者个人公号,端传媒获授权转载,在原文基础上有大幅增补。
美国总统初选的“超级星期二”,有14个州进行了民主党初选,选出的党代表人数占整个初选的三分之一。截至目前,大部分选举结果已经出炉了。就在几天前还被认为前景渺茫的前副总统乔·拜登(Joe Biden)赢下了十个州,其中包括德克萨斯州等全部七个举行初选的南方州,甚至还有他的竞争对手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和艾米·克洛布彻(Amy Klobuchar)的家乡明尼苏达州。
此前大热门的桑德斯虽然赢下了加州,在其他地方的表现却远不尽如人意,仅仅赢下了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自己所代表的佛蒙特州。随后,豪掷数亿美元却表现糟糕的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也宣布退选,本次初选可以说已经成为拜登和桑德斯两个人之间的决战。
截至香港时间3月6日零点,拜登在超级星期二中获得4570963张选票,折合党代表数量为380个;桑德斯获得3745521张选票,折合党代表数量328个。目前拜登获得的党代表总数已反超桑德斯。不过,由于加州等地计票较慢,所有的票数开完大概需要数周,不排除最终结果是两人依然不相上下。另外,沃伦也宣布退出总统竞选,这样一来进步派就统一了,桑德斯的机会增大。
但更重要的是,“超级星期二”的选举结果为民主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温和派和进步派,谁的选举策略更有说服力?
拜登,东山再起的“爷爷”
正如将近三十年前被称为“东山再起的孩子”的克林顿一样,同样输掉初选前三个州的拜登如今也成为了“东山再起的爷爷”
拜登在“超级星期二”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出人意料地好。他的起死回生,可以说是近些年美国政治中最大的翻盘之一。正如将近三十年前被称为“东山再起的孩子”(Comeback Kid)的克林顿一样,同样输掉初选前三个州的拜登如今也成为了“东山再起的爷爷”(Comeback Grandpa)。
之前整个二月份,拜登可以说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他在第一个举行初选的州——艾奥瓦州,只拿到了第4名,在接下来的新罕布什尔州更是只拿到了第5名,仅获得了少得可怜的8.4%的选票。紧接着在内华达州,进步派的旗手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又大胜拜登26个百分点。
当时笼罩在拜登头上的是一种普遍悲观的气氛。尤其是考虑到拜登的竞选团队在“超级星期二”的十几个州里又没人又没钱,不少人认为拜登的失败几乎已经不可避免。就连黑人选民数量庞大、一直被拜登视为自己“防火墙”的南卡罗莱纳州,都有可能被桑德斯拿下。
2月22日内华达初选当天,民调显示拜登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支持率仅仅领先桑德斯2个百分点。结果,从2月29日南卡罗莱纳州初选开始,拜登在连续3天内收到了多到难以想像的好消息。首先是南卡罗莱纳州初选结果,拜登大胜桑德斯30个百分点。
同在2月22日,著名政治预测网站PredictIt上面拜登赢下明尼苏达州的赔率仅为1赔100,马萨诸塞州仅为1赔25,连黑人选民众多的弗吉尼亚州也仅仅为1赔7.5。如今,拜登在这些州全部获胜。
其实这个结果并没有那么出人意料,因为2016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当时,希拉里在选前15天的民调中平均领先桑德斯27个百分点,但真正的选举结果是大胜47个百分点。不过,拜登在南卡的稳健表现,仍然向此前对他充满怀疑的民主党人展示了,自己在非裔选民中的高支持率。
民主党内的温和派突然发现,虽然一年来质疑不断,但拜登仍然是最有可能阻挡进步派桑德斯的人选。于是,温和派的另外两位候选人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和艾米·克洛布彻在两天内纷纷退选。布蒂吉格和克洛布彻这两位之前针锋相对的候选人,则在“超级星期二”前一天摒弃前嫌,共同前往德克萨斯州的一场拜登集会上宣布支持拜登。克洛布彻格外讲究,她退选之后还组织自己在明尼苏达州的竞选团队积极为拜登拉票,最终帮助拜登赢下明尼苏达州。
如此种种,此前陷入长期分裂又缺乏领导力的民主党温和派总算在“超级星期二”前夕连忙团结在了一起。从选举结果来看,他们团结得还不算太晚。
民主党进步派在哪里跌倒?
首先是关于进步派候选人能否刺激选民投票热情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选民群体的问题。
这次的选举不仅是拜登的胜利,也是温和派的全面胜利。在选举结果面前,民主党的进步派尤其是桑德斯的竞选所依赖的诸多核心假设,面临着更加强烈的质疑。
首先是关于进步派候选人能否刺激选民投票热情的问题。
桑德斯一直坚称,温和派候选人的主张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有自己才能激发选民热情,让此前从未在初选或大选中投过票的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也来参加选举。结果,我们完全没有在选举结果中看到这个效应,反而是拜登获胜的地方投票率较高。
比如,在桑德斯和布蒂吉格几乎打成平手的艾奥瓦州,投票总人数跟2016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而参与了初选投票的年轻选民更是比2008年还少了10000人。在桑德斯紧接着赢下的新罕布什尔州,投票总人数远超2016年,与2008年接近,而且他获得的年轻选民支持率超过了其他候选人的总和。但是,出口民调仍然显示,今年的年轻选民投票率降低了。在桑德斯大胜的内华达州,投票人数虽超过2016年,但也低于2008年。桑德斯似乎完全没有他自己所宣称的那种大幅刺激选民投票热情的魔力。
而在拜登赢下的南卡罗莱纳州,投票总人数超过了2008年的纪录。同样,在拜登大胜30个百分点的弗吉尼亚州,今年初选的投票总人数高达130万,比此前创纪录的2008年还多了整整30万。在“超级星期二”之前,桑德斯的竞选团队在明尼苏达州和马萨诸塞州付出了很多努力,想要在这两个州拿到胜利,以向沃伦和克洛布彻施压。结果,虽然拜登的竞选团队在这两个州没什么存在感,拜登却赢下了这两个州。
其中格外值得注意的是明尼苏达州。2016年,明尼苏达州实行党团制选举(caucus),有30多万人参加,桑德斯以61%的支持率获得胜利。而到了2020年,明州由党团制改为初选制(primary),参加人数达到80多万,而拜登以10个百分点的优势胜出。桑德斯的“投票热情论”似乎无法通过事实的检验。
第二个问题就是选民群体的问题:民主党要想取胜,要依赖哪些选民群体?哪个候选人能够更好地争取这些选民群体?
在这个问题上,温和派交出的答卷似乎也是更有说服力的。2018年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以较大优势夺回了众议院。那场选举中除了超高的投票率之外,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一场“郊区起义”(suburban revolt),生活在郊区的选民,以及受过大学教育的白人选民,纷纷抛弃共和党而转向民主党,帮助民主党获得了胜利。
由于2018年中期选举是民主党近十年来难得的少数几场大胜之一,因此这场选举不说是2020年大选的模板,至少也对2020年大选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受过大学教育的白人群体中,拜登今天表现很好。比如在弗吉尼亚州,拜登赢下了40%左右的受过教育的白人女性,而桑德斯只赢下20%。
郊区选民的态度更加证实了以拜登为代表的温和派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从《纽约时报》提供的北卡罗莱纳州、弗吉尼亚州、明尼苏达州三个州的地图为例,可知,虽然城市中更加进步派的选民支持桑德斯,但拜登赢下了城市周围的广大郊区。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8年中期选举中为民主党立下汗马功劳的郊区选民,也将是2020年大选的关键。
温和派为何是政党和选民的选择?
本次大选,民主党选民的当务之急是把特朗普选下台,所以在初选中也显示了相应的偏好:谁被认为最有可能击败特朗普,选民就把票投给谁。
拜登的逆袭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不仅民主党温和派在选举前夕的最后一刻完成集结,而且拜登还获得了来自各种各样的选民群体的助力。
首先是民主党温和派的集结。此前,温和派内部分裂严重,拜登、布隆伯格、布蒂吉格、克洛布彻形成四足鼎立之势,但在“超级星期二”前夕,温和派纷纷团结在拜登周围。最重要的原因是拜登在2月29日南卡罗莱纳州初选中所表现出的强势——即使在参选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拜登仍然获得了将近50%的选票,而他在温和派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们连10%都没达到。经此一役,拜登向民主党证明了自己在南卡的“防火墙”虽饱受质疑,但仍坚不可摧,而布蒂吉格、克洛布彻二人始终无法提升自己在非裔选民中过低的支持率,无法建立起一个足以使自己胜选的选民联盟,只好退选。
另外,温和派在“超级星期二”之前如此迅速而努力地集结,也有民主党内大佬的影响。实际上,如今美国两党虽然都采用初选制度来选出总统候选人,但党内高层仍然能以各种方式影响初选的进展。这种影响也被称为“看不见的初选”。
近些年来,随着两党高层越来越多地把手中剩余的控制权交给选民,“看不见的初选”似乎也日渐式微。比如,在南卡罗莱纳州初选之前,民主党的高层人物就很少公开对初选发表评论。民主党内威望甚高的前总统奥巴马就从未公开支持任何一个候选人,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也作出团结姿态,表示自己将全心全意支持民主党最终提名的候选人。
但是,在南卡初选结束后,“看不见的初选”似乎又发挥了作用。有报导称,在南卡初选和“超级星期二”之间的这段时间,奥巴马与布蒂吉格谈了话,而前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哈里·瑞德与克洛布彻谈了话。虽然媒体并没有报导谈话的具体内容,但在“超级星期二”前一天,布蒂吉格和克洛布彻,以及更早退选的贝托·欧洛克(Beto O’Rourke)都前往德克萨斯州参加了一场拜登的竞选集会,并宣布支持拜登。
除了温和派候选人的迅速集结之外,温和派的广大选民也在“超级星期二”展示了对拜登的热情。出口民调显示,拜登获得了各种各样选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无论黑人还是白人,男性还是女性,有没有大学学历,都加入了拜登的选民阵营。甚至在弗吉尼亚州自我认同为“非常自由派”的选民中,拜登也只落后四个百分点。而桑德斯唯一大幅领先拜登的是年轻选民。
论个人魅力,拜登比桑德斯差得很远。拜登的温和派立场本就难以使人激动,再加上他本人频繁口误,有一次连《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这句都记不清楚。那为什么民主党选民在“超级星期二”反而以空前的投票率支持拜登呢?
这首先反映出了民主党选民的一种实用主义,对“可当选性”(electability)的强烈追求。本次大选,民主党选民的当务之急是把特朗普选下台,所以在初选中也显示了相应的偏好:谁被认为最有可能击败特朗普,选民就把票投给谁。而活跃政坛半个世纪之久,资历丰富、立场温和的拜登,正符合不少民主党选民对“可当选性”的想像。
另一个因素则是之前提到过的郊区选民。很多郊区选民是家境良好的白人,此前支持共和党,2018年中期选举以来因对特朗普的厌恶而改投民主党。这一部分选民自然会觉得桑德斯太过激进,而拜登比较合适。选举结果也表明,拜登在郊区选民中获得了大幅优势。
未来的难题:团结
这就给民主党出了一个大难题:无论哪一派最终赢得总统提名,该如何在大选中将全党团结起来?
所有这些问题,都给桑德斯未来的竞选之路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桑德斯在竞选中一直强调,民主党的潮流已经向左转,只有自己才能满足民主党选民对变革的渴望。而“超级星期二”的选举结果似乎表明,桑德斯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事实上,民主党内温和派和进步派的比例可能更接近二比一,而桑德斯在目前已经进行初选的各州中得票率也很少超过三分之一。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推特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脱节:推特上给人感觉似乎民主党已经全部接受了进步派的主张,但更加沉默的温和派在真实世界中可能更占据多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发的一条推特,可以说是总结出了桑德斯竞选的一个很大的短板:“桑德斯最大的毛病不在于他是个进步派,而在于他是个好耍脾气的进步派(a progressive with an attitude)。他不是个社会主义者,却管自己叫社会主义者。他把所有质疑他的人都打成‘资本控制的工具’。这虽然让他的支持者们心潮澎湃,但却把其他关键的选民群体吓跑了。如果他今晚的选举结果不好,他肯定又要大骂‘建制派’了——而谁是今晚的建制派呢?其实是广大非裔选民和郊区女性。”
健康的美国政治需要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愿意与自己的对手进行妥协和对话。民主党温和派对待桑德斯还是比较冷静克制的——想想大西洋对岸的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2017年竞选的时候,面对极左的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可是毫不留情地指责他要把法国变成“没有阳光的古巴,没有石油的委内瑞拉”。与之相对,奥巴马、佩洛西等民主党领袖在本次竞选中很少表态,主要候选人也比较克制。
温和派的选举策略在“超级星期二”再次得到了回报,但桑德斯也无意妥协,在周二晚上的演讲中表示要战斗到底。这就给民主党出了一个大难题:无论哪一派最终赢得总统提名,该如何在大选中将全党团结起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今年大选很有可能成为2016年的重演。
(古道,美国政治研究者)
@Deadone 同意你的观点。我当初在微信看到原文的时候也觉得很没水平,没想到还被端转载了……
@Deadone 感謝你的見解
我倾向温和派,但怀疑拜登是否是一个好人选。他坑爹的儿子会在正式大选开始以后,成为共和党的提款机。同时选民都是喜新厌旧的,他很难给选民眼前一亮的感觉,换言之除了稳固票仓,很难有所扩张。而桑德斯虽然年龄更大,可作为民主党的边缘人物,一直有游离于主流政治,趁金融危机以后美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他在上次选举中异军突起,挂起桑德斯旋风,无奈希拉里太强,他只好认输。可是上次的选举结果显示,即使是希拉里也无法战胜特朗普,今天的拜登比希拉里更强吗?或许中间派会担心桑德斯的过于极端,其实这大可不必。上次的退选足以证明桑德斯并非一个不识大体的激进派,他有自己的理想与坚持,也懂得在现实世界的退让与妥协。倘若初选通过,他一定会向中间靠拢,他有魅力,也有能力说服他的拥趸,为了赢的选战,他们需要make a deal.
我们需要的是对超级星期二结果的深入透彻、实事求是的分析,比如Texas民调原先显示Sanders领先,为何最后输了?这些本文都没有给出回答,不过是以温和派胜利的这个结果为出发点,嘲笑“Sanders不过是一个辣鸡煽动家,除了一小撮极端分子被他煽动得热血澎湃之外,大家都讨厌他”,这显然不是事实。Sanders在加州胜选,难道说明经济冒尖、公立教育质量高的加州的选民都是无脑极端分子?
作为老读者,对端登出这种水平的文章非常失望
另外,说Sanders在马萨诸塞州“没什么存在感”明显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马萨诸塞州的问题显然是进步派的选票分裂在了Sanders和Warren两个候选人之间,不像温和派在选前就完成了统一。可以看到,Sanders在马萨诸塞的得票率为26.6%,完全不是“没什么存在感”,胜选的Biden得票率也不过为33.5%。而进步派的另一个候选人Warren在该州得票率也高达21.5%,位居第三。Warren和Sanders在马萨诸塞的总票数显然远远超过Biden,很明显,进步派在该州影响力超过温和派,问题在于窝里斗。
……Trump在2016年的胜出已经明显表现出美国存在大量对现状不满的选民。没错,文章中说的郊区白人middle class肯定是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很好、不希望改变,既讨厌Trump也讨厌Sanders。可是工人阶级并非如此,他们在建制派所保卫的“美好过去”活得越来越惨。Trump靠排斥移民工人等成功煽动了白人工人,而他们把他推上了总统宝座。Biden这种建制派不把工人放在眼里,对于工人可谓毫无吸引力。
Sanders本来能把工人阶级的不满引向更健康的改革。既然民主党建制派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党内地位,那大选的结果就是可预见的:美国恐怕就会在Trump的新的4年任期里向极右越走越远了
@费米猫
英文语境中用的是“moderate”和“progressive”这两个词,所以“进步派”这个说法才是符合翻译准确性的。
re 雨田
不只是没看谁主笔谁转载的问题,而是连专业机构媒体的报道版和评论版都分不清的问题。媒体的报道要求客观公正,评论版则是作者文责自负,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原文最后一句我补充在这里:
是时候说出桑德斯的真实身份了:一个政治煽动家(demogogue)。
桑德斯所提倡的社保、免费教育和民主党一直以来支持的控枪对于实质改善美国社会各种矛盾来说真的蛮重要的。尤其是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不是减税和经济刺激政策所能解决。
但是桑德斯感觉一口气要实现的东西太多了,而在美国现行体制下又不可能,除非能够实现1. 民主党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2. 民主党内的团结一致。没有这两样,桑德斯的大部分愿景也只能是画饼充饥。
民粹主義本身就是反對精英階層,在五星運動的成功後,激進、民粹、極右、反對代議政制已被綑綁在一起。所以很難說在西方語境中民粹是中性,同理,也很難說桑德斯是激進。
怎麼感覺沒人認真看作者是誰,端是主筆還是轉載⋯⋯ 開炮前請看清楚對象,否則炸起的只是水花,或者是池魚。
費米貓 那是因為在你眼中,一切都是二元的,難道溫和跟激進之間就沒有別的立場嗎?再說,貼標籤本身就是有很多問題,難道不該更針對議題跟政策本身討論嗎?桑德斯支持的全民健保、綠色新政、大學學債取消等等都得到過半選民支持,你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主流媒體說桑德斯是激進的,你就跟著這樣思考,一點獨立思考能力都沒有,看什麼東西都是二元對立。
特朗普要是再連任,美國就完了
民主黨温和派對待桑德斯還是比較冷靜「剋」制的 → 「克」制
媒体可以有立场,但是,一个好的媒体(比如以前的端传媒)选择描述性词汇的时候不应该采用有偏颇的词汇。
比如,媒体可以称拜登为“温和派”,但温和派对应的是“激进派”,应该称桑德斯为“激进派”而不是“进步派”。
媒体可以称桑德斯是“进步派”,但是进步主义是绝大多数民主党人共同的价值,单单称桑德斯为“进步派”是偏颇的。
如果一定要用特有的立场来考量,那么就应该称呼拜登为“宪政自由派”或者“宪政民主派”,称呼桑德斯为“社会主义派”或“民主社会派”。毕竟桑德斯是最旗帜鲜明地高喊社会主义的候选人,而拜登一如既往地拥抱老掉牙的constitutional democratic liberal。
当然也可以称呼拜登为“建制派”、桑德斯为“民粹派”,只不过在中文语境里这是一个不好的方式,因为中文语境对“民粹”的负面情绪太强,但在英文语境里,民粹(populism)是一个中性词。
拜登應該是中國政府最想看到的總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