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柏谦:台湾“小明”争议,无关人道关乎事实

我们选择了什么,未来就要承担什么。
2020年2月19日,游人在桃园国际机场的电梯上。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持续扩散与增温,曾经历过2003年SARS爆发的惨痛经验的台湾政府与社会,这一次都在第一时间上紧发条、全面戒备。早在农历年前的1月20日,卫福部疾病管制署就已宣布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由疾管署长担任指挥官,统筹整合各部会资源、人力。随著中国大陆1月23日宣布将最早爆发疫情的武汉市“封城”后,台湾更在除夕前一天,迅速将指挥中心升级,直接由卫福部长陈时中担任指挥官;疫情指挥中心几乎每天召开记者会,巨细靡遗公布疫情最新信息以及种种陆续出台的应对政策。

或许正因如此,整个台湾社会上上下下每一个人,似乎都开始置身于“防疫如同作战”的“准战备状态”中,口罩、酒精、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检疫、病毒传播途径等等与防疫相关的名词概念与信息,成了台湾人生活中每天优先关切的焦点。

事实上,严肃面对疫情并且快速反应的防疫决策,很大程度确保了台湾在此次似乎仍看不到尽头的全球疫情中,至今仍能相对有效地掌握与控管疫情。

然而,整个社会对疫情的高度关注,以及压缩在短时间内巨量防疫信息的频繁放送,也在无形中促成了台湾社会对于疫情的集体恐慌与焦虑。而更棘手的是,这样的恐慌与焦虑,更在近年来台湾社会对中国大陆持续上升的矛盾、对立与不信任情绪的加成下,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与偏见,进一步放大甚至正当化了我们(过去即已隐然浮现)的负面情绪甚至仇恨。而最严重的是,这更可能因此阻碍、扼杀了我们实事求是地理解、与讨论政策的一切可能性。

2020年2月18日,台北松山机场的大堂。
2020年2月18日,台北松山机场的大堂。

谁有资格做“小明”

为了驳倒“人道考量”,另一套正当化反对小明返台的逻辑一一出现,包括了医疗资源有限必须让国民优先、防疫如同作战不容许任何漏洞等论述。

日前引起轩然大波的陆委会“小明”风波,反应出来的,正是这种持续蔓延流窜的集体恐惧与焦虑氛围中,难以依据事实与实际状况讨论政策的鲜明案例。

编注:2月11日,陆委会发布“中配子女返台措施”,表示现行的管制措施下,可以专案的方式让部分“不具中华民国国籍”的陆配子女入境。在记者会上,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以“小明”故事来解释政策:“有台湾人在大陆经商、娶了中国配偶后,生了一个孩子叫‘小明’,后来一家人回台,小明也在台湾受教育、使用健保,并利用专案长期居留或居留探亲在台生活,这次过年小明回中国,因为禁止进来,但这些小孩本来就长期在台居住,只是没有户籍不能回来,只针对这部分让他们回来。”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陆委会为了解决台陆通婚中的陆配子女,因台湾政府2月6日宣布“居住中国大陆各省市陆人暂缓入境”(仅允许持有居留证之陆配入境)政策后,原本即已在台湾居住或就学的台陆通婚子女出境后无法再次返回台湾的迫切问题(亦即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口中“小明”故事的主角),是对这一群事实上人数并不多的人口的返台限制调整。

然而,陆委会为了帮一刀切的“全面性”暂缓中国大陆藉人士入境政策,所衍生出的问题解套,未料竟瞬间成了台湾社会的众矢之的。不但被误导、放大为要“开放”大量陆藉人士入境,甚至直接昧于事实地指称将“导致门户大开、防疫瓦解”,民众对疫情的恐慌焦虑,也交杂著对中国大陆(政府乃至于人民)的“新仇旧恨”一并爆发出来。

在根本尚未能对陆委会决定的背景、适用范围、影响人数等最基本事实有所认识与厘清前,一发不可收拾的巨大反对声浪已经有如海啸一般,淹没了陆委会宣布的措施,也将所有可能的具体讨论、思辨空间几近吞噬殆尽。

陆委会口中的所谓“人道考量”,成了破坏防疫的直接罪名,而为了驳倒“人道考量”,另一套正当化反对小明返台的逻辑一一出现,包括了医疗资源有限必须让国民优先、防疫如同作战不容许任何漏洞等论述。

排山倒海的压力下,不过短短一天的时间,卫福部长陈时中就在2月12日的记者会上出面“顺应民情”,以“国人优先”以及“当初没有选择我国国籍,就要承担自己的选择”为原则,拍板定案否决了陆委会的决定。

这一切的转折,在对疫情的恐慌及其折射出的对中国大陆的集体愤恨中,以防疫需求与资源有限的论述,取得了至高无上、不容挑战的正当性。

这一切的转折,在对疫情的恐慌及其折射出的对中国大陆的集体愤恨中,以防疫需求与资源有限的论述,取得了至高无上、不容挑战的正当性。任何试图为小明多说几句的声音,恐怕都得冒著背上防疫破坏者的沉重骂名。

2020年2月15日, 台湾政治大学的连侬墙。
2020年2月15日, 台湾政治大学的连侬墙。

同样风险、不同标准:外籍人士vs 中港澳

我们对与“小明们”有著同样防疫风险的外籍人士至今仍能入境的事实,究竟又掌握了多少?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更让人忧虑的是,台湾社会竟然这么容易,就放弃了一切对事实进行最基本认识、厘清与求证的路径,而恣意让情绪甚至仇恨所反射的姿态压倒一切讨论思辨的空间,并转而影响政策。

以“小明”的争议为例,在主流报导与社会舆论中,光是对于“小明们”确切的人数有多少,哪些人可能出现小明的处境,就几乎不被认为是需要优先被厘清的关键事实。

根据赖中强律师的整理与分析,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入出国及移民法》、《户籍法》与《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依亲居留长期居留或定居许可办法》等等规范出发分析,实际上可能出现小明处境的人数,本来就极为少数。即便陆委会曾提出过一个不到两千人的粗糙数字,但由于必须是2月6日之前离境后再返台才会遇到小明的状态,因此,小明的人数,绝对比两千人还要再更少。

而当我们在轻易表态以“防疫”、“国人优先”为由拒绝“小明”返台的同时,我们对与“小明们”有著同样防疫风险的外籍人士至今仍能入境的事实,究竟又掌握了多少?

一个简单的问题:与小明一样领有台湾居留证的外籍人士,倘若过去14天内曾经入境或居住于中国大陆、香港或澳门,还可以返回台湾吗?根据外交部网页的特别说明,到目前为止都是允许入境返台的,唯一的条件是入境后须配合“居家检疫”14天。

这是一直到笔者为文前都还存在的防疫规范标准,也就是说,同样在过去14天内曾经入境或居住于陆、港、澳的外籍人士与持居留证之台陆通婚子女,风险程度完全相等,然而,前者可以入境,后者却不允许。

更极端的案例是,即便过去14天内不曾入境或居住于陆港澳的“小明们”,只是因为在2月6日前,离开台湾前往“其他国家”旅游,在我们社会一致为防疫指挥中心的政策翻盘叫好喝采下,竟然也就这样被排除在得以返台入境的行列。持居留证有过陆港澳旅游史的外籍人士,明明防疫风险较高却得以入境,持居留证没有陆港澳旅游史的“小明”,防疫风险较低却不得入境。试问:这是什么“防疫”逻辑?

这样的政策差异,就是单纯赤裸裸的差别待遇而已。

换句话说,这样的政策差异,就是单纯赤裸裸的差别待遇而已,甚至和是否“国人优先”,是否“选择国家”完全无关,更与“防疫优先”的原则背道而驰。

同样的差别待遇在“小明”争议更早前的陆生返台争议时,就已经上演过一次。当随著疫情扩散,台湾政府以“国籍”为标准,暂缓所有大陆藉学生返台的同一个时间点,其余的外籍学生无论是否有过中国大陆旅游史却都不在限制的范围当中。

在境外生的入境管控上,以“国籍”为区分标准的荒谬之处再次出现。一个近日曾经有过中国大陆旅游史在台求学的外籍学生可以入境,然而,另一个近日未曾返回中国大陆的陆生却无法入境。

显而易见,这样的入境限制根本与“防疫优先”的考量完全相反,也和“国人优先”及“医疗资源有限”的论述无法连结。

但当社会一股脑同仇敌忾地斥责陆委会时,有多少人知道、或者在乎上述的事实?很遗憾的,在疫情恐慌与对中国的“仇恨”双重影响下,台湾似乎完全没有、也不打算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厘清、讨论清楚上述这些显然逻辑不一致的“差别待遇”,是否具有任何正当性。

2020年2月16日台北自由广场。
2020年2月16日台北自由广场。

“唯一排除”的陆生健保争议

已返回台湾的陆生,在中央防疫指挥中心推出必须持有健保卡的口罩购买实名制时,一度差点连口罩都无法买到。

回顾过往,公共政策一旦遭遇到涉及中国大陆身分者时,立即陷入难以论辩、甚至无法言说的状态,已经不是第一次。将近八年前开放陆生来台求学时,在公卫一致的考量下,曾有民进党立委提议,让陆生能够如同所有每一位在台湾居留的境外人士(包含外籍人士、外籍学生、港澳生等)加入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由于种种理由,来台陆生不同于其他所有在台外籍生,刻意以“停留”身分而不被赋予“居留”的身分,因此在法律上也存在不被纳入的现实问题。

然而,该名立委此番言论却随即引发激烈反弹,社会难以进行理性讨论,该立委在社会强大反对声浪下道歉。

即便,在当时虽然不算太大但仍微弱存在的讨论空间中,许多论述都已经清楚地论证所有反对陆生纳保的理由,除了刻意的“差别待遇”以外,基本上其他都不成理由。无奈这些尝试著实事求是的严肃论证,却难敌扑天盖地的情绪性反弹。

就这样,至今近万名的陆生,依然被刻意排除在全民健保之中。部分在防疫入境限制前即已返回台湾的陆生,在中央防疫指挥中心推出必须持有健保卡的口罩购买实名制时,一度差点连口罩都无法买到。

我们的“选择”与“承担”

我们的社会终有一天,会需要“承担”如此扭曲所造成的社会的后果。

疫情再怎么严重,终有趋缓的一天,然而,正如同卫福部长陈时中口中所说的“选择”与“承担”,笔者哀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选择”甚至热情拥抱了这些以防疫为名的赤裸裸的差别待遇,当我们在子女无法返台的陆配潸然泪下泣诉的影片下,“选择”留下了“我看到陆配哭,我却笑了”的字句,当我们“选择”将他者的悲伤遭遇视为己身共同体团结的展现时,当我们“ 选择”对这些仇恨高涨的言论无动于衷、甚至暗自窃喜时,是的,我想我们的社会终有一天,会需要“承担”如此扭曲所造成的社会的后果。

(陈柏谦,工会工作者)

读者评论 5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國籍與旅遊史應當並行,只要14天內去過中國一律禁止入境,現在不鎖國未來只會遭殃,看看日韓下場就知道。

  2. 日韓面對台灣也要有愧色吧?如果當日是韓國瑜當選的話,不知他會如何處理這次疫情呢?會是兩岸一家親,大愛無疆接收中國國民?抑或為了表示友好,而將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口罩,甚至醫護送到疫區?
    台灣人民,現在應該捏一把汗吧?In 蔡英文 we trust.

  3. 事實就是台灣及早封關鎖國,減少人流,現在確診人數在30名以內,而同一時間日韓卻急促上升。

  4. 但陸委會確實在政策説明上失敗,這件事還凸顯了政策公布技巧的重要;當初禁中(港澳)籍來臺時,基於家庭人道開放陸配在台以居留權生活者可以回來(影響約20萬人),卻漏開專案居留在台生活子女部分(卡在境外約一千多人);如果當初大家對陸配可以回來不生氣,為什麼反而對政府審查可控下的小孩少量回來暴怒呢?主因是首次公布政策時包裹式公告禁止人數遠大於放行,當時輿論普遍給予掌聲;而在同以居留權生活且數量相對少很多的子女部分,反因單獨宣布而使人只感受到風險提升,進而引爆集體焦慮。
    若防疫評估考量,現在的指揮體系陸委會宣布政策前必然先經疾管中心評估同意,(首次公布政策時陳部長就坐在旁邊,講小明的前一次),此外現在每日中港澳入境須居家檢疫人數約五千人(疾管中心2/12記者會),若一千多個小孩以專案審查方式少量返台,對比前述每日返台人數,大眾憤怒焦慮程度實在不符比例。

  5. @Bank of Chi Na 無人性?我們再無人性,都只是口講而已。要論無人性,又怎及得上自上年612開始由香港警察變成香港警犬的死黑警呀?射人專門射頭射眼,打人一定是一個小隊去打。記者,醫護,學生,老師,老人,孩子,議員,社工,孕婦,少女,打的打,姦的姦,殺的殺,誰比誰沒人性?上年有示威者用刀行刺黑警,香港市民只擔心示威者走不掉,只擔心黑警死不了;到今天黑警中了武肺,大家歡聲一片,街頭巷尾都買香檳買花生。”黑警死全家,死完爸爸死媽媽,死完男家死女家”,這口號響徹雲霄。那些黑警們現在下班一定要幾個一起離開,免得勇武手足襲擊;平日一定不敢透露自己做什麼工作,免得遭人臭罵。是誰令這些禽獸成為了香港的過街老鼠?要怪,就怪牠們多行不義,為暴政之爪牙。而你們,這些看客,這些幫閒,這些無恥小人,站在暴政的肩膀上指指點點,助紂為虐。那些黑警是武嚇的話,你們就是文攻,兩者都是走狗鷹犬,沒有誰比誰高尚。今天的新聞終會成明天的歷史。記者們用筆墨用照片,一一將你們的惡行記錄下來。好好享受習近平為你們預備的武漢肺炎吧!這是你們收取五毛後的豐厚紅利。

  6. 楼下毫无人性。

  7. 對於台灣的情況我不瞭解,只想對某個大愛左膠講,時值今日,三萬隻黑警,沒有一個是無辜的。裡面有好人?好人早已有辭職站出來的,或者因為貼連儂牆被紀律處分的。現在還留在警隊的,無非是貪錢,或者嗜殺。你可以訴苦說上有老母下有幼兒我廢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麼在別人詛咒黑警全家死的時候,你就應該閉嘴承受著,這是你懦弱所付出的等價。死一個我開一瓶,死一打我開一箱喔。

  8. 或許我真正失望的是,在這個時局下,撤離包機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破口,國民黨可以成為兩岸之間隱形橋樑。
    結果還是失敗了,包機只成為一個兩岸關係下落的註解,讓人重新認識官方關係的冷峻。
    之前大家還在談如何改善陸生隔離政策,可如果我們的寬大不是源於天生聖人,而是希望有更好的未來–那就該認清現實了,我們可以選擇,但未來不會改變,至少兩岸關係不會。若認不清這個現實,未來某一天或會招至心魔反噬。

  9. 苦勞網出來的不意外阿,就是一個左統腦殘。

  10. 为什么这篇看起来句句在理的文这么惹人愤怒?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国家也是通过国籍来区分、限定出入境“(作者指出a有问题而没有提及b,不代表认为b没问题),而是:我们先举个例子:有个同学叫小明,今年0岁,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个作业,1星期之内背完并默出整本语文课本,否则找家长。小明作为一个普通小孩,而非神童,做不到这个要求。于是老师找家长谈话;家长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和小明说你不可以这么懒惰、要努力blablabla。本文作者就是这个家长:叫孩子努利有错吗?没有。但是,你有没有看到这这件事的脉络:ex.撤侨名单可以被大陆单方面变更而台湾最后飞机落地才知情、台湾申请分批撤侨大陆说要一次过撤完,但台湾的隔离啊检疫等能力有限做不到一次性搞定——就像小明自觉读书,并打算每星期背一篇课文,可老师硬要一个星期内背完整本书,一样。可能这个作者还写了别的文章,指责这个老师的教学安排不合理——但至少我没看到,你这篇文也没提到,而我只能根据我知道的信息评论,以及你不能要求:别人在评论你的文章之前把你写过的文章都看一遍,对不对?就像小明家长可能和背后和同辈吐槽老师的神经病操作,但小明不知道,因而不满、伤心
    愤怒于ta家长的态度是正常的。于是,这个家长对小明的“教诲”当然会令小明愤怒、伤心——然而,分分钟这个家长还会和ta的朋友诉苦:“哎呀..我的孩子真是不知我的用心良苦”

  11. 昨晚2月21日,香港各地都有不少朋友眾集,一方面紀念元朗721事件,另一方面慶祝黑警變成武警 / 肺警。過了這麼久,很久沒有像昨晚那麼解恨,那麼舒心。暢快地喝完香檳後,手足們都靜默下來,為著想到,身邊的連儂牆,之前還是梓樂及彥霖的臨時祭壇,到了今天,已被藍屍們撕得不成片段。
    諸君看著這些左膠大愛的文章,聽些仁義道德的言論,就紛紛點頭認同,站在道德高地說三道四。你們有走到前線去,不用參與吧,就看看聽聽受壓迫的眾人的聲音?我自己已有太多不能公開訴說的個案,看到自己的學生遭遇這些,我只能提醒自己:
    永遠不要忘記,永遠保持憤怒。

  12. @premavera_13 順帶一提,假如你偏要提起香港黑警患武肺的話,「今晚開香檳慶祝」這句話其實和他們有著不小的淵源。
    11月4日,被警方重重圍困的尚德村停車場裡,一個大學生不知為何被發現盤骨骨折,天靈蓋碎裂,救護車被防暴阻擋了整整半小時才能入內救出男孩。
    他叫周梓樂。
    這位大學一年級的男孩在醫院撐了兩天,每天都有大量市民獻花祈禱,而警察則表示男孩傷是由於不慎於停車場內墜樓導致的,同時聯絡停車場內車主交出車cam錄影帶。
    兩天後,男孩撐不過去,死了。悲憤的群眾走上街頭,再次被防暴警用棍棒、催淚彈、橡膠子彈伺候。
    當晚,在傳媒的鏡頭下,一名蒙著臉、沒有編號的警員對著鏡頭大叫「今晚開香檳慶祝啊!」。
    這是這句話的來源。
    而今天,這句話終於被用在他們的身上,而有人說,我們應該以直報怨,不應該被仇恨支配,幸災樂禍。
    反正我是出去買香檳了。

  13. @premavera_13 「自身遭受了不公,難道就是選擇不公手段的理由嗎?」輕飄飄的一句話,卻完全展現了你對香港目前狀況的不了解。
    十四歲少女在葵涌警處裡被黑警輪姦了,四個人,她懷孕了,在苦苦掙扎三個月後終於鼓起勇氣去了醫院,胎兒拿出來後檢驗了DNA——接下來,本應是報警處理的。
    想當然,警察拒絕立案,並且「循誤導警方」方向進行調查。警處裡的所有警察拒絕提供DNA進行比對,警察發言人公開說女孩「有點mental」,曾看過精神科。
    是啊,在被輪姦後。
    然後,女孩的家人選擇了民事起訴。接著,她的住址,身份,家人的身份,電話,就被「不知道什麼人」流出了,放到藍絲的群組里。女孩的訴訟被放到了積壓重重的法律檔案裡,不知道幾年後才會開審。
    是啊?為什麼不選擇公義的做法呢?
    當球員,球證,裁判都是黑警的人時,為什麼不好好踢一場球然後就離開呢?
    「沒有一個黑警是無辜的。」因為就算他/她沒有強姦這位十四歲的女孩,沒有把已經捆綁好的年輕人的手腳拗斷,沒有草草將裸體墜樓者劃為無可疑,也沒有一個人制止,沒有一個人吹哨,沒有一個人盡了他們該有的職責。
    後勤如是,新人如是。
    當甚至有年輕人嘗試去殺警無果時,一般的市民能做的也就只能是反反復復地在心中咒罵,希望這些黑警全部早日有報應,連同家人、朋友一起死個乾淨。
    這種仇恨並不是黑心,而是無力感。
    黑警中武肺了,市民叫囂著要開香檳,這幫助不了光復香港,只能讓那些無力的人們還能產生一絲快意,還能苦中作樂,還能忍耐著不被絕望壓垮。
    「我們現在的危機,真的能用憎恨來解決嗎?」那我問你,你覺得在警察上個星期還在毆打市民的現在,那位少女也應該張開雙臂,溫柔地給他們一個原諒的擁抱嗎?
    或許你不知道黑警到底做了什麼才淪落到如今過街老鼠的地步,但我只想說,看見你那兩個「無辜」的例子,我嘴角還是不自覺的上揚了。
    起碼,還是有一些黑警得到了懲罰。

  14. @WinnieThePooh64:
    你說的沒錯,不過在氣頭上辦不好事。我覺得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好好獨處冷靜下來,不要理會旁邊吵鬧要求開門的聲音。
    畢竟理性思考怎麼做才更好,是要心平氣和才能做的。

  15. @Weber 我覺得作者的目的並不是要批評台灣人不應該有情緒、不應該憤怒,而是期望台灣擁有一個更加理性、包容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可以孕育出更加成熟、更加高質量的民主政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並不是沒人關心台灣的一直以來的遭遇和現實的處境,而是國際政治遠沒有幫忙打個家暴專線這麼簡單,複雜的利益關係使得公平、正義沒有辦法得到彰顯,但事實上,世界上的幾乎所有文明國家及其國民對台灣的尊重和認可是實實在在的,看看兩岸間護照免簽國數量就可以知道,誰才是真正的亞細亞的孤兒,加入那些已經被中國所收買、腐化的國際組織對台灣的實際意義又有多大?這次疫情中又有哪個國家按照WHO的建議進行防疫?高質量的民主政治應該產生務實的外交政策,這個時候不是選舉造勢,要隨民間情緒而隨風起舞。
    樓下已經討論了很多了,與魔鬼戰鬥要不要自己也變成魔鬼,我覺得還是不要變成魔鬼好,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還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知易行難,台灣社會應該要有一個開放、包容的環境來討論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直”。

  16. @premavera_13 補充說明(我也是看了報導才知道):台灣人進出中國是用台胞證、不是台灣護照。台灣人進出菲律賓是用台灣護照、不是台胞證。所以、台灣護照裡不會有進出中國的紀錄。
    我們若是再沒有自知之明地扛起保護自己的責任,已經是國際身分不明的台灣、會因出入境管理而被質疑、然後被劃入中國一起被禁,就像這次菲律賓的決定。
    另外:全世界都是依國籍決定禁止入境的不是嗎?有居留權的人會是例外嗎?(本來國籍身分和居留權身分的權利義務就不一樣嘛。)
    總之、請不要再對台灣情緒勒索了!我真的相信小島資源有限和防疫人員非常辛苦。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好嗎!
    (中國這麼大這麼多人,有時間在WHO上繼續打壓和派戰鬥機挑釁,沒空照顧一下自己國民是嗎)

  17. @WinnieThePooh64:
    如果要把這個比喻用的傳神一點,可以加上:
    “把小孩子照顧好啊你! 你這沒用的建胚! 小孩都照顧不好小心回去我打死你! 不有以為家裡有點田了不起,哪天病好了我就用廚房那把刀頭剁下來我跟你講。小孩是咱家的寶貝你知不知道啊你,可不像你這樣子的,學歷掛在那有啥用,整天還不是畏首畏尾。 小孩要餵好、功課也要照顧好,名單我都準備好了,處理不好你就死定了! 有沒有聽到啊! 會不會回應啊? 啞巴啊你!?”
    這孩子死定了。

  18. @WinnieThePooh64:
    現實當中孩子因為跟配偶同姓就吃棍子的不在少見,還是慈父慈母本是應該?
    不能有情緒,是啊,誰在乎家暴者的情緒呢。
    如果T在暗夜哭泣時能得到協助,或許就能讓不只一人免於受害。
    如果看到這齣家庭悲劇,你會打兒虐還是家暴專線?
    你會不會判決離婚,將三者分離,不再往來?

  19. 人民如何根據”事實”來決定兩岸互動? 以撤僑包機為例:
    在這台薛丁格的包機中,使用的是東航/華航?
    如果是用東航,那或多或少會影響台灣人民的意願,但我們無法評估。
    因為到了最後一刻,我們才會知道使用的是東航還是華航。
    事實在哪裡?
    在這台薛丁格的包機中,有沒有醫護人員/檢疫人員?
    如果沒有,必然會多少影響台灣人的意願。
    但我們要到最後一刻,才知道相關人員的配置。
    事實在哪裡?
    在這台薛丁格的包機中,有沒有我們日夜期盼的血友病童?
    如果沒有,台灣民眾勢必會非常火大。
    但我們要到最後一刻,才會知道到底送來那些人。
    事實在哪裡?
    事實就是,台灣政府在民眾面前打開禮物盒,才發現裡面是腐爛惡臭的貓屍體與新冠病毒。
    事實在哪裡? 事實就是民進黨政府太天真,國民黨人太天真,台灣人民太天真,用古典看法來對應兩岸關係。
    就如同棉花落下的慢並不是因為比較輕,天真的台灣人對於基本現實往往視而不見。
    以為兩岸交流來的是朋友,結果實際來的是撕毀國旗的混球。以為包機送來的是優先名單,結果送來的是”另一份”優先名單。無所謂了,如同沒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國旗,也沒有多少人真正在乎陸配或病童,在中國的權勢面前,真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小小的台灣能做的。
    文章作者可以自以為掌握事實,自以為兩岸互動可以像古典法則一樣有規有舉,自以為恐慌跟仇恨都是無中生有。
    作者可以再一次的打開盒子,即便有所遲疑,對方就辱罵我們、質疑我們罔顧人命、說我們自以為是、泛政治化,我們也必須再打開盒子,因為兩岸未來的希望就在其中。
    我們無法承擔放棄希望的罵名。
    即便我們必須因此付出代價。

  20. 如果要拿搧巴掌來作類比,怎麼更像是C跟T結婚,生了個陸配小孩,C天天家暴T,終於有一天因果報應,C得了怪病倒在床上,T不去找C討回公道,反而搧了自己的陸配小孩一巴掌,來發洩自己多年來的憤怒和委屈

  21. 贊同這篇文章的人,我會先給你搧一巴掌。
    然後我會跟你說,我認同這篇文章。
    所以事實就是:我跟你同一國,是自己人;如果你不高興,你有情緒,那真令人擔心,你的情緒管理問題。聽好,不要被情緒跟仇恨牽著鼻子走,那樣的做法無濟於事。
    然後我會再搧你一巴掌。
    記住,錯的是,不是我。你是個好人,好好做自己。
    如果到這個時候你見到我還學不會閃遠一點,記得去看醫生。

  22. 與筆者同感。不過身為台灣人我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台灣人忍受中國打壓太久,終於找到一個地方可以替自己出一口氣。結果這口氣是出在一些無辜的孩子身上,很悲哀。

  23. @pjuhuang 我理解的是各國禁止的應多為遊客而非持居留證者。可能你早已清楚這件事前因後果,我稍微陳述一下:陸委會因收到個案陳情持居留證子女因「疫情而改變入境政策」影響,無法入境,返回長居地及趕上開學,隨後發布應視個案允許入境,當記者問及持這種居留身分的兒童有多少,陳明通答曰一千多,卻未加解釋不是所有都申請入境,多數民眾並不理解居留及入籍流程,以及他所解釋的小明實在矛盾,後續民間出現各種捕風捉影說法,譬如媽媽是台商小三,小明專案居留是因為關說背景,輿情壓力過大,陸委會直接一刀切全部不予入境,才會出現這樣的討論。(陸委會記者會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211005102-260405)後來小明的父親親上火線解釋過去與中國籍妻子在中國生活,小明在中國出生入戶,2018年全家返台定居,但因小明已滿12歲(12歲前只要回台辦理即可取得國籍)只能以專案處理先持居留證,待一定年限後取得國籍),過年隨媽媽回鄉探親而受影響無法入境及趕上開學。(小明爸爸說明https://news.ebc.net.tw/news/society/197279)
    另一個隨媽媽從台灣出發赴日旅遊,回程媽媽入境了,女兒不予入境也是受此影響。女兒是媽媽在中國與前夫婚生子女,後來父母離異,母親再嫁台灣男赴台定居,居留期滿取得國籍,但來台依親的女兒還在居留階段,尚未取得國籍。https://www.google.com/amp/s/news.ltn.com.tw/amp/news/focus/paper/1350940
    以上供參考。

  24. 想起一个段子。
    好几年前网上流传过“台湾人说大陆人连茶叶蛋都吃不起”,大家哄笑着晒出自己的吃蛋经历,编出夸张的吃蛋段子,这个话题周围一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2019年底被饿死的吴燕花告诉我们,就是有人是吃不起茶叶蛋的。
    但这是那个综艺节目的嘉宾的本意吗?他想说的本来是,内地有严重的贫富差距,在某些地方的人消费不起茶叶蛋。他说错了吗?没有。但综艺节目的字幕有意指向“大陆生活水平极低”,同时网络传播为了找到“爆点”,双管齐下,一方留下了“大陆落后“,一方留下了”台湾对我们的状况又不懂又自大“的印象。但倘若大家都愿意多了解一点,多点同理心,那么很快就可以想到,”大陆有人吃不起茶叶蛋“这个事实一点都不好笑,而与此同时,大陆网民也不会只看两张截图就觉得是在被人嘲笑,不会想不到自己吃得起不代表所有人都吃得起。
    我觉得大家需要加强自己的媒体修养,明白在各种平台上,总是愤怒、谩骂最容易吸引眼球,也应该想想,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真实情况到底有多大距离。不论有多愤怒,即使愤怒到眼眶都要裂开了,我觉得有一个点是必须守住的,那就是要看到人,必须看到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譬如在今天的新闻早报提到,有警员感染病毒,评论里面立刻有人“黑警该死”。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这个警察就是黑警了?只是因为“警察”两个字吗?即使他在抗议示威期间有滥用职权的行为(我不知道有没有,我完全不认识这个人),那就代表了他该死吗?也许你可以反驳,我只是在嘴上说说,但语言难道不是我们参与公众生活的方式吗?反复使用如此暴力的话语,难道会没有后果吗?我一直以来都支持反送中游行,但我身边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台湾人,一个是大陆人——既然大家现在那么喜欢鉴定,我就说说出身)都告诉我,她们有警队的朋友遭遇了霸凌,其中一例是后勤人员,被大学同学群起而攻之,另一例是刚加入警队的新人,结果所有信息都在网上被公开,父母亲戚,包括家里的狗。
    这种无差别愤怒真的OK吗?自己遭遇到的不公,真的是选择不义的正当理由吗?我们现在的危机,能够靠互相憎恨来渡过吗?
    回到本文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防疫是靠科学评定风险,而不是靠国籍。有网友说,台湾现在的染病率最低,说明拒绝“小明”入境是完全行之有效的。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错误。有A发生和有B发生,不代表它们必然是因果关系。而且作者也指出,仅仅因为国籍不同,反而是有旅行经历,风险更大的人可以入境,而风险较低的“小明”反而无法入境。这真的有道理吗?
    又及,有网友说,国籍是最快的判断方法,再加其他的判断标准会累死移民官。这是不对的。出入中国边境都会盖章,查这个好像也没有比看护照的颜色复杂多少,而严防“有中国旅行经历的旅客”和严防“中国籍旅客”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25. 作者未提及:「中國籍人士,若已在台灣者,可申請延長停留期限。」
    這樣的法規,仇中嗎?
    還是,有人在幫助中國政府仇台、將每件事政治化了?

  26. 請問放任中共折磨小明們對打倒中共有什麼幫助???

  27. @Diane_42
    我不清楚在台灣這種戰狼式的意見是否是大多數人意見,即便817萬人投票給蔡,亦不見得代表是仇視中共,或中國人民。我不相信臺灣大部分人認為中國人民就該死而毫無同情,我也不相信中國大部分人的意見是留島不留人。我相信網路有放大的效果,正如網路上有許多偏激言論但現實聽到的卻不成比例;可能我的現實同溫層也很厚。
    然而,兩岸政府正代表兩岸人民發言,我想臺灣這邊還是能反應一定程度的民意;中共我就無法判斷了。

  28. 中共的压迫关“小明”们什么事啊?与恶龙搏斗小心自己也变成恶龙。

  29. 我能理解台湾人民对中国政府的仇视,但是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民也被相等地仇视起来,这是令我万万不能理解的。内地网络上的确是有大量战狼成日叫嚣留岛不留人之类的蠢话,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正常,不会仇视,不会敌视,更谈不上歧视。可是许多台湾人倒是理直气壮地学起战狼来,一视同仁地敌视起内地人来。既然明知道屎不好吃,为什么自己也要一同加入呢?政府之间敌对也就算了,作为个体的人民之间,一定要理直气壮地去歧视吗?

  30. 還有,想補充一句。你要說理性,你要說客觀嗎?ok。那麼現實是:直至今日台灣仍是東亞乃至全球,防止武漢肺炎守得最穩的國家。數據從來不騙人。

  31. 推一下前面留言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 每次有國家跟中國產生矛盾, 總會有些自命理性的人跳出來以極高的道德要求來批判這些國家, 但對中國做的任何事都表現得極度包容 。雙重標準相當明顯。好不好,對不對,有時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33. 全世界都是以國籍認定不讓中國人入境,為什麼我們要講求彈性到讓守門員傷透腦筋、讓別的國家認定因兩岸交流頻繁所以台灣和台灣人也屬高危險的族群?(菲律賓已經認為因為台灣護照上看不出來是否曾經過境中國而拒絕讓台灣人民入境了)
    我們甘願承擔國民染病的風險,不是我們的國民又是從嚴重疫區來的人,為什麼我們要承擔?(如果我們能承擔、其他國家有什麼理由拒絕中國人)
    我的另一半是外籍人士,因為在台灣居住,當初「為了方便」、就是讓孩子們在台灣登記戶口成為國民,孩子們也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留著中國籍只申請居留台灣的理由是什麼?我也想知道。

  34. 抱歉,跟這樓很多朋友的看法相反:這篇文看得我嘔得一地都是,也印證了一點:左膠必須死。
    所謂理性討論不是僅僅從理念出發,如此一來必定是抽空而離地的。這篇文章的作者期望民眾不要批鬥,然而他自己卻先落入批鬥對方的境地。若問台灣民眾,是否知道自己強力反對小明們入境帶有強烈的情緒,台灣民眾會很冷靜而理性地回應:是的,我們很情緒化。那正如你上連登看到鋪天蓋地的支那 / 藍絲 / 黑警死全家。你以為他們是由於激動而發表這些言論嗎?不是,他們的確希望上述人士死全家,不帶一點感情,且是經過長期理性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在學術分析面前,請先問why,而不是先定論right or wrong。”孰令致之”這四字很難理解嗎?這個姓陳的故作理性冷靜,發出那些小朋友都懂得的大愛共融,誰不懂得?但請他拿到西門町忠孝東路士林夜市跟台北民眾當面說說,我擔保他的媽媽會飽受親切而溫暖的問候。割裂一個片段,不理前因,然後就很智者很看透世情的侃侃而談,民眾只會跟他說:你都on9。關在冷氣房關得太久的人都易得離地症,就如那個號稱智商160的羅致光,以及前陣子的那個號稱美女講師的黎明。台灣與香港民眾所受的壓迫已多得罄竹難書。周子瑜垂頭道歉時,他們有說過一句?那句”誰理你們”在電視發表時,誰又有仗義執言?中共的錯就要包容,理解,忍受,台灣 / 香港所謂的”錯”(甚至很多都不是錯),就要反思 / 檢討。最常見的說法是”不要令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 變成惡魔”。很動聽,很道德光環吧?有沒有人想過,台港受壓迫的民眾,再邪惡都進化不到中共那麼邪惡吧?在指責民眾之前,請那些講者以同等的力度,先去指責中共的邪惡(連更重的力度也不要求了),否則,還是去省省睡吧。用市井而粗鄙的說法就是:你塞返入你老母個窿度先啦!

  35. 好文,然而如同作者的觀察,這樣的很左,很大愛的觀點在當今的台灣社會裡恐怕很難再有生存的空間。疫情本身帶來的壓力就已經大到足以對理性討論帶來巨大的挑戰,說到底,防疫視同作戰不只體現在指揮體系上,在社會民眾身上施加的壓力也不容許我們保有承平時的心態。更別提中國政府近來的一連串操作,已經將台灣社會的輿論敵意提升到了下一個層級,這種敵意要降溫到足以讓社會主流輿論擁有理性討論這種事情的空間,恐怕很難了。或許正是這樣,有這麼一篇提醒我們的文章,更顯得彌足珍貴。

  36. 國籍就是最簡單當作出發地標準的方法了,一直要拿特例當通案就是累死移民官而已,有些國家出入境也沒有蓋章了,你也未必看得出他是不是從第三地還是怎樣複雜的情形

  37. 總覺得「當初沒有選擇我國國籍,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
    這樣的說法有些奇怪,選擇國籍應該是一個人的自由,在選擇國籍的時候怎麼會預知一個標榜民主自由的台灣政府在未來做出區別對待的入境政策,為未知的事情承擔責任。這個時候估計又會有鄉民拿出對岸飛彈對著我們這樣的說法,既然如此,作為對等的回應,難道不應該也拿飛彈對著中國大陸,而不是只針對這幾千個相對處於弱勢地位的“小明”,就跟陸生健保的問題一樣,如果有人權的問題,就應該討論是否有區別區別對待的問題,而不是轉移話題到防疫資源是否充足,如果防疫資源不足,那不只“小明”不應該來台,陸配和過去兩個月去過中國的外籍人士都應該禁止進入台灣。

  38. 致 AshTsai 矛盾還是在的:
    二、已持有我國有效居留證而擬返臺的外籍人士,若在14日內曾經入境或居住於中國大陸、香港或澳門者,返臺之後將限制居住,並進行14日的「居家檢疫」措施。

  39. 文中”一個簡單的問題:與小明一樣領有台灣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倘若過去14天內曾經入境或居住於中國大陸、香港或澳門,還可以返回臺灣嗎?”
    答:不行入境,內文並未更新最新情形,此矛盾已不存在
    From:【領務重大訊息】我國自本(109)年2月7日起,針對14日內曾經入境或居住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的外籍人士,暫緩入境
    https://www.boca.gov.tw/cp-56-5078-41ac3-1.html

  40. 補充一句:台灣禁止香港人入境,我身邊大多數港人是完全支持的,fb留言也幾乎是正面,不乏「台灣保護好自己才能幫別人」,「明年再去自由行,消費懲罰台灣」之類的言論。
    事實上,台灣作為東亞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區之一,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綠黨執政,不怕執行得罪中共的政策。
    要是一味親共,恐怕早已淪陷得和安培政府一樣。
    全球極右的抬頭不是沒有原因的,本土主義的衍生是基於危機感、繼而凝聚、繼而仇外。只能說,過去幾年維尼和戰狼粉紅的表現,並沒有在東亞留給左派太多生存的空間。

  41. 樓下還在糾結陸港澳還是中港澳,成天夾帶這夾帶那的,殊不知你這種行徑和態度正正是導致了文中現象的主因。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而社會需要為仇恨付出代價,正如德國也為納粹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但情緒作為人類本能的一部分,是否也應該獲得接納,和所謂的理性溝通一樣有著被討論和接納的資格?
    畢竟,要是只去指責台灣人仇恨、歧視、不理性,恐怕也只會換來鄉民的一句冷笑:「對啊,就是歧視,但我就是討厭你們,怎麼著?放那麼多飛彈,有種來武統啊?」
    還是那句,任何嘗試以道德指責化解仇恨,必定會失敗。

  42. 白血病童母親過去在網上貶台揚中言論在這樣的時刻確實多少造成大眾反感,即便後來承認自己孩子受惠台灣醫療也不為過去言論愧疚。現實生活中所認識的中國人,大多數,就算來台居住多年,拿到身分證,「台灣屬於中國」是他們從小被灌輸,一輩子都很難改變的意識形態,這是事實。但是「一個人因為意識型態而非實際犯罪行為受到懲罰,且被剝奪原來的合法權利」無論如何我都反對到底。無論是後來小明爸爸現身說法的情況,還是那位陸配媽媽與前夫所生,已定居未拿到身分證的女孩,只要是返回長居地,返回校園,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有責任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挺身而出。受到出乎預期的幫助與善意時人還有可能為自己過去的惡意感到愧疚,反之,用惡意回擊就只會助長惡的循環。飛彈對著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經濟上排擠台灣,意圖激怒、使我們害怕、失去理智,所以更要堅定自若,不要隨惡起舞,因為這些合理化仇恨,讓對方輕易改變自己原來的樣子,那不也是一種失敗?這幾天不少社會學者幾乎都發出這樣的聲音,即便受到意料中的輿論攻擊,他們沒有違背良心與過去的專業訓練。一個社會中,誰都有可能在任何議題中成為少數,過去我們可以為同婚、洪仲丘事件挺身而出,這次卻不行,答案並不是情況不同,也許是對自己所信仰的價值不夠堅定。

  43. 难得有抛开意识形态对立谈意识形态的文章,在端媒现在明显有意筛选新闻来源,激化矛盾来巩固自己核心付费群体的现在更显可贵

  44. 法律上「大陸地區」人士本來就不是「外籍」,一切的差別對待從憲法就已經寫下,連這問題都不願釐清,只以「人道」氾濫訴諸情感,這種程度難免被稱一聲「左膠」。

  45. 「同樣風險、不同標準:外籍人士vs 中港澳」
    这一自然段里,作者大多使用「陆港澳」的表达,另外使用了「中国大陆、港、澳」的表达。
    是《端》的工作人员自己改成的「中港澳」的标题吧?
    一直有人在《端》的报道里,夹带私货。难道《端》的的编辑和管理人员们都熟视无睹吗?这明显违背了记者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素养,我不懂为什么一犯再犯。
    难道《端》与《华尔街日报》有合作和师从关系,就导致两者陷入同一问题?

  46. 一個拿著飛彈瞄準台灣,喊著留島不留人,國際上處處打壓台灣的國家反過來說台灣人惡劣?有事嗎?

  47. 認同筆者的觀點,但如果我是決策者我仍會選擇順應民意,即使那並非主流民意只是少數民意。畢竟開放中中配子女回國後(哪怕只有微乎其微的機率)若真的造成防線破洞,決策者就算沒犯錯也是難辭其咎的。

  48. 「部分在防疫入境限制前即已返回台灣的陸生 …一度差點連口罩都無法買到。」
    你忘了補充隔兩天(還未正式銷售前)就改變政策,開放了。

  49. 完全贊同。
    社會整體向右不是一件好事,需要平衡。
    我只希望那麼極端的只是一小撮,而不是大多數。

  50. 贊同。但族群認同,往往是透過區分他者甚至建構敵人才漸漸形成的。在形成「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的同時,敵視「中國人」這件事大概無法避免。

  51.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2. 台湾人的恶劣在这次疫情下算是看清了。不过这可能也是大中华区普遍的恶劣,就像疫情初期全国其他地区对待武汉或者湖北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