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黎明:疫情恐慌与公共话语生态,一个批判性的观察

当下的公共讨论已经出现了话语权分布向民粹化倾斜的生态?
一间餐厅门外的连侬墙。
公共卫生

本文原发于作者 Facebook ,端传媒获授权转载。

近来随著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扩散,以及香港政府滞后且漏洞百出的防疫措施,香港民间掀起了社区自救的浪潮。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大陆人”身份的言论和所谓民间防疫措施。

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包括某食店的“普通话人士概不招待(台湾朋友除外)”公告;支持运动的专页转发“误导大陆人购买情趣润滑剂”的截图,获得网民激赞。笔者身边也不乏因为“大陆人”身份或“讲普通话”而遭遇特别对待的例子,包括只因讲普通话就被隔壁邻居举报、投诉;甚至有人只因“大陆人”邻居将回港便举家坐飞机去星加坡(确诊数量高于香港)住酒店躲避。

恐慌下的人道危机

这些反应情有可原⋯⋯但恐慌之下的人道危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比疫情本身更严重和深远的破坏。

这些反应情有可原,源自生命威胁下的恐慌,也和政府的失职密切相关(例如林郑在封关问题上的语带暧昧、拖泥带水,正是促使歧视言行在民间蔓延的罪魁),却也大多对自身保障以及公众防疫有害无益。

但去食店的顾客不会因为没有人说普通话就变得更为安全,赞同该做法的人却可能在没有“大陆人”的环境里放松警惕;被骗以为情趣润滑剂是酒精消毒液的“大陆人”,万一因此沾染病毒,病毒也不会只停留在他的身上;坐飞机去一个确诊数量更高的地区住酒店,相比安坐家中但隔壁住了一对大陆夫妇,恐怕前者才是将自己暴露于更高更不可控的风险之中。

病毒不会以语言、地域身份或政治立场来区别传染,在一场波及全球的疫情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把病毒和某个特定的群体关联起来,让我们误以为只要驱逐、隔离了那个特定的群体,就可令自己更安全,结果反而对真正的风险视而不见、掉以轻心。

另一方面,那些被不假思索地嫌弃、恐惧、驱逐,被迫背负疾病污名的个人,其遭遇也预示著,恐慌之下的人道危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比疫情本身更严重和深远的破坏。

公共讨论环境的生态危机

在重大危机的时刻,我们比以往都更需要留意公共讨论环境中的生态,因为民间的情绪和政治立场的两极化,也同时在作用于有关社会现象、防疫措施、道德伦理的讨论环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当一些人想要指出上述问题、进行带有批判性的讨论时,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声音无论在公共平台还是私人群组中,都时常获得带有误解的回应,或是被视为并非当下的要务,这种回应有时甚至是带有敌对情绪的。

有的人会误以为这是将矛头指向群众,因而不断以维护、辩解的口吻诉说民众的遭遇;有的人会觉得这种讨论没有意义,应该先矛头一致谴责政府;有的人则可能立刻给对方戴上“左胶”、“离地”、“读屎片”的帽子,为了“大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不会正视和直接讨论被指出的问题本身。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是新兴现象,至少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每当出现集体行动或是重大公共议题,都可以观察到。有时这种讨论范围的缩窄以及立场先行的取向甚至可以蔓延到学者之中——本应最有能力维护多元理性讨论的群体。

在重大危机的时刻,我们比以往都更需要留意公共讨论环境中的生态,因为民间的情绪和政治立场的两极化,也同时在作用于有关社会现象、防疫措施、道德伦理的讨论环境。我们对什么讨论在当下是“正确”、“有意义”、“受欢迎”的判断,是会很大程度受到社会集体情绪和舆论动向影响的,尤其是在对“香港人命运共同体”的想像前所未有的高涨及政治立场化的当下。

个人遭遇的不公、针对不同立场者的羞辱攻击、针对特定群体的误解和歧视⋯⋯这些本身在道德伦理、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等层面都重要性极高的议题,在当前的集体情绪和政治语境下却很容易被认为“不重要”、“没意义”甚至“不合时宜”,更严重可能被视为在“帮对家”、损害“共同体”形象。

而“政府的无能”、“中央的腐败”、“运动延续的必要性”、“大陆人有多讨厌”等这类话题,则会轻易获得最高的关注和回馈。这种高度政治化的偏好倾向,混合著社会长久积累的强烈愤怒和未经检视的偏见,会在公共讨论中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制力,致使脱离这个主旨的议题难以享有同等的话语空间。

一个“令人讨厌”的名字、一个令人觉得碍眼的关键词或观点,一个不够慷慨激昂的语气,都足以让一整个理性讨论直接被投入废物堆填区。

之前有关梁文道辞笔而广为流传的一篇评论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见《为什么梁文道令人讨厌》一文)。该评论并非在讨论梁文道的论点和相关议题本身,而是直接代表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否定了梁文道的声音和其视角的存在意义。做出如此判断的依据仅仅是:“我们并不需要”他对问题的解释,“我们需要的是”能引发对未来想像的文字。

最后评论为梁文道盖棺定论“老了”,也意味著所有像梁文道一样没有迎合市场(民间)需求、没有与市场(民间)情感高度同步的声音都将不假思索地被视为不合时宜的废料,无法在公共领域被听见被认真对待,甚至有可能遭到无情的围攻。一个“令人讨厌”的名字、一个令人觉得碍眼的关键词或观点,一个不够慷慨激昂的语气,都足以让一整个理性讨论直接被投入废物堆填区。这篇评论的广为流传(还有很多其他例子)正是体现出,当下的公共讨论已经出现了话语权分布向民粹化倾斜的生态。

所有人被裹挟

一个不健康的公共讨论生态,却使得指出这些危机的声音无法被广泛地听见,无法被认真而公道地看待。

这样的后果并非只由梁文道这样“说话不中听”的人承担,而是终将裹挟著所有人,怀著良好的愿望共同奔腾往悖离初衷的方向。就正如文首提到的情形,最引起集体情绪共鸣、最发泄到群体愤怒、最顺应市场旨趣的主张/行动/意见,有时也可能正正是在危及公共健康,或是使得显而易见的风险不被重视。然而一个不健康的公共讨论生态,却使得指出这些危机的声音无法被广泛地听见,无法被认真而公道地看待。这被掩盖的危机终将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尤其加倍地由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群体来承担。

在汹涌的舆论浪潮面前,要说出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保持不断自我反观与批判的警醒。这并不意味著要与民意为敌,也不意味著孤芳自赏或指责说教,虽然当下的讨论生态很容易就会给出这样的判定——这种生态的现状也是其来有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为一个经过社会学训练的教育者,正是因为对社会运动的诉求和民间的声音有著深深的同理,也不自外于运动,才无法任由自己停留在情感共鸣、团结一致的状态,才更想要深入细致地观照“共同体”的脉络、话语权的生态、公共论述的肌理⋯⋯农历新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之余,我也期望未来的一年中,自己能够用微薄的力量为公共讨论的环境保留多一个小小的空间,给那些看似不那么“重要”,也不一定“中听”的议题。

(黎明,社会学学者,香港教育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读者评论 1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生死存亡之際、貼身肉搏之時你會愈發像你的敵人,亦是無可奈何之事。

  2. 前幾日還看到端有一篇台灣人寫得關於對陸生回台需要做得防疫措施的討論,甚至提到了照顧陸生的心理健康。我讀到時先是驚訝,之後大為感動。香港現時忙著圍攻政府無能,社區自救以及隔離大陸人。別提什麼照顧返港內地生的情緒了,光是安排返港學生的隔離就已經爭議不斷。polyu將一棟宿舍作為內地生隔離之用,引發附近社區的聯名抗議。浸會把所有內地生都隔離,包括春節期間留港的內地生,現在這些學生在微信上開始聯名維權。中港矛盾早就濃得化不開,沒有這疫情也是無法解開的。

  3. 族群对立来自于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的付出于对方的忘恩负义。当双方陷入你先变心还是我先变心的口水战的时候,谁口水更多,一目了然。

  4. 「民粹化」有其問題,但我不覺得是壞事,起碼empower了社會大眾。
    過去香港的公共知識份子太過關心於控制話語權。從建制手中搶過來是好的,避免了極權社會一言堂。但你只想著把自己一套傳道授業、去「主導輿論」,那也是不可能持久。梁文道和00年代那些老社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當社會大眾也找到渠道參與公共輿論、卻得出與「公知」相反結論的時候,他們總是一副委屈受到傷害、覺得受到民粹針對。明明眾聲喧嘩才是良好生態,但當自己的聲音沒有換來期望的迴響,他們就不高興了。

  5. 我不是大愛左膠,但是我知道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不要以一個政府或者某一群人的行為去代表一個整體中每個個體,就像難民問題一樣,有難民違法犯罪不意味著所有難民都是恐怖份子,大陸也有異見人士和有良知的人,歧視所有的大陸人只會讓大陸人中有良心的那一部分離我們更遠

  6. 補充一點,曾經香港也是對內地抱有大愛之情的——支援六四,汶川大地震,幾乎每次內地發生災情都會有來自香港的善款和慈善組織到當地協助。
    然而,這一切換來的,卻是當香港人想要爭取自己的民主,陷入自己的災難後,來自內地排山倒海的恥笑和幸災樂禍。
    我認為,世界上沒有無窮無盡的愛,而任何正常的人也不會無止境地拿自己的熱臉去貼冷屁股。

  7. 作者さん可以看看巴丟草先生的最新諷刺漫畫,他也畫了武漢肺炎風波中對大陸人的歧視現象

  8. 認同香港正在走向民粹,但當理解和包容無法得到相應的成效時,走向仇恨和敵對也只是必然。
    文中多次提到「在目前的政治語境下」,而我認為這個政治語境生成的背景也不應被忽略。當香港政府拿著港人的稅金,行為上卻處處顯示出重視內地人多於港人,彷如被當殖民地宰割的港人爆發出對「宗主國」的憎恨並不奇怪,而在內地網民首先疾呼「武漢人帶病毒剷平廢青,留島不留人」後,任何connect兩地人民的嘗試也想必是徒然——在連登上,各種幸災樂禍,熱烈期盼「支爆」的言論可見一斑。
    隨著兩地的矛盾在過去二十多年內不斷醞釀,很多年輕一代的香港人拒絕「同胞」的標籤,而激進的種族歧視似乎成為了表達這種拒絕的其中一個途徑。「都是支那畜不要分那麼細」、「支那人最是奸詐狡猾」的梗圖開始被廣泛使用,這些無可否認已的種族仇視言論卻由於林鄭所代表的北京政治勢力的諸多惡行而被社會上眾多的有識之士默許——並不是認同歧視、攻擊內地人的行為,而是目前的政治現實並沒有留給我們大愛的餘裕。

  9. 跟俄羅斯、北韓、菲律賓、意大利,全部已禁止到過的人入境的國家說說,不要歧視中國人、到過中國的遊客?還有澳門啊
    因為希望避免感染,所以抗拒特定族群,才是理性的表現。這些理性的行為,中國不同省份也在做,不同的村也在自行封村。也跟他們說說吧。
    搞不好也要給中央說說,不要封湖北了

  10. 好文章。
    香港一直說的we connect, 在天災人禍面前,恰恰是最需要最能夠connect大家的時候(這裡說的大家,是所有人,包括所有大陸人)。
    既然中共最擅長群眾來維穩和鞏固自己的實力,能夠戰勝這場運動的法子就應該是connect所有的群眾,把矛頭指向這群趙家人(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