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元淦恭:深圳GDP超香港,但香港的今天,会不会是深圳的明天?

今天的深圳,已经出现巨大的分化。一边,是和京沪港比肩的富裕群体,另一边,是一线城市中罕有的规模超大的产业工人。随着深圳经济的持续“精英化”,相关的产业和就业人口果真能够不外流吗?
2018年深圳GDP按美元平均汇率计,超过香港。这意味着深圳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华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原标题为《香港的今天,会不会是深圳的明天?》,端传媒获作者授权转载。)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GDP按美元平均汇率计,超过香港。这意味着深圳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华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也第一次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大中华区”第三城。

距离3月5日还有不到一周(编注:今天是3月4日,但此处保留原文)。四十年前,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覆广东宝安县改设深圳市,要再过一年半,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才告成立。满打满算,深圳还未满四十周岁。在不到四十年里,深圳从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第三大都会,它的“奇迹效应”,全世界都看得见。

深圳的“高光时刻”

单就经济发展而言,深圳一直被视为中国的第一“模范生”。和北京、上海相较,深圳有发达得多的民营企业,诞生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众本土明星企业,上市公司总数高居全国城市之冠。这些明星企业素来以高薪著称,也让深圳成为一片“淘金”的热土。

和广州、杭州等强势省会相较,深圳拥有“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也是和北京、上海并列的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存款余额、金融业增加值等指标长期稳居全国第三,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一系列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聚集,乃至与之相配套的会计师、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使深圳拥有了一大批任何其他省辖市都不可比的庞大的金融“金领”。

和临近的香港相较,深圳除了金融、地产和贸易,还有相当坚实的实业基础。深圳的制造业产值和利润都是全国城市翘楚,还有相当发达的IT产业,这些产业部门在香港几乎已无立锥之地。

如果再加上滨海的宜人气候,绿树成荫的城市风貌,以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和包容,谁人不说深圳就是中国最好的城市?

香港极高的房价收入比,龟缩的居住面积,全球之冠的基尼系数,让这座城越来越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之城”。
香港极高的房价收入比,龟缩的居住面积,全球之冠的基尼系数,让这座城越来越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之城”。

“狮子山下”的香港梦

从任正非到王石,从马化腾到王传福,深圳一直是个“造梦”之城。“深圳梦”就是“中国梦”,它象征着中国人或是白手起家,或是长袖善舞,可以做成多大的生意,实现多大的梦想。

这和三四十年前的香港,何其相似?!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街头流传的,是罗文的《狮子山下》。

“我哋大家 用艰辛努力写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人人都知道,就连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是靠卖塑料花起家的。在那个年代,只要胼手砥足,付出汗水努力,就能够实现“香港梦”。那时候的香港,房价没有这么高,阶层没有这么固化,制造业部门还很发达……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今天的香港,虽然GDP已在京沪深之后,仍是和纽约、伦敦并列的全球顶级金融中心,中环的灯火依旧璀璨,拿GlobalPay的金领在这里运筹帷幄,筹谋大中华乃至全亚太的业务。在金融、地产之外,只剩下酒店、餐饮、商超、旅游等中低端的服务业态。

“东方之珠”,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成色并未褪色。然而,极高的房价收入比,龟缩的居住面积,全球之冠的基尼系数,让这座城越来越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之城”。

前副市长的忧虑

深圳河的这边,房价也早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深圳虽然建设用地远多于香港,但市域总面积不超过香港的两倍,常住人口也已达到香港的两倍(亦即人口密度已接近香港),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在国内大城市中,无出其右者。

这几天,一篇深圳前副市长张思平剖析深圳楼市的文章,流传甚广。他的文章指出,深圳已经是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高房价造成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买不起房,高租金拉高消费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民生水平,恶化经商环境使制造业物流业面临挤出产业濒临空心化,高房价让青年成房奴降低深圳人才吸引力……
这些话,句句在理,又句句扎心。

深圳的确是中国内地在经济上最高歌猛进的城市,对于广大已经在深圳“上车”的居民而言,房地产市场的飙涨更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但是,一水之隔的香港殷鉴在前,深圳能趟得过“产业空心化”这条河吗?

深圳有一个指标居全国主要城市之冠——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2017年的成都,非户籍人口占比11%;杭州,20%;北京,37%;广州,38%;上海,40%。深圳的这一数字是65.3%。

深圳已经是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高房价造成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买不起房,高租金拉高消费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民生水平。
深圳已经是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高房价造成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买不起房,高租金拉高消费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民生水平。

这个数字长期以来是被正面解读的。一个人能够吸引多少外来非户籍人口居住,是这个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从京沪穗深杭蓉六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来看,似乎非户籍人口比例越高,的确越发达。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深圳的非户籍人口比例还是比北京、上海高出巨大的数量级呢?深圳的落户门槛在京沪穗深四个城市里是最低的,基本只要是一个本科生,就可以在深圳落户。如此之多的深圳常住居民“来了深圳,也不做深圳人”,原因很简单,深圳的常住居民中,绝大多数是外来的农民工。

今天的深圳,已经出现巨大的分化。一边,是和京沪港比肩的富裕群体,另一边,是一线城市中罕有的规模超大的产业工人。随着深圳经济的持续“精英化”,相关的产业和就业人口果真能够不外流吗?

深圳和京沪穗差在哪里?

中国城市中的规范就业,大体来源于四类单位。第一类是纯体制内(公务员、教师、医生、事业单位);第二类是国有企业;第三类是外资企业;第四类是民营企业。比较粗线条地看,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有着比较直接的关联。

我们按大面上比较粗地划分,可以把国人的收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达到一线城市社平工资300%(目前多数一线城市社平工资在6000到7000元,超过社平工资三倍就是20000元以上),姑且称为“金领”;第二档在一线城市社平工资的130%到300%(大概一两万),也就是相对而言比较典型的“白领”(在“白领”中也算收入相对较高者,也包括少数高级技术工人等);第三档,即一线城市社平工资左右或更低者,大体相当于“蓝领”。(也有不少白领在这个工资区间,为方便表述,一概称“蓝领”)(本文讨论合法公开收入,不进行其他延展)

这几类人在从业单位的分布大致如下:

“金领”主要包括非银金融、地产、IT等少数高收入行业的骨干员工及以上;体制内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较高级管理者及以上;非高收入行业(即不含金融、IT等高收入行业)民营企业高级管理者;顶尖外企企业骨干员工。

深圳的“金领”工作机会是相当多的,金融、IT、地产这几个行业深圳都比较发达;其他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也在全国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深圳的“金领”工作机会是相当多的,金融、IT、地产这几个行业深圳都比较发达;其他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也在全国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白领”主要包括非银金融、地产、IT等少数高收入行业的普通员工;体制内单位的大部分从业者;较优质外企的普通员工。

除了上述人士以外,其他人的收入大都在普通水平。

很明显,深圳的“金领”工作机会是相当多的,金融、IT、地产这几个行业深圳都比较发达;其他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也在全国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单看“金领”,深圳比肩北京上海,肯定是碾压广州的。

然而,如果看“白领”,情况就大不相同。我多次分析过,上海和广州很显著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位吃重,而深圳国资和外资相对弱,民营企业较发达。

国资和外资在产业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那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从薪酬福利角度来看,国企和外企总体比民企的薪酬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金融、IT等个别高度智力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以外,产业属性等多重原因决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除了实际控制人和高级管理层,绝大多数雇员的收入都很一般。(杭州一直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会城市,但长期以来高薪工作机会并不多也是这个原因,参见《阿里巴巴对杭州意味着什么》)

但体制内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不同了。(相较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它们通常都有相对线性的薪酬和级别体系(为什么外资和国企有,又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只说结论)。所以,这些机构产生了最大规模的“白领”工作岗位。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白领”工作机会,都要比深圳多得多。就用一个最简单的行业举例——银行,这是最典型的“白领”密集的行业,同样是工农中建交这样的大型国有银行,在广州就有省分行和市分行两级,编制自然就比深圳多。宝洁、玛氏这类传统的外资快消品牌,一直以广州为中国区总部,而在深圳,则是几无分布(深圳当然也有不少外商投资,但大多是集中在生产环节主要雇佣产业工人而非管理者)。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广州和深圳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就实然而言,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央企的分支,和一个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总部经济聚集”“上市公司家数”等指标都没有关系,也不是一个城市经济效率的活跃因子。但在目前的中国,这些机构产生的大量“白领”就业机会,事实上是民营经济替代不了的。(这一现象有深层次原因,本文不展开论述)

深圳除了大量的“金领”以外,“白领”的工作机会相当有限,整个城市的财富绝大多数是蓝领创造的,而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群体消费能力并不高。
深圳除了大量的“金领”以外,“白领”的工作机会相当有限,整个城市的财富绝大多数是蓝领创造的,而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群体消费能力并不高。

深圳没有“护城河”

所以我们看到另一个数字,2017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城市中仅排在第七位,低于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和武汉。根据目前武汉和成都披露的数字,深圳2018年社零总额仍将低于它们,继续排在第七。

重庆常住人口三千万,和其他城市没有明显可比性。深圳社零总额大致只有上海的一半,广州的三分之二,和成都、武汉两个GDP仅有深圳六成的省会城市在同一数量级甚至还略低。

个中原因,如前文所述,深圳除了大量的“金领”以外,“白领”的工作机会相当有限,整个城市的财富绝大多数是蓝领创造的,而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群体消费能力并不高。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天津、重庆、苏州等纯工业城市只涨GDP不涨收入的效应在深圳同样存在,不过深圳金融、地产、IT等行业带来的“金领”集聚效应,让人们很容易忽视深圳“白领”整体规模远不如京沪穗的事实。

深圳现在的房价,对“白领”的挤出效应已经非常强了,甚至连以员工盛产“金领”著称的华为,也将终端总部转移到东莞松山湖。深圳的国资和外资本来就相对不如京沪穗,如果不从事金融、IT等个别超高收入的行业,一般白领在深圳赚钱也不会比在武汉、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多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深圳还有另一个潜在的隐忧——没有“护城河”。

北京、上海、香港的房价同样很高。但北京、上海、香港有“户籍附加值”。香港特区身份自不必说,北京、上海和户籍绑定的大量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让许多优秀人才宁可承受较高的房价痛苦指数,也要获取京沪两地的户籍成为其常住居民。而深圳户籍,没有这样的附加值。

相反地,由于深圳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它“一线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这既使深圳相对而言少了很多有相当消费能力的“白领”,也让许多到深圳打拼的人对留在深圳这件事感到彳亍。如果考虑深圳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圳比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这几个强二线城市的“性价比”都要低。

深圳面临的潜在挑战,不仅是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产业空心”,还有“白领”岗位的相对稀缺和对“白领”群体吸引力的走低。

谁又知道十年后,深圳是补齐了所有短板的宜居之都?还是一个像香港一样的城市——少数企业很厉害,少数人挣得很多,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彻底丧失了吸引力。
谁又知道十年后,深圳是补齐了所有短板的宜居之都?还是一个像香港一样的城市——少数企业很厉害,少数人挣得很多,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彻底丧失了吸引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

深圳有明媚的阳光,它的拥趸们会时常把这里和旧金山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公布,更让许多人津津乐道于此。

但深圳终究不是旧金山。

旧金山大湾区人口不过七百多万,其中有16家世界五百强总部,其中绝大多数是全世界最顶级的科技公司。从薪酬水平和雇员规模上,深圳能和湾区的五百强企业大体对标的,也不过华为和腾讯两家。

除了微软和亚马逊总部在西雅图,美国几乎所有的顶级IT公司总部都集中在大湾区,这才使湾区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技术高地(当然也是房价高地)。而在中国,IT产业远没有这样的集中度,北京、杭州、上海甚至广州,都拥有相当多的技术人才。

超高薪酬的IT从业者占深圳就业人口的比例,要比IT从业者在湾区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低得多。这意味着,深圳如此之高的房价,在产业上的基础远比湾区薄弱;而在人才吸引力上,又远远不及湾区。

观察创业史可以发现,除了少数的技术天才,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都是在三四十岁有一定物质基础之后再选择创业。媒体上固然有许多“90后”创业者的故事,但今天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仍然是“70后”和“80后”。

对于“70后”和“80后”而言,深圳毫无疑问是“天选之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买房(甚至多套)完成原始积累,即使当时不在深圳在北京上海买了房也是好的。今天他们在深圳创业,因为深圳良好的市场环境、产业集群,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五年后,十年后,当“90后”到了创业的“当打之年”。揹负着重重房贷的他们,还敢毅然决然地离开大厂吗?

十多年前,人们看到苏州和长三角因台资外资北上的生机勃勃,担忧着深圳可能会失去将来。意外的是,当年以“山寨”和“华强北”而闻名的深圳,因华为、OPPO、VIVO成为中国制造的金名片。

现在,人们赞叹着这个不足40周岁的城市的奇迹。谁又知道十年后,她是补齐了所有短板的宜居之都?还是一个像香港一样的城市——少数企业很厉害,少数人挣得很多,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彻底丧失了吸引力。

深圳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而她需要迈过的这道坎,又何尝不是这个宏大时代的隐喻?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深圳與香港一樣都是特有的古怪環境。深圳的未來未可知,但就客觀的社會環境之下,不會發展出和香港一樣的未來。香港從來只發展金融貿易,社會整個配套只為金錢。深圳銳意發展科技,但背景配套也不似美國、韓國。韓國科技巨企之大,對社會及政府有著深遠影響力。美國科技企業之影響力更加之大是其破壞性創造價值的能力,改變經濟結構,以新經濟攻擊舊經濟。舊經濟以資源為價值根基(房地產也是其中一種),新經濟以智識創新為根基。中國不可能讓像韓國的巨企出現成為威脅,最矛盾的是中國本身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受惠舊經濟的利益者。深圳聚集了各種層面的矛盾,從個人對社會風氣,企業對政府,新經濟對舊經濟,無不充滿矛盾。而香港的過去、今天、未來,只要/只能屈服於金錢就可以了。

  2. 下面有人說香港的來了不走,說得很好,但香港不是自作自受,香港根本沒有戶籍審批權:)
    所以香港的「戶籍附加值」留下的不全都是人才,來拿福利的也不少。

  3. 分类很奇怪啊。举个例子:「白领」主要包括非银金融、地产、IT等少数高收入行业的普通员工;体制内单位的大部分从业者;较优质外企的普通员工。
    为什么外企和非银金融、地产、IT等少数高收入行业是并列的呢,两者明明有大量的重叠

  4. 這文章真的是說得太好了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深圳有哪些鄰近的城市將會超越深圳

  5. 這文章真的是說得太好了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深圳有哪些鄰近的城市教會被超越

  6. 聽說廈門這兩年流出了170萬人(不知道可否屬實),廈門總人口不過400萬,現在還剩230萬!走出去那麼多人,廈門現在相對不會堵車咯,有人感受得到。內地其它地方外來人員選擇返鄉就業的挺多的吧!

  7. 也讓許多到深圳打拼的人對留在深圳這件事感到「彳亍」??
    這個詞意思是痛苦不堪與無奈之意嗎?

  8. 深圳90%都是外来人,随来随走,不像香港那样来了就不走,香港的经济困局纯粹是自作自受,没有独立的本事却偏有独立的心,深圳比香港灵活千倍不止,君不见,最近深圳代管了隔海对面的汕尾土地。。。。

  9. 文章很深刻,有道理

  10. 深圳的发展黄金律就是丛林法则 吸引一批批炮灰参与这个残酷的规则 而这种零和游戏必然有失败的一天

  11. 非常喜歡作者以「京滬穗深」而不是「北上廣深」來稱呼這幾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