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雄女榜首考上台大医科的故事,谈台湾社会的性别与学习桎梏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都是喊得震天价响。然而,真正需要改革的,除了各种升学考试与教学制度之外,应该是人们的观念吧!
在台湾似乎还是有很多家长反对小孩们“太早”谈恋爱,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谈恋爱会让功课变差,或者是认为小孩们还没成熟。图为2015年10月10日,一名高中生参加在中华民国成立104周年的双十庆祝活动。

台湾的大学指考刚放榜,每年这个时候各家媒体都会去去找各种“榜首”来访问,今年最热门的新闻是这一篇:“与雄中学霸谈恋爱 雄女生从四百名变榜首”。这是高雄女中榜首冯同学的故事,报导内容说她原本的成绩普通,后来交了一个高雄中学的“学霸”男朋友,两个人谈恋爱后,女生的课业突飞猛进,后来成为全校榜首并考上第一志愿的台大医科,而一向功课都超好的男友考上了台大却没进医科,决定重考。这个故事内容与报导本身,呈现出了台湾社会、或许也可以说是许多亚洲社会共同的两大刻版印象,一个是关于性别角色与感情方面,一个是关于学业与生涯发展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尤其女生)不可以谈恋爱

不管是反对小孩谈恋爱、针对性平教育的攻击,还是大规模的反同志运动,当中的共通点就是打着“爱家”名义的家长,以“为小孩子好”为名,展现出对小孩的控制欲。事实上,小朋友们的感受、需要、自我意志展现,往往是最不被考虑的事情。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谈恋爱跟课业表现(以及各种人生的发展)之间真的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不过,在台湾似乎还是有很多家长反对小孩们“太早”谈恋爱,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谈恋爱会让功课变差,或者是认为小孩们还没成熟。然而,如果说“谈恋爱导致功课变差”这样的关联存在,其实很多时候那个因果关系应该是来自家人以及师长们的压力,而不是谈恋爱本身。例如,新北市板桥区前阵子才发生一对国中情侣一同跳楼自杀的悲剧,他们在遗书中控诉长期被学校老师带头霸凌。类似的反对谈恋爱观念还是蛮普遍的。

事实上,学生时期谈恋爱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的政府及教育体制也正努力地推广“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的前身是“两性教育”,在2004年经立法院三读通过成为法律,其中规定义务教育当中必须实行性平教育,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性别关系与平等尊重、性别角色与互动、养成健康的性观念、培养尊重不同性倾向的态度”。

这听起来是理所当然而且也很必要的教育内容,但目前面临着强大政治势力的动员反对。有一群以基督教会为动员基础的人们(例:下一代幸福联盟)到处反对“性别平等教育”,以“守护家庭价值”为名,主张不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各种性别相关知识、尤其不可以学习“同志”相关信息。这种声音甚至已经大举进攻各地方议会,要求各县市教育局严审甚至禁止性别教材,在各级学校检举他们所认为“太开放”的性教育。甚至,目前已经有数个相关的公投连署正在进行,其中包括直接针对性平教育、欲取消同志教育的提案。

他们的动员能力很强,资源和人力都很多,因此往往也让各地的民代与首长备感压力,例如先前在“罢免黄国昌”行动当中他们就展现了大规模的动员能力。这波保守力量的反扑,可以说是近年来同志运动取得部份成果、尤其是在2017年大法官释字748号裁决(民法不能使同性别二人结婚系违反宪法对婚姻自由与平等权益保障)之后,大规模的反对势力能量展现。

不管是反对小孩谈恋爱、针对性平教育的攻击,还是大规模的反同志运动,当中的共通点就是打着“爱家”名义的家长,以“为小孩子好”为名,展现出对小孩的控制欲。事实上,小朋友们的感受、需要、自我意志展现,往往是最不被考虑的事情。

这一连串事件也反映出了这个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桎梏。
这一连串事件也反映出了这个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桎梏。

社会桎梏、新闻贬低

这个社会的主流叙事方式常常就是这样的:女性必须是被男性启蒙的对象,女性的成就往往是因为男性的帮忙而来,女性不会、也并不被鼓励去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与爱情。

这一连串事件也反映出了这个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桎梏。雄女与雄中学生的故事之所以受欢迎,很可能是因为报导内容当中呈现出非常符合人们想像的设定:女性原本是弱势角色,遇到了男性之后就被启发而变得很厉害。这显然不符合实情,因为后来这位冯同学发表声明指出:“我会在高一时成绩普普,是因为当时我对生活迷茫没有目标,一直没有读书的冲劲,但在升高二的暑假开始意识到必须要振作对未来负责,成绩才开始出现我应有的水准,也是在此时与男友开始交往”。

但在媒体的报导当中,重点就变成了“交了学霸男朋友之后从成绩普普变成榜首”,交男友和成绩变好之间是被暗示着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存在。这个社会的主流叙事方式常常就是这样的:女性必须是被男性启蒙的对象,女性的成就往往是因为男性的帮忙而来,女性不会、也并不被鼓励去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与爱情。

对男性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桎梏呢?这个以男性为主要权力支配中心的社会,大多数时间会期待男性必须在各方面表现比女性好,必须要在事业上比女性还要厉害,不能够表现出脆弱的样子或者是感性的一面,同时还得在外表上或行为上符合多数人期待的“阳刚”形象。事实上,“这个世界对男生应该做什么事情、女生应该做什么事情的想像,可能是有问题的。”

这对高中情侣档已经算相对好的状况了,一般来说,在感情的案例讨论当中女性往往要面对更大的社会压力。例如上述提到的殉情国中生情侣,报导指出谈恋爱的女生在学校常被指责“行为不检点”。这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正如杨雅晴所指出的:“女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论是什么阶段,女生的身体、女生的性欲、包括各种有关这方面的事情,都是被压抑的。”这不只是保守团体们的论述方式,更可能是仍然存在的社会气氛,认为女性就是要守贞、守份,也认为走入婚姻和生育是神圣的(必要的)天职。这也难怪,毕竟“性别平等教育法”立法以来也不过十来年的光景而已,要改变传统的风气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啊!

整个社会还是弥漫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气氛,每次考完试或放榜的时候,媒体一定要找各种榜首或者满分的同学来访问一番。图为2013年9月28日,台北孔庙的初中学生表演传统舞蹈,以纪念中国备受尊敬的圣人孔子2563岁诞辰。
整个社会还是弥漫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气氛,每次考完试或放榜的时候,媒体一定要找各种榜首或者满分的同学来访问一番。图为2013年9月28日,台北孔庙的初中学生表演传统舞蹈,以纪念中国备受尊敬的圣人孔子2563岁诞辰。

万般皆下品?

到底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最聪明的人们,绝大多数都要往那很少数的几个科系去挤呢?长久以来台湾的最热门科系一直都是同样的:医科与电机。尤其(台大)医科一直都还是很多家长们为小孩子设定的目标,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想像非常地单一。

从学业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则报导也显示出台湾社会对于教育的想像是多么地传统。整个社会还是弥漫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气氛,每次考完试或放榜的时候,媒体一定要找各种榜首(通常以建中、北一女为主,然后还有各地的第一志愿学校)或者满分的同学来访问一番。这是非常传统的“科举”风气与菁英式的教育想像,读书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成为榜首、挤进那(想像的)菁英窄门,仿佛社会上不存在第一志愿学校以外的学校,更不存在高职等非“普通科”的学校。

其实,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一些来看,一次考试的表现根本无法定义人生的成就,但不管是在学校、补习班,或是在家庭本身,考试成绩和分发结果常常被拿来当做光耀门楣的标的物。然而,很多时候,“读书和考试”也成为了家庭冲突和长辈们对小孩情绪勒索的主要来源(例:爸妈这么辛苦努力,你为何不好好念书?为何学业表现这么差?)冲突的根源就在于非常单一、毫无选择的人生目标设定。

我们的学校教育透露出来的价值观是很有趣的,例如绝大多数学校当中仍然有“司令台”这个明明是军队当中使用的东西;多数学校仍有制服而且规定必须要穿;如果学校有标语或全校代表格言的话,往往是一些大道理,例如礼义廉耻、诚正刚毅、勤俭、奋斗这类个人美德,但很少有强调创意或思考的,即使在小学都是如此。例如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小学大礼堂当中两侧标语是:“今日我以某校为荣,明日某校以我为荣。”若干年后我才慢慢开始质疑,为什么学校必须以我为荣?我的学习难道是为了学校吗?整个国民教育目标仿佛就是要把学生教成很有各种传统美德,然后以追求分数为目标,最终要能成为那个光荣的榜单上的一份子。想想看,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到大,至少到18岁高中毕业为止都要为了这虚荣的、压抑的、而且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多么扭曲的状况呀!

另外也同样值得反思的是,到底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最聪明的人们,绝大多数都要往那很少数的几个科系去挤呢?长久以来台湾的最热门科系一直都是同样的:医科与电机。尤其(台大)医科一直都还是很多家长们为小孩子设定的目标,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想像非常地单一。然而,这个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领域组成,带动整体社会进步也不会只依靠少数的热门领域。如果说社会上最聪明的一群人,可以再更平均一些地往不同科系和领域发展,例如,设计类的、行销类的,以及社会科学及人文类科,那么我们社会整体发展一定会更好的。现在已经是后工业时代了,经济体早就迈入以服务业为主力的模式,但人们的思维好像还停留在很遥远的过去,那些鼓励发挥创意、或者比较需要冒险精神的科系与行业,相对来说比较不会被当成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这则报导当中的男主角雄中同学,考上了台大但是因为没考上医科,所以决定重考。我认为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以他长期下来功课都名列前茅的这种聪明才智,有这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为何非得要读医不可呢?人生有无限可能,实在不值得多花时间准备高中考试科目折磨自己的心智(以及制造爱情的风险),更不需要这么早就定下人生的道路。说实在的,高中时期就要了解每个科系和领域的实际状况,实在是太难了。例如以医科来说,这位同学真的了解现在医疗体系当中的劳动条件怎么样吗?为什么非得念(台大)医科不可呢?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都是喊得震天价响。然而,真正需要改革的,除了各种升学考试与教学制度之外,应该是人们的观念吧!

(陈方隅,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政治系博士候选人、菜市场政治学共同编辑)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小编,我怎么觉得你文章中有漏字

  2. 台灣的家長有個很奇怪的心態,大學之前談戀愛之罪堪比殺人擄掠十惡不赦,大學之後沒談戀愛也是未盡孝道一直讓家人擔心,彷彿人像是機器的開關一般,分界線就是考上大學,考上大學後找不到交往對象也是孩子的問題。但不就是在學生時代對於兩性教育的匱乏,整個社會對情感污名化的媒體轟炸造成如此的結果嗎?

  3. 有的時候讓會讀書的孩子念了別的科系,父母還要面對鄰里間的閒言耳語,這種社群壓力也不是每個人都挺得住。

  4. 過去在這樣單一價值觀下成長的爸媽們,當終於脫離物資匱乏,可以給孩子穩定的經濟支持後,受到多元職涯觀念的啟蒙,一邊說尊重孩子的興趣,一邊又非常害怕孩子選錯路,未來會體驗自己小時的貧窮,那種無止盡的焦慮還是瀰漫在這一代各個家庭之中。

  5.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其实没什么毛病,学医要付出的辛苦真的太多太多了,台湾什么情况不了解,内地学医真的学的时候累得要死,毕业了就业也是困难重重,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发现实际上是个体力活,工作时间高的惊人,患者太多了,曾经在心理科短时间实习过,挂号数少则五六十,多则七十,离开医院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晕乎乎的。
    我觉得学医要不就是贫家子弟想跨越阶级要不就是真心喜欢,要不然还是不要选择了,人生只有一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吧。

  6. 台灣蘋果日報的風格,不意外。扭曲受訪者原意,對這家報社來說只是小菜一碟。更有甚者根本不用出報社,直接就在冷氣房裡編故事,再用"根據相關人士透露"等類似字眼帶過。不寫腥羶色,總編直接退你稿,看你什麼時候弄到好。報社搞得像漫畫小說社,有些員工確實樂在其中,但另些員工也不過為了餬口飯,為了早下班而不得不扶同為惡罷了。無奈啊!

  7. 我國中時談戀愛也是被家長反對,理由不外乎文章所談的「會影響成績」以及「現在不夠成熟」。
    戀愛會這麼影響課業嗎?以我的經驗,我國中有自己想讀的學校,對未來有期望,所以談戀愛並沒有造成我對成績什麼影響,反倒是家長的反對讓我很不爽心情超差(但成績還是沒掉啦)。
    而不夠成熟⋯⋯那怎樣才算成熟呢?我想這句話應該可以詮釋成「怕小孩未成年發生性行為」吧?如是如此,與其這樣反對,不如好好為小孩做觀念正確的性別教育——尤其是男性的性別教育,以往都只告訴女兒要如何保護自己,卻不跟兒子說怎樣對待女性是不恰當、會傷害到女性的,怎樣是健康的兩性關係也從來不談。社會上大家嗤之以鼻的男性家暴、性侵者是不是就是沒有這些觀念才做出錯誤的事情?
    扯遠了,只希望家長們可以多尊重小孩的發展,不要再把孩子當棋子。

  8. 念醫科的「投資報酬率」絕對是最高的,台灣過往或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醫科(理科)高,但現在的情況是:念醫科、電機、資工,絕對是不需要人脈、不用靠關係、也最不容易全盤失敗或需要轉換跑道,風險相對低的選項。我知道大學非職業訓練所,但倘若「追逐夢想」去讀歷史、人文、生科、冷門科系換來的只有停滯不前的月薪三萬,和其實也未必喜歡的工作,那不排斥讀醫,能力也夠的人,自然會一窩蜂去念。當然我是建議他念陽明或北醫也不錯啦,不知為何非台大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