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雄女榜首考上台大醫科的故事,談台灣社會的性別與學習桎梏

一直以來,「教育改革」都是喊得震天價響。然而,真正需要改革的,除了各種升學考試與教學制度之外,應該是人們的觀念吧!
在台灣似乎還是有很多家長反對小孩們「太早」談戀愛,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談戀愛會讓功課變差,或者是認為小孩們還沒成熟。 圖為2015年10月10日,一名高中生參加在中華民國成立104週年的雙十慶祝活動。

台灣的大學指考剛放榜,每年這個時候各家媒體都會去去找各種「榜首」來訪問,今年最熱門的新聞是這一篇:「與雄中學霸談戀愛 雄女生從四百名變榜首」。這是高雄女中榜首馮同學的故事,報導內容說她原本的成績普通,後來交了一個高雄中學的「學霸」男朋友,兩個人談戀愛後,女生的課業突飛猛進,後來成為全校榜首並考上第一志願的台大醫科,而一向功課都超好的男友考上了台大卻沒進醫科,決定重考。這個故事內容與報導本身,呈現出了台灣社會、或許也可以說是許多亞洲社會共同的兩大刻版印象,一個是關於性別角色與感情方面,一個是關於學業與生涯發展方面,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尤其女生)不可以談戀愛

不管是反對小孩談戀愛、針對性平教育的攻擊,還是大規模的反同志運動,當中的共通點就是打着「愛家」名義的家長,以「為小孩子好」為名,展現出對小孩的控制欲。事實上,小朋友們的感受、需要、自我意志展現,往往是最不被考慮的事情。

首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談戀愛跟課業表現(以及各種人生的發展)之間真的沒有什麼必然的關聯。不過,在台灣似乎還是有很多家長反對小孩們「太早」談戀愛,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談戀愛會讓功課變差,或者是認為小孩們還沒成熟。然而,如果說「談戀愛導致功課變差」這樣的關聯存在,其實很多時候那個因果關係應該是來自家人以及師長們的壓力,而不是談戀愛本身。例如,新北市板橋區前陣子才發生一對國中情侶一同跳樓自殺的悲劇,他們在遺書中控訴長期被學校老師帶頭霸凌。類似的反對談戀愛觀念還是蠻普遍的。

事實上,學生時期談戀愛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們的政府及教育體制也正努力地推廣「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的前身是「兩性教育」,在2004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成為法律,其中規定義務教育當中必須實行性平教育,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性別角色與互動、養成健康的性觀念、培養尊重不同性傾向的態度」。

這聽起來是理所當然而且也很必要的教育內容,但目前面臨着強大政治勢力的動員反對。有一群以基督教會為動員基礎的人們(例:下一代幸福聯盟)到處反對「性別平等教育」,以「守護家庭價值」為名,主張不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各種性別相關知識、尤其不可以學習「同志」相關訊息。這種聲音甚至已經大舉進攻各地方議會,要求各縣市教育局嚴審甚至禁止性別教材,在各級學校檢舉他們所認為「太開放」的性教育。甚至,目前已經有數個相關的公投連署正在進行,其中包括直接針對性平教育、欲取消同志教育的提案。

他們的動員能力很強,資源和人力都很多,因此往往也讓各地的民代與首長備感壓力,例如先前在「罷免黃國昌」行動當中他們就展現了大規模的動員能力。這波保守力量的反撲,可以說是近年來同志運動取得部份成果、尤其是在2017年大法官釋字748號裁決(民法不能使同性別二人結婚係違反憲法對婚姻自由與平等權益保障)之後,大規模的反對勢力能量展現。

不管是反對小孩談戀愛、針對性平教育的攻擊,還是大規模的反同志運動,當中的共通點就是打着「愛家」名義的家長,以「為小孩子好」為名,展現出對小孩的控制欲。事實上,小朋友們的感受、需要、自我意志展現,往往是最不被考慮的事情。

這一連串事件也反映出了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桎梏。
這一連串事件也反映出了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桎梏。

社會桎梏、新聞貶低

這個社會的主流敘事方式常常就是這樣的:女性必須是被男性啟蒙的對象,女性的成就往往是因為男性的幫忙而來,女性不會、也並不被鼓勵去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與愛情。

這一連串事件也反映出了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桎梏。雄女與雄中學生的故事之所以受歡迎,很可能是因為報導內容當中呈現出非常符合人們想像的設定:女性原本是弱勢角色,遇到了男性之後就被啟發而變得很厲害。這顯然不符合實情,因為後來這位馮同學發表聲明指出:「我會在高一時成績普普,是因為當時我對生活迷茫沒有目標,一直沒有讀書的衝勁,但在升高二的暑假開始意識到必須要振作對未來負責,成績才開始出現我應有的水準,也是在此時與男友開始交往」。

但在媒體的報導當中,重點就變成了「交了學霸男朋友之後從成績普普變成榜首」,交男友和成績變好之間是被暗示着有顯著的因果關係存在。這個社會的主流敘事方式常常就是這樣的:女性必須是被男性啟蒙的對象,女性的成就往往是因為男性的幫忙而來,女性不會、也並不被鼓勵去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與愛情。

對男性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桎梏呢?這個以男性為主要權力支配中心的社會,大多數時間會期待男性必須在各方面表現比女性好,必須要在事業上比女性還要厲害,不能夠表現出脆弱的樣子或者是感性的一面,同時還得在外表上或行為上符合多數人期待的「陽剛」形象。事實上,「這個世界對男生應該做什麼事情、女生應該做什麼事情的想像,可能是有問題的。」

這對高中情侶檔已經算相對好的狀況了,一般來說,在感情的案例討論當中女性往往要面對更大的社會壓力。例如上述提到的殉情國中生情侶,報導指出談戀愛的女生在學校常被指責「行為不檢點」。這仍然是這個社會的普遍現象,正如楊雅晴所指出的:「女生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是什麼階段,女生的身體、女生的性慾、包括各種有關這方面的事情,都是被壓抑的。」這不只是保守團體們的論述方式,更可能是仍然存在的社會氣氛,認為女性就是要守貞、守份,也認為走入婚姻和生育是神聖的(必要的)天職。這也難怪,畢竟「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以來也不過十來年的光景而已,要改變傳統的風氣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啊!

整個社會還是彌漫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氣氛,每次考完試或放榜的時候,媒體一定要找各種榜首或者滿分的同學來訪問一番。圖為2013年9月28日,台北孔廟的初中學生表演傳統舞蹈,以紀念中國備受尊敬的聖人孔子2563歲誕辰。
整個社會還是彌漫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氣氛,每次考完試或放榜的時候,媒體一定要找各種榜首或者滿分的同學來訪問一番。圖為2013年9月28日,台北孔廟的初中學生表演傳統舞蹈,以紀念中國備受尊敬的聖人孔子2563歲誕辰。

萬般皆下品?

到底為什麼這個社會上最聰明的人們,絕大多數都要往那很少數的幾個科系去擠呢?長久以來台灣的最熱門科系一直都是同樣的:醫科與電機。尤其(台大)醫科一直都還是很多家長們為小孩子設定的目標,人們對於人生意義的想像非常地單一。

從學業與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則報導也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教育的想像是多麼地傳統。整個社會還是彌漫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氣氛,每次考完試或放榜的時候,媒體一定要找各種榜首(通常以建中、北一女為主,然後還有各地的第一志願學校)或者滿分的同學來訪問一番。這是非常傳統的「科舉」風氣與菁英式的教育想像,讀書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成為榜首、擠進那(想像的)菁英窄門,仿佛社會上不存在第一志願學校以外的學校,更不存在高職等非「普通科」的學校。

其實,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一些來看,一次考試的表現根本無法定義人生的成就,但不管是在學校、補習班,或是在家庭本身,考試成績和分發結果常常被拿來當做光耀門楣的標的物。然而,很多時候,「讀書和考試」也成為了家庭衝突和長輩們對小孩情緒勒索的主要來源(例:爸媽這麼辛苦努力,你為何不好好念書?為何學業表現這麼差?)衝突的根源就在於非常單一、毫無選擇的人生目標設定。

我們的學校教育透露出來的價值觀是很有趣的,例如絕大多數學校當中仍然有「司令台」這個明明是軍隊當中使用的東西;多數學校仍有制服而且規定必須要穿;如果學校有標語或全校代表格言的話,往往是一些大道理,例如禮義廉恥、誠正剛毅、勤儉、奮鬥這類個人美德,但很少有強調創意或思考的,即使在小學都是如此。例如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的小學大禮堂當中兩側標語是:「今日我以某校為榮,明日某校以我為榮。」若干年後我才慢慢開始質疑,為什麼學校必須以我為榮?我的學習難道是為了學校嗎?整個國民教育目標仿佛就是要把學生教成很有各種傳統美德,然後以追求分數為目標,最終要能成為那個光榮的榜單上的一份子。想想看,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到大,至少到18歲高中畢業為止都要為了這虛榮的、壓抑的、而且不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這是多麼扭曲的狀況呀!

另外也同樣值得反思的是,到底為什麼這個社會上最聰明的人們,絕大多數都要往那很少數的幾個科系去擠呢?長久以來台灣的最熱門科系一直都是同樣的:醫科與電機。尤其(台大)醫科一直都還是很多家長們為小孩子設定的目標,人們對於人生意義的想像非常地單一。然而,這個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的領域組成,帶動整體社會進步也不會只依靠少數的熱門領域。如果說社會上最聰明的一群人,可以再更平均一些地往不同科系和領域發展,例如,設計類的、行銷類的,以及社會科學及人文類科,那麼我們社會整體發展一定會更好的。現在已經是後工業時代了,經濟體早就邁入以服務業為主力的模式,但人們的思維好像還停留在很遙遠的過去,那些鼓勵發揮創意、或者比較需要冒險精神的科系與行業,相對來說比較不會被當成最值得追求的目標。

這則報導當中的男主角雄中同學,考上了台大但是因為沒考上醫科,所以決定重考。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情。以他長期下來功課都名列前茅的這種聰明才智,有這麼多可以發揮的地方,為何非得要讀醫不可呢?人生有無限可能,實在不值得多花時間準備高中考試科目折磨自己的心智(以及製造愛情的風險),更不需要這麼早就定下人生的道路。說實在的,高中時期就要了解每個科系和領域的實際狀況,實在是太難了。例如以醫科來說,這位同學真的了解現在醫療體系當中的勞動條件怎麼樣嗎?為什麼非得念(台大)醫科不可呢?

一直以來,「教育改革」都是喊得震天價響。然而,真正需要改革的,除了各種升學考試與教學制度之外,應該是人們的觀念吧!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小编,我怎么觉得你文章中有漏字

  2. 台灣的家長有個很奇怪的心態,大學之前談戀愛之罪堪比殺人擄掠十惡不赦,大學之後沒談戀愛也是未盡孝道一直讓家人擔心,彷彿人像是機器的開關一般,分界線就是考上大學,考上大學後找不到交往對象也是孩子的問題。但不就是在學生時代對於兩性教育的匱乏,整個社會對情感污名化的媒體轟炸造成如此的結果嗎?

  3. 有的時候讓會讀書的孩子念了別的科系,父母還要面對鄰里間的閒言耳語,這種社群壓力也不是每個人都挺得住。

  4. 過去在這樣單一價值觀下成長的爸媽們,當終於脫離物資匱乏,可以給孩子穩定的經濟支持後,受到多元職涯觀念的啟蒙,一邊說尊重孩子的興趣,一邊又非常害怕孩子選錯路,未來會體驗自己小時的貧窮,那種無止盡的焦慮還是瀰漫在這一代各個家庭之中。

  5.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其实没什么毛病,学医要付出的辛苦真的太多太多了,台湾什么情况不了解,内地学医真的学的时候累得要死,毕业了就业也是困难重重,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发现实际上是个体力活,工作时间高的惊人,患者太多了,曾经在心理科短时间实习过,挂号数少则五六十,多则七十,离开医院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晕乎乎的。
    我觉得学医要不就是贫家子弟想跨越阶级要不就是真心喜欢,要不然还是不要选择了,人生只有一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吧。

  6. 台灣蘋果日報的風格,不意外。扭曲受訪者原意,對這家報社來說只是小菜一碟。更有甚者根本不用出報社,直接就在冷氣房裡編故事,再用”根據相關人士透露”等類似字眼帶過。不寫腥羶色,總編直接退你稿,看你什麼時候弄到好。報社搞得像漫畫小說社,有些員工確實樂在其中,但另些員工也不過為了餬口飯,為了早下班而不得不扶同為惡罷了。無奈啊!

  7. 我國中時談戀愛也是被家長反對,理由不外乎文章所談的「會影響成績」以及「現在不夠成熟」。
    戀愛會這麼影響課業嗎?以我的經驗,我國中有自己想讀的學校,對未來有期望,所以談戀愛並沒有造成我對成績什麼影響,反倒是家長的反對讓我很不爽心情超差(但成績還是沒掉啦)。
    而不夠成熟⋯⋯那怎樣才算成熟呢?我想這句話應該可以詮釋成「怕小孩未成年發生性行為」吧?如是如此,與其這樣反對,不如好好為小孩做觀念正確的性別教育——尤其是男性的性別教育,以往都只告訴女兒要如何保護自己,卻不跟兒子說怎樣對待女性是不恰當、會傷害到女性的,怎樣是健康的兩性關係也從來不談。社會上大家嗤之以鼻的男性家暴、性侵者是不是就是沒有這些觀念才做出錯誤的事情?
    扯遠了,只希望家長們可以多尊重小孩的發展,不要再把孩子當棋子。

  8. 念醫科的「投資報酬率」絕對是最高的,台灣過往或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醫科(理科)高,但現在的情況是:念醫科、電機、資工,絕對是不需要人脈、不用靠關係、也最不容易全盤失敗或需要轉換跑道,風險相對低的選項。我知道大學非職業訓練所,但倘若「追逐夢想」去讀歷史、人文、生科、冷門科系換來的只有停滯不前的月薪三萬,和其實也未必喜歡的工作,那不排斥讀醫,能力也夠的人,自然會一窩蜂去念。當然我是建議他念陽明或北醫也不錯啦,不知為何非台大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