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和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大陆知名性别平权独立组织“女权之声”的官方微博于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晚被封锁,其备用帐号“@归来的女神211”也在12小时后迅速被销号停用,相关微信公众号同样未能幸免,有网民随后在网络中发起的“#我是女权之声本人#”接力也不久被删除。女权帐号被噤声与当日时节的荒诞对比,令不少网民唏嘘愤懑。
“女权之声”以性别议题网站“女声网”的方式于2009年成立,2010年开始在大陆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中运作。历经8年,其微博积累逾18万关注者,曾发布逾9800条微博信息,3月8日被封锁当天微博浏览量超过17万次,其2013年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也积累了逾7万关注,自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权平台”。
事实上,这并非女权帐号的首次打压经历。去年2月20日,“女权之声”因“近期发布的内容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而被禁言30日,运营者表示疑与其发布美国女权团体准备在三八妇女节举行罢工活动的文章有关。“女权之声”当时用于公布自己被禁言消息的备用帐号“还女生平等”,则在发布信息不久后被销号。
与此同时,数年前开始在大陆兴起的“3月7日女生节”争议也持续至今,带有歧视性的条幅、对“妇女”一词的避讳、关于校园文化与去政治化消费主义的争论等不断在妇女节前后被提及、争辩。起源于女性权益争取的这一节日,伴随著不同文化意义的赋予而被不断讨论和反思。
“女生节”最早可考源于1986年3月7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及经济学院中举行的女生节联欢晚会,随后在大陆各高等院校中流传风靡,也同时相应衍生出在10月下旬“光棍节”前设定的“男生节”。社交网络逐步兴盛之后,高校“女生节”活动的礼物、表白、标语等相关照片开始被热传,2011年,因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当天悬挂的条幅走红网络,挂标语横幅便成为每年3月7日前后各大高校的流行文化。
2016年,女权组织“@新媒体女性”在微博中发起“#反三七过三八#”话题,质疑“女生节”这一设定中带有男权色彩的女性评价,表示将“妇女”一词关联年龄和性是一种父权回潮,因而希望以活动的方式呼唤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起源于校园爱情追求的“女生节”不该被泛政治化?
VitleySingurQ:我觉得不应该泛政治化地看待女生节,一切都讲到父权社会,性别压制。想要真正理解女生节的意义,私以为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角度,是研究女生节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有一件事,几乎所有近年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就是大学里的男生特别想谈恋爱。其中既有初高中禁止“早恋”的原因,也有青春年少荷尔蒙旺盛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男女比例的不均衡。虽然全国整体数据上看,女生的数量并不少,甚至占比稍稍高于50%。但是分配并不均匀,许多理工学系,甚至理工院校,女生特别少,找个“妹子”比微积分满绩还令人羡慕。
如果一切事物,一切话题都要套到政治正确的机器里“检疫”,那我们的社会就和文革时没什么两样了。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单身的男生渴望接触更多女生,迫切地想和她们互动。设立一个节日讨她们欢心,真是个绝妙的主意。的确,本来就有给女性的节日,三八妇女节,但是“妇女”这个词汇往往让人联想起三四十岁甚至更高年龄的已育女性,并不适合作为大学女生的节日来庆祝。所以,我们才有了三月七日“女生节”。女生节发轫于大学,就是这么单纯的原因。
当女生节在大学校园愈演愈烈,变成全国高校庆祝的活动之后,商家们注意到女生节的存在,于是就开始不遗余力的推广。商家不会错过任何营销的机会,何况是女生节这种主打目标是未婚女性的节日。
然后我们看回这件事,这女生节,真的是男权压迫吗?
男权的压迫,在我们的社会里的确存在,而且严重。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是说说而已,它体现在了男女出生比例的悬殊,体现在了凭空消失的上千万女婴上。但是一个由于理工院校男多女少而被创造的,由商家为促销大力推广的“女生节”,我确实没有看出和女权相关的话题在里面。
女权运动的初心是善良中正的,但是如果一切事物,一切话题都要套到政治正确的机器里“检疫”,那我们的社会就和文革时没什么两样了。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暗示着男权压迫,正如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反对红太阳的罪证。人们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害怕触碰红太阳政治正确的高压线。
当那些渴望爱情的男生发明女生节,忽然被扣上了“性别歧视”的帽子,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起儿时听到的故事,想起那个讲了一句“毛主席万岁我万岁”,然后被打死的小孩子。
我个人是觉得,国内的女性权益亟需提高,国内的女权运动正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时候。在这种刚刚萌芽的时期,最怕的就是劲使错了地方,影响了国内女权运动的名声。与其抓着怼没什么问题的“女生节”,不如把精力放在家庭暴力问题,农村地区妇女自杀率以及嫁女如卖女的婚姻状况上。
MsCaptain:@VitleySingurQ: 之所以要看重“女生节”,是因为它起源于高校里,也就是未来支撑这个国家思想和文化的这一代人。从高校女生节的“表白横幅”可以看出来,当代高校男生对待女性的普遍态度是怎么样的,这和“想不想谈恋爱”没有关系。据我调查,猥琐横幅的比例不在少数。
的确,用这样一批人带开阔总结所用人是错误的,但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因为其反映的除了尊重女性的问题以外,还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性压抑和教育体制里对于性教育的缺失。从“女生节”的层面来讲,“男生想谈恋爱从而有了女生节”或者“男生想谈恋爱所以在女生节示爱”,这套逻辑我更加不能理解。男生想谈恋爱干脆就叫“求爱节”或者“表白节”就好了,还能囊括所有想谈恋爱的群体。选择用“女生”作为节日主语和主体,“女生的节日就是得到男生表白的日子”?而这个节日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至今愈演愈烈,甚至有了物质主义的分支和你说的“猥琐男”分支,本身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在默认它,并且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在助推这个概念落地生根,用“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做包装,看似是在对女性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实则期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和尊重女性的基础之上,与政治化无关。
把女生节批倒批臭,不能改善女性的地位。因为他们不是根,甚至不是茎,是果,是刚刚成熟就落到物化女性染缸里的果子。
VitleySingurQ:@MsCaptain: 挑逗与令人不适的横幅背后,是这群人的问题,这群人参与了女生节,所以我们要把女生节批倒批臭?这群人如果也看你喜欢的电影电视剧,是不是那些电影电视剧也该统统下架呢?女生节里这个学校的横幅有问题,该问责的是写横幅的人,是批准横幅的团委,恰恰不该是想出女生节这个主意的人。
女生节对女性的过分关注让你感到不适,我很能理解。倘若我作为内蒙古人,班里订一个“内蒙古老哥节”,我也不爽。从这个角度而言,女生节的确给一些女性带来了负面影响。可是讨论的核心是这是否关乎女权呢?女权核心在于平等对待,可平等对待不代表“一模一样的对待”。平等对待该是,男性想向女生示爱,就可以搞一个“女生节”,女性想向男生示爱,就可以搞一个“男生节”。之所以这个节日没有被叫做“表白节”,就是因为这是男生在向“女生”示爱。那这不女权吗?这很女权,因为没有人禁止女生搞一个“男生节”,女生示爱的权力没有人禁止。
你所说物化女性的话题,我是一直以来都十分认同的,这正是我正文里所说“女性权益亟待提高”的一部分。而且事实上最让人生气的,是许多女性沉浸于被物化的氛围里,飘飘然享受着被物化带给她们的一切。这点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总之我是觉得很严重。我不觉得女生节带来了这一切,就算把锅丢到商家头上,丢到奢侈品厂家头上,也很难和女生节有所联系。
女生节出现之前,物化女性就已经在那里很久了,势力很强大了,强大到几乎新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会迅速和物化女性联系起来。女生节的出现,允许这些人挂出自己的横幅,就如同苹果新产品的发布,给了一些女性找土豪男朋友的动力。禁止苹果发布新产品,不能阻止拜金女。把女生节批倒批臭,不能改善女性的地位。因为他们不是根,甚至不是茎,是果,是刚刚成熟就落到物化女性染缸里的果子。恰恰相反,对和女性稍微沾边的新事物的抨击,反而会让女权主义水被搅浑,进一步被污名化,就如同一个意气用事的小孩,只能离自己的目的地越走越远。
微博上一些自称“女权主义者”的人,之所以沦为笑柄,就是因为他们误会了一个很基础的概念。假如我是女的,不是说让我不高兴或者我看不顺眼就是违反了性别平权,得是这个事侵犯了女性(且没有侵犯男性)作为普通人理应享有的权利。
如果我用我这套想法,为我的观点辩护,我会说,这个事情里,女性的正常权利的确受到了侵犯,然而侵犯者是这些横幅,确切而言是写出这些横幅的人,捎带脚还有批准这些横幅的团委工作人员。女生节是这些横幅的“平台”,本身不应为挑逗性条幅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说,“节日”本身没有要求女性做任何事,正如一位讨厌教师节的教师可以不过教师节,讨厌女生节的女生也享有并能够正常行使“不过节”的权利。因此,我认为,说“女生节”侵犯了性别平权,无法成立。
父权压迫:固化性别形象的隐性歧视
michelleding:将woman翻译成妇女,本身就伴有男权社会的色彩,妇的概念是相对于夫存在的。相比于将妇女的称谓改成女生或者女王这样子年轻化或者赋予女性权力的女性形象,我想女性需要的更多的是平权。
pokemonkkkk:我觉得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偏见都是存在的,通过这个节日更集中的表现出来了而已。而女生节这个名字失去了劳动妇女节中的“劳动”和“empower women”的关系。我自己觉得俗。我甚至都不知道妇女是怎么渐渐不适用于指代年轻女性的。
泡沫:除了纪念历史上争取平权的进步意义以外,固化性别角色的做法我是比较反感的,尤其是“关爱女生”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对女生的隐性的歧视。另外有些机构还存在“women's day全体女性员工放半天假”,也是莫名奇妙,俨然成了逆向歧视。(可见,固化性别角色的后果很可能要么是固化原有的歧视,要么是反过来成了逆向歧视。)我觉得如果从一开始这个节日就叫做“平权节”而不是women's day,会好得很多吧。
女权“政治正确”和文革最大的区别就是:文革是有一系列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实际掌权且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的。
咸鱼姬:昨天看见一个广告,将生猪手和熟的酱猪手放在一起,生猪手粉嫩相对苗条,熟猪手酱棕色相对粗壮;前者象征女生节,后者象征妇女节。我还没来得及对这个广告做“阅读理解”,就已经从生理上感觉恶心。我当然不是对猪这个动物有什么意见,但生猪手和熟猪手的联合象征,本质上和更低俗一点的粉木耳、黑木耳没有什么差别,潜台词都是以是否有过性经历来区别对待女性。
妇女原本只是一个指代女性群体的中性词,和你我他/她差不多;然而后来的部分使用者却因为“妇”这个字产生了“妇人”、“少妇”等想象,从而“推导”出“妇女”是年长的、有性经历的。到此为止,这仅仅是词语产生的歧义。问题其实出在我们的社会如何差别对待不同年龄层、没性经历、有性经历的女性。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于年长有性经历的女性想象,仍然是男权社会里“人老珠黄”的想象,于是才会有了生猪手和熟猪手、女生节和妇女节的差别。
Bd:的确是大学里面什么节日都能过成“爱情节”,在商家的营销下很多节日也变成“购物节”。
我以为这无可厚非,但是并不代表这与男权压迫毫无关系。女权“政治正确”(插一句,我不认为中国目前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即使有也不是在女权议题方面)和文革最大的区别就是:文革是有一系列意识形态宣传(“红太阳”“毛主席万岁”之类)以及实际掌权且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的,而正如其他朋友提到的女权微博帐号被封,以及山东春晚小品物化女性等一系列事,都说明女权在舆论上并没有多占上风,更不用说过分强势以至于压制了其他思想。
Fai:中国传统的节日多标示节气,背后是农业文明为基干的思考系统,够朴素也中性。
“妇女节”是舶来品,本源于某种社会思潮或觉醒,肯定女性价值,背后有明确的主张。但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政治的还是宗教的,凡节日都逃不掉被消费。商家以捕捉欲望为生,他们闻得到人们内心渴求。“三七”在一个校园里是自娱自乐,一旦“扩散”,就是社会心理的显像了。我们只管跟着商家走,总能找到切入社会的入口。
老实说,我也有点迷惘了:到底要怎么做才叫不“男权”?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Julia Roberts以前有套电影叫做《Mona Lisa Smile》,由她饰演的高校教师就是女权主义的践行者,面对整个社会排山倒海的对女性角色的各种规训和要求,她鼓励学生勇敢做自己,不轻易走入家庭,不浪费自己的才华。其中一名学生表现优异,她为了让她进入法学院,帮她拿报名表,追到她未婚夫家里劝她即使结婚了也可以一边进修。后来学生戳破了她的盲点:你不是说只要我们快乐,做什么都可以吗?这(嫁为人妇,相夫教子)就是我的选择。
所以,在我看来,女权一直在谈的是“选择权”的问题。民主选票是选择权,可不可以堕贻是选择权,嫁不嫁人也是选择权。如果货架上只有一种商品,所谓“有得选”是什么意思?(我差点错觉以为自己在谈香港普选)。
选择来自想像,也来自对自我的认知、挖掘和发现,当选择越多,自由的意义越充实,有权利难道指的不就是这个意思?
“三七”是否提升女性地位?我会看“三七”致力拓阔女性自我意识和选择权了吗?当然,谁说认同男性目光不是一种选择?谁说享受被看不是一种选择?它们都是选择,但是,还有呢?你知道自己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作为商贾眼中待宰的经济动物,你再整个三六、三五、三四……性质都一样,有趣的是发明者把它紧排在了“三八”之前,除了对正经的、严肃的、庙堂的及政治的“三八”的一种隔离,潜意识里不就是固化了由女孩到女人的女人生涯想像。
女生节的来历是因为女生与妇女只有一日之差,不知道的是在故意装傻吧。
文中“女生节源于1986年3月7日山东大学女生节联欢晚会”这个说法,我迄今没有看到原始材料支持(比如当时的媒体报道),都是近年网络上的人云亦云。我个人很怀疑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作为2000-2004年的大学生、以及当时校园bbs论坛的参与者,我很清楚地记得“3月7日女生节”这个说法,是我们一众网友在某个bbs的笑话版聊天时“发明”出来的,其实是一个黄色笑话,意思是“从女生到妇女只差一日”(“日”在大陆网络上是fuck的意思)所以女生节和妇女节也只差一日。此后几年间北大、清华的男生才开始假戏真做地庆祝“3月7日女生节”,并在电商兴起以后成为全国风潮。我敢担保在这之前山东大学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3月7日女生节”(当时广东一些学校倒是有自己的女生节,不过是在11月份)。——说这些的意思是,“3月7日女生节”的起源,其实是高校男生的黄色笑话,背后隐含的是对女生的性欲窥视和处女情结。
说到政治正确,不知道各位如何看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确?例如黑墨绿女?
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是男生,要过这个节的是男生,要按照这个文中的解释这个节日的主体完全是男生吗。那这个节日叫男生节好了(或者叫男表节?),何必叫女生节这么错乱呢。被表白的一方不等于接受表白的一方,人家接受不接受,甚至连愿不愿意被一帮子自作多情的货色表白都还不一定呢,一帮男生就莫名其妙地冠个女生节上去这不是讨人嫌是什么啊。难怪这种节日会催生出一堆莫名其妙要跑去给人家孩子当干爹的神经病出来。这种自我意识爆棚到完全不在意对方感受的节日来源催生出一堆德性匹配的横幅倒是再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