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方可成:应该拯救新闻业,但要拯救的是什么?

Ben Thompson 表达得很直白:新闻对于民主社会而言固然重要,但在他看来,报纸已经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
媒体 政治

做严肃新闻的媒体活不下去了;垃圾信息充斥的社交网络看不下去了。

今天,当我们谈论媒体相关话题时,这是几乎人人都会提到的两个主题。一方面,全世界的许多媒体依然在新闻业的危机中挣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上孕育的假新闻、阴谋论、标题党,让我们身处的信息环境变得臭不可闻。

于是有人大声呼吁:救救媒体吧,特别是长久以来为我们贡献严肃内容的传统媒体。《纽约时报》的媒体专栏作者 Jim Rutenberg 就在一篇文章中再三强调:新闻媒体是美国民主的支柱,如果没有了做调查报导的报纸,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政客就会变得腐败;如果没有活跃发达的地方媒体,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信息沙漠”,民众将会变得闭目塞听,民主社会的毛细血管将会干涸,整个体制将会衰败。

谁来拯救传统媒体?Jim Rutenberg 向广告商发出了请求:你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要将所有的钱都投向 Google 和 Facebook,而要投一些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报纸。“这不是请你们做慈善,而是请你们考虑一下常识。”他说:“如果现在的趋势继续的话,你们所热衷的那些大平台将没有什么高品质的内容可以填满了。”自然,那是一个众人皆输的结局。

旧生产模式的落后产能

然而,Jim Rutenberg 的建议被一些批评者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其中,身居台湾的科技作者 Ben Thompson 所表达的批评最为深入和典型:是的,呼吁广告商为民主制度做贡献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传统媒体没法给广告商带来太多有价值的回报。在商言商的他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不符合理性选择的事情?是的,从长远来看,内容空心化会让所有人都受害,但这里有一个“集体行动”的困境——除非所有广告商一起选择支持传统媒体,否则没有人愿意做那个身先士卒的“傻子”。

Ben Thompson 表达得很直白:新闻对于民主社会而言固然重要,但在他看来,报纸已经是一种“不必要的”(unnecessary)存在,旧的商业模式已经需要被完全抛弃,没有什么好惋惜和挽留的。

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传统媒体的成本结构就会发现,有太多冗赘、无效率的机构、人员和设备了。

在硬件方面,印刷设备、发行中心、运报纸的卡车,都是越来越不能产出效益的成本。在人员方面,由于网络新闻可以随时更新,而且读者可以随时反馈,因此编辑的数目可以减少(《纽约时报》最近就缩减了编辑规模)。更何况,在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媒体中,不可避免地都存在领薪水但不干活或者少干活的人员存在。例如,威斯康星州的 The Wisconsin State Journal 有52名员工,其中只有10名是真正报导地方新闻的记者。

规模庞大的“闲杂人等”,在中国大陆的传统媒体集团中更是普遍的存在。由于中国的传统媒体在根本上依然属于党产,是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因此许多报社都养着大量“关系户”——某某领导的孩子、亲戚,被安排到报社里做一份清闲的工作,领一份不错的薪水。有人戏称,中国的报纸是一个记者养着五个领导亲戚。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制弊病缠身的传统媒体竞争不过纯商业运作的新媒体,是毫不意外的事情。

也就是说,无论是买印刷机和卡车,还是供养闲杂人等,这些成本支出其实都和生产高质量的新闻、维持民主制度运转毫无关系。没有理由以民主的名义要求广告商为这些落后的产能买单。

由于中国的传统媒体在根本上依然属于党产,是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因此许多报社都养着大量“关系户”——某某领导的孩子、亲戚,被安排到报社里做一份清闲的工作,领一份不错的薪水。有人戏称,中国的报纸是一个记者养着五个领导亲戚。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制弊病缠身的传统媒体竞争不过纯商业运作的新媒体,是毫不意外的事情。
由于中国的传统媒体在根本上依然属于党产,是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因此许多报社都养着大量“关系户”——某某领导的孩子、亲戚,被安排到报社里做一份清闲的工作,领一份不错的薪水。有人戏称,中国的报纸是一个记者养着五个领导亲戚。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制弊病缠身的传统媒体竞争不过纯商业运作的新媒体,是毫不意外的事情。摄:Andrew Wong/Getty Images

对传统地方报纸的浪漫化想像

那么,内容方面呢?Ben Thompson 同样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对传统地方报纸的内容有着过于浪漫化的想像,其实它们的内容同样大部分是和维系民主毫无关系的。如今美国的地方媒体都已经没有驻外记者、驻国内其他地区的记者,他们完全依赖于通讯社提供的通稿。而这些通稿是到处都能读到的,通讯社也都有自己的网站,那么让这些内容继续存留于地方报纸上,意义并不大。

评论和专栏也是一样。除非是针对本地事务的评论(比如获得今年普立兹社论写作奖的爱荷华州《风暴湖时报》),否则地方报纸提供的内容几乎肯定无法与全国大报以及新媒体上的内容竞争。我们真的需要在每个城市都有一批人点评国家和国际事务吗?他们质量参差不齐的观点,真的有助于培养一批知情的公民吗?

所以,新闻业当然需要被拯救,需要探索和支持能够持续出产优质内容的新尝试,但是传统媒体中那些产能落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部分,或许并不值得拯救。广告商当然需要考虑民主的未来,不应该一股脑把钱都砸向大的互联网平台,但它们要做的应该是支持那些新的探索,而不是为落后的、需要被淘汰的产能持续投入金钱。

如何避免误伤优质内容生产者?

每一次的新闻业危机确实也都是一次重新洗牌、更新换代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误伤,会有优质的内容生产者被落后的产能拖累。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误伤,或许是比挽救旧模式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新的尝试应该是什么方向?非营利的媒体是一个可能,例如产出了许多优秀调查报导、多次获得普立兹奖的 ProPublica。但是非营利模式在资金来源方面的局限,使得美国可以有一两个全国性的 ProPublica,却很难在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类似的媒体。因此,商业模式依然会是主要的支持方式。Ben Thompson 认为,未来能够支持地方媒体的将不是广告(因为传统的“二次售卖”、“捆绑销售”模式已经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崩溃),而是订阅。地方媒体应该向订阅者提供的内容包括:每日新闻简报,每周若干篇深度报导,偶尔进行的调查报导。订阅者不应该买单的是:在其他地方到处可以获得的同质性内容,以及和内容生产无关的成本。同时,编辑部和经营部门之间的“防火墙”应该被拆掉,因为订阅制就意味着为读者服务、倾听读者的声音、改善他们的体验。

中国大陆正被热议的“知识付费”的订阅模式,和 Ben Thompson 倡导的地方媒体订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前者更多围绕个体(例如李翔、李笑来等“大V”),后者则依然是组织行为。实际上,从支持内容持续产出方面来看,组织依然是更稳定的选择,尽管个人更有人格化的吸引力。

让不适应时代的机构死掉,让值得支持的媒体活下来。从这个角度看,每一次的新闻业危机确实也都是一次重新洗牌、更新换代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误伤,会有优质的内容生产者被落后的产能拖累。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误伤,或许是比挽救旧模式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方可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读博士、原《南方周末》记者)

注:文章撰于6月17日。

评论区 14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除了金錢之外,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吧。隨互聯絡和社交網站的興起與普及,現代人的閱讀形式也愈來愈碎片化。就像對不少人(包括本人)來說,讀端的深度文章就是極度耗時且費神的。
    筆者文末提及的訂閱模式,恐怕不會是條易行的路……

  2. 但簡單問一句: 還有多少人願意付費訂閱?
    在這個年代,資訊是如此的廉價又大量,儘管混濁。

  3. 文中的這段話啓人疑竇:「由於網絡新聞可以隨時更新,而且讀者可以隨時反饋,因此編輯的數目可以減少」編輯的價值僅在於更新上稿、更正錯誤嗎?
    另外,關於取消編輯部門和業務部門的防火墻這點,真的需要更認真慎重的考慮與辯論,要回應讀者需求不是只有這條路可選,防火墻也不必然造成新聞產出者和讀者間的隔閡,比起回應讀者需求的這個優點,防火牆取消後的弊病顯然會多更多,越來越多「業配文」以一般新聞報導之姿出現在公眾視野,不正是防火墻失去原有功能的明顯例子嗎?
    對於文中所提那位科技作者的評論,只能說是部分同意,有的固然有道理,有的卻又太偏、過於簡單推論了。

  4. 今年开始,大陆的报纸全部要姓党。以前只是党报姓党,现在都市报、晚报都要姓党。心疼「南方都市報」這樣的好報紙遭到惡意打壓。大陆可以说不满意什么新闻事业了。

  5. 回复傅来娣的评论:的确如此,Thompson的文章也并没有否认这一点。正因为地方媒体的这种职能很重要,所以才更要探索一种可行的道路。

  6. 唉,不是的。至少在美國,地方媒體還是有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去政府開的大大小小的會旁聽監督,尤其是那些和地方立法相關的會,保持政府透明度。還有地方上的調查報導,比如某個企業排污、市議員和誰誰走得太近等等,算不上什麼驚天醜聞,但沒人調查,那些人就會更肆無忌憚。如果沒有這些人去監督(現實是,的確已經不多了),民主制度只是一個空架子。真的。

  7. 但是,对于大多大陆媒体来说,他们做的最多的是资讯搬运工,而非新闻事业呀,那还需要拯救吗?

  8. 但是,对于大多大陆媒体来说,他们做的最多的是咨询搬运工,而非新闻事业呀,那还需要拯救吗?

  9. 與主題無關的話說一句,明明選了繁體,介面文字都還是簡體有點奇怪。回應主題的:如果要產出具深度與高質素的內容,無疑有一定所需成本,可以預見訂閱支持會是不少願意深入報導、堅持質素的媒體的未來走向。Guardian也呼籲讀者訂閱支持好一段時間了。大家如覺不值,其實轉換一下想法,過往新聞不都是要在街上用錢買來厚厚一疊紙,同樣是報導新聞,乃至深入與內容多元化程度比傳統報紙有過而無不及的媒體,難道不值得掏錢支持?

  10. 今天买了,结果visa卡出错了,填错了信息,银行风控来电,这会员就搁下了,刚刚看到邮件,端媒体送了一周的会员,非常感谢,保证到续。

  11. 我支持了,請加油

  12. 就开始收费了,我大陆三线城市收费标准跟香港台北比应该还是贵了点?能不能按IP收费?谢谢

  13. 自己呼吁钱投给自己?没什么说服力

  14. 付费支持了,期待“端”带来更多优质的中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