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马国明:婆婆1元售纸皮遭票控,公愤背后的盲点

婆婆1元出售纸皮被食环署人员票控一事虽然引起公愤,但似乎仍未有人关注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的重大问题……

不愿领取综援的75岁香港清洁女工,为了帮补生计,执拾人家弃置的纸皮。当外籍佣工以1元向她购买纸皮用作坐垫时,在场虎视眈眈的食环署人员马上以无牌售卖的罪名票控该婆婆。事件曝光后公众哗然,在社交媒体上,差不多所有人都指责食环署人员不近人情。不少人更把事件和即将卸任的特首梁振英收取澳大利亚公司 UGL 5000万一事相提比论,认为两者相比,正好是“窃钩者铢,窃国者侯”的示范。

自行谋生的自由受限制

的确,梁振英治港五年,反映贫富悬殊的坚尼系数上升至0.539;食环署人员动辄以无牌售卖的罪名打压在街头摆卖、自食其力的升斗市民,很大程度上是拉开贫富悬殊差距的元凶之一。香港开埠初期,港英政府除了发出流动小贩牌照,更在二战后,发出大牌档的牌照,让小市民可以自食其力。但当香港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有关当局不但停止发牌,更着手取缔已发出的牌照。1993年,当时的市政局推出计划,自愿交还小贩牌照可获3万元的特惠金外,还可选择空置的固定小贩摊位,或以优惠租金租用公众街市内的空置单位。截至2016年,这项计划推出以来,流动小贩的数目由3500减至415。值得注意的是,减少的数目并非全是小贩自愿交还牌照,因为当牌照持有人去世,牌照便会失效。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下,当经济出现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工人阶级。当经济好转时,工人阶级又不能享受成果。虽然马克思的不少想法已被证实错误,但这里提及的却一点也没有错。当香港经济起飞时,港英政府不但停止发放小贩牌照,更想方设法收回已发出的牌照,此举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当权者增加劳动后备大军的方法,以保证劳动市场有充足的人力供应。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这种做法并无不妥,但却显然削减了香港劳苦大众自行谋生的选择。即是说,香港经济起飞,劳苦阶层除了出售一己的劳动力,便再没有其他选择。

在公众地方买卖=犯无牌售卖罪?

无论是以1元出售纸皮而被食环署人员票控的婆婆,还是之前同样因“无牌售卖”被票控的鸡蛋仔伯伯,背后牵涉的根本问题是,市民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了。一日社会大众忽略这最根本的问题,即使社会大众骂得如何凶狠,同类的事件必定会继续发生。图为新年期间的通洲街夜市。
无论是以1元出售纸皮而被食环署人员票控的婆婆,还是之前同样因“无牌售卖”被票控的鸡蛋仔伯伯,背后牵涉的根本问题是,市民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了。一日社会大众忽略这最根本的问题,即使社会大众骂得如何凶狠,同类的事件必定会继续发生。图为新年期间的通洲街夜市。

更严重的是,政府不再发小贩牌照,任何无牌者在公众地方的买卖,卖方便必定干犯无牌售卖的罪行。但这种罪行究竟伤害了谁?又或者在哪方面损害了公众利益?关于公众利益,75岁的婆婆本身是清洁工,执拾纸皮是为了帮补生计。执拾纸皮绝对有利公众,因为纸皮可以循环再用,如果没有人执拾,必定被当作垃圾,送到堆填区。虽然在事件中,婆婆并非把纸皮卖给回收商,但将纸皮以1元的价钱卖给外籍佣工作坐垫,让外籍佣工坐得舒服一点,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也是好事一桩,却干犯了无牌售卖的罪行。

这种绝不合理的状况存在多年,但香港社会一直没有任何讨论。即使食环署人员票控婆婆的事件曝光后,公众哗然,但除了指责食环署人员不近人情之外,无牌售卖的问题依旧被忽视。试想有朝一日,香港的“一国两制”完全走样,香港跟中国大陆没有分别,完全没有任何合法的途径举办公众集会,任何公众集会(如六四烛光晚会)都变成非法集会,那时人人都会警觉香港的集会自由被剥夺了,相信香港会有不少人奋起抗争。然而,市民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早已被剥夺了,香港社会反而习以为常。

因此,无论是以1元出售纸皮而被食环署人员票控的婆婆,还是之前同样因“无牌售卖”被票控的鸡蛋仔伯伯,背后牵涉的根本问题是,市民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了。一日社会大众忽略这最根本的问题,即使社会大众骂得如何凶狠,同类的事件必定会继续发生。

全民总动员与日常用语

自从香港的命运交由独裁的中共政权摆布后,香港社会致力争取一人一票为基础的民主体制,但情况已十分清楚,向中共争取民主有如与虎谋皮。摆在眼前的现实是连说好的一国两制也随时消失于无形。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感到无奈和失落;然而面对专制的中共政权,唯一的出路是扩阔民主自由的想像之余,更要作出全民总动员。

无论是港英年代或九七后的香港都是殖民社会,即外来事物凌驾香港自身的事物,包括论述。举一个显浅的例子:九七后,中共政权的大人物曾不厌其烦地说,会保证香港永享安定繁荣。这句说话的重点并不是这保证是否可靠,而是这些香港社会以外的人,早已假定香港人都享有安定繁荣。可是,无论是九七前或九七后,香港的坚尼系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中一直处于偏高的水平。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所谓安定繁荣不过是社会上层的人才能享有。不要低估这些说话的影响力,否则当市民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时,香港社会应不至不知不觉。

香港社会长期被殖民统治,有关香港的一切都是他人眼中或口中的香港,而不是我们自己所思所想的香港。只要稍为留意香港的日常口语,便可了解他人眼中或口中的香港,和我们自己所认识的香港之间的巨大落差。在香港的日常用语里,有大量被欺骗、欺负或欺压的用语。像被欺骗,最常用的用语是“俾人呃”,除此之外,还有“俾人揾老衬”、“俾人揾笨”、“俾人老点”、“俾人跣”、“俾人整蛊”、“俾人装弹弓”、“俾人阴”、“俾人揼鸡”、“俾人带住游花园”、“俾人碌咭”等等。被人欺负或欺压的日常用语亦同样丰富:“俾人㓥”、“俾人锯到一颈血”、“俾人屈”、“俾人虾”、“俾人恰”、“俾人食住”、“俾人糟质”、“俾人砌”、“俾人打镬”、“俾人扑湿”、“俾人搥”、“俾人插”、“俾人围”、“俾人捉去照肺”等。

我们香港的日常用语里有大量被人欺骗、欺负和欺压的用语,可以想见香港的问题何其多。要全民总动员,首先是要充分了解香港的种种问题,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便绝对是其中一例,这一问题令劳苦大众无法以自己的方式改善生活。总动员就是要让香港的劳苦大众也可以自行改善生活,毋须政府推行什么扶贫措施。全民总动员有别于准备战争的全民征兵,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一己的能力。

香港贫富悬殊的差距不断扩大,主因恐怕是香港的主流社会在长期殖民统治的格局下,根本对香港的问题无甚认识,但其实只要留意香港的日常用语,便不难明白香港的种种问题。举另一例子,香港的工时全世界最长,香港的日常用语里便有“得闲死、唔得闲病”。工时长经常要挨更抵夜,便有“开通宵”、“开夜车”、“直踩”、“通顶”等词汇。

香港社会要总动员,而总动员的起点就是全面检视香港日常用语里所说明的香港实况,只有了解香港的实况,才能对症下药,拉近贫富悬殊的差距。75岁婆婆1元出售纸皮被食环署人员票控一事虽然引起公愤,但似乎仍未有人关注在公众地方买卖的自由被剥夺的重大问题,或许最能说明香港主流社会的盲点。

(马国明,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客座副教授、香港文化人、专栏作家)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大陆人不背这个锅

  2. 蠢人治港、手下的"班子"、部門都是自取其辱、只懂學習甚麼都是"依法"、乎合情序…不會在市民立場想想、看看……

  3. 自行谋生的自由受限制段,“反映贫富县殊”是否应为“反映贫富悬殊”?小编需要治愈,加油!

  4. 日常用语一段作为真正的公民社会缩影的联系可能需要详细阐述一下。作为大陆人对香港本地日常口语不太了解,但仅靠一些「加班」、「通宵」的口头禅就能联系到社会情况的逻辑是断裂的。

  5.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有兩點不敢苟同/不明白: 首先,作者所詳列的廣東話口語,有很多都不完全是「欺騙,欺負,欺壓」的意思,令我不禁懷疑作者是否真.香港人;第二,為什麼有這麼多與欺騙,欺負,欺壓意思類近的詞語就表示香港有很多問題?香港的確有很多問題,但兩者有何必然關係?

  6. 前面不錯,但結尾寫得不好。

  7. 將這篇評論的奇怪用詞翻譯成正常文字,就可以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就是本次事件中公眾的焦點錯了,不應該放在「人情」而應放在「法律」以至「社會制度」上。就著這點我是很認同的,我一開始也覺得奇怪,如果經過分析,婆婆沒有犯法,就是執法者的檢討;如果有犯法,就應該是法律的檢討。可是輿論關注的卻是食環署人員「不近人情」,這點有違法治社會的公民質素。
    既然本文作者說得出「全民總動員」一類口號式字眼,想必對公民質素的培養有其一套想法及理念,但若不加以闡述,就只會淪為「國師」陳雲的「永續基本法」之流,內容流於空泛。

  8. 感覺篇文咁長但係冇廣度又冇深度,話啲人俾人侵犯權利,但係考慮方向係由負面詞彙入手,咁詞彙以外嘅呢?關鍵係一般市民具有何種程度嘅政治素養,在權利俾侵犯時能否敏銳察覺並且作出行動,對權利的重要性有何認知。讀完之後諗你其實不如話自己XX自己X仲好…

  9. 鄭裕彤要跳出來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