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朝鲜的“太阳节”。 此前,各方一致推测朝鲜会在这一标志性日期前后,在和中国边境附近的丰溪里试验场进行 20 万吨当量级的第六次核试验。
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刚刚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且于4月12日再次通电话探讨包括朝鲜局势在内的问题。特朗普几次发推特称,希望中国可以,并应该在朝鲜问题上合作,如果做不到的话,美国和盟友可以自行解决。特朗普直言,既然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愿意和美国合作,那么他暂时不会将中国列入货币操纵国。
在4月15日前后,美国轰炸了叙利亚政府军发动化学武器袭击的机场,并且在阿富汗投下威力庞大的“炸弹之母”,攻击“伊斯兰国”(IS)地道,造成近百名武装分子死亡。与此同时,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据传起航北上进入朝鲜半岛海域。4月15日,朝鲜举行阅兵式,并没有进行核试验,转而试验中程弹道导弹,可发射后不久就失败坠落。而有未经证实的传言说,中国的朝鲜问题特使武大伟被朝鲜方面拒绝入境。
一时间,朝鲜局势似乎进入“灵薄狱”,在战争和对峙胶着之间辗转不定。然而最新消息指出,卡尔·文森号战斗群从来没有驶向半岛,而是开往印度洋。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更是表示朝鲜问题上美国“没有红线”,并坚持寻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朝鲜尽管发表了一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挑衅性发言,但是其表达的重点已经转变为“坚决应对美国挑衅”——这暗示着朝鲜不会主动采取刺激性行动。
外界对朝鲜问题的关注迅速降温,从四月初过分恐慌担忧东北亚爆发战争,到“一切如常”。但是,正如川普内阁的聒噪与推特治国无法改变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一样——开战会对所有各方附加巨大成本——朝鲜核问题的危险性也不会因为局势的暂时缓解而有结构性改善。
作为冷战孑遗的朝鲜核问题
朝鲜核问题,或者更广泛地说,整个朝鲜半岛的僵持局势,是冷战格局在东北亚的孑遗。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东西方阵营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均衡。在东欧,冷战对峙力量的崩塌造成整个地缘政治的巨大洗牌。北约和欧盟东扩是这一地壳变动的必然结果。1994 年,欧洲的断层线在巴尔干半岛;而 2014 年,美俄对抗的前线已东移至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无论各方如何定义目前的美俄关系,也无论普京如何通过在美国和欧洲的选举中制造分裂、介入中东事务,来重申俄罗斯在全球范围的存在,“冷战2.0”从来不是两极之间的对抗,而是一个正在衰退的地区势力,与唯一的全球霸权之间不对等的互动。
冷战中心之一崩塌的动力也传递至东北亚。1994 到 1995 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以这段时间的切面做样本,可以很好的观察到冷战结束的震荡以及美国凯旋主义(Triumpism)的第一个高潮。首先,朝鲜开始了为期四年的“苦难的行军”,这预示着,随着 1990 年代初中国与韩国建交,以及苏联分工体系的崩溃,维持东北亚冷战格局的支柱已经坍塌。朝鲜 1990 年代的人道主义悲剧不仅仅来自计划经济的固有缺陷,也和朝鲜的产业构成极度依赖苏联阵营的产品和原材料“市场”有关。
第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克林顿(柯林顿)政府几乎决定武装打击朝鲜宁边核设施。这是韩战之后,朝鲜半岛最接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一次。而也正是在这种经济、外交的多重压力下,各方同样在 1994 年达成《维也纳框架协议》。在这一协定内,朝鲜冻结自己的核活动,而美国承诺提供朝鲜核原料以援助建设民用反应堆。
1990年代初,在原苏联阵营的势力范围内俄罗斯极度虚弱,美国对外干预输出极度膨胀的情形下,许多权力真空地区产生了类似的局面。一方面,苏联势力的溃退造成原有地区分歧的扩大和表面化(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尔干半岛;朝鲜半岛),另一方面,美国塑造新世界秩序和充当世界警察,也造就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干预高潮。这体现在 1995 年终结波黑战争的《代顿协议》,1993 年失败的摩加迪沙维和行动,以及前文所述的维也纳框架协议之中。从后冷战的视角出发,1990 年代的朝鲜核问题乃至东北亚的后冷战局面,并无特别独特的前景。一位 1994 年的观察家如果推测朝鲜会在十年以内崩溃,遵循两德模式或波黑模式中的一种与韩国和平统一或陷入动乱,并不会被认作离谱。
朝鲜问题的三种想象
但是朝鲜问题,也正是在这一时间点与全球趋势分道扬镳。
这种脱离,和中国开始顶替苏联在冷战结构中的位置密不可分。中国是朝鲜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也是重要的石油、初级加工品、粮食的来源。朝鲜僵化的经济-政治体系,在中国的支撑下免于彻底崩溃或转型。时至今日,朝鲜80%左右的贸易仍然依赖于中国,也是中国唯一负有条约义务的军事盟友。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制裁,无法真正阻止资金和技术向朝鲜流动的根本原因。
中国与朝鲜关系的互动,基于冷战时苏东阵营的内部逻辑,是这一已经灭绝的国际体系的活化石。从后冷战的自由国际主义乃至外交现实主义的假设入手观察,自然易有不可理喻之印象。西方乃至一些中国的民间观察家,试图把中朝之间的关系还原为地缘政治的利益(所谓“战略缓冲”)为基础的活动,对官方口径中“兄弟般的友谊”这样的描述感到困惑。但是对于一位久经考验的苏联外交官或政治局委员来说,支援古巴或安哥拉的革命运动——哪怕这种活动引起巨大的地缘政治危机——从来不是什么奇怪或出格的行为。“资产阶级”的外交学说,不论是国际自由主义还是所谓的现实主义,都不能充分解释苏联的外交布局。
但是这一“续命”行为只能延缓,而不能彻底终结东北亚冷战秩序的瓦解。中朝在90年代重构的类苏东关系从来不是完整的。因为在旧有的苏东阵营中,中国和朝鲜处于平行而非上下级的地位。作为对比,美国从来没有觉得苏联在东德部署战术核武器是威胁国际秩序的问题。因为冷战两极在各自阵营内部署核武器,是冷战秩序的内在组成部分,这一行动受制于美苏之间、美苏阵营内部规范与权力关系的协调。但是中朝之间从来没有复制苏-朝之间的等级制,朝鲜享有更大的自主和独立性。中-美之间也从来没有形成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与相对完善的接触机制。
因此,在苏联早已消失的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各种替代这种暂时的假冷战均衡的动力,都在寻求自身愿景的实现。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朝鲜核危机是这些冲突愿景的聚焦点。
朝鲜的愿景是“正常国家化”。对内而言,这就是将金正日时期开始,金正恩时期加速的朝鲜后极权体制规范化,更好利用大危机时代朝鲜人自发形成的零星市场,在保证统治阶级特权以及列宁主义国家控制力的基础上,缓和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僵化。朝鲜的出身成分系统尽管仍然具有强大影响力,但也出现缓和的迹象;平壤的特权阶级可以享受到世界最新的第三产业成果,平壤之外的市民借助中朝边境的偷渡走私,也可以接触到韩剧和流行音乐。大部分朝鲜人的口粮已经不来自象征性的国家分配体制,而依赖于全国几百处半公开、半合法化的市场。人民军与其说是纯粹的专政工具,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分利集团。对外而言,挣脱具有冷战色彩的中朝关系,实现与美国及其盟友“平起平坐”则是朝鲜的战略目标。朝鲜不满足自己作为东北亚后冷战体系中冷战遗留者的次级地位,而急于以核武器为筹码实现和美国的正式停战,走出国际弃儿的地位,成为东北亚地区能够“自立”的一支力量。
美国的愿景,则是维持后冷战的“国际自由主义”秩序。即便朝鲜发展出可以打击到美国东海岸的二次反击力量,也不可能对美国造成直接的战略威胁。然而一旦朝鲜的拥核地位成为“既定事实”,那么首先就意味着核不扩散机制在东北亚的崩溃。这一崩溃带来的连环反应,首先会让韩国、日本拥有核武器的可能性将变得更大。韩、日拥核的前景,将进一步引起中国等国的战略猜忌,造成更多的战略摩擦甚至军备竞赛。从全球角度来说,这打击了美国作为全球秩序领导者和唯一超级大国的信誉,其冲击将超过2013年叙利亚化学武器“红线”很多倍。如果朝鲜通过坚持拒绝国际合作,顶住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成为被默许的拥核国家,以放弃核活动十年换取解除制裁的伊朗,也将成为笑话。奥巴马外交成果之一的伊朗核协议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核不扩散体制的崩溃将可能传导至动荡的中东。这是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秩序都无法承受的代价。
相较而言,中国的战略愿景,也即第三种愿景最为保守。除了不计一切代价的维护东北亚的这一次冷战格局以及自身和朝鲜的准冷战关系,中国没有表现出任何可以识别的核心利益与原则。毕竟从纯粹的现实主义政治原则出发,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并不符合中国的最佳利益。这种不透明和难于预测是中美日韩之间就朝鲜核问题展开更密切合作的阻碍之一。
其他各方都无法弄清中国到底试图实现什么,也无法提出可以讨价还价的交易——即便自称是“交易大师”的特朗普,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没他想像的那么简单。一些民间学者和体制外声音关于“中国应该出兵占领朝鲜”的声音从没得到官方的背书与认肯。这些民间分析家尽管似乎基于地缘政治原则建言献策,却完全经不起进一步的拷问。如果说在美国海空军强势的背景下,朝鲜已经失去战略缓冲的意义,那么中国出兵建立对朝鲜半岛北部的实际控制,也不能改善这一战略弱势。相反,成为一个战略突出部的朝鲜半岛不但会牵扯大量中国的经济与军事资源,也进一步加强了美日的战略猜忌,增加了未来东北亚不稳定的因素。这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利益。
掩盖在这种扩张主义思维背后的,乃是从没有在中国官方获得主流,却在民间颇有市场的“帝国愿景”。这一帝国想像不接受朝鲜成为完全自立之行动者的前景,也不接受中国成为美国主导之国际秩序的合作者的前景,而试图重建“朝贡制度”,将朝鲜和中国之间的准冷战兄弟关系,改造为某种(并不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宗主-附庸关系。这种想像尽管有一定意识形态基础,却相比前述的三种战略想像最为脆弱、最为不切实际;也因此对未来各利益攸关方的动向最少实际参考意义。
阴云密布的半岛未来
朝鲜核问题的局势尽管目前有着缓和的趋势,但是驱动其发展的三种动力——三种愿景——的互动,并没消失。这三种愿景不能同时实现。如果朝鲜实现事实上的核自立,全球核控制体制与美国的领导地位势必动荡。如果美国通过和平或非和平手段“一劳永逸”解决朝鲜问题,朝鲜的战略愿望就必然落空,甚至导致政权更迭;而无论美朝哪一种战略设想实现,都意味着中国在努力维系的现状的瓦解。
朝鲜半岛核问题确实到了间不容发的时间点,无论走向哪一种战略前景,达到何种新的均衡,其潜在的成本和后果,都十分巨大。除了前面所述,朝鲜成为得到承认的核武国家的可能之外,美国采取军事手段打击朝鲜,同样可能造成东北亚的混乱与冲突。这也就是为何即便在美国冷战后战略优势空前的 1994 年,克林顿最终放弃武力解决,而转向谈判与接触,朝鲜第一次核武实验的 2006 年,小布什没有发动打击,而是继续试图利用经济和外交杠杆。如今,朝鲜的核设施已经更加庞大、复杂;武装打击的复杂度急剧上升,美国民众对于发起对外干预的意愿空前下降,中东和欧洲都陷入困境——军事行动的成本与难度相比 1994 年和 2006 年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就是为何在朝鲜的局势没有决定性恶化之前,美国不太可能发生先发制人的打击。但另一方面,朝鲜的“退却”也不可能持续。如果美国和周边国家的军事压力可以让朝鲜服软、改变朝鲜的行为,那么其发展核武器以自立的宣示就会全盘落空。因此,“公开抵抗美国讹诈”的姿态是朝鲜必须释放的信号。如果这次朝鲜暂缓核试验,被外界解读为面对压力的退缩,那么朝鲜的战略姿态就会转为被动,朝鲜的内外境地将会急剧恶化。
因此,可以想见,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朝鲜将(不顾特朗普夸张的威胁)继续核试验与洲际导弹实验。根据美国的估计,最多有两到三年时间,朝鲜核弹头的小型化与洲际投射系统就会完成,而一旦朝鲜达到二次反击能力成型,美国又没有实际动作,就意味着美国对朝鲜核武地位的默认。如前所述,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会比东北亚发生武装冲突有更小的后果。留给所有人的时间都不多了。
(李二,时事评论员)
北韓擁核是好事啊。摧毁五大流氓壟斷核武體系,順便坑下中國,讓日臺韓合理研發核武嚇阻能力。
朝貢體系並非沒有存在過啊,歷史上明朝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朝鮮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