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北韓的「太陽節」。 此前,各方一致推測北韓會在這一標誌性日期前後,在和中國邊境附近的豐溪里試驗場進行 20 萬噸當量級的第六次核試驗。
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此前剛剛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且於4月12日再次通電話探討包括北韓局勢在內的問題。特朗普幾次發推特稱,希望中國可以,並應該在北韓問題上合作,如果做不到的話,美國和盟友可以自行解決。特朗普直言,既然中國在北韓問題上願意和美國合作,那麼他暫時不會將中國列入貨幣操縱國。
在4月15日前後,美國轟炸了敘利亞政府軍發動化學武器襲擊的機場,並且在阿富汗投下威力龐大的「炸彈之母」,攻擊「伊斯蘭國」(IS)地道,造成近百名武裝分子死亡。與此同時,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據傳起航北上進入朝鮮半島海域。4月15日,北韓舉行閲兵式,並沒有進行核試驗,轉而試驗中程彈道導彈,可發射後不久就失敗墜落。而有未經證實的傳言說,中國的北韓問題特使武大偉被北韓方面拒絕入境。
一時間,北韓局勢似乎進入「靈薄獄」,在戰爭和對峙膠着之間輾轉不定。然而最新消息指出,卡爾·文森號戰鬥群從來沒有駛向半島,而是開往印度洋。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更是表示北韓問題上美國「沒有紅線」,並堅持尋求和平解決北韓問題。北韓儘管發表了一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挑釁性發言,但是其表達的重點已經轉變為「堅決應對美國挑釁」——這暗示着北韓不會主動採取刺激性行動。
外界對北韓問題的關注迅速降温,從四月初過分恐慌擔憂東北亞爆發戰爭,到「一切如常」。但是,正如川普內閣的聒噪與推特治國無法改變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基本格局一樣——開戰會對所有各方附加巨大成本——北韓核問題的危險性也不會因為局勢的暫時緩解而有結構性改善。
作為冷戰孑遺的北韓核問題
北韓核問題,或者更廣泛地說,整個朝鮮半島的僵持局勢,是冷戰格局在東北亞的孑遺。北韓半島的分裂,是冷戰東西方陣營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均衡。在東歐,冷戰對峙力量的崩塌造成整個地緣政治的巨大洗牌。北約和歐盟東擴是這一地殼變動的必然結果。1994 年,歐洲的斷層線在巴爾幹半島;而 2014 年,美俄對抗的前線已東移至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無論各方如何定義目前的美俄關係,也無論普京如何通過在美國和歐洲的選舉中製造分裂、介入中東事務,來重申俄羅斯在全球範圍的存在,「冷戰2.0」從來不是兩極之間的對抗,而是一個正在衰退的地區勢力,與唯一的全球霸權之間不對等的互動。
冷戰中心之一崩塌的動力也傳遞至東北亞。1994 到 1995 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以這段時間的切面做樣本,可以很好的觀察到冷戰結束的震盪以及美國凱旋主義(Triumpism)的第一個高潮。首先,北韓開始了為期四年的「苦難的行軍」,這預示着,隨着 1990 年代初中國與南韓建交,以及蘇聯分工體系的崩潰,維持東北亞冷戰格局的支柱已經坍塌。北韓 1990 年代的人道主義悲劇不僅僅來自計劃經濟的固有缺陷,也和北韓的產業構成極度依賴蘇聯陣營的產品和原材料「市場」有關。
第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克林頓(柯林頓)政府幾乎決定武裝打擊北韓寧邊核設施。這是韓戰之後,朝鮮半島最接近大規模武裝衝突的一次。而也正是在這種經濟、外交的多重壓力下,各方同樣在 1994 年達成《維也納框架協議》。在這一協定內,北韓凍結自己的核活動,而美國承諾提供北韓核原料以援助建設民用反應堆。
1990年代初,在原蘇聯陣營的勢力範圍內俄羅斯極度虛弱,美國對外干預輸出極度膨脹的情形下,許多權力真空地區產生了類似的局面。一方面,蘇聯勢力的潰退造成原有地區分歧的擴大和表面化(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爾幹半島;朝鮮半島),另一方面,美國塑造新世界秩序和充當世界警察,也造就了「胡蘿蔔加大棒」的干預高潮。這體現在 1995 年終結波黑戰爭的《代頓協議》,1993 年失敗的摩加迪沙維和行動,以及前文所述的維也納框架協議之中。從後冷戰的視角出發,1990 年代的北韓核問題乃至東北亞的後冷戰局面,並無特別獨特的前景。一位 1994 年的觀察家如果推測北韓會在十年以內崩潰,遵循兩德模式或波黑模式中的一種與南韓和平統一或陷入動亂,並不會被認作離譜。
北韓問題的三種想像
但是北韓問題,也正是在這一時間點與全球趨勢分道揚鑣。
這種脫離,和中國開始頂替蘇聯在冷戰結構中的位置密不可分。中國是北韓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也是重要的石油、初級加工品、糧食的來源。北韓僵化的經濟-政治體系,在中國的支撐下免於徹底崩潰或轉型。時至今日,北韓80%左右的貿易仍然依賴於中國,也是中國唯一負有條約義務的軍事盟友。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制裁,無法真正阻止資金和技術向北韓流動的根本原因。
中國與北韓關係的互動,基於冷戰時蘇東陣營的內部邏輯,是這一已經滅絕的國際體系的活化石。從後冷戰的自由國際主義乃至外交現實主義的假設入手觀察,自然易有不可理喻之印象。西方乃至一些中國的民間觀察家,試圖把中朝之間的關係還原為地緣政治的利益(所謂「戰略緩衝」)為基礎的活動,對官方口徑中「兄弟般的友誼」這樣的描述感到困惑。但是對於一位久經考驗的蘇聯外交官或政治局委員來說,支援古巴或安哥拉的革命運動——哪怕這種活動引起巨大的地緣政治危機——從來不是什麼奇怪或出格的行為。「資產階級」的外交學說,不論是國際自由主義還是所謂的現實主義,都不能充分解釋蘇聯的外交布局。
但是這一「續命」行為只能延緩,而不能徹底終結東北亞冷戰秩序的瓦解。中國-北韓在90年代重構的類蘇東關係從來不是完整的。因為在舊有的蘇東陣營中,中國和北韓處於平行而非上下級的地位。作為對比,美國從來沒有覺得蘇聯在東德部署戰術核武器是威脅國際秩序的問題。因為冷戰兩極在各自陣營內部署核武器,是冷戰秩序的內在組成部分,這一行動受制於美蘇之間、美蘇陣營內部規範與權力關係的協調。但是中國-北韓之間從來沒有複製蘇-朝之間的等級制,北韓享有更大的自主和獨立性。中-美之間也從來沒有形成美-蘇之間的戰略均勢與相對完善的接觸機制。
因此,在蘇聯早已消失的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各種替代這種暫時的假冷戰均衡的動力,都在尋求自身願景的實現。從戰略層面上來說,北韓核危機是這些衝突願景的聚焦點。
北韓的願景是「正常國家化」。對內而言,這就是將金正日時期開始,金正恩時期加速的北韓後極權體制規範化,更好利用大危機時代北韓人自發形成的零星市場,在保證統治階級特權以及列寧主義國家控制力的基礎上,緩和社會與經濟體制的僵化。北韓的出身成分系統,儘管仍然具有強大影響力,但也出現緩和的跡象;平壤的特權階級可以享受到世界最新的第三產業成果,平壤之外的市民藉助中朝邊境的偷渡走私,也可以接觸到韓劇和流行音樂。大部分北韓人的口糧已經不來自象徵性的國家分配體制,而依賴於全國幾百處半公開、半合法化的市場。人民軍與其說是純粹的專政工具,更像是一個龐大的分利集團。對外而言,掙脱具有冷戰色彩的中朝關係,實現與美國及其盟友「平起平坐」則是北韓的戰略目標。北韓不滿足自己作為東北亞後冷戰體系中冷戰遺留者的次級地位,而急於以核武器為籌碼實現和美國的正式停戰,走出國際棄兒的地位,成為東北亞地區能夠「自立」的一支力量。
美國的願景,則是維持後冷戰的「國際自由主義」秩序。即便北韓發展出可以打擊到美國東海岸的二次反擊力量,也不可能對美國造成直接的戰略威脅。然而一旦北韓的擁核地位成為「既定事實」,那麼首先就意味着核不擴散機制在東北亞的崩潰。這一崩潰帶來的連環反應,首先會讓韓國、日本擁有核武器的可能性將變得更大。韓、日擁核的前景,將進一步引起中國等國的戰略猜忌,造成更多的戰略摩擦甚至軍備競賽。從全球角度來說,這打擊了美國作為全球秩序領導者和唯一超級大國的信譽,其衝擊將超過2013年敘利亞化學武器「紅線」很多倍。如果北韓通過堅持拒絕國際合作,頂住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壓力成為被默許的擁核國家,以放棄核活動十年換取解除制裁的伊朗,也將成為笑話。奧巴馬外交成果之一的伊朗核協議將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核不擴散體制的崩潰將可能傳導至動盪的中東。這是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秩序都無法承受的代價。
相較而言,中國的戰略願景,也即第三種願景最為保守。除了不計一切代價的維護東北亞的這一次冷戰格局以及自身和北韓的準冷戰關係,中國沒有表現出任何可以識別的核心利益與原則。畢竟從純粹的現實主義政治原則出發,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北韓並不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這種不透明和難於預測是中美日韓之間就北韓核問題展開更密切合作的阻礙之一。
其他各方都無法弄清中國到底試圖實現什麼,也無法提出可以討價還價的交易——即便自稱是「交易大師」的特朗普,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沒他想像的那麼簡單。一些民間學者和體制外聲音關於「中國應該出兵佔領北韓」的聲音從沒得到官方的背書與認肯。這些民間分析家儘管似乎基於地緣政治原則建言獻策,卻完全經不起進一步的拷問。如果說在美國海空軍強勢的背景下,北韓已經失去戰略緩衝的意義,那麼中國出兵建立對北韓半島北部的實際控制,也不能改善這一戰略弱勢。相反,成為一個戰略突出部的朝鮮半島不但會牽扯大量中國的經濟與軍事資源,也進一步加強了美日的戰略猜忌,增加了未來東北亞不穩定的因素。這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利益。
掩蓋在這種擴張主義思維背後的,乃是從沒有在中國官方獲得主流,卻在民間頗有市場的「帝國願景」。這一帝國想像不接受北韓成為完全自立之行動者的前景,也不接受中國成為美國主導之國際秩序的合作者的前景,而試圖重建「朝貢制度」,將北韓和中國之間的準冷戰兄弟關係,改造為某種(並不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宗主-附庸關係。這種想像儘管有一定意識形態基礎,卻相比前述的三種戰略想像最為脆弱、最為不切實際;也因此對未來各利益攸關方的動向最少實際參考意義。
陰雲密布的半島未來
北韓核問題的局勢儘管目前有着緩和的趨勢,但是驅動其發展的三種動力——三種願景——的互動,並沒消失。這三種願景不能同時實現。如果北韓實現事實上的核自立,全球核控制體制與美國的領導地位勢必動盪。如果美國通過和平或非和平手段「一勞永逸」解決北韓問題,北韓的戰略願望就必然落空,甚至導致政權更迭;而無論美朝哪一種戰略設想實現,都意味着中國在努力維繫的現狀的瓦解。
北韓半島核問題確實到了間不容髮的時間點,無論走向哪一種戰略前景,達到何種新的均衡,其潛在的成本和後果,都十分巨大。除了前面所述,北韓成為得到承認的核武國家的可能之外,美國採取軍事手段打擊北韓,同樣可能造成東北亞的混亂與衝突。這也就是為何即便在美國冷戰後戰略優勢空前的 1994 年,克林頓最終放棄武力解決,而轉向談判與接觸,北韓第一次核武實驗的 2006 年,小布什沒有發動打擊,而是繼續試圖利用經濟和外交槓桿。如今,北韓的核設施已經更加龐大、複雜;武裝打擊的複雜度急劇上升,美國民眾對於發起對外干預的意願空前下降,中東和歐洲都陷入困境——軍事行動的成本與難度相比 1994 年和 2006 年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這也就是為何在北韓的局勢沒有決定性惡化之前,美國不太可能發生先發制人的打擊。但另一方面,北韓的「退卻」也不可能持續。如果美國和周邊國家的軍事壓力可以讓北韓服軟、改變北韓的行為,那麼其發展核武器以自立的宣示就會全盤落空。因此,「公開抵抗美國訛詐」的姿態是北韓必須釋放的信號。如果這次北韓暫緩核試驗,被外界解讀為面對壓力的退縮,那麼北韓的戰略姿態就會轉為被動,北韓的內外境地將會急劇惡化。
因此,可以想見,在可以預計的未來,北韓將(不顧特朗普誇張的威脅)繼續核試驗與洲際導彈實驗。根據美國的估計,最多有兩到三年時間,北韓核彈頭的小型化與洲際投射系統就會完成,而一旦北韓達到二次反擊能力成型,美國又沒有實際動作,就意味着美國對北韓核武地位的默認。如前所述,這種局面的形成,並不會比東北亞發生武裝衝突有更小的後果。留給所有人的時間都不多了。
(李二,時事評論員)
北韓擁核是好事啊。摧毁五大流氓壟斷核武體系,順便坑下中國,讓日臺韓合理研發核武嚇阻能力。
朝貢體系並非沒有存在過啊,歷史上明朝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朝鮮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