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香港又一年迎来 MAMA 亚洲音乐奖典礼(Mnet Asian Music Awards)。即使是不熟悉韩国流行音乐的香港人,可能也看过陈奕迅2014年在这颁奖礼演唱《浮夸》的片段。这个韩国音乐典礼自2012年起在香港举行,每年吸引二万观众到亚洲国际博览馆朝圣,既是香港盛事,也是韩国、亚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区翘首盼望的年度盛会。
最近偶然重温了一些 MAMA 的片段,一如以往感叹 G-Dragon 是舞台表演天才。此时此刻,看着诸位超级巨星在台上高呼香港的名字,难免也教人感慨。当然,荧幕左上角的 “LIVE FROM HONG KONG” 字样也很显眼。MAMA 于世界各地十多个国家直播,而此后在 YouTube 流传的片段动辄上千万点击率。细心一想,MAMA 也许是一年里香港的名字接触最多外国观众的渠道。而 MAMA、香港、国际传媒三者的关系,其实也值得仔细分析。
翻查历史,MAMA 由韩国媒体巨擘 Mnet Media 主办,于1999年首次举办(当时名为MKMF),但起初是只在韩国国内播放的 MV 颁奖礼。直至2009年,活动易名为 MAMA,并首次于香港、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等地直播。2010年,MAMA 冲出韩国,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举行典礼;2011年,MAMA 转于新加坡举行。自2012年起,MAMA 以香港为基地,自此在香港国际机场的博览馆举行,香港的韩流粉丝也就有机会亲睹各巨星本尊。
为何落户香港?
之前曾有评论指出,MAMA 于韩国以外的地方举办有助 K-POP 全球化。事实上, MAMA 在2009、2010年的转型,目标正是把韩国流行音乐带到更多国家,扩大 K-POP 的影响力。当中,2010年在澳门举行的盛会,极具象征意义。虽然当时 YouTube 已是相当盛行的媒界,但电视仍有惯性收视。最近,路透社新闻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亚洲各地区仍有至少两三成市民以电视为接受资讯的主要渠道。故此,要扩大颁奖典礼的影响力,第一步是争取更多地区的电视台进行直播,之后就是移师国外,直接接触海外观众。
有分析指 MAMA 选择在香港举行,是因为香港有对偶像的需求、有资金支撑这场成本极高的盛会,以及韩国明星对香港有情意结。事实上,中国的电视台经常邀请韩国明星出席节目,香港的电视台却几乎从来没有这个能力。再者,韩国明星(就和香港各种艺人一样)深知中国是淘金的地方,演唱会、剪彩活动,以至综艺节目从不缺少。MAMA 的主办单位也自然知道,若要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到中国就可以了。单从需求和资金而言,中国大陆很多一、二线城市都绝不亚于香港。至于说韩国明星的“香港情意结”是 MAMA 在香港举行的原因,未免忽略了此活动的主办单位。MNET 是一间媒体公司,诸位明星只是嘉宾,最多也只能控制自己的舞台表演。要是各经理人公司与 MNET 交恶,明星们就没法出席 MAMA 了,所以即使众明星再喜欢香港,他们也不见得能影响 MAMA 在哪里举行。MAMA 的举行地点,还是由 MNET 决定。
那么,MNET 选择在香港举行 MAMA,背后的目标是什么呢?正如上文所言,MAMA 的目标是扩大 K-POP 的国际影响力,争取最多国家直播、转播,而这正是他们选择香港的原因。直至现在,香港还是拥有最多国际媒体亚洲总部的城市,虽然新加坡也越来越多媒体进驻,但因为香港与中国大陆接近,不少传媒机构还是倾向驻扎香港。故此,MAMA 在香港举行的话,可以直接接触的国际媒体比澳门、新加坡更多。大量国际媒体、为数不少的韩流粉丝、充裕资金,三者合起来就是 MAMA 落户香港的原因。
日流为何被韩流取代
换个角度来看,香港其实是韩国流行音乐面向世界的跳板,而韩国媒体、流行音乐界的国际视野,实在也值得借鉴。近年,香港、台湾的歌手举行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其实只是走访华语地区,以及美加华人较多的城镇。相比之下,韩国歌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走访的,全部都不是韩语流通的区域(因为他们明显不能进入朝鲜),而韩国音乐的听众,绝大部分不谙韩语。再者,他们走访的区域大多是各国的一线城市,例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而不是港台歌手走访的二线城市、华人聚居地。因此,在演唱会的层面,韩国的娱乐公司是刻意选择能接触更多观众的地方,尽力扩大韩国音乐的影响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在最短时间赚最多的钱。若只是希望赚取最大利润,中国大陆的市场自然是最便利的选择。
顺带一提,不少评论曾指日本流行文化在八九十年代极具影响力,渗透亚洲各国,但近年被“韩流”取代。若比较日本和韩国流行文化崛起的轨迹,韩国经理人公司和传媒机构的国际视野实在应记一功。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媒尚且乐于将歌曲、电视节目(包括音乐节目、红白歌唱大赛、电视剧集、综艺节目等)销售至海外,当中尤以港台为主要客户。可惜,在互联网兴起后,日本的公司极为著重版权,不愿意把内容放至网上与海外居民共享。最极端的例子,自然是杰尼斯事务所对偶像肖像权的严格管制,他们不愿意旗下艺人的相片出现在剧集、电影网站。虽然坊间仍有不少日剧、日影的观众,网上也有数之不尽的字幕组冒法律风险翻译最新作品,但这些渠道的国际影响力就远远不及传统媒体。以红白大赛为例,1980年代尚于亚洲地区转播,是为风尚,但红白现时的影响力、受众都远远不及 MAMA 了。
相比之下,韩国的 SM、YG 等娱乐文化公司,都非常积极使用 YouTube 频道及经营社交媒体,因为那是21世纪最低成本高效益的传播方式。PSY 的《江南STYLE》点击次数逾二十六亿,是 YouTube 上点击次数最高的片段,几乎没有人没看过。然而,过去五年又有哪个日本 MV 能如此广泛流传?日本公司对版权的执著,令近年日本流行文化在网络上传播的程度落后于韩国流行文化。近日 PPAP 的兴起,自然令关心日本的朋友兴奋起来,但热潮能否持续,有待观察。
另外,日本的电视台仍只沿用七八十年代销售电视节目至海外的一套方式,完全没有像韩国的MNET 一样,尝试制作一个面向世界的节目,也没有花力气包装 J-POP 成可以面向世界的产品。再者,日本的经理人公司也只沿用七八十年代培训偶像的方式,要他们每年生产一两张大碟,每两三个月制作一首派台歌,而每首歌有一套固定的“打歌服”和舞步。而且,日本经理人公司对偶像形象的管制甚为传统,例如组合必须穿一式一样的衣服。这些公式,实在已经无法满足新、旧观众对娱乐的要求。
韩国偶像成功的地方,在于他们每一次出场都带来惊喜。日本的团体基本上是每一首歌有一套相应的服装和舞步,只有特别场合(例如红白、演唱会)才会在原有一套上加以改造。
G-Dragon 今年被褔布斯选为亚洲3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演艺人士,除了因为他的舞台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更大程度是因为他每一次出现(不管是台上或台下)都有崭新形象。没有人能预计他明天的头发是什么颜色、长度,也没有人知道下一次 Big Bang 唱《Fantastic Baby》时有什么新玩意(尽管已唱了几百次)。PSY 的《江南STYLE》也是同一玩法,他的骑马舞步自然是一个重点,但他每次出场的形象、整体舞台设计都经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重复一样的舞步、形象。相比之下,日本的殿堂级歌手很多时仍沿用七八十年代的一套,近藤真彦、东山纪之一类前辈至今依然不断重复三十年前的表演。
“香港精神”的短视
创意,加上积极扩张版图的意志力,正是韩国流行文化席卷全球的基石。只要细心观察,其实不难发现香港在韩流的角色,并不只是一个消费者,而是韩流与全世界接轨的跳板。而跳板这个角色,也许已是香港的唯一剩余价值。
讽刺的是,最懂善用香港的地利、连接其他地区,继而输出软实力的,似乎是韩国。这几年MAMA 的成功,足证香港完全有足够配套举办世界级流行文化盛事。常言道香港流行文化没落,归根究柢只是因为香港的公司在过去十多年间,没懂得利用自己的跳板角色,只懂北望神州。到了今天,香港即使霎时间想使用“跳板”,也不知道能找谁来表演了。在最短时间赚取最大利润,无疑是“香港精神”,而十三亿人的市场,也确实很大,但韩国透过香港接触的市场,有七十亿人,哪个较大较可永续发展,就见仁见智了。
(杜阮蓝,自由撰稿人)
反觀台灣流行音樂⋯還在爛泥裡打滾,剩那些上一代的歌手還在撐
南韓流行音樂產業不只看中國市場,也早已開始深耕東協與中南美。在Youtube看reaction影片,聽kpop的網友有說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印尼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等,我甚至看過阿富汗的,更別說大量英語影片。
其實像日本般,不完全對外開放,似乎更能保留民族特色,亦有助社會穩定
火的是快,但還是掩蓋不了所謂的棒子pop是最沒底蘊和內涵的垃圾音樂。遲早也是要末落。
日本對於日流實在太固步自封了,我明白他們對於版權保護的執著,亦知道他們本土市場的收入其實已經很足夠,但是文化創意產業是不進則退的,韓國憑著影視音樂產業帶動其他產業來跟世界競爭,輸出自己的文化賺外匯提升國際形象,其實很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這就要看看重的市場是中國的13億還是世界的70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