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杜阮藍:南韓MAMA音樂典禮,香港的剩餘價值?

只要細心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香港在韓流的角色,並不只是一個消費者,而是韓流與全世界接軌的跳板。

轉眼間,香港又一年迎來 MAMA 亞洲音樂獎典禮(Mnet Asian Music Awards)。即使是不熟悉南韓流行音樂的香港人,可能也看過陳奕迅2014年在這頒獎禮演唱《浮誇》的片段。這個南韓音樂典禮自2012年起在香港舉行,每年吸引二萬觀眾到亞洲國際博覽館朝聖,既是香港盛事,也是南韓、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翹首盼望的年度盛會。

最近偶然重溫了一些 MAMA 的片段,一如以往感嘆 G-Dragon 是舞台表演天才。此時此刻,看着諸位超級巨星在台上高呼香港的名字,難免也教人感慨。當然,熒幕左上角的 “LIVE FROM HONG KONG” 字樣也很顯眼。MAMA 於世界各地十多個國家直播,而此後在 YouTube 流傳的片段動輒上千萬點擊率。細心一想,MAMA 也許是一年裏香港的名字接觸最多外國觀眾的渠道。而 MAMA、香港、國際傳媒三者的關係,其實也值得仔細分析。

翻查歷史,MAMA 由南韓媒體巨擘 Mnet Media 主辦,於1999年首次舉辦(當時名為MKMF),但起初是只在南韓國內播放的 MV 頒獎禮。直至2009年,活動易名為 MAMA,並首次於香港、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等地直播。2010年,MAMA 衝出南韓,在澳門威尼斯人酒店舉行典禮;2011年,MAMA 轉於新加坡舉行。自2012年起,MAMA 以香港為基地,自此在香港國際機場的博覽館舉行,香港的韓流粉絲也就有機會親睹各巨星本尊。

為何落戶香港?

之前曾有評論指出,MAMA 於南韓以外的地方舉辦有助 K-POP 全球化。事實上, MAMA 在2009、2010年的轉型,目標正是把南韓流行音樂帶到更多國家,擴大 K-POP 的影響力。當中,2010年在澳門舉行的盛會,極具象徵意義。雖然當時 YouTube 已是相當盛行的媒界,但電視仍有慣性收視。最近,路透社新聞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亞洲各地區仍有至少兩三成市民以電視為接受資訊的主要渠道。故此,要擴大頒獎典禮的影響力,第一步是爭取更多地區的電視台進行直播,之後就是移師國外,直接接觸海外觀眾。

分析指 MAMA 選擇在香港舉行,是因為香港有對偶像的需求、有資金支撐這場成本極高的盛會,以及南韓明星對香港有情意結。事實上,中國的電視台經常邀請南韓明星出席節目,香港的電視台卻幾乎從來沒有這個能力。再者,南韓明星(就和香港各種藝人一樣)深知中國是淘金的地方,演唱會、剪綵活動,以至綜藝節目從不缺少。MAMA 的主辦單位也自然知道,若要在最短的時間賺最多的錢,到中國就可以了。單從需求和資金而言,中國大陸很多一、二線城市都絕不亞於香港。至於說南韓明星的「香港情意結」是 MAMA 在香港舉行的原因,未免忽略了此活動的主辦單位。MNET 是一間媒體公司,諸位明星只是嘉賓,最多也只能控制自己的舞台表演。要是各經理人公司與 MNET 交惡,明星們就沒法出席 MAMA 了,所以即使眾明星再喜歡香港,他們也不見得能影響 MAMA 在哪裡舉行。MAMA 的舉行地點,還是由 MNET 決定。

那麼,MNET 選擇在香港舉行 MAMA,背後的目標是什麼呢?正如上文所言,MAMA 的目標是擴大 K-POP 的國際影響力,爭取最多國家直播、轉播,而這正是他們選擇香港的原因。直至現在,香港還是擁有最多國際媒體亞洲總部的城市,雖然新加坡也越來越多媒體進駐,但因為香港與中國大陸接近,不少傳媒機構還是傾向駐紮香港。故此,MAMA 在香港舉行的話,可以直接接觸的國際媒體比澳門、新加坡更多。大量國際媒體、為數不少的韓流粉絲、充裕資金,三者合起來就是 MAMA 落戶香港的原因。

日流為何被韓流取代

換個角度來看,香港其實是南韓流行音樂面向世界的跳板,而南韓媒體、流行音樂界的國際視野,實在也值得借鑑。近年,香港、台灣的歌手舉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其實只是走訪華語地區,以及美加華人較多的城鎮。相比之下,南韓歌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走訪的,全部都不是韓語流通的區域(因為他們明顯不能進入北韓),而南韓音樂的聽眾,絕大部分不諳韓語。再者,他們走訪的區域大多是各國的一線城市,例如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而不是港台歌手走訪的二線城市、華人聚居地。因此,在演唱會的層面,南韓的娛樂公司是刻意選擇能接觸更多觀眾的地方,盡力擴大南韓音樂的影響力,而不是單純為了在最短時間賺最多的錢。若只是希望賺取最大利潤,中國大陸的市場自然是最便利的選擇。

順帶一提,不少評論曾指日本流行文化在八九十年代極具影響力,滲透亞洲各國,但近年被「韓流」取代。若比較日本和南韓流行文化崛起的軌跡,南韓經理人公司和傳媒機構的國際視野實在應記一功。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傳媒尚且樂於將歌曲、電視節目(包括音樂節目、紅白歌唱大賽、電視劇集、綜藝節目等)銷售至海外,當中尤以港台為主要客戶。可惜,在互聯網興起後,日本的公司極為著重版權,不願意把內容放至網上與海外居民共享。最極端的例子,自然是傑尼斯事務所對偶像肖像權的嚴格管制,他們不願意旗下藝人的相片出現在劇集、電影網站。雖然坊間仍有不少日劇、日影的觀眾,網上也有數之不盡的字幕組冒法律風險翻譯最新作品,但這些渠道的國際影響力就遠遠不及傳統媒體。以紅白大賽為例,1980年代尚於亞洲地區轉播,是為風尚,但紅白現時的影響力、受眾都遠遠不及 MAMA 了。

相比之下,南韓的 SM、YG 等娛樂文化公司,都非常積極使用 YouTube 頻道及經營社交媒體,因為那是21世紀最低成本高效益的傳播方式。PSY 的《江南STYLE》點擊次數逾二十六億,是 YouTube 上點擊次數最高的片段,幾乎沒有人沒看過。然而,過去五年又有哪個日本 MV 能如此廣泛流傳?日本公司對版權的執著,令近年日本流行文化在網絡上傳播的程度落後於南韓流行文化。近日 PPAP 的興起,自然令關心日本的朋友興奮起來,但熱潮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另外,日本的電視台仍只沿用七八十年代銷售電視節目至海外的一套方式,完全沒有像南韓的MNET 一樣,嘗試製作一個面向世界的節目,也沒有花力氣包裝 J-POP 成可以面向世界的產品。再者,日本的經理人公司也只沿用七八十年代培訓偶像的方式,要他們每年生產一兩張大碟,每兩三個月製作一首派台歌,而每首歌有一套固定的「打歌服」和舞步。而且,日本經理人公司對偶像形象的管制甚為傳統,例如組合必須穿一式一樣的衣服。這些公式,實在已經無法滿足新、舊觀眾對娛樂的要求。

南韓偶像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們每一次出場都帶來驚喜。日本的團體基本上是每一首歌有一套相應的服裝和舞步,只有特別場合(例如紅白、演唱會)才會在原有一套上加以改造。
G-Dragon 今年被褔布斯選為亞洲3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演藝人士,除了因為他的舞台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更大程度是因為他每一次出現(不管是台上或台下)都有嶄新形象。沒有人能預計他明天的頭髮是什麼顏色、長度,也沒有人知道下一次 Big Bang 唱《Fantastic Baby》時有什麼新玩意(儘管已唱了幾百次)。PSY 的《江南STYLE》也是同一玩法,他的騎馬舞步自然是一個重點,但他每次出場的形象、整體舞台設計都經精心設計,並非簡單地重複一樣的舞步、形象。相比之下,日本的殿堂級歌手很多時仍沿用七八十年代的一套,近藤真彥、東山紀之一類前輩至今依然不斷重複三十年前的表演。

「香港精神」的短視

創意,加上積極擴張版圖的意志力,正是南韓流行文化席捲全球的基石。只要細心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香港在韓流的角色,並不只是一個消費者,而是韓流與全世界接軌的跳板。而跳板這個角色,也許已是香港的唯一剩餘價值。

諷刺的是,最懂善用香港的地利、連接其他地區,繼而輸出軟實力的,似乎是南韓。這幾年MAMA 的成功,足證香港完全有足夠配套舉辦世界級流行文化盛事。常言道香港流行文化沒落,歸根究柢只是因為香港的公司在過去十多年間,沒懂得利用自己的跳板角色,只懂北望神州。到了今天,香港即使霎時間想使用「跳板」,也不知道能找誰來表演了。在最短時間賺取最大利潤,無疑是「香港精神」,而十三億人的市場,也確實很大,但南韓透過香港接觸的市場,有七十億人,哪個較大較可永續發展,就見仁見智了。

(杜阮藍,自由撰稿人)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反觀台灣流行音樂⋯還在爛泥裡打滾,剩那些上一代的歌手還在撐

  2. 南韓流行音樂產業不只看中國市場,也早已開始深耕東協與中南美。在Youtube看reaction影片,聽kpop的網友有說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印尼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等,我甚至看過阿富汗的,更別說大量英語影片。

  3. 其實像日本般,不完全對外開放,似乎更能保留民族特色,亦有助社會穩定

  4. 火的是快,但還是掩蓋不了所謂的棒子pop是最沒底蘊和內涵的垃圾音樂。遲早也是要末落。

  5. 日本對於日流實在太固步自封了,我明白他們對於版權保護的執著,亦知道他們本土市場的收入其實已經很足夠,但是文化創意產業是不進則退的,韓國憑著影視音樂產業帶動其他產業來跟世界競爭,輸出自己的文化賺外匯提升國際形象,其實很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6. 這就要看看重的市場是中國的13億還是世界的70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