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查映岚:回应守门人──书店就是表态的场所

“书店难道是市民表态的场所吗?”作者如此反问倒是一矢中的,没错,书店就是市民表态的场所,而且不仅是政治表态。
书店书架上关于政治的书籍。
查映岚:。摄:卢翊铭/端传媒

日前在《端传媒》读到一篇题为《从Page One结业,看香港人为何“养不起”书店》的评论,作者署名“守门人”,有几点想回应。

文章怪在有些论点很好,点出了讨论书店/书业的本地评论人一些观察盲点,例如是讨论诚品时极少论及集团在内地以文化作为房地产行销,“点楼成金”并从中分一杯羹的经营模式。

但另一方面通篇都很情绪化。作者简介是“书店前店员”,很明显之前是在大书店工作,每一句都在为大书店说话。这样的观点比较少见,本来也没问题,但是看毕感觉未免太偏颇了。

作者算出一条数,论证书店打折随时“卖一本蚀一本”:出版社收书价 50%,发行收10至20%,书店收10至20%,而大书店卖书有时会做到85折。即假设书价是100元,书店实收只有10至20元,但有时折扣却高达15元;如果打八五折的话,每本书“最多”只有5元进帐,甚至可能蚀住卖,连入货价都赚不回来。可是,以香港的最大书业集团“联合出版”为例,旗下有联合出版、中和出版、中华商务联合印刷、联合书刊物流、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多个分支。换句话说,是由出版、印刷到发行销售所有环节都包揽在集团内,因此将这条数拆开来计,以论证“书店”一环的经营困难不是伪命题吗?

政治干预子虚乌有?

此外,作者提及书店退书往往是为解决仓存压力的必要之举,但大众却对“退书”有负面想像:“大书店退书越多,就等于‘打压’力度越大,‘打压’越大,引来的‘读者’越多”,他批评这种情绪主导的消费模式。根据作者的说法,书店入书是“因应当区居民与购书习惯来决定”,因此读者们将“他们对政府、政权的不信任投射到书店”并不公允。确实,退书或不进货,跟政治打压之间不能划上等号,但综观整篇文章,作者一味为大书店抱不平,甚至不惜暗示书业中的政治干预是子虚乌有,只是传媒与“黄丝”大众合力营造的稻草人,这就显然与事实不符。

印象中近年较受注目的退书事件,是去年初上书局遭联合出版集团大批退书。总编辑邝颖萱受访时提过,以往的惯常做法是7月(书展月)推出的新书,一般可在书店发售一年才被退回,但那次的情况是在2014年底开始就被大规模退书,并不寻常。作者或联合出版集团或许会说,这完全是基于商业考虑、市场需求而下的决定,上书局出版的书籍被提早退回,只因那些书目全部滞销,所谓的“黄伞书”不进货也是同样道理。但当时《明报》记者曾在油麻地中华书局查询该类书籍,店员称:“始终都系中资公司,立场唔同,好难会入呢类型(撑占中)嘅书。”(始终也是中资公司,立场不同,很难会购入这类别(撑占中)的书)书店卖或不卖某些书,当中有没有政治考虑,答案显而易见。

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香港民族论》。10月我替《立场新闻》主持一场关于香港独立书店的对谈,序言书室的李达宁就特别提到这个例子。《香港民族论》被梁振英点名后销量大增,一般来说,一本书一年的销量达三位数字,在序言已经算是畅销书,而《香港民族论》竟然是一两个月之内卖出数百本,李达宁都说笑谓要“多谢三中商”(三联、中华、商务)。这样一本畅销书,三中商居然不入货,这算是哪门子的商业决定?难道三中商放在当眼位置大力推广的反占中系列如《“占中”透视》、《香港“占中”揭秘》、《占中运动实录》等比《香港民族论》畅销吗?

每一个消费决定都是表态

还有一点很重要:作者认为读者们“情绪主导消费”,因为不存在的打压而支持小出版社、小书店,却不重视大书店及其店员,往往“只看不买”,因此养不起书店,造成 Page One 结业。我个人曾是九龙塘和尖沙嘴 Page One 的忠实顾客,但近年已少去,无意评论 Page One 结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大书店卖的是方便,因此舖要够大,覆盖面要够广,地点也一定要旺。小书店卖的却是人情味和信念,当中的生意很倚赖情感消费以及顾客的忠诚度,这本来就是营运模式的差异,而读者不认为要特地“支持”财团或连锁店根本是理所当然。

“书店难道是市民表态的场所吗?”作者如此反问倒是一矢中的,没错,书店就是市民表态的场所,而且不仅是政治表态。应该再退后一步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每一个消费决定都是表态,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奢侈品,无论是光顾小店、商场抑或购物网,我们手中的钱就是力量,我们想要怎样的社会,就应该尽可能根据那个逻辑消费。如果我希望社会可以多几间序言、Aco、Kubrick,那我便多点上去买书啊,三中商甚至诚品结业还是怎样又与我何干呢?(Page One 是另一个故事,不过在此不赘)如果有人觉得很喜欢诚品,一样可以去支持,不过都想提一提,2014年诚品也做过一个商业决定,就是在进军大陆前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将藏独及批评中共的书籍下架,嗯。

香港的阅读人口与平均阅读量偏低是事实,这关乎教育、社会风气、工时等问题,加上极昂贵的租金,这些都是书店经营艰难的原因,却也是书业中每一环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如果大书店开始发现自己比小书店更难生存的时候,那会不会是大书店的卖点已经过时,无论是地点还是书种上的便利,都已经被网络书店超越?

(查映岚,当代艺术评论人,《字花》及《微批》编辑)

编按:原载于作者 facebook,经作者编修后授权转载。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