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香港中学校长的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先生,日前(11月17日)于报章《Am730》撰文,以英国脱欧公投为例,提出市民应该要关心政治及公共事务;同时,曾先生在另一场合发言时提到反对取消通识教育科。本会向来支持以通识教育科提高香港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及素养,以为他们成为未来的良好公民做好准备。因此,我们喜见有本港政界及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认同市民政治及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并对通识科的地位给予肯定。
不过,上述文章同时显示了曾先生对通识科目标及实际运作有错误理解。我们作为通识业界组织的民选代表,必须在此公开回应,让公众对此科有更准确的理解,并维护一众正为学生学习努力的前线同工的专业形象。
通识科不重事实?
曾先生的文章提到“通识科在著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考能力这个目标下,片面强调思考、批判,忽略了全面、准确地掌握事实的重要性”,又指“教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多作思考分析,所以成绩评核就不著重事实的记忆”。不过,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加强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后来被政府改为“明辨性思考”),只是通识科课程目标的一部分。
事实上,根据官方的《课程及评估指引》,通识科的其中一个宗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人文世界和物质环境的理解”(第4页)。该文件同时也指出,此科的公开考试期望考生能“从当代的议题中辨识一些概念和∕或应用某些概念来分析当代的议题,并能恰当地引用例子/提出证据来支持其论据”、“有效地利用数据来作描述、解释和推论”、“基于有力理据而作出判断”(第103页)。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通识科要求学生展现其独立、批判思考能力时,都要对事实有基本而准确的认知,并以此作推论。
而在现实的教学与考评中,业界也会要求学生能在论述时,适当运用现实的相关事例,以加强论点的说服力。例如,提醒学生在论说其观点时,要运用恰当事例、不要提出有违事实的说法等,相信是一众前线同工经常做的事。而在考评局为2015年文凭试举办的简报会中,相关的试卷主任在解说卷二第一题(b)部分(有关本港新闻自由及政府管治)的示例时,便指出该答案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数次提出了合理的论点,但却没有清楚地以相关事例强化论点。
通识科令学生拒绝不同意见?
除此之外,曾先生也提到通识科鼓励了学生“以‘独立思考’为名,拒绝听取跟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我们不清楚曾先生有什么事实根据来对一众香港学生作出这种批评,也不清楚他以什么基础来判断这情况(如有的话)与通识科的关系。相反,在课程要求及评核准则的影响下,要求学生作出判断时要多思考不同意见(即所谓的“正反立论”),反而是业界的共识。
回到《课程及评估指引》,通识科的另一个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多元社会中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并学习处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第4页);公开考试也要求考生能“持开放和容忍的态度看不同的观点,特别是非主流而有理据支持的观点”(第103页)。
事实上,在公开考试中,考生回答需要论证其立场的题目时,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要作“正反立论”,不单是阐述支持自己立场的论点,同时也要为立场相反者解说其主要观点。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考生作该部分的分数会被“封顶”,拿不到最高层级的分数。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解说反方论点时,不能以一两句轻轻带过,而需要较详细的阐述,才能得到较高的评分。考评局为2016年文凭试举办的简报会中,卷二第三题(b)部分(有关电子社交媒体及本港青少年的社会政治参与)的其中一个示例,就被负责的试卷主任指出犯上阐述不足的问题。
正是要提高讨论质素,才需要通识科
曾先生在文中也以国民教育、高铁、人大释法等多个香港近年的社会争议,指出“不断听到立场不同的人提高嗓门互相叫骂”,但同时质疑这些“公开的争论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问题的了解”。事实上,我们及一众通识科同工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都看过不同论者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分析及对不同观点的回应,因此我们对香港是否只有“立场不同的人提高嗓门互相叫骂”有所保留。
不过,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社会议题的讨论质素,总会是一件好事。正如我们在文章开首所述,我们十分支持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及素养。而以探究不同社会议题为重心的通识科,正是以此为重任,透过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不同议题及相关的评核工具,加强学生对社会议题的认知及理解,也培养尊重证据、多思考不同意见等公民素养。
当然,要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教学法、教材等等都要有一定的质素。例如,在掌握事实的重要性下,教师预备教材时,要细心阅读不同文章、数据等资料,并按学生的能力加以剪裁,让学生能对议题有所认知。而适当的教学法,让学生能更有空间及有系统地表达其意见,也是训练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一步。
因此,我们期望有关当局能增加通识科业界以至整体教育界的资源,以让通识科同工在不断转变的社会议题中,都能适时为学生准备优质教材,并能有更大空间对教学法多加钻研。
通识科不单是香港公共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更是培养良好公民的重要一步,我们当然欢迎社会各界为此科多加意见。不过,我们期望社会各方都能基于通识科的实际目标及运作来作评论,否则就如曾先生所言,“不重事实的‘批判’,必然走向反智;未经穷根究底的‘独立思考’,不可能得出真知灼见,其实只能人云亦云”。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