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通識現場:通識科不重事實?批評前請先全面準確掌握事實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曾公開反對取消通識科,但日前在報章撰文時卻批評通識科「忽略了全面、準確地掌握事實的重要性」……

曾任香港中學校長的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先生,日前(11月17日)於報章《Am730》撰文,以英國脫歐公投為例,提出市民應該要關心政治及公共事務;同時,曾先生在另一場合發言時提到反對取消通識教育科。本會向來支持以通識教育科提高香港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及素養,以為他們成為未來的良好公民做好準備。因此,我們喜見有本港政界及教育界的重量級人物認同市民政治及公共參與的重要性,並對通識科的地位給予肯定。

不過,上述文章同時顯示了曾先生對通識科目標及實際運作有錯誤理解。我們作為通識業界組織的民選代表,必須在此公開回應,讓公眾對此科有更準確的理解,並維護一眾正為學生學習努力的前線同工的專業形象。

通識科不重事實?

曾先生的文章提到「通識科在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考能力這個目標下,片面強調思考、批判,忽略了全面、準確地掌握事實的重要性」,又指「教學目的是要鼓勵學生多作思考分析,所以成績評核就不著重事實的記憶」。不過,培養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者、加強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後來被政府改為「明辨性思考」),只是通識科課程目標的一部分。

事實上,根據官方的《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科的其中一個宗旨是幫助學生「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第4頁)。該文件同時也指出,此科的公開考試期望考生能「從當代的議題中辨識一些概念和∕或應用某些概念來分析當代的議題,並能恰當地引用例子/提出證據來支持其論據」、「有效地利用數據來作描述、解釋和推論」、「基於有力理據而作出判斷」(第103頁)。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通識科要求學生展現其獨立、批判思考能力時,都要對事實有基本而準確的認知,並以此作推論。

而在現實的教學與考評中,業界也會要求學生能在論述時,適當運用現實的相關事例,以加強論點的說服力。例如,提醒學生在論說其觀點時,要運用恰當事例、不要提出有違事實的說法等,相信是一眾前線同工經常做的事。而在考評局為2015年文憑試舉辦的簡報會中,相關的試卷主任在解說卷二第一題(b)部分(有關本港新聞自由及政府管治)的示例時,便指出該答案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數次提出了合理的論點,但卻沒有清楚地以相關事例強化論點。

通識科令學生拒絕不同意見?

除此之外,曾先生也提到通識科鼓勵了學生「以『獨立思考』為名,拒絕聽取跟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我們不清楚曾先生有什麼事實根據來對一眾香港學生作出這種批評,也不清楚他以什麼基礎來判斷這情況(如有的話)與通識科的關係。相反,在課程要求及評核準則的影響下,要求學生作出判斷時要多思考不同意見(即所謂的「正反立論」),反而是業界的共識。

回到《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科的另一個宗旨是幫助學生「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第4頁);公開考試也要求考生能「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非主流而有理據支持的觀點」(第103頁)。

事實上,在公開考試中,考生回答需要論證其立場的題目時,絕大部分情況下都要作「正反立論」,不單是闡述支持自己立場的論點,同時也要為立場相反者解說其主要觀點。做不到這一點的話,考生作該部分的分數會被「封頂」,拿不到最高層級的分數。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解說反方論點時,不能以一兩句輕輕帶過,而需要較詳細的闡述,才能得到較高的評分。考評局為2016年文憑試舉辦的簡報會中,卷二第三題(b)部分(有關電子社交媒體及本港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的其中一個示例,就被負責的試卷主任指出犯上闡述不足的問題。

正是要提高討論質素,才需要通識科

曾先生在文中也以國民教育、高鐵、人大釋法等多個香港近年的社會爭議,指出「不斷聽到立場不同的人提高嗓門互相叫罵」,但同時質疑這些「公開的爭論可以幫助人們加深對問題的了解」。事實上,我們及一眾通識科同工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都看過不同論者對這些議題的深入分析及對不同觀點的回應,因此我們對香港是否只有「立場不同的人提高嗓門互相叫罵」有所保留。

不過,進一步提高公眾對社會議題的討論質素,總會是一件好事。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首所述,我們十分支持加強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及素養。而以探究不同社會議題為重心的通識科,正是以此為重任,透過教師帶領學生探究不同議題及相關的評核工具,加強學生對社會議題的認知及理解,也培養尊重證據、多思考不同意見等公民素養。

當然,要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教學法、教材等等都要有一定的質素。例如,在掌握事實的重要性下,教師預備教材時,要細心閱讀不同文章、數據等資料,並按學生的能力加以剪裁,讓學生能對議題有所認知。而適當的教學法,讓學生能更有空間及有系統地表達其意見,也是訓練學生公民素養的重要一步。

因此,我們期望有關當局能增加通識科業界以至整體教育界的資源,以讓通識科同工在不斷轉變的社會議題中,都能適時為學生準備優質教材,並能有更大空間對教學法多加鑽研。

通識科不單是香港公共教育體制的一部分,更是培養良好公民的重要一步,我們當然歡迎社會各界為此科多加意見。不過,我們期望社會各方都能基於通識科的實際目標及運作來作評論,否則就如曾先生所言,「不重事實的『批判』,必然走向反智;未經窮根究底的『獨立思考』,不可能得出真知灼見,其實只能人云亦云」。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