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此文为戴耀廷副教授于“9.28雨伞运动两周年纪念集会”的发言稿,经作者授权刊载。
转眼间,“雨伞”启动已是两周年。由2014年9月28日开始的占领,历时79天,不少人都问经历过了两年,能否评估“雨伞”是成或败?或问“雨伞”的影响是否已消退了?
明白非暴力抗争或民主转型政治运动的人,都知道运动要成功,需时通常起码是十多二十年。香港真正有大规模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行动去争取民主,始于2014年9月28日的“雨伞运动”,至今只是两年,要评定得失,实在言之尚早。我相信到了“雨伞”十周年,“雨伞”在香港民主发展的作用,才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估。但即使只是经过两年,因香港政情转变极快,两周年与一周年之时的感受,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不过,无论如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雨伞”的作用仍不断在香港社会内发酵,更大的影响可能还未见到。
回想“雨伞”一周年之时,当时刚否决了政改“袋住先”方案,区议会选举将临,离立法会选举还远,民主的前路仍是不明。那时候,气氛仍是非常灰暗的。这种低沉的情绪其实一直延续至2016年9月4日立法会选举那天。但在选举日当天,选民踊跃投票,投票率创下了回归以来的历史新高,有选民更要排队至凌晨才能投票。
本来大家以为今次选举,因非建制派碎片化,甚至可能连关键的三分之一议席也保不住,但最后虽然有一些民主派老将落选,惹来感伤,但亦见到不少年轻人成功接棒,带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及新的气象。在选举结束后的数天,新人们已能力逼政府左支右拙地回应横洲事件,暴露了管治不济的丑态。香港的民主之路,虽然仍是前路漫漫,但我们终等到一点的曙光出现,重燃希望,为大家能坚持下去,打下了一支强心针。
从最近的发展,我们已看到两年来“雨伞”的影响,实是无远弗届。在今届当选的新人,不少都或多或少受“雨伞”的影响,甚至曾积极参与占领行动。由“雨伞”的占领开始,不少过去都不太关注政治的公民,都开始积极投入香港民主发展的行动,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停过。过去两年,我相信香港公民社会的政治活跃程度,是难以想像的,也必是受“雨伞”启发而爆发,及受它持续的影响而得以推动下去。
在今次立法会选举中出现了大规模的策略投票,我相信也是由“雨伞”触发出来的。“雨伞”是不少人的政治启蒙,故才有今年的破纪录投票率。但也因“雨伞”之后,非建制派碎片化,令大家非常担忧今次的选情,在严峻的政治情况下,这些刚觉醒的公民,政治的成熟度急速增加起来,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就是参与策略投票,希望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最后因他们的努力,虽然议席并没有很大增长,但至少守住了局面,更有一些进帐,为香港民主自主的未来,孕育出新的盼望。到了下一届选举,策略投票应会更大规模、更有组织,有望抢夺立法会一半议席,打破现在的政治困局。
未来三方面挑战
当然民主自主的前路仍会是难阻重重,我们有三方面的挑战:
一、香港民主自主的运动,面对北京政府强硬的立场,需要有新的纲领,去带领大家在此路不通下另辟新径。但要凝聚共识,会是非常困难,也必会经历阵痛。怎样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透过商讨,把碎片化了的政治力量重新结连起来,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二、也因为香港自主运动需要经过一个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过程,以前的组织模式必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除了要在运动纲领寻求突破,也要在运动的组织模式,跳出以前的框框,建立起新的组织模式,既能连结各方,但又让各自的多元性能保持。
三、“雨伞”的特点就是公民直接参与,及公民间以对等的网络而非层级的方式联系起来,因此在建构共识的过程,及建立新的组织模式,也必须让公民能直接参与及对应,并充分利用这网络的特性。
虽然,继续向前走是绝不容易,但我相信,有著“雨伞”为我们打开了的缺口,只要大家能坚持下去,并能抱持开放及包容的心,共同努力,到了“雨伞”十周年之时,甚至是更早,我们绝对不用伤春悲秋,而是可以在这里一起庆祝香港民主自主的一天终于来到了。
(戴耀廷,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发起人之一)
我們自己能不能別鴕鳥心態,大陸已經成為當今之世第二大經濟實體,這些年唱衰大陸的還少嗎?1億多人全球旅遊,如果如媒體渲染的那樣不堪,這1億多人為什麼最後都回大陸接受虐待?非常無語了
阿q精神,香港人應該反思自己,過去是搭上大陸開放的順風車,現在大陸已經在飛機上了,我們還在空談政治,台灣就是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