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不顺,香港对台的政治大门,就必定也要关起来了吗?香港回归后专责港台事务的特首顾问叶国华曾指出,港台关系“要先看两岸关系的大局”。而框限香港回归后港台关系的《钱七条》阐明,港台关系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凡属涉及国家主权和两岸关系的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处理,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处理。亦有说,两岸政经关系既然已可以直接沟通了,香港故有的中介以及试点地位,早就失去意义。
这些说法对吗?回顾三个例子,便可知道答案。
即使习近平上台后与国民党之间关系良好,2015年初新北市市长朱立伦获选为国民党主席时,也要先到香港高声表达“会延续九二共识”,北京才肯信任朱并马上回应,预告朱即将访问大陆,然后朱4月底才起行赴大陆访问。
至去年底,民进党几已铁定将在今年初的总统暨立委选举中大胜,全面夺得政权时,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副主任梁文杰到港出席12月17日举办的“香江论坛”。他在论坛上首次清楚说明,蔡英文所提的维持现状,就是该党1999年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也即是指在没有必要状况之下,民进党不会追求改变台湾国际地位或宣布独立。梁并明言台湾内部面对多项政经问题,像经济转型、12年国教争议、健保亏损、年金的财政来源、能源短缺等,民进党内没有任何人想两岸关系陷入紧张情势。梁文杰特别选在香港的论坛说这两段话,摆明是要让也在场的中联办台湾事务部官员,向北京呈上报告。
还有更重要的,这“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落实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操作过程,也是从香港开始的。2012年底,时任文化部长龙应台首次以“台湾当局文化部长”这正式部长级官方身份访港,并曾与时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和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偶遇。之后一年约起码达四位“台湾当局”的部长级官员以官衔访港,然后2014年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澳门会面,同样互称官衔,奠定了两岸官员互称官衔、“互相承认治权”的基础。再到去年11月习近平与马英九两岸领导人对等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划出“一国两区”愿景、九二共识的红线。
在北京中央眼中,香港和台湾之间或只属于边陲地区的关系,但在两岸关系上,从上述三个例子可见,香港即使至今回归快20年了,仍然具有建设性的功能。
“冷和平”政策波及港台关系
经常搭起这两岸三地沟通平台角色的“香江论坛”,今年8月25日举办题为《两岸僵局如何化解》的论坛,原本邀请国民党前发言人杨伟中、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咨询委员范世平、民进党不分区立委郭正亮、前台联党主席苏进强担任嘉宾,月初已敲定,岂知负责人江素惠在论坛举办前两天,才接到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通知来自北京的意思,四位演讲嘉宾中,杨、范和郭三人都不获发港签入境。
江素惠随即施展浑身的人脉力量,一天之内马上找来另外三位台湾熟悉两岸关系人士补上,使论坛得以顺利在同日同地就同样的题目召开,气氛依然热络。问题却是,事件清晰反映,大陆在520蔡英文政府上台后落实的所谓“冷和平”政策,已烧到港台关系。
蔡英文发表520总统就职演说后,提出《中华民国宪法》以及《两岸关系人民条例》,暗示承认“一国两区”的现状。大陆涉台智库龙头、属于国安系统的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周志怀,在一小时后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回应指演说内容有弹性的一面,为两岸破冰创造条件,态度正面。然而,国台办却拖延至四小时后,从杯子的另一个面,提出了个硬调子,指演词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北京中央在蔡英文2015年5月底访问华府时,驻美大使崔天凯已清晰警告,两岸关系的重点,在于“两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即是,要蔡清晰说明所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一国关系而非两国关系。蔡英文在就职演词虽然作出多方暗示,可是北京最终还是以国台办的硬调子为准,称两岸进入“冷和平”关系。然而这个“冷”,却是极为“冷”的,而且越益加冷。除了经济上所有货运贸易、客运磋商停顿,旅客人数迅速递减外,中方亦逐步走向“穷台”(知名战略学者林中斌译为 impoverish Taiwan)的斗争目标,一切沟通停顿,对陆委会的传真或其他管道提供的讯息,都采取“只读不回”的政策。
由此可见,北京现阶段对台的政策,是要在蔡英文短期内不可能改善台湾经济的情况下,采取完全不沟通的方针,施以越来越硬的压力。杨伟中虽然是国民党前发言人,惟他刚获委任为负责清算国民党党产的“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委员”;在两岸政策上一向温和务实的郭正亮,经常会与对岸智囊及学者沟通,但他刚刚递补成为民进党不分区立委;而范世平的陆委会咨询委员身份,虽然是国民党时期已获委任的,但也跟杨郭二人一样,统统无法获发港签入境。
这三人的共同特质是,与蔡英文政权沾上了边。管你持什么立场,在现阶段中共的眼中以及统战争策略下,就是光谱对立面的最大敌人,须予以孤立。
不过,两岸不可能完全停止沟通,如此下去,随时会涉及双方的误判、蔡英文更受深绿阵营的制肘,甚至引来两个地区民粹间更严重的冲突。
香港的特殊角色
两岸关系局面紧张之际,香港的特殊角色,其实本来就应更获重视。回顾回归之初,在叶国华与时任台湾驻港代表郑安国积极沟通下,两地关系畅顺。惟郑安国1998年底在香港电台的《香港家书》节目呼应当时台湾的总统李登辉,大谈“两国论”,惹怒北京。不过,台北于1999年初让郑调回台北并晋升为陆委会副主委时,叶国华也非常配合的说:两岸关系,依然和谐。
郑安国返台,台北方面宣布由张良任代替到港。然而,受到北京不信任李登辉以及2000年接任的总统陈水扁影响,实际身份为陆委会香港事务局局长的驻港代表、中华旅行社总经理张良任,一直未能到港上任。直至等到国民党方面敦请专人送信到香港,给可直通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已故政协常委黄克立,并晓以港台关系的重要性,江泽民才出面了解情况,终让在台北空等14个月的张良任,到2001年上旬才抵港履任。
同一时间,除了张良任,当时的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也等了11个月,至2002年底才获发签证抵港任职。路平的特色是自我定位清晰,只搞文化。虽然她曾在2000年替陈水扁站台,但身段非常软柔,到港后广结朋友,从台湾在港人士到香港本地人士,甚至中联办干部,她都著力加强联系。正是透过这些绵密的人际关系,路平除了透过募款在港开创了每年十月举行的“台湾月”外,更得到中联办台湾事务部及保安部两个互不相关的单位协助,在2004年9月以中华民国出版人协会顾问身份访问北京,成为至今唯一争取得访京机会的台湾驻港时任官员。
陈水扁自2002年底改弦易辙,高举一边一国大旗,让港台关系出现更大波动。但当时港台之间的接触,很多时候反而是陈水扁政府阻挠,北京却处理得极具弹性。除了上述路平在港任职期间,获得不只一次前往大陆访问的机会,民进党新潮流系成员也多次低调抵港,与时任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邢魁山解决了一些事务。像今年3月刚被新潮流除名的民进党元老洪奇昌,担任海基会董事长时便与早在北京认识的邢魁山会面,并达成了2003年大陆台商农历年包机安排。
港台民间关系,从文化到经贸交流,都一直甚深。前特首曾荫权的智库“智经研究中心”,2009年5月抛出了《因应两岸关系缓和促进港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研究报告,之后并获得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唐怡源宣布香港作为“中资赴台先试先行”的地位。这项计划在台湾民情对陆资极为敏感的氛围下,虽然铩羽,但同年4月初,时任桃园市市长朱立伦抵港与曾荫权会面,而在台湾访问的民政事务局长曾德成,则与台北市文化局长李永萍低调会面,再“偶遇”台北市长郝龙斌。之后港台之间的市政交流全面跃起。
两岸紧绷关系的突破口
从上述事件及时序观察,不论两岸关系好坏,港台关系作为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都能扮演特别的作用,尤其是两岸关系不佳时,香港更应可发挥特殊的中介角色,而其中丰厚的人脉关系,随时可以成为两岸紧绷关系的突破口。
如今北京中央对台决策的机制或许与以往不同,习近平以接近15年治理福建、接近台湾的经验,亲掌对台定调,加上香港政治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港台积极于公民社会运动、不满中共的人士加强了往来,都成为习会怎样定位香港在两岸关系中地位的悬念。
继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卢健英任满三年返台,本身为陆委会香港事务局的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主任严重光也即将三年任满了。台北方面已委任光华的新主任胡晴舫,港府是否又要延误胡的入境签证,悬著这个光华的主任席位?严重光会续任下去,还是会调返台北,然后港府又悬空这驻港代表一职?
据指,港台两地在2010年各自成立的白手套“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和“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部分低层会议已受到北京对台“冷处理”的政策所影响,但这平台或许能在两岸关系冰冻时期扮演一定建设性的角色。尤其是协进会董事长李大壮,以及策进会7月中才委任为董事长的路平,各自人脉关系都非常广泛。
人脉关系在政治中何其重要,尤其是回顾过上述事件,香港在两岸关系中,更应善加利用已有的丰厚人脉关系,扮演两岸的中介角色,千万不要跟随总体政策,随手便关上大门,断绝这道重要的沟通门槛。
(陈竞新,港台两地资深媒体人,现任树仁大学新传网执行总监)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