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競新:港台政治大門不宜隨手掩上

楊偉中等台灣政治人物不獲發香港簽證一事,清晰反映大陸在蔡英文政府上台後落實的所謂「冷和平」政策,已燒到港台關係。
陳競新:兩岸關係局面緊張之際,香港的特殊角色,其實本來就應更獲重視。

兩岸關係不順,香港對台的政治大門,就必定也要關起來了嗎?香港回歸後專責港台事務的特首顧問葉國華曾指出,港台關係「要先看兩岸關係的大局」。而框限香港回歸後港台關係的《錢七條》闡明,港台關係是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九七後香港涉台問題,凡屬涉及國家主權和兩岸關係的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處理,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處理。亦有說,兩岸政經關係既然已可以直接溝通了,香港故有的中介以及試點地位,早就失去意義。

這些說法對嗎?回顧三個例子,便可知道答案。

即使習近平上台後與國民黨之間關係良好,2015年初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獲選為國民黨主席時,也要先到香港高聲表達「會延續九二共識」,北京才肯信任朱並馬上回應,預告朱即將訪問大陸,然後朱4月底才起行赴大陸訪問。

至去年底,民進黨幾已鐵定將在今年初的總統暨立委選舉中大勝,全面奪得政權時,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梁文傑到港出席12月17日舉辦的「香江論壇」。他在論壇上首次清楚說明,蔡英文所提的維持現狀,就是該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也即是指在沒有必要狀況之下,民進黨不會追求改變台灣國際地位或宣布獨立。梁並明言台灣內部面對多項政經問題,像經濟轉型、12年國教爭議、健保虧損、年金的財政來源、能源短缺等,民進黨內沒有任何人想兩岸關係陷入緊張情勢。梁文傑特別選在香港的論壇說這兩段話,擺明是要讓也在場的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官員,向北京呈上報告。

還有更重要的,這「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落實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操作過程,也是從香港開始的。2012年底,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首次以「台灣當局文化部長」這正式部長級官方身份訪港,並曾與時任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偶遇。之後一年約起碼達四位「台灣當局」的部長級官員以官銜訪港,然後2014年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和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澳門會面,同樣互稱官銜,奠定了兩岸官員互稱官銜、「互相承認治權」的基礎。再到去年11月習近平與馬英九兩岸領導人對等在新加坡舉行「習馬會」,劃出「一國兩區」願景、九二共識的紅線。

在北京中央眼中,香港和台灣之間或只屬於邊陲地區的關係,但在兩岸關係上,從上述三個例子可見,香港即使至今回歸快20年了,仍然具有建設性的功能。

「冷和平」政策波及港台關係

經常搭起這兩岸三地溝通平台角色的「香江論壇」,今年8月25日舉辦題為《兩岸僵局如何化解》的論壇,原本邀請國民黨前發言人楊偉中、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范世平、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郭正亮、前台聯黨主席蘇進強擔任嘉賓,月初已敲定,豈知負責人江素惠在論壇舉辦前兩天,才接到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通知來自北京的意思,四位演講嘉賓中,楊、范和郭三人都不獲發港簽入境。

江素惠隨即施展渾身的人脈力量,一天之內馬上找來另外三位台灣熟悉兩岸關係人士補上,使論壇得以順利在同日同地就同樣的題目召開,氣氛依然熱絡。問題卻是,事件清晰反映,大陸在520蔡英文政府上台後落實的所謂「冷和平」政策,已燒到港台關係。

蔡英文發表520總統就職演說後,提出《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兩岸關係人民條例》,暗示承認「一國兩區」的現狀。大陸涉台智庫龍頭、屬於國安系統的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在一小時後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回應指演說內容有彈性的一面,為兩岸破冰創造條件,態度正面。然而,國台辦卻拖延至四小時後,從杯子的另一個面,提出了個硬調子,指演詞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北京中央在蔡英文2015年5月底訪問華府時,駐美大使崔天凱已清晰警告,兩岸關係的重點,在於「兩岸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即是,要蔡清晰說明所謂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是一國關係而非兩國關係。蔡英文在就職演詞雖然作出多方暗示,可是北京最終還是以國台辦的硬調子為準,稱兩岸進入「冷和平」關係。然而這個「冷」,卻是極為「冷」的,而且越益加冷。除了經濟上所有貨運貿易、客運磋商停頓,旅客人數迅速遞減外,中方亦逐步走向「窮台」(知名戰略學者林中斌譯為 impoverish Taiwan)的鬥爭目標,一切溝通停頓,對陸委會的傳真或其他管道提供的訊息,都採取「只讀不回」的政策。

由此可見,北京現階段對台的政策,是要在蔡英文短期內不可能改善台灣經濟的情況下,採取完全不溝通的方針,施以越來越硬的壓力。楊偉中雖然是國民黨前發言人,惟他剛獲委任為負責清算國民黨黨產的「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員」;在兩岸政策上一向溫和務實的郭正亮,經常會與對岸智囊及學者溝通,但他剛剛遞補成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而范世平的陸委會諮詢委員身份,雖然是國民黨時期已獲委任的,但也跟楊郭二人一樣,統統無法獲發港簽入境。

這三人的共同特質是,與蔡英文政權沾上了邊。管你持什麼立場,在現階段中共的眼中以及統戰爭策略下,就是光譜對立面的最大敵人,須予以孤立。

不過,兩岸不可能完全停止溝通,如此下去,隨時會涉及雙方的誤判、蔡英文更受深綠陣營的制肘,甚至引來兩個地區民粹間更嚴重的衝突。

香港的特殊角色

兩岸關係局面緊張之際,香港的特殊角色,其實本來就應更獲重視。回顧回歸之初,在葉國華與時任台灣駐港代表鄭安國積極溝通下,兩地關係暢順。惟鄭安國1998年底在香港電台的《香港家書》節目呼應當時台灣的總統李登輝,大談「兩國論」,惹怒北京。不過,台北於1999年初讓鄭調回台北並晉升為陸委會副主委時,葉國華也非常配合的說:兩岸關係,依然和諧。

鄭安國返台,台北方面宣布由張良任代替到港。然而,受到北京不信任李登輝以及2000年接任的總統陳水扁影響,實際身份為陸委會香港事務局局長的駐港代表、中華旅行社總經理張良任,一直未能到港上任。直至等到國民黨方面敦請專人送信到香港,給可直通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已故政協常委黃克立,並曉以港台關係的重要性,江澤民才出面了解情況,終讓在台北空等14個月的張良任,到2001年上旬才抵港履任。

同一時間,除了張良任,當時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也等了11個月,至2002年底才獲發簽證抵港任職。路平的特色是自我定位清晰,只搞文化。雖然她曾在2000年替陳水扁站台,但身段非常軟柔,到港後廣結朋友,從台灣在港人士到香港本地人士,甚至中聯辦幹部,她都著力加強聯繫。正是透過這些綿密的人際關係,路平除了透過募款在港開創了每年十月舉行的「台灣月」外,更得到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及保安部兩個互不相關的單位協助,在2004年9月以中華民國出版人協會顧問身份訪問北京,成為至今唯一爭取得訪京機會的台灣駐港時任官員。

陳水扁自2002年底改弦易轍,高舉一邊一國大旗,讓港台關係出現更大波動。但當時港台之間的接觸,很多時候反而是陳水扁政府阻撓,北京卻處理得極具彈性。除了上述路平在港任職期間,獲得不只一次前往大陸訪問的機會,民進黨新潮流系成員也多次低調抵港,與時任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邢魁山解決了一些事務。像今年3月剛被新潮流除名的民進黨元老洪奇昌,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時便與早在北京認識的邢魁山會面,並達成了2003年大陸台商農曆年包機安排。

港台民間關係,從文化到經貿交流,都一直甚深。前特首曾蔭權的智庫「智經研究中心」,2009年5月拋出了《因應兩岸關係緩和促進港台經貿關係發展》的研究報告,之後並獲得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唐怡源宣布香港作為「中資赴台先試先行」的地位。這項計劃在台灣民情對陸資極為敏感的氛圍下,雖然鎩羽,但同年4月初,時任桃園市市長朱立倫抵港與曾蔭權會面,而在台灣訪問的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則與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低調會面,再「偶遇」台北市長郝龍斌。之後港台之間的市政交流全面躍起。

兩岸緊繃關係的突破口

從上述事件及時序觀察,不論兩岸關係好壞,港台關係作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都能扮演特別的作用,尤其是兩岸關係不佳時,香港更應可發揮特殊的中介角色,而其中豐厚的人脈關係,隨時可以成為兩岸緊繃關係的突破口。

如今北京中央對台決策的機制或許與以往不同,習近平以接近15年治理福建、接近台灣的經驗,親掌對台定調,加上香港政治形勢變得越來越複雜,港台積極於公民社會運動、不滿中共的人士加強了往來,都成為習會怎樣定位香港在兩岸關係中地位的懸念。

繼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任滿三年返台,本身為陸委會香港事務局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嚴重光也即將三年任滿了。台北方面已委任光華的新主任胡晴舫,港府是否又要延誤胡的入境簽證,懸著這個光華的主任席位?嚴重光會續任下去,還是會調返台北,然後港府又懸空這駐港代表一職?

據指,港台兩地在2010年各自成立的白手套「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和「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部分低層會議已受到北京對台「冷處理」的政策所影響,但這平台或許能在兩岸關係冰凍時期扮演一定建設性的角色。尤其是協進會董事長李大壯,以及策進會7月中才委任為董事長的路平,各自人脈關係都非常廣泛。

人脈關係在政治中何其重要,尤其是回顧過上述事件,香港在兩岸關係中,更應善加利用已有的豐厚人脈關係,扮演兩岸的中介角色,千萬不要跟隨總體政策,隨手便關上大門,斷絕這道重要的溝通門檻。

(陳競新,港台兩地資深媒體人,現任樹仁大學新傳網執行總監)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