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西是香港作家,早年间,她的作品却大多在台湾出版。她笔下的“我城”,既是香港人最熟悉的日常,又是香港人有点陌生的幽默,温和,甚至童趣的存在。
导演陈果拍摄西西的纪录片《我城》,也是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2》的其中一部,今年2月在香港公映。台湾作家、乐评人马世芳忆及他的阅读经验,搜集西西的书,着迷于她的文字,受惠于她开启的文学世界。他写道:“她写战争、死亡、贫穷、老病,也带着一副柔软的心肠,和一双洞烛人世、然而始终好奇的眼。”
端传媒获授权转载这篇写给行人文化《他们在岛屿写作2》纪录片专书《他们的文学时代:新世代创作者眼中的大师》的文章。
春节将至,愿我们一起在文学中,感受更美好的香港,更美好的人世。
我的第一本《我城》是台湾允晨文化1989年3月初版,扉页有我十八岁的题记:“1989年7月8日购于今日书局”,算一算,那是大学联考后五天。
当时我对西西一无所知,连这名字是男是女都不知道。逛书店瞥到封面,好奇翻开,读了三页便决定带它回家,魔症一样整夜没睡,一口气读完,从此成为粉丝。
《我城》是我青春时期的“启蒙事件”之一。一本1974年写给香港年轻人的小说,竟然改变了我这个台北少年的生命:首先,西西的语言实在太迷人,既富童趣,又有诗的质地,到处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句法,却又新鲜而耐咀嚼,让我这个立志写作的孩子目不暇给。
更重要的是,《我城》把我从彼时“自以为文青”苍白虚无的地窖拽了出来:我认识了阿果、阿发和麦快乐,晒到了草坪上的阳光,闻到了海港的气味。西西让我明白:轻盈、明亮、温暖的文字,也可以举重若轻、深刻动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心目中理想的香港,不是明信片上的维港夜色,而是书里七十年代那座年轻的充满朝气的《我城》。
后来如饥似渴搜集西西的书,从早期洪范书店铅字精印的三十二开本,一路读到计算机排版的二十五开本。最珍贵的搜藏,应该是还在敦南圆环旧址的诚品创始店,买到了香港素叶版的《春望》和《石磬》。
除了令我目眩神摇的小说,她的散文、随笔也极精采。从书评到球评,还有时不时附录在书末,用比较小的字号排印的西西、何福仁对谈:他俩对话总是汪洋恣肆、纵横古今,信手拈来都是精采的掌故,却丝毫没有炫学的气味,只有对人类文明智慧最纯粹的好奇与热情。
当年相关信息短缺,我和朋友甚至怀疑西西和何福仁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分饰二角,不然怎么可能默契这么好?从她那边,我初次认识了世界上许多了不起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
从她为洪范编的两册“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我又认识了中国“文学爆炸期”许多闪闪发光的名字。西西惠我多矣。
西西博学而绝无学究气,才气纵横而绝无傲气。她从师范毕业便专任教职,那些孩子的故事也屡屡写进了小说。我记得《雪发》:男孩甫从江南来到香港,不懂粤语,屡遭歧视,被老师目为顽劣不堪教养。
一日他爬上了校园高高的树梢,惊动了消防队。众人惊诧仰视,一整棵鱼木树的白花落在男孩头上身上,周身染满了树枝树叶的绿色……大学时在夕阳西照的课室读着这篇,西西的笔情景交融,揉合了天真与世故,美得令我摒息。
从小说到杂文,西西从不刻薄,永远以善意度人。她写几代人的身世,写一座城的来处,从《候鸟》到《白发阿娥》,寓大历史于小我,个中温情,屡屡让我读红了眼。
我从西西的文字,认识了一个不大一样的香港:《我城》提到会咬人的菠萝,我才知道“六七暴动”曾经夺人性命的街头土制炸弹。《雪发》提到小学教师罢工,那在台湾是无法想象的景象。
《手卷》描述香港当局让大批南来的难民限期取得身份,那故事比什么近代史课本都生动深刻——初读《鱼之雕塑》那具横陈沙滩的尸身,我一头雾水,后来才弄明白,那是当年冒险南渡、葬身鱼腹的难民啊。
读了许多年的西西,后来我终于去了香港,在旧市街漫步,总觉得自己恍然身处《飞毡》的肥土镇,街边小铺可有花顺记的荷兰水?
路过一街招写着“美利大厦”,我几乎冲动要叩门问人:这就是西西住过的“美丽大厦”啊,可以参观吗?
我曾着迷西西写小说的“版型实验”:《我城》每个跨页那些可爱的亲笔小插画自不待言,《浮城志异》用比利时画家马格列特作引,更是深获我心——西西欣赏的当代艺术家,几乎都是我的心头好。
旧版《母鱼》那篇《依沙布斯的树林》用了加拿大艺术家Frédéric Back的动画截图贯串全篇,文字连绵,像一出纸上电影,每次翻读,都像跌进一场梦。
《星期天的早晨》全篇就是一连串待填的选择题,《手卷》不时出现打断叙事的符号,象征漫漶缺漏的文字……我可以一直罗列下去。这些慧黠的小实验,许多或可连结到她早年贪看的那些前卫电影,和她喜欢的那群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诗人的文字探险。
我更着迷西西的小说文体,在我读过的中文小说家之中,只有西西给过我如此奇幻、多变的惊奇,每一出手,便是一番全新的风景。莫言说过:“好的作家,能够青史留名的作家,肯定都是文体家。”我想,西西应该是担得起“文体家”这三个字的。
我敬服西西直面沉重的、争议的题材。你看《哀悼乳房》,便把“写作作为自我疗愈”的老生常谈,赋予了全新的深度。她写战争、死亡、贫穷、老病,也带着一副柔软的心肠,和一双洞烛人世、然而始终好奇的眼。
是的,温情与善意,这也是西西教我的。历史何其沉重,人生何其艰难,在世间行走,仍要抱怀温情与善意。不只对自己的族类,也要推及其他物种——因为这样,她写了《猿猴志》。
起初我以为这本缤纷七彩的书是延续《缝熊志》的趣味,读下去才知道主题远为沉重。她逼视灵长类的处境,“为人类发展上一直受歧视的生命说话”。那51尊西西手缝的猿猴,提醒我们“尊重生命”不该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看了陈果拍摄的纪录片,这位灰白头发的退休小学教师,眼瞳仍清澈如少女。这样一双眼,看遍了一座始终满载着躁郁焦虑的城,独身蜗居斗室,写出了舒展的天地岁月。
打从十八岁初读《我城》,就一直想要好好谢谢这位改变了我一生的作家。谢谢她无穷的好奇与热情,谢谢她渊博的才气,谢谢她的良善与天真,让我,还有千千万万读者,见证了文学确实可以让人世更美好。
天佑我城,天佑西西。
西西部份作品
《我城》
出版时间:1999年
出版社:洪范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本书为长篇小说,共17节,最初在《香港快报》以一天一千字连载,并由作者自行画插图。主要由青年阿果的视角去描述,写作野心甚大。以冷静笔调叙写我城之魔幻写实:当电视报导石油枯竭水库干涸时,我城正办烟花大会;现实与现实对比成荒唐。小说结尾,一根电话线让未来与现在交错,面对现实的冷硬之墙,阿果的乐观暗示著作者刻意为之的希望。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出版时间:1982年
出版社:洪范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本书共收录作者1976-1982年创作的16篇短篇小说,为最早在台湾问世之作品。<玻璃鞋>与<抽屉>篇幅短小,风格独特;前者暗示香港是个不相信童话之所在;后者则是隐喻住在抽屉里面,身份与喜怒哀乐都关在抽屉里;压卷作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与<感冒>像双生儿彼此对望,女主角一未嫁一结婚,淡漠的语气有极大悲哀;命运已无可改变,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命运疏离。
《哀悼乳房》
出版时间:1992年
出版社:洪范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在作者提及的众多书单中,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十分切题,本书写作手法便是以各种方式,为乳癌剥除隐喻,缜密书写患病经过、病灶与术后心情、旁征博引似乳癌/癌症百科,并耙梳古今疾病历史,笔法理性感性交织,又时以后设角度跳出来与读者对话,令人莞尔;哀悼乳房,挥别隐喻,盼望新生。
《白发阿娥及其他》
出版时间:2006年
出版社:洪范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作者如是说:“我对读者要求很高,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就看《白发阿娥》吧。”但本书也没有她说的那样简单,这是白发阿娥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她带着新奇之眼睛看自己:归信天主;发现自己的星座是天蝎;逛医院自在如找到归属。阿果的我城到了阿娥白发时是变了样貌。但毋须过于焦虑。老,也可能仿如新生。
《缝熊志》
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社:洪范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作者说:“这是一本我最喜欢的书。”作者从2005年起在香港熊会主席陈清仪指导之下,开始缝熊。在“中国古代服饰熊”系列中有历史深度,有熊创世,有熊熊热情迸发:从黄帝、嫘祖到曹雪芹衣饰都考究;水浒的英雄有草莽气;玄奘熊拘谨的脸和繁多道具,暗示了苦行之旅。这毋庸质疑地,是一本可爱之书。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