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一位台灣讀者對香港作家的敬意——馬世芳:西西與我

一本寫香港年輕人的小說,卻改變了台北少年的生命:「謝謝她無窮的好奇與熱情,謝謝她淵博的才氣,謝謝她的良善與天真,讓我,還有千千萬萬讀者,見證了文學確實可以讓人世更美好。」
《西西與我》劇照。
讀書時間

【編者按】西西是香港作家,早年間,她的作品卻大多在台灣出版。她筆下的「我城」,既是香港人最熟悉的日常,又是香港人有點陌生的幽默,溫和,甚至童趣的存在。

導演陳果拍攝西西的紀錄片《我城》,也是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2》的其中一部,今年2月在香港公映。台灣作家、樂評人馬世芳憶及他的閱讀經驗,蒐集西西的書,著迷於她的文字,受惠於她開啟的文學世界。他寫道:「她寫戰爭、死亡、貧窮、老病,也帶著一副柔軟的心腸,和一雙洞燭人世、然而始終好奇的眼。」

端傳媒獲授權轉載這篇寫給行人文化《他們在島嶼寫作2》紀錄片專書《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的文章。

春節將至,願我們一起在文學中,感受更美好的香港,更美好的人世。

紀錄片《我城》劇照。

我的第一本《我城》是台灣允晨文化1989年3月初版,扉頁有我十八歲的題記:「1989年7月8日購於今日書局」,算一算,那是大學聯考後五天。

當時我對西西一無所知,連這名字是男是女都不知道。逛書店瞥到封面,好奇翻開,讀了三頁便決定帶它回家,魔症一樣整夜沒睡,一口氣讀完,從此成為粉絲。

《我城》是我青春時期的「啓蒙事件」之一。一本1974年寫給香港年輕人的小說,竟然改變了我這個台北少年的生命:首先,西西的語言實在太迷人,既富童趣,又有詩的質地,到處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句法,卻又新鮮而耐咀嚼,讓我這個立志寫作的孩子目不暇給。

更重要的是,《我城》把我從彼時「自以為文青」蒼白虛無的地窖拽了出來:我認識了阿果、阿發和麥快樂,曬到了草坪上的陽光,聞到了海港的氣味。西西讓我明白:輕盈、明亮、溫暖的文字,也可以舉重若輕、深刻動人。

很長一段時間,我心目中理想的香港,不是明信片上的維港夜色,而是書裏七十年代那座年輕的充滿朝氣的《我城》。

後來如飢似渴蒐集西西的書,從早期洪範書店鉛字精印的三十二開本,一路讀到計算機排版的二十五開本。最珍貴的搜藏,應該是還在敦南圓環舊址的誠品創始店,買到了香港素葉版的《春望》和《石磬》。

除了令我目眩神搖的小說,她的散文、隨筆也極精采。從書評到球評,還有時不時附錄在書末,用比較小的字號排印的西西、何福仁對談:他倆對話總是汪洋恣肆、縱橫古今,信手拈來都是精采的掌故,卻絲毫沒有炫學的氣味,只有對人類文明智慧最純粹的好奇與熱情。

當年相關信息短缺,我和朋友甚至懷疑西西和何福仁根本就是同一個人分飾二角,不然怎麼可能默契這麼好?從她那邊,我初次認識了世界上許多了不起的作家:巴爾加斯·略薩、卡爾維諾、君特·格拉斯、博爾赫斯、阿斯圖里亞斯......

從她為洪範編的兩冊「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我又認識了中國「文學爆炸期」許多閃閃發光的名字。西西惠我多矣。

西西博學而絕無學究氣,才氣縱橫而絕無傲氣。她從師範畢業便專任教職,那些孩子的故事也屢屢寫進了小說。我記得《雪髮》:男孩甫從江南來到香港,不懂粵語,屢遭歧視,被老師目為頑劣不堪教養。

一日他爬上了校園高高的樹梢,驚動了消防隊。眾人驚詫仰視,一整棵魚木樹的白花落在男孩頭上身上,周身染滿了樹枝樹葉的綠色......大學時在夕陽西照的課室讀著這篇,西西的筆情景交融,揉合了天真與世故,美得令我摒息。

紀錄片《我城》劇照。

從小說到雜文,西西從不刻薄,永遠以善意度人。她寫幾代人的身世,寫一座城的來處,從《候鳥》到《白髮阿娥》,寓大歷史於小我,個中溫情,屢屢讓我讀紅了眼。

我從西西的文字,認識了一個不大一樣的香港:《我城》提到會咬人的菠蘿,我才知道「六七暴動」曾經奪人性命的街頭土製炸彈。《雪髮》提到小學教師罷工,那在台灣是無法想象的景象。

《手卷》描述香港當局讓大批南來的難民限期取得身份,那故事比什麼近代史課本都生動深刻——初讀《魚之雕塑》那具橫陳沙灘的屍身,我一頭霧水,後來才弄明白,那是當年冒險南渡、葬身魚腹的難民啊。

讀了許多年的西西,後來我終於去了香港,在舊市街漫步,總覺得自己恍然身處《飛氈》的肥土鎮,街邊小鋪可有花順記的荷蘭水?

路過一街招寫著「美利大廈」,我幾乎衝動要叩門問人:這就是西西住過的「美麗大廈」啊,可以參觀嗎?

我曾著迷西西寫小說的「版型實驗」:《我城》每個跨頁那些可愛的親筆小插畫自不待言,《浮城志異》用比利時畫家馬格列特作引,更是深獲我心——西西欣賞的當代藝術家,幾乎都是我的心頭好。

舊版《母魚》那篇《依沙布斯的樹林》用了加拿大藝術家Frédéric Back的動畫截圖貫串全篇,文字連綿,像一出紙上電影,每次翻讀,都像跌進一場夢。

《星期天的早晨》全篇就是一連串待填的選擇題,《手卷》不時出現打斷敘事的符號,象徵漫漶缺漏的文字......我可以一直羅列下去。這些慧黠的小實驗,許多或可連結到她早年貪看的那些前衛電影,和她喜歡的那群五、六十年代台灣現代詩人的文字探險。

我更著迷西西的小說文體,在我讀過的中文小說家之中,只有西西給過我如此奇幻、多變的驚奇,每一出手,便是一番全新的風景。莫言說過:「好的作家,能夠青史留名的作家,肯定都是文體家。」我想,西西應該是擔得起「文體家」這三個字的。

紀錄片《我城》劇照。

我敬服西西直面沉重的、爭議的題材。你看《哀悼乳房》,便把「寫作作為自我療癒」的老生常談,賦予了全新的深度。她寫戰爭、死亡、貧窮、老病,也帶著一副柔軟的心腸,和一雙洞燭人世、然而始終好奇的眼。

是的,溫情與善意,這也是西西教我的。歷史何其沉重,人生何其艱難,在世間行走,仍要抱懷溫情與善意。不只對自己的族類,也要推及其他物種——因為這樣,她寫了《猿猴志》。

起初我以為這本繽紛七彩的書是延續《縫熊志》的趣味,讀下去才知道主題遠為沉重。她逼視靈長類的處境,「為人類發展上一直受歧視的生命說話」。那51尊西西手縫的猿猴,提醒我們「尊重生命」不該只是掛在嘴上的口號。

看了陳果拍攝的紀錄片,這位灰白頭髮的退休小學教師,眼瞳仍清澈如少女。這樣一雙眼,看遍了一座始終滿載著躁郁焦慮的城,獨身蝸居斗室,寫出了舒展的天地歲月。

打從十八歲初讀《我城》,就一直想要好好謝謝這位改變了我一生的作家。謝謝她無窮的好奇與熱情,謝謝她淵博的才氣,謝謝她的良善與天真,讓我,還有千千萬萬讀者,見證了文學確實可以讓人世更美好。

天佑我城,天佑西西。

西西部份作品

《我城》

出版時間:1999年

出版社:洪範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本書為長篇小說,共17節,最初在《香港快報》以一天一千字連載,並由作者自行畫插圖。主要由青年阿果的視角去描述,寫作野心甚大。以冷靜筆調敘寫我城之魔幻寫實:當電視報導石油枯竭水庫乾涸時,我城正辦煙花大會;現實與現實對比成荒唐。小說結尾,一根電話線讓未來與現在交錯,面對現實的冷硬之墻,阿果的樂觀暗示著作者刻意為之的希望。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出版時間:1982年

出版社:洪範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本書共收錄作者1976-1982年創作的16篇短篇小說,為最早在台灣問世之作品。<玻璃鞋>與<抽屜>篇幅短小,風格獨特;前者暗示香港是個不相信童話之所在;後者則是隱喻住在抽屜裏面,身份與喜怒哀樂都關在抽屜裏;壓卷作品<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與<感冒>像雙生兒彼此對望,女主角一未嫁一結婚,淡漠的語氣有極大悲哀;命運已無可改變,只有自己對自己的命運疏離。

《哀悼乳房》

出版時間:1992年

出版社:洪範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在作者提及的眾多書單中,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十分切題,本書寫作手法便是以各種方式,為乳癌剝除隱喻,縝密書寫患病經過、病灶與術後心情、旁徵博引似乳癌/癌症百科,並耙梳古今疾病歷史,筆法理性感性交織,又時以後設角度跳出來與讀者對話,令人莞爾;哀悼乳房,揮別隱喻,盼望新生。

《白髮阿娥及其他》

出版時間:2006年

出版社:洪範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作者如是說:「我對讀者要求很高,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你就看《白髮阿娥》吧。」但本書也沒有她說的那樣簡單,這是白髮阿娥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她帶著新奇之眼睛看自己:歸信天主;發現自己的星座是天蝎;逛醫院自在如找到歸屬。阿果的我城到了阿娥白髮時是變了樣貌。但毋須過於焦慮。老,也可能彷如新生。

《縫熊志》

出版時間:2009年

出版社:洪範出版社(台北)

作者:西西

作者說:「這是一本我最喜歡的書。」作者從2005年起在香港熊會主席陳清儀指導之下,開始縫熊。在「中國古代服飾熊」系列中有歷史深度,有熊創世,有熊熊熱情迸發:從黃帝、嫘祖到曹雪芹衣飾都考究;水滸的英雄有草莽氣;玄奘熊拘謹的臉和繁多道具,暗示了苦行之旅。這毋庸質疑地,是一本可愛之書。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