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最后一哩路?
2012年1月14日,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得票609万,约80万票之差败给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当晚的败选演说中,有一段话不但感动其支持者,甚至触动对岸的网民,在中国的网站上广为流传。
“我相信,只要大家继续站在我们身后,给我们支持,给我们鞭策,我们一定还有未来,下一次,我们一定一起走完最后一哩路,好不好?”
纵然败选,但这“最后一哩路”一时间成了该年大选后的热门词汇,不只如此,许多媒体、评论开始热烈讨论蔡英文未能胜选的临门一脚为何。3年后,今年的4月15日,蔡英文在代表民进党参选的声明中,再一次提到那个败选之夜:“今天早上出门之前,我想起了2012年败选那一夜,现场有很多年轻人,掉下他们的眼泪。在今天,我告诉大家,也是我今天早上告诉自己的,我拼了命也要把那些眼泪转换成笑容。”
参选正式确定后,随之,另一方面,以这“最后一哩路”为题的报导、讨论开始频繁出现,探讨的议题不外乎三年来蔡英文有了哪些“进步”因而可能赢得来年大选。
媒体反复提起、讨论,意味着台湾的选民在乎。坦白说,这也是我在今次选战开打以来最好奇的事,有稍加留意这两次大选的人应该不难察觉,较2012年大选,困于美中台三边的外交战,小英今年在对外关系上显得自信且意气风发,6月赴美,受美国国安会之邀,破纪录地进到白宫访问,10月访日时,获前总统李登辉规格的礼遇,“巧遇”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宏观的地缘政治层次上,这先后两次历史性的访问,可说是在美国剑指中国,“重返亚太”政策原则下,美日强化军事安全合作上的一连串重要展演。我的疑问是,面对中国,或者面对中美两国,三年多来,蔡英文究竟多走了几步路?那最后的一哩路又所指为何?
简言之,我的核心论点是,过去五到十年间,有两股主要力量在竞争定义两岸关系,一股来自国共平台或“跨海峡政商联盟”(近年还浮出民进党人士主张的“民共交流”),另一是与之抗衡的公民社会与社会抗争。前者的具体成果是2012年的大选结果,“九二共识”论述动员在此非常关键,后者则由大小不同类型的抗争交织、串连而成,具指标性意义的事件包括,去年的318占领立法院运动跟年底“七合一”大选结果。
我认为,后者不但相当程度破解了这些年来国共连手宰制台湾政局的论述,也成为蔡英文今日可能胜选的重要政治基础,但或许因值大选前,马习会前后一轮的多角互动中,蔡并未善用这股运动打出来的实势,揭示了蔡未必是有能乘载这股社会力量的政治载体。作为最大在野党,甚或是准执政党,却弃守议会政治的工具跟策略(更遑论街头行动),也不见其引领台湾抵御国际现实与帝国强权的政治意志,可见的只剩以民主为名的空洞修辞。
更进一步言,蔡英文阵营因12年的败选而未走出“九二共识”的阴霾,采取跟08年的国民党颇为接近的“中间路线”,这不但将错失过去几年抗争难得创造的政治与社会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很可能重复过去几年相当盛行的国共、民共交流路线的问题。
马习会:“九二共识”的赋归
彷佛是跟不久前才走进白宫的蔡英文互别苗头,现任总统马英九,在11月3日深夜,其任期尾声,声势极为低迷,力主的“和平红利”路线近乎破产之际,宣布4天后,将于第三地新加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平地起雷般地重新获得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马英九那又惊又喜的样貌,像在昭告世人,他心中的“弥赛亚”已然到来,更重要的是,此一会面冷不防地给了蔡英文一棍。
会面讯息发布隔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宣布这次会面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的一部分。这个宣示也预先替这场会面设下了清楚的前提,会面也就认可了“一个中国”,是故互称对等、尊严不过是混淆视听、转移焦点的三流政治把戏。
三日后,会议前的开场谈话,马也重申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这样的说法正式挥别了国民党过去在“一中各表”与“九二共识”间游走的模糊仗,露骨地贴合中方的官方论法,一个中国原则,即所谓一中三段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习近平的开场谈话不但呼应之,同时也强调“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意指两岸问题是中国国内事务,其他外力不得说三道四,遑论影响干预之。
从11月3日深夜起,一直到11月7日晚间,不到四天,这一连串的策略互动,两岸——或国共间的“九二共识”正式接合,这对台湾社会至少释出三方面的讯号,一来是,马英九在政治上、在两岸关系上的破产与彻底背信,但这不是新闻。二来则确定近年来在国内政局横扫的“九二共识”近乎失效,想要交流,唯接受“一个中国”。已回祖国的九二共识恐怕很难再现昔日的威力。
承上,随马习会再定义九二共识跟台海关系,再次做实了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现状”,因而将所有声称两岸应“维持现状”的主张打回原形,持该主张的不单是马英九,2015年的蔡英文亦在此列。
“九二共识”:盘旋在台海上空的幽灵
在马习会前后,多方的策略互动中,民进党阵营自然无法置身事外。然而,不论是蔡英文在上周民进党中常会的会前谈话,或是其他针对马习会的发言,可以发现蔡英文阵营仍死守着如救命符般的“维持现状”,针对马习会的批评也只提到,会面不能预设前提与框架,至于现状、框架具体为何,好似不言自明,反正,美国懂、中国懂,选民也总是会懂的。
此类含糊不明的政治话术的极致展现是马习会后的晚间声明,初读我先是一愣,这一看似站在台湾人民立场的短文却在关键的“一中原则”前停住了,迂回不直截言明马习会的核心问题所在,字里行间没有国共版本外的“和平”,更看不到清晰的,一国领导人在强权环伺下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意志,彷佛眼前只剩这半死不活的傀儡总统,打完、骂完便能迎接胜利。
一个可能的解读是,蔡忧心“九二共识”——分别对应到中南海的“一中原则”跟华府的“台海和平”——仍有着牵涉政局、选情的巨大影响力,明确表态将重蹈上次大选的覆辙。
“九二共识”在05年连战访中时重新归位,成为马第一个任期,两岸以及中美台关系的重要基底,到了2012年,这套架构成为马英九上位的杀手锏,1月起,先后十多个企业集团的老板,透过登广告、开记者会等不同方式,在国共连手打造的“和平红利”路线的前提下,或宣示、或威胁选民,不支持“九二共识”的话,台湾的经济、政治、社会都将严重倒退。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是次操作不单是北京授意,也得到了华府的支持。最后,选举结果也印证了这套动员模式的威力。
三年多来,即便台湾的公民社会,已经透过一次次的抗争向当权者说不,在去年的占领运动跟年底的“七合一”选举有了初步的成果验收,这里指涉的成果,至少可以从两点得到证明,首先,几个北京“代理人”——连胜文、吴志扬,朱立伦——象征性的落选或低迷的选情,其次,北京开始全面检讨、清算台办工作系统,并调整提出针对“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与青年)的新对台政策。如此才稍微撼动了既有的政商权力结构;即便马英九已经弃守“一中各表”,直接往中方的“一中三段论”靠拢,放弃他过去用来搪塞、欺瞒国内选民与支持者的说法。
即便如此,但“九二共识”的幽灵仍旧在台海上空盘旋着,笼罩着国民党,就连号称是“新生代”政治人物的蔡英文也未能幸免。心向胜选,迫不急待执政的她,却好像还停留三年多前的那个夜晚。
一如上述的,马习会正式捎来的一重要讯息是,不论其余条件怎么谈,或者对等尊严、或者互称先生小姐,乃至其他,只要回到“一个中国”的政治框架下,就容不下其余的声音或立场。是故,任何对这一框架噤声的政治人物都应该明白,中国的“一中”不曾是,也不会是追求台海两岸、亚太地区和平的选项,要做的,应该是说服国内人民与国际社会,台湾能为此一区域的“和平”带来什么贡献,而不是只能跟中国搞好“关系”。向“一中”妥协无法创造空间,只会被迫成为这个框架的一部分。
特别因为选战期间,这一候选人用来彰显其信念、价值与作为,并展开重要议题讨论的最佳时刻。作为现阶段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总统的人选,蔡英文应该做的,不应该只是反复使用人民、民主、平等、台湾等语汇,藉此声称她跟人民站在一起,而有别于国民党。其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正在告诉台湾社会,在帝国强权与台湾人民之间,蔡英文“英派革新”的最后一哩路究竟要通往何方?但愿不只是胜选那一边。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