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黄哲斌:台湾传媒是没有出口的隧道

历经漫长的民主追求,摆脱了沉重的政治桎梏,理应轻盈自由的新闻媒体,何以争相滥用手中的新闻自由?
台湾《苹果日报》2010年11月29日 刊登的头版。

过去几个月,台湾社会几度遭遇灾难、悲剧、冲突,正因如此,更容易让人看见,堪称自由的台湾媒体何以落陷至此。

例如,每有随机杀人案发生,新闻媒体动辄以挑衅、审判式的标题,训斥尚未定罪的嫌犯,甚至捏造、夸大犯案细节,藉此鼓动读者情绪,刺激网站点击率。

七月下旬,一名国中生持刀砍伤路人,台湾《苹果日报》网站打出新闻标题“‘我要学郑捷杀人’,三峡国中生持菜刀砍2人”,这则一百七十九字的实时新闻,缺乏引述或明确消息来源,却博得近四万人按赞,网友留言照样一面倒“立即处死”或“立法鞭刑”的声浪。

郑捷是去年在台北捷运上,持刀造成多人死伤的随机杀人犯。然而,日前这起国中生砍人案,被害人、目击者与警方事后都否认,嫌犯曾表明模仿犯案。

再或六月底,台北近郊的游乐园粉尘爆炸案,数百人伤亡,电视新闻不断播放参与者以手机拍摄的影片,仅只标示“翻摄网络”,大量血腥画面,搭配“炼狱”、“血海”之类的标题,无码直送每一个家庭客厅,毫不顾虑伤者家属的心理感受。

即使是日益耸动化的CNN,引用这些画面时,主播会事先警告观众,并处理或删除太过恐怖的场景。然而,台湾的电视观众,彷佛一同走过火海,一同面对心理强度的试炼。

尽管台湾仍有许多认真的新闻工作者,希望死守岗位上,争取更多一丝报导空间;但整体而言,传媒生态日趋恶劣,日趋让人难以忍受。电视新闻像是YouTube精选辑,媒体网站充斥着滥竽充数的实时新闻,懒惰、平庸、草率、错置——中共开始大肆逮捕人权律师那天,此间电视台最热播的中国新闻,却是山东一位卡车司机酒后连撞六车的监视器影片。

历经了漫长的民主追求、摆脱了沉重的政治桎梏,理应轻盈自由的新闻媒体,何以志愿放弃珍贵的自主权力?或说,何以争相滥用手中的新闻自由?其中,既有时代的无情叩门,有全球性的趋势挑战,也有本土性的条件因素。

台媒处境:悲剧性的产业文化

1988年台湾解除报禁,1993年,开放广播电台与有线电视,新闻媒体一度有如繁花盛放,不出几年,却撞上三座冷酷现实的冰山。第一座,是饱和竞争的有线新闻台,在媒体老板眼中,“新闻台”是传媒集团的领头羊,既能经营政商关系,也能带进广告,于是两千三百万人口,除了四家无线台的新闻时段,台湾五百万有线电视收视户的遥控器上,有七家全时新闻频道随时任选,还不包括公共电视、专业财经台,以及大爱新闻等宗教性电视台。

超量供给的电视新闻,像是过度通膨的信息产品,投入争逐有限的广告市场,使得多数媒体都处于饥饿边缘。以报纸广告量为例,1990年全台湾报纸仍有300亿台币的广告营收,2001年剩下206亿,这两年则不到九十亿,蒸发超过三分之二。

另一方面,拥挤的频道追逐过少的眼球,有线新闻台的收视率,几乎都在小数点以下竞争,加上颇受质疑的收视率调查机制、迷信收视数字与每千人成本的广告主,共同打造“只为收视率活一天”的电视新闻生态。

曾任《中国时报》总编辑的王健壮,目前是大学教授及专栏作家,他对台湾商业新闻台有传神比喻:“小数点的奴隶”。

在此同时,台湾媒体的第二座冰山,是香港媒体文化的入侵。2001年《壹周刊》来台创刊;三年后,《苹果日报》登台,台湾一向高傲、乏少竞争的报业及新闻性杂志,轻微抵抗后兵败如山,原本发行量居首的《自由时报》模仿成立狗仔队,具文化传统的《中国时报》影剧版急速苹果化,“嫩模”、“浪妻”、“狼师”、“淫魔”等标题成为编辑台常用配备。

第三座冰山才是网络大浪,年轻读者快速逃离,然后是壮年读者、中年读者,三家晚报只剩一家,“时报集团”率先不支易主,售予在中国经商致富的旺旺集团蔡家。三年前,台湾“壹传媒”传出将以175亿元由五大财团“团购”,旺旺蔡家赫然是其一,且出资最多,此事惊动台湾社会,掀起一波“反媒体垄断”运动。在主管机关NCC阻挡下,交易破局,黎智英将壹电视卖给他人,仍保有旗下报纸与杂志。

这就是台湾传媒的当代处境,扭曲的竞争生态,失衡的供需关系,缓慢痛苦的数字转型,管理失当的肥大组织,共同造就一个悲剧性的产业文化。

从业者缺乏健康的流动管道,被迫在挣扎怀疑中度日;由于退出门坎过高,不甘认赔的老板撑着不走,拼命删减采访预算,千方百计挤榨营收,不惜牺牲记者权益与新闻质量,广受诟病的“实时新闻”热潮即是如此产物。

新台币取代新闻局

与报禁时期相较,我曾形容,当年握有新闻生杀大权的单位之一,是戒严时代的“新闻局”;而今,新闻局已被裁撤,对新闻去留影响力最大的是“新台币”,三十年来,控制编辑室的外部单位,一言以蔽之,就是“新台币取代新闻局”。

然后,我们有了脸书,以及昵称“小编”的社群编辑。

社群媒体的风行,进一步削弱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脸书涂鸦墙取代超商报架,成为威力强大的新闻通路,正当《纽约时报》不得不加入脸书的“实时文章(Instant Articles)”,台湾媒体的选择是,聘用乏少编采经验的社群编辑,佐以宽松的审核政策,以一种本末倒置的数字管理方式,卯力经营官方粉丝团。

结果是经常媚俗的选材、浮夸耸动的贴文评注,甚至充满主观的价值用语,例如,不幸命案发生时,贴文竟标注“废死团体不用出来面对吗”,完全丧失新闻媒体应有的谨慎与责任感。

彷佛没有出口的隧道,台湾媒体人在营收恐慌、畸形竞争、社会负评、转型焦虑等多方煎熬中,面对每一天的新闻挑战。当然,漫漫黑暗里,仍有一丝微光,一点勇气,一些创新,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