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吴志森:调查报导斗不过sound bite改图

不时到大专院校讲传媒生态。正题前,总会做这样的统计:会花港币七元买报纸的同学请举手,每次都有相同结果……
香港首间主打调查报导的民间通讯社FactWire,8月18日正式成立。图为FactWire发起人吴晓东。

是纸媒末日,还是深度新闻的黄昏?

这边厢,老牌报纸寿终正寝,经营20年的《忽然1周》宣告死亡,同集团旗下的《壹周刊》改组合并裁员,竞争对手《东周刊》传出自愿离职的“肥鸡餐”,以减轻人力成本。纸媒是个已近黄昏的夕阳工业,是不争的事实。

那边厢,一个又一个网媒相继兴起。已经上架的《端传媒》,报导深入,风评甚佳。密锣紧鼓筹备中的《香港零一》,预计今年底诞生,两个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媒体,都有老板出资,以企业形式经营。以小额捐助成功筹集资金的,有开张不久的英文网媒HKFP,还有已超额筹得港币300万元、创下香港众筹纪录的“事实传真通讯社”(FactWire),以主打深入调查报导作为卖点,赢得几千位捐款者的支持,创办人吴晓东形容为一个奇迹,是香港近期极度郁闷的政治气氛下,唯一稍为令人感觉畅快的新闻。网媒犹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取代纸媒,已经不可逆转。

纸媒已不是大学生那杯茶

不时到大专院校讲传媒生态。正题前,总会做这样的统计:会花港币七元买报纸的同学请举手,每次都有相同结果——一只手也没有举起来。再问,看免费报纸的呢?三四十人当中,也只有几只手举起。同学异口同声,纸媒已经不是他们那杯茶,新闻资讯来源,只靠互联网。

再问,有上主流传媒的网上平台看新闻吗?较多同学会看《苹果动新闻》,因为易看易懂易吸收。其他报纸的网上版呢?大部分同学都不看,不少年轻人异口同声:不相信主流传媒,都已归边,失去公信力。

那么,从什么渠道吸收新闻资讯呢?答案是社交媒体例如面书(facebook)。年轻人靠面书分享新闻资讯,有本地媒体、外国传媒,也有网友自己拍的图片视频。所谓有图有片有真相,不少激爆片段,点击率奇高,回应踊跃,言辞激烈。我挑战同学,社媒内容真假难辨,没有经过严谨查证,就以病毒式传播,影响力巨大,但极不可靠。同学对我这种老式新闻人的忠告,似乎听不入耳,毫无保留地分享社交媒体的新闻消息,乐此不疲。

在大学不只做过一次这样的统计,结果应该有相当代表性。像我这样一边读报一边吃早餐的“老饼”,说得不好听,死一个就会消失一个,吃互联网奶水长大的年轻人,是未来媒体消费者的主流,淘汰纸媒,把资源人力投放在网上媒体,是媒体经营者和从业员唯一可行的出路。

网上资讯免费的“恶习”改不了

但摆在眼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到现时为止,网媒还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放在传统媒体的广告仍占主要份额,网媒的商品广告虽然逐渐增加,但始终与点击率和浏览量不成比例。不少网媒艰苦经营,精简人手,节衣缩食,仍是入不敷支,最后不得不以小额捐助的方法,来维持营运,但能否持续下去,仍是未知之数。

自从有了互联网,网民都养成了这样的“恶习”:网上资讯,理所当然是免费的。我们这一代,七元一份报纸,一个月用200元买报,觉得理所当然,甚至物超所值。但对年轻一代,每月几百元电话费完全没问题,但要他们每月付出200元支持一个网上媒体,就觉得匪夷所思,打死也不肯。即使众筹成功,可纾缓网媒财困于一时,但要支持者改变习惯,像买报纸一样,持续定期定额出钱支助高质素的网媒,需要“移风易俗”,并非一时三刻能够成功。

HKFP营运不久,已需要展开第二次众筹,但反应远不如第一次踊跃。吴晓东的“事实传真通讯社”创造了众筹奇迹,但已表明不会再有第二次,可知网媒主事者都知道免费资讯的“恶习”难改。本地网媒如何持续经营下,只能见步行步。

纸媒经营者,把主要人力和资料转投网媒,方向走对了,但以为这样就可大幅精简人手,节省成本,在激烈的广告争夺战中生存下来,似乎就计错数打错了算盘。

大幅裁员 大错特错

由纸媒转到网媒,新闻资讯的载体不同,无疑省却了纸张和印刷成本,但媒体经营者都心知肚明,传媒最贵的成本是人力,由纸转到网,以为可以节省开支,急不及待的大幅裁员,不但大错特错,更会大大降低新闻质素。

媒体最有影响力的调查报导,套用“事实传真通讯社”创办人吴晓东的说法,铅水事件,记者并非单纯出席记者会,官员讲什么就报什么,而是经过多番努力发掘背后的真相,拿着白纸黑字的证据,在记者会上直接质询官员,迫使他们无法回避,把真相公诸于世。调查报导要发掘真相,不但会得罪权贵,要顶住压力,更需要庞大资源,不时要远渡重洋,飞到现场亲身采访。减掉人手,就等于闭塞记者耳目,削掉传媒的肩膀,新闻报导,只会流于表面,有时连发生什么事也未必能真正搞清楚,遑论事件背后的十万个为什么。

无论是老板出资企业经营的网媒,还是靠众筹运作的网上媒体,都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深度新闻还有没有市场?

提出这样的疑问,并非无的放矢。一幅引述Tree根(钟树根)或元秋(蒋丽芸)的sound bite改图,点击率超高,“呃Like”分享加回应的能力,定会比一段正经八百的新闻强得多。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主流媒体网上版,已抵挡不住这个潮流,即使芝麻小事,只要好笑有市场,用改图sound bite来做新闻,以博取更多点击率,已成为风尚。有网媒主管慨叹,上海连锁成衣店更衣室的春宫视频,已经用打格仔(马赛克)遮蔽重要部位,对习惯重口味的网民来说,应该没有什么看头,但点击率却远远超过铅水新闻的千倍万倍。

这种情况预计将会持续,短期不会有多大转变。香港网民对重口味的资讯有强烈喜好,但对调查报导和分析未必有很大兴趣,习惯影像为主多图少字一看就要明白的网民,对长篇而深入的报导,可能不屑一顾。如果单以点击率、分享量和回应次数论英雄,作为吸引广告增加收入的指标,媒体主管对花费庞大,但点击率没有保证的调查报导和深度新闻,还会投入多少资源?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编采人员年轻化可起死回生?

已经结业的《新报》,前社长顾尧坤批评报社员工不懂转身:“一架大货车,要转弯系好辛苦,单车就转得快,我要转,员工ready未呢?你看外国,很多媒体已经无再分开编采,手机拍摄、upload,香港大部分传媒同时代脱钩。”这位前社长还说:“未来媒体要成功的话,整个newsroom不可以超过35岁。”

香港的传媒主管,有这种想法相当普遍,以为只要编采人员年轻化,掌握新媒体技巧,迎合网民的语言和口味,纸媒变成网媒,媒体就可以起死回生。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是否过于简单?外国大报网媒,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更有不少深入又易懂的互动资讯,不只掌握电脑技术那么简单,更要与经验丰富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密切配合。

纸媒走到末日似乎已成定论,但我更担心的是,这同时也是深度新闻的黄昏。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