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评论
系列
栏目
播客
活动
国际
突破地域﹑语言﹑文化疆界,以深刻观察力关注全球议题。
一张阅兵图看出中国对外关系冷热
总统、大使还是前首相,仪仗队、代表队还是观摩团,从数据图看出参加阅兵式的国际友人谁最花心思。
图集:十张最令人心碎的欧洲难民潮照片
评论|
陈伟信:默克尔艰难的抉择
对欧盟领导层而言,难民问题冲击的不只是国家内部资源分配,更直接影响欧盟作为一个战后超国家体制的稳定,以及挑战欧盟成立背后核心价值。
逃亡于生死之间,欧洲难民潮
世界各地摄影师在马其顿、希腊、法国等着陆点拍下照片,诉说难民在生死边界挣扎的故事。
评论|
詹顺贵:连战光环不再,前往北京取暖
连战在马总统和绝大部分台湾人民的反对下,仍执意前往9月3日天安门大阅兵,引爆台湾内部高度争议。
评论|
赵楚:北京阅兵全面复活红色历史叙事
通观整个活动,应该说,最出乎公众期待的,也令人感到遗憾的,乃是抗战红色历史叙事的全面复活。
图集:阅兵舞台外的北京
评论|
洪振快:北京阅兵背后的目的
北京阅兵,对内重于对外,通过大规模纪念抗战以获认同、重塑历史合法性是其隐藏目的。
评论|
徐贲:战胜法西斯是怎样的历史进步?
法西斯国家最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用秘密警察来监视和控制人民,严格限制他们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同的政治意见。
评论|
安徒:香港──官方不能驾驭的记忆库
事实上,香港战后是一个难民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从中国大陆带来的不单是前“国军”的记忆,也包括大量民间的记忆。
评论|
林雨:邓小平1984年大阅兵的政治意涵
对邓来说,阅兵在国内无疑是党、军、国最高领袖权力的宣示。他抓住1984年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展威望,此后不再有机会阅兵了。
现场报道:去马耳他难民营 求问欧洲的良心
九死一生穿越地中海后,从非洲、中东逃亡的难民登陆马耳他,等待他们的却是绝望,不安,和更长的等待。
1
…
263
264
265
…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