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凯道进香记:宫庙如何“串联”彼此到总统府游行?

史上第一次的“众神上凯道”游行已经落幕,逾万信众创下首次在总统府前“进香”的纪录,主办游行的宫庙是如何动员彼此、一同上街的?
台湾

7月23日正午,烈日当空,来自全台超过万名信众、60顶神轿集结在中正纪念堂广场,进行全台第一遭“捍卫信仰、守护香火”大游行。还未到出发时刻,锣鼓炮声便此起彼落,原该只出现在乡村路头路尾的宗教科仪,首次在台北市的繁华的信义路上“遶境”而行。一路上,众人似示威、似庙会,又似一场宗教嘉年华会;抵达凯道终点时,虽然远方仅有总统府、没有宫庙,各家神轿仍按照礼数、踩着标准的抬轿步伐,向总统府前摆放的香炉“进香”,热闹滚滚。

这是台湾史上第一次由宫庙自主串联的大游行,也是传统宗教第一次以游行方式向总统府喊出“捍卫信仰”诉求。引爆事件的争点,在于近因为环保署在去年10月推出的“清净空气行动计划”修正案中,其一即为“改变风俗习惯”,内含减少焚香、烧纸钱、燃放爆竹烟火之行为,以期改善空气品质。未料引起部分宫庙强力反弹,一场前所未见的众神“上凯道”行动,就此展开。

近年宫庙遶境活动中常见的动画公仔,也出现在凯道队伍中。
近年宫庙遶境活动中常见的动画公仔,也出现在凯道队伍中。

从6月22日确定“举事”到上街游行,短短一个月内,主办单位就召集到上万名信众共同响应。如此惊人的动员力既非偶然,也不只是因为减烧政策普遍引起信众反弹,而是有赖平时庙宇间的“进香”与“交陪”等活动串联。

进香、交陪所构成的网络

进香,狭义而言是一种“祖庙”与“子庙”间特有的联系仪式。“祖庙”一词,意指“神明祖庙”,并与其他地方的宫庙有“祖庙/分香子庙”的关系,环绕在这组关系中的相关仪式活动有“分香”、“分炉”、“进香”等概念。对于祖庙而言,进香是一种庙际网络的联系仪式,也是祖庙宣示庙宇地位的仪式,对分香子庙而言,借由进香仪式刈火或舀香灰,强化子庙与祖庙关系。

当新建庙宇到历史悠久或神迹灵验的庙去求取香火,经过特殊的仪式,新塑神像便被视为后者神明的分身,也就是俗称的“分灵”、“分香”。而每隔一段时间,子庙必须回到祖庙来“掬火”、“刈火”,以保持灵力不衰,并印证其与祖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进香。而祖庙与分灵庙的联系便借由这组仪式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成为“祖庙”的过程,也非可轻易为之,而必须经过一定程序。以本次主办单位云林北港武德宫为例,在解严隔年,武德宫便因受“神明降鸾指示”而踏上山东探视祖庙。抵达山东后,发现当地武财神遗迹已因文化大革命而遭夷平,便当场遵奉神意,成为天官武财神在台湾的开基祖庙。

主委林安乐细数,武德宫至今分灵出去的神像已有6000多尊,“如果不是(游行)时间仓促,衣服只来得及做到1700件,光武德宫一间,就动员个5000人,其实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宫庙之间的“交陪”也是支持本次游行动员的重要制度。交陪,是一种庙与庙之间特殊的友好关系,举例而言,在庙宇建醮时,友庙会赞助与礼敬,以插烛、出阵头或出轿等方式表达。交陪关系的建立,常需透过掷筊来请示神意,不只代表两边宫庙的人际交好关系,也体现了两庙神明之间的特殊联结。

“史上最大科、众神上凯道”大游行,诉求“捍卫信仰、守护香火”
“史上最大科、众神上凯道”大游行,诉求“捍卫信仰、守护香火”

这些神明扶鸾指示的情节,在没有相关信仰的人听来,或许过分玄奇、真假难辨,但这些由庙宇传统的进香、交陪所建立起来的动员网络,却是真实有效,亦构成了本次游行的动员基本格局。

林安乐进一步解释,“像这次武德宫出轿,我交陪的友宫(如西螺福兴宫)就必须要出,所以我不用太费力call,大家按礼数你就应该要出了。”而在动员过程中,武德宫的友庙南崁五福宫、松山霞海城隍庙一齐响应,也印证了林安乐的说法。

而启动众庙交陪的关键核心,是“武德宫出轿”,根据林安乐说法,这也必须经过神意允许,不是主委可以决定,“我们武德宫是神治的庙宇,就是说我们要做什么,其实都是神明主动指示我们才会去做,我们这个命题是由神明去产生的,就是祂会去丢出这个事情。”林安乐强调,本次游行过程,都是由主神鸾示出轿,甚至连游行成三路大队前进的队形,都是照指示为之。

“三川领队字其形/主军按排中要点/恩派将护成围中/千岁踏前圣母围/家将大爷前锋霸/五福大任显神威/一体同进不得分/青火十足不得败”林安乐拿出鸾示解释:“意思就是,我们老板(意指武德宫祭祀的主神)要出了,大家都要给他相挺、相结伴啊!那么交陪境就会依例出神驾相挺。就这么简单。”

这些神明扶鸾指示的情节,在没有相关信仰的人听来,或许过分玄奇、真假难辨,但这些由庙宇传统的进香、交陪所建立起来的动员网络,却是真实有效,平日,村庄一年往往要动员好几次、每次数十台游览车去“刈香”,不但展现人脉、财力,也与地方政治息息相关,这亦构成了本次游行的动员基本格局。

本次出轿遶境的宫庙中,还有几间是与武德宫同样都属于“全台进香中心”型的祖庙,如奉祀保生大帝的学甲慈济宫、信奉玄天上帝的松柏岭受天宫。以学甲慈济宫为例,创立后因学甲一带人口增加,庄民散居各地后,也建立新庙宇,回来慈济宫“分灵”后带往新庙祭祀,并每年返回慈济宫庆典,形成区域性的信仰圈,人称“学甲十三庄”,动员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以此看来,凯道当天的参与人次甚至不算是“火力全开”,一名干部评论,“消息宣布是一个月前,很多人时间排不开、有事不能来,实际支持的信众,真的比这个多很多。”

北港武德宫主委林安乐在台上发言。
北港武德宫主委林安乐在台上发言。

香之为物:进香的物质基础

而这次的争议核心“灭香/减香”,恰巧正是宫庙组织动员的核心。对于信众而言,香具有“与神明沟通”跟“供养神明”两大功能,金纸则是“礼物”,能向神明传达感情与讯息。重要的是,香与金纸皆须透过火的转化才能与神明联系,两者因此衍生出了更多丰富的含意。对于信众来说,香灰代表信众的祈求,也是神明灵力的结晶。香炉作为积聚香灰的器皿,其重要性因而不言而喻,甚至有“祭祀时不一定要有神像,但却不能没有香炉”这样的说法。

此次游行重复呼喊的“香火不能断”的“香火”,同时也被认为是神明灵力所在,当香火愈旺,信众就愈多,神明就愈灵验。在这样的立场上,不少宫庙都认为,先前愿意配合政府政策“减香”已是很大的让步,“底限就是一炉一香,不可能再减、更不可能不烧香!”

参与游行的信众,按礼俗虔诚上香。
参与游行的信众,按礼俗虔诚上香。

我认为这些文化要与时并进,需要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但我很难接受把“心诚则灵”无限上纲,不是心诚则灵,就什么物质都不需要,烧香是人与神沟通的方式,不可以说没有就没有。

《超级星光大道》第二届冠军、桃园大溪广泽宫宫主赖铭伟

将眼光拉远来看,这场游行其实是百年香火战争的缩影。从日殖时期开始,总督府便在台湾推行一连串社会风俗改善运动,如撤除神佛塑像、将各地寺庙的神明祭典统一与日本国庆同日举办。国民党来台后,也颁布一系列法律来控管宗教活动,要求民众停止烧金纸和放鞭炮。

1992年,《联合晚报》的〈绿潮〉专题系列报导记录了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与时任环保署署长赵少康的“心灵环保对谈”,在佛教界引起巨大回响,揭开了“佛教环保”的序幕。在那次对谈中,圣严法师明确表示看法:烧冥纸并无必要性,烧香也只是徒然制造烟雾、浪费自然资源而已。

同年,环保署亦邀集各宗教领袖座谈,共同呼吁所有信徒在宗教仪式上力行环保观念,并在1995年发布15点“环保新生活运动宣言”,正式把“少用纸钱、鞭炮”纳入政策架构中。2000年开始,台北市政府率先实践理念,在中元普渡推动集中烧金,其它县市逐渐跟进仿效,2004年开始,环保署正式开始向全国宣传相关理念。

以历史角度看来,今日种种“改变风俗习惯”政策,包括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网路普渡、一炉一香等替代方案,都是近二十年来的政策产物,却难以说服所有宫庙都诚心接受。谈起环保单位自认两全其美的“以功代金”,林安乐直呼“毫无根据”,“我也不知道这个要怎么『代』,这就好像你跟公务员讲说用掌声代替嘉奖,一样无厘头啊。”游行志工蔡东佑则认为,以功代金方案太“去脉络”,担心民众会被误导,以为将买金纸的钱捐出去便可以取代烧金。

以功代金、以米代金

以功代金,意指各地环保机关鼓励民众于三大节庆、初一十五时,焚烧的纸钱量减少,并将其减少之费用捐赠予慈善团体,帮助有需要的人,不但可以减少污染,亦同时可作功德。以米代金,则是在祭祀以包装米代替纸钱。

以功代金,不易成功,但前有行天宫、龙山寺减香成功的案例,为何这些宫庙仍坚持香火不能断?林安乐回应,这些庙宇都位于都市地区,有观光客作为重要来源;但这些乡村地区的庙宇,就是纯粹的“香火庙”,与周边信众生活紧密结合,金、香、炮、烛与背后所代表的信仰力量,便格外重要。“都会区的庙宇收入主要来自点灯,他每天参拜人口,可能就超过一个北港镇,对他们来说,金香是成本负担,让人拿,随喜嘛,但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林安乐分析。

这些传统宫庙元素,其实距离台湾人并未太远。由《通灵少女》、《花甲男孩转大人》等电视剧的收视率观之,观众对宫庙衍生的诸多文化,仍有不少依恋与乡愁。只是在现代城市社会的诸多需求中,这些依恋该根着何处?乡愁又该如何与城市文明共存?

花甲男孩转大人

2017年5月上映的台湾电视剧,27岁男主角郑花甲家中开设宫庙,父亲担任乩童、二叔担任主委,剧情引起观众共鸣,收视率不凡。

“我认为这些文化要与时并进,需要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但我很难接受把『心诚则灵』无限上纲,不是心诚则灵,就什么物质都不需要,烧香是人与神沟通的方式,不可以说没有就没有。”《超级星光大道》第二届冠军、桃园大溪广泽宫宫主赖铭伟如是说。

到底烧金、烧香与空气品质的冲突是否有解?其实,几乎所有宫庙都同意,提升金香品质,或许会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早在2006年,环保署与国科会便委托中正大学化工所进行研究,发现市售香燃烧时含有乙醛、丙酮、甲酸甲酯等毒性化学物质,经古法制造的拜香却无此问题,由此推论有害成分为黏着剂或人造香料所致。

但是,是否采用高品质的金香后,便能符合环保标准?高品质的金香是否仍该配合减量才能控制健康风险?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细致研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制作香品所使用的沉香属植物,已被华盛顿公约列入濒危植物行列,“烧好香、烧好金”或可能是生态环境的沉重负担。如何让双赢局面成真,仍需宫庙与台湾社会持续努力,才能解决困境。

一场香火战争之后,民进党再三保证会尊重信仰、不会减香,宫庙在展现一回惊人动员能力后,暂时偃旗息鼓,坐上游览车,各自回到那由村庄、宫庙与香火构成的“香境”,某种程度来说可说是一种汉人版本的传统领域,不信者恒不信,信者却恒信。在可预见的未来,或许现代城市的生活“领域”仍会与“香境”发生些许摩擦、冲突,但却尚未能彻底穿透、治理这人神共生的国度。


参考文献

简瑛欣,2015,《祖庙——台湾民间信仰的体系》。台北: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博士论文。

张仁瑞,2006,〈无烟金纸及低毒拜香之开发〉。95 年度“环保署/国科会空污防制科研合作计划” 成果完整报告。

辜神彻,〈1950年代以降“改善民俗、节约拜拜”政策对台湾民间祭典的影响〉。论文发表于“台湾研究在法国与台湾史新研究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民国98年12月3日。

杨智家,2008,《社会行销在公部门的应用与限制:以不烧纸钱宣导政策为例》。台北: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這篇對平時沒有在接觸宗教的人來說非常清楚好懂,推

  2. 這篇很清楚的點出宮廟方的訴求與其後的一些社會及文化脈絡,對於來自和宮廟文化不熟的人,我覺得是篇好文章!

  3. 可能因為我未讀其他媒體關於這件事的報導,我覺得這篇很清楚點明了為什麼宮廟號召力這麼強的原因。

  4. 外人写台湾,也许是旁观者清;但更有可能变成隔靴搔痒。拎一个新角度来写,或许会完全不一样。给端传媒一个机会,至少,它不应该倒下。

  5. 我倒覺得對於香火信仰沒有概念的都市人而言,本篇清楚的點出本次遊行的訴求與衝突所在

  6. 這一篇實在不能放在”深度”。
    “這些神明扶鸞指示的情節,在沒有相關信仰的人聽來,或許過分玄奇、真假難辨,但這些由廟宇傳統的進香、交陪所建立起來的動員網絡,卻是真實有效,亦構成了本次遊行的動員基本格局。”
    端傳媒因應台灣市場想多寫些接地氣的文章,台灣會員可以瞭解。但相對要寫得更深,才能吸引到我們。台灣媒體一海票在寫的議題,如果觀點也是類似,實在讀的沒滋味。
    台灣新聞議題很多,到底有多少是真 ? 居住在台灣的我們心理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