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凱道進香記:宮廟如何「串聯」彼此到總統府遊行?

史上第一次的「眾神上凱道」遊行已經落幕,逾萬信眾創下首次在總統府前「進香」的紀錄,主辦遊行的宮廟是如何動員彼此、一同上街的?
台灣

7月23日正午,烈日當空,來自全台超過萬名信眾、60頂神轎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進行全台第一遭「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遊行。還未到出發時刻,鑼鼓炮聲便此起彼落,原該只出現在鄉村路頭路尾的宗教科儀,首次在台北市的繁華的信義路上「遶境」而行。一路上,眾人似示威、似廟會,又似一場宗教嘉年華會;抵達凱道終點時,雖然遠方僅有總統府、沒有宮廟,各家神轎仍按照禮數、踩著標準的抬轎步伐,向總統府前擺放的香爐「進香」,熱鬧滾滾。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由宮廟自主串聯的大遊行,也是傳統宗教第一次以遊行方式向總統府喊出「捍衛信仰」訴求。引爆事件的爭點,在於近因為環保署在去年10月推出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修正案中,其一即為「改變風俗習慣」,內含減少焚香、燒紙錢、燃放爆竹煙火之行為,以期改善空氣品質。未料引起部分宮廟強力反彈,一場前所未見的眾神「上凱道」行動,就此展開。

近年宮廟遶境活動中常見的動畫公仔,也出現在凱道隊伍中。
近年宮廟遶境活動中常見的動畫公仔,也出現在凱道隊伍中。

從6月22日確定「舉事」到上街遊行,短短一個月內,主辦單位就召集到上萬名信眾共同響應。如此驚人的動員力既非偶然,也不只是因為減燒政策普遍引起信眾反彈,而是有賴平時廟宇間的「進香」與「交陪」等活動串聯。

進香、交陪所構成的網絡

進香,狹義而言是一種「祖廟」與「子廟」間特有的聯繫儀式。「祖廟」一詞,意指「神明祖廟」,並與其他地方的宮廟有「祖廟/分香子廟」的關係,環繞在這組關係中的相關儀式活動有「分香」、「分爐」、「進香」等概念。對於祖廟而言,進香是一種廟際網絡的聯繫儀式,也是祖廟宣示廟宇地位的儀式,對分香子廟而言,藉由進香儀式刈火或舀香灰,強化子廟與祖廟關係。

當新建廟宇到歷史悠久或神蹟靈驗的廟去求取香火,經過特殊的儀式,新塑神像便被視為後者神明的分身,也就是俗稱的「分靈」、「分香」。而每隔一段時間,子廟必須回到祖廟來「掬火」、「刈火」,以保持靈力不衰,並印證其與祖神之間的傳承關係,這個過程就是進香。而祖廟與分靈廟的聯繫便藉由這組儀式得以繼續維持下去。

成為「祖廟」的過程,也非可輕易為之,而必須經過一定程序。以本次主辦單位雲林北港武德宮為例,在解嚴隔年,武德宮便因受「神明降鸞指示」而踏上山東探視祖廟。抵達山東後,發現當地武財神遺跡已因文化大革命而遭夷平,便當場遵奉神意,成為天官武財神在台灣的開基祖廟。

主委林安樂細數,武德宮至今分靈出去的神像已有6000多尊,「如果不是(遊行)時間倉促,衣服只來得及做到1700件,光武德宮一間,就動員個5000人,其實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宮廟之間的「交陪」也是支持本次遊行動員的重要制度。交陪,是一種廟與廟之間特殊的友好關係,舉例而言,在廟宇建醮時,友廟會贊助與禮敬,以插燭、出陣頭或出轎等方式表達。交陪關係的建立,常需透過擲筊來請示神意,不只代表兩邊宮廟的人際交好關係,也體現了兩廟神明之間的特殊聯結。

「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大遊行,訴求「捍衛信仰、守護香火」
「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大遊行,訴求「捍衛信仰、守護香火」

這些神明扶鸞指示的情節,在沒有相關信仰的人聽來,或許過分玄奇、真假難辨,但這些由廟宇傳統的進香、交陪所建立起來的動員網絡,卻是真實有效,亦構成了本次遊行的動員基本格局。

林安樂進一步解釋,「像這次武德宮出轎,我交陪的友宮(如西螺福興宮)就必須要出,所以我不用太費力call,大家按禮數你就應該要出了。」而在動員過程中,武德宮的友廟南崁五福宮、松山霞海城隍廟一齊響應,也印證了林安樂的說法。

而啟動眾廟交陪的關鍵核心,是「武德宮出轎」,根據林安樂說法,這也必須經過神意允許,不是主委可以決定,「我們武德宮是神治的廟宇,就是說我們要做什麼,其實都是神明主動指示我們才會去做,我們這個命題是由神明去產生的,就是祂會去丟出這個事情。」林安樂強調,本次遊行過程,都是由主神鸞示出轎,甚至連遊行成三路大隊前進的隊形,都是照指示為之。

「三川領隊字其形/主軍按排中要點/恩派將護成圍中/千歲踏前聖母圍/家將大爺前鋒霸/五福大任顯神威/一體同進不得分/青火十足不得敗」林安樂拿出鸞示解釋:「意思就是,我們老闆(意指武德宮祭祀的主神)要出了,大家都要給他相挺、相結伴啊!那麼交陪境就會依例出神駕相挺。就這麼簡單。」

這些神明扶鸞指示的情節,在沒有相關信仰的人聽來,或許過分玄奇、真假難辨,但這些由廟宇傳統的進香、交陪所建立起來的動員網絡,卻是真實有效,平日,村庄一年往往要動員好幾次、每次數十台遊覽車去「刈香」,不但展現人脈、財力,也與地方政治息息相關,這亦構成了本次遊行的動員基本格局。

本次出轎遶境的宮廟中,還有幾間是與武德宮同樣都屬於「全台進香中心」型的祖廟,如奉祀保生大帝的學甲慈濟宮、信奉玄天上帝的松柏嶺受天宮。以學甲慈濟宮為例,創立後因學甲一帶人口增加,庄民散居各地後,也建立新廟宇,回來慈濟宮「分靈」後帶往新廟祭祀,並每年返回慈濟宮慶典,形成區域性的信仰圈,人稱「學甲十三庄」,動員能力同樣不容小覷。

以此看來,凱道當天的參與人次甚至不算是「火力全開」,一名幹部評論,「消息宣布是一個月前,很多人時間排不開、有事不能來,實際支持的信眾,真的比這個多很多。」

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在台上發言。
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在台上發言。

香之為物:進香的物質基礎

而這次的爭議核心「滅香/減香」,恰巧正是宮廟組織動員的核心。對於信眾而言,香具有「與神明溝通」跟「供養神明」兩大功能,金紙則是「禮物」,能向神明傳達感情與訊息。重要的是,香與金紙皆須透過火的轉化才能與神明聯繫,兩者因此衍生出了更多豐富的含意。對於信眾來說,香灰代表信眾的祈求,也是神明靈力的結晶。香爐作為積聚香灰的器皿,其重要性因而不言而喻,甚至有「祭祀時不一定要有神像,但卻不能沒有香爐」這樣的說法。

此次遊行重複呼喊的「香火不能斷」的「香火」,同時也被認為是神明靈力所在,當香火愈旺,信眾就愈多,神明就愈靈驗。在這樣的立場上,不少宮廟都認為,先前願意配合政府政策「減香」已是很大的讓步,「底限就是一爐一香,不可能再減、更不可能不燒香!」

參與遊行的信眾,按禮俗虔誠上香。
參與遊行的信眾,按禮俗虔誠上香。

我認為這些文化要與時並進,需要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但我很難接受把「心誠則靈」無限上綱,不是心誠則靈,就什麼物質都不需要,燒香是人與神溝通的方式,不可以說沒有就沒有。

《超級星光大道》第二屆冠軍、桃園大溪廣澤宮宮主賴銘偉

將眼光拉遠來看,這場遊行其實是百年香火戰爭的縮影。從日殖時期開始,總督府便在台灣推行一連串社會風俗改善運動,如撤除神佛塑像、將各地寺廟的神明祭典統一與日本國慶同日舉辦。國民黨來台後,也頒布一系列法律來控管宗教活動,要求民眾停止燒金紙和放鞭炮。

1992年,《聯合晚報》的〈綠潮〉專題系列報導記錄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與時任環保署署長趙少康的「心靈環保對談」,在佛教界引起巨大迴響,揭開了「佛教環保」的序幕。在那次對談中,聖嚴法師明確表示看法:燒冥紙並無必要性,燒香也只是徒然製造煙霧、浪費自然資源而已。

同年,環保署亦邀集各宗教領袖座談,共同呼籲所有信徒在宗教儀式上力行環保觀念,並在1995年發布15點「環保新生活運動宣言」,正式把「少用紙錢、鞭炮」納入政策架構中。2000年開始,台北市政府率先實踐理念,在中元普渡推動集中燒金,其它縣市逐漸跟進仿效,2004年開始,環保署正式開始向全國宣傳相關理念。

以歷史角度看來,今日種種「改變風俗習慣」政策,包括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網路普渡、一爐一香等替代方案,都是近二十年來的政策產物,卻難以說服所有宮廟都誠心接受。談起環保單位自認兩全其美的「以功代金」,林安樂直呼「毫無根據」,「我也不知道這個要怎麼『代』,這就好像你跟公務員講說用掌聲代替嘉獎,一樣無厘頭啊。」遊行志工蔡東佑則認為,以功代金方案太「去脈絡」,擔心民眾會被誤導,以為將買金紙的錢捐出去便可以取代燒金。

以功代金、以米代金

以功代金,意指各地環保機關鼓勵民眾於三大節慶、初一十五時,焚燒的紙錢量減少,並將其減少之費用捐贈予慈善團體,幫助有需要的人,不但可以減少污染,亦同時可作功德。以米代金,則是在祭祀以包裝米代替紙錢。

以功代金,不易成功,但前有行天宮、龍山寺減香成功的案例,為何這些宮廟仍堅持香火不能斷?林安樂回應,這些廟宇都位於都市地區,有觀光客作為重要來源;但這些鄉村地區的廟宇,就是純粹的「香火廟」,與周邊信眾生活緊密結合,金、香、炮、燭與背後所代表的信仰力量,便格外重要。「都會區的廟宇收入主要來自點燈,他每天參拜人口,可能就超過一個北港鎮,對他們來說,金香是成本負擔,讓人拿,隨喜嘛,但對我們來說,就不一樣。」林安樂分析。

這些傳統宮廟元素,其實距離台灣人並未太遠。由《通靈少女》、《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電視劇的收視率觀之,觀眾對宮廟衍生的諸多文化,仍有不少依戀與鄉愁。只是在現代城市社會的諸多需求中,這些依戀該根著何處?鄉愁又該如何與城市文明共存?

花甲男孩轉大人

2017年5月上映的台灣電視劇,27歲男主角鄭花甲家中開設宮廟,父親擔任乩童、二叔擔任主委,劇情引起觀眾共鳴,收視率不凡。

「我認為這些文化要與時並進,需要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但我很難接受把『心誠則靈』無限上綱,不是心誠則靈,就什麼物質都不需要,燒香是人與神溝通的方式,不可以說沒有就沒有。」《超級星光大道》第二屆冠軍、桃園大溪廣澤宮宮主賴銘偉如是說。

到底燒金、燒香與空氣品質的衝突是否有解?其實,幾乎所有宮廟都同意,提升金香品質,或許會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早在2006年,環保署與國科會便委託中正大學化工所進行研究,發現市售香燃燒時含有乙醛、丙酮、甲酸甲酯等毒性化學物質,經古法製造的拜香卻無此問題,由此推論有害成分為黏著劑或人造香料所致。

但是,是否採用高品質的金香後,便能符合環保標準?高品質的金香是否仍該配合減量才能控制健康風險?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細緻研究。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製作香品所使用的沉香屬植物,已被華盛頓公約列入瀕危植物行列,「燒好香、燒好金」或可能是生態環境的沈重負擔。如何讓雙贏局面成真,仍需宮廟與台灣社會持續努力,才能解決困境。

一場香火戰爭之後,民進黨再三保證會尊重信仰、不會減香,宮廟在展現一回驚人動員能力後,暫時偃旗息鼓,坐上遊覽車,各自回到那由村庄、宮廟與香火構成的「香境」,某種程度來說可說是一種漢人版本的傳統領域,不信者恆不信,信者卻恆信。在可預見的未來,或許現代城市的生活「領域」仍會與「香境」發生些許摩擦、衝突,但卻尚未能徹底穿透、治理這人神共生的國度。


參考文獻

簡瑛欣,2015,《祖廟——台灣民間信仰的體系》。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張仁瑞,2006,〈無煙金紙及低毒拜香之開發〉。95 年度「環保署/國科會空污防制科研合作計畫」 成果完整報告。

辜神徹,〈1950年代以降「改善民俗、節約拜拜」政策對臺灣民間祭典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臺灣研究在法國與臺灣史新研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民國98年12月3日。

楊智家,2008,《社會行銷在公部門的應用與限制:以不燒紙錢宣導政策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這篇對平時沒有在接觸宗教的人來說非常清楚好懂,推

  2. 這篇很清楚的點出宮廟方的訴求與其後的一些社會及文化脈絡,對於來自和宮廟文化不熟的人,我覺得是篇好文章!

  3. 可能因為我未讀其他媒體關於這件事的報導,我覺得這篇很清楚點明了為什麼宮廟號召力這麼強的原因。

  4. 外人写台湾,也许是旁观者清;但更有可能变成隔靴搔痒。拎一个新角度来写,或许会完全不一样。给端传媒一个机会,至少,它不应该倒下。

  5. 我倒覺得對於香火信仰沒有概念的都市人而言,本篇清楚的點出本次遊行的訴求與衝突所在

  6. 這一篇實在不能放在"深度"。
    "這些神明扶鸞指示的情節,在沒有相關信仰的人聽來,或許過分玄奇、真假難辨,但這些由廟宇傳統的進香、交陪所建立起來的動員網絡,卻是真實有效,亦構成了本次遊行的動員基本格局。"
    端傳媒因應台灣市場想多寫些接地氣的文章,台灣會員可以瞭解。但相對要寫得更深,才能吸引到我們。台灣媒體一海票在寫的議題,如果觀點也是類似,實在讀的沒滋味。
    台灣新聞議題很多,到底有多少是真 ? 居住在台灣的我們心理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