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平日下午,将军澳坑口南丰广场“菜鸟驿站”的自提点内,“拼多多”绿色包装的货件遍地,被堆叠高至天花板,堵塞大半个门口。员工忙著为十多个排队的顾客扫描取货二维码,又在货架爬上爬下取货。
从事发型屋工作的李小姐数天前来过,等了一个半小时。她看到人龙有一二百人,高峰时要待4小时才能取货。她跟朋友买了美甲用品、洗碗布、风扇等,全单几百元人民币,还有货件未到香港,“如果要排4个小时的话,就几个人轮流排队。”
“我这阵子才开始用拼多多。以前经常觉得货品(质素)监管没那么好,但前阵子香港免运费,便开始用。”她说。6月底,大陆电商拼多多和快递公司顺丰速递一度终止合作,令另一物流商“菜鸟”的自提点吃不消庞大货量,港九新界多个自提点瞬间大排长龙。仓库爆满,香港人网购的各种货品一时堆满商场和街上。
自提点成行成市、包裹源源不绝——无声无息之间,大陆电商及平台已成为香港人消费的重要媒介。近年,拼多多、大陆电商京东、美团旗下外卖平台 Keeta 以高姿态袭港,推出包邮优惠和优惠券等,用银弹攻势极速吸纳客源,而早年已面向香港的淘宝也加入战团,一度推出“HK¥99包邮”。
大陆电商南下香港,是其进入东南亚或中东市场的跳板。在愈趋激烈的价格战中,消费者受惠,但背后将可能牺牲的,是本地商家和劳工的生计。
中资平台渗透在香港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成本高企、经济不景气的现实和消费政治之间的拉扯,最后哪一端会胜出?端传媒走访了拼多多、京东、Keeta 和淘宝的香港用家,了解各人的消费习惯和选择。这些电商和平台为何受到热烈追捧?经历2019年反中资一役和黄蓝之战后,香港人仍觉得在消费选择上,政治立场重要吗?消费力外流,他们又怎看受到挤压的本地经济?

售价低至几毫,“平到你唔使谂”
香港现在的生活指数,你不觉得高吗?
林太,2024年开始使用拼多多
在南丰广场,60多岁的林太小心打开发泡胶盒,取出从拼多多买来的西瓜。她仍有1公斤的梨、1.5公斤的苹果和十多个迷你芒果在运送途中,4款水果合计人民币70多元,“但在香港,这个瓜起码50元。三分之一的价钱。”
“香港现在的生活指数,你不觉得高吗?”她问。
经济低迷,更要精打细算。林太说经济自疫情后转差,物价上涨,又提及今年电费加价,“生活没有改善,银包越来越少钱。”已退休的她跟家人住在四五百呎私人单位,每月管理费和差饷地税合计支出为几千元,“但在国内,3千元已经够一个月的消费和食用。”她说自己在大湾区另有住所,用来养老。
她将零售业疲弱归咎于大业主,觉得商家挨不著贵租而结业,像南丰广场的空舖就由自提点和补习社顶上。
2015年上线的大陆电商巨头之一拼多多拥有逾9亿活跃用户数量,2025年第二季的收入超过1千亿人民币。2018年,拼多多赴美上市,并在2022年推出国际版的 Temu。在香港,拼多多自2024年起推出一件包邮,近月传出在港上市的消息。
林太在中港两地生活,一年前使用拼多多。在香港时,她会拼水果,在大陆则拼家居用品。她觉得平台处理顾客投诉的机制周到,曾试过收到坏掉的柑橘,她给商家传相片,很快便获退款。“反而你从惠康买回去,烂了的话你要出去、拿收据退钱,比我上网 post 相麻烦。”对于食安,她说香港大部分的水果都是大陆出产,“现在国内给你很多选择。”
除了水果外,港人的拼多多战利品五花八门,也引起不少争议。有人曾在 Facebook 群组分享购入的生蚝,“有发泡胶保温袋,新鲜好吃”。7月,一名男童从拼多多购入烟雾弹,在家拔针时冒烟,惊动警方调查。
打开拼多多 APP,近30个产品种类涵盖衣食住行,商品随手指滑动向下源源不绝,不少标注包邮到港,价格由最低几毫至几元人民币不等:“¥6.6/1000个保鲜膜套”、“¥8.7/5斤海南水仙芒”。一些包装食品较重口味,不是香港常见的食品类型,例如“辣卤膨化礼包”、“香辣和卤香味虎皮凤爪”。
按进“秘卤大鸭头”的商品项目,单独购买8袋的售价是人民币21.9元,拼单只需10.9元,还免运费。发起拼单的帐号不断刷新,每个拼单都在倒数,全店已拼了16万多件。
拼单模式是拼多多价低的原因之一。跟淘宝和京东的固定价格不同,拼多多顾客可以较高价格直接购买产品,亦能参与拼单或发起拼单——当需求提高,价格便下跌;而顾客拉人拼单,也令平台流量增加。其次是拼多多烧钱补贴商家的政策,例如2019年的“百亿补贴”、2024年的“百亿减免”等;以及利用大量订单跟快递公司砍价。另外厂家直销亦省掉了代理商费。
价格竞争、损耗,或者对环保的污染,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是不需要去想的。我只是想著,这件产品在香港买30元,大陆买3元。
传媒工作者谢梓铭,淘宝和拼多多用户
37岁、从事传媒工作的谢梓铭从拼多多买了几个磁吸环,全单10元人民币,而且送到他家楼下的便利店。“咦,这完全改变了购物心态——平到你唔使谂。”
他觉得拼多多省却了在香港消费时,顾客要为店舖买单的租金和服务费。举例一个在浴室阻隔头发的胶塞,深水埗特卖城售10元,拼多多售1元,“大量生产的东西,你知道都是从中国来,便会选择不需要在香港买。”
十多年前,谢梓铭就习惯在旅行前请朋友从淘宝代购冰抓等不常用的产品,也曾自己买瓷砖、吊灯等家具。今年他从家人口中听说拼多多很便宜,便下载看看,“很惊讶,价钱有点不合理。”他自此便会从拼多多购买颈绳、电话绳等消耗品,以及一些熟悉品牌的商品,例如10元20包的 Tempo 纸巾。
“价格竞争、损耗,或者对环保的污染,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是不需要去想的。我只是想著,这件产品在香港买30元,大陆买3元。”产品的成本一样,他觉得顾客多付的钱流入香港舖租、员工和供应商,“平咗𠮶27蚊系落咗你袋,定系分咗出去俾其他人?(便宜了的27元是落到你的口袋,抑或分出去给了别人?)”
不过他说自己有道德考虑,不会买入有强迫劳动争议的新疆制衣服,也担心食安问题而不买食物。在大陆工作时,他以另一部电话下载大陆 APP 和小心开放权限,但近年觉得防范未必有效。“所有牵涉中国 APP 的资料,就要预料是公开一样。”他说,“使用的代价是这样,它送货到你家,就会知道你住哪。”

“做港猪,倒过来想不是很幸福吗?”
人总是很善忘,也顾自身利益……你怎样都会想令自己舒服些、减少压力,或者将找回来的钱开心地花出去。
贺思源,Keeta 用户
在中港矛盾热炽的社运年代,中资平台曾经受到抵制。现今某些人觉得这已成过去,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由纷乱转平淡,“人变回客观理性一点,会抽离去看,”30多岁、从事保险业的贺思源说。他曾参与2019年6月的反修例游行,现在不时北上出差和旅行。2023年底,他为了更低价钱,暂时抛弃了德国外卖平台 Foodpanda 和当时未撤港的英国平台 Deliveroo,转为使用 Keeta——美团旗下的国际品牌。
他认为,“香港人一直有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涵养比大陆人高,他从前也因食安问题和产品质素等对大陆有负面形象,而社运放大了他的抗拒感。他觉得其时“非黑即白”,“大家认为去争取是正确的,或者大群人这样做,就跟著羊群心理去走。”他认同游行,说香港人长期以来拥有言论自由,“很难接受突然之间有这么大的改变”, 但又指自己一直政治冷感,“不完全地支持一边”,也不分黄蓝消费。
“不能避免不使用或者不进食一些餐厅,也不需要因为这样减少生活便利性。”他说。
社运退却后,贺思源继续留意相关新闻,而较大的改变是由2021年转行时开始的。他有感当时从事的 IT 业会受经济低迷拖累,便转投保险业,逐渐多接触大陆市场和客户,又北上出差。他形容是“睇阔咗”,也是为了生活和生计。“天下乌鸦都一样黑,”他觉得大陆政治不是特别恶劣,而且“香港始终是中国的一部份。”
他认同价值观绝对有变,“人总是很善忘,也顾自身利益……你要在这个地方生活、消费。你怎样都会想令自己舒服些、减少压力,或者将找回来的钱开心地花出去。”他说自己已不在意在囚人士获释的新闻。
随著北上消费和大陆网购平台的兴起,他发现身边人会比较两地价格。他也因为朋友介绍而留意 Keeta ,“优惠券真的抵得很夸张。”
2023年5月,Keeta 于香港上线,掷下“十亿激赏”吸客,每位新客户获送300元迎新优惠,又设低消费的的“一人饭堂”专区和发放免运费券等。2024年首季,Keeta 的市场占有率(按消费价格)达至27%,超越 Deliveroo;按订单量计算,去年3月 Keeta 的市场份额为四成多,Foodpanda 为35%,Deliveroo 为21%。
最终,来港10年的 Deliveroo 在今年3月宣布撤港,是自2021年美国平台 Uber Eats后,第二间离场的外卖平台。有分析指这跟 Keeta 占据大部分市场有关。
资深传媒人颜宝刚今年7月发表评论文章,对大陆的内卷蔓延至香港表示担忧。他说美团、京东和阿里巴巴在大陆卷入了外卖市场的价格战,影响整个餐饮业。他指内卷对消费者是好事,因为有价格补贴,但对商家影响巨大——餐饮和个体商户担心补贴停止,顾客会减少消费,所以亦被迫参与价格战。他直言随著电商平台登陆香港,“香港的零售市场受到的冲击也日益明显。”
香港剩下两家之争,价格战持续。贺思源指最近从 Keeta 下单购买香辣锅和酸菜鱼,扣减买满150元享有的75折优惠、70元“限时优惠”和17元的运费后,全单由原价726港元到降至482元。记者在 Foodpanda 模拟向同一餐厅下单,但优惠幅度低,加上25元送递费,全单盛惠625元,差价约200元。贺思源又指自己暂时未曾在 Keeta 遇到很不快的经验,但他曾遭 Foodpanda 外卖员弃单。现在他一个月使用 Keeta 一两次,每次花费2百元内。
各间外卖平台都有剥削外卖员的争议,但 Keeta 曾被关注组织批评为“最苛刻”,今年5月亦有外卖员发起示威争取劳工权益。贺思源说深知商业社会残酷,外卖员“在社会基层被人压榨”,不过这在他的消费考量之外,“我总不能为了行侠仗义的精神而不光顾。”他说,“大家要生活,要面对种种的环境、压力。”
提起香港坊间流传“港猪”的说法,意指一些不理会政治和社会事、只顾吃喝玩乐的香港人,贺思源说自己一直都是港猪。“倒过来想不是很幸福吗?”他续道,“富家子弟要 concern 的事情未必这么多,因为不轮到他需要去想。每天温饱,也过到他想要的生活——先撇除政治的生活——纯粹在衣食住行方面,他未必会想到这些(政治时事)问题。”
“不是你所谓给一点额外的钱,就可以保护到,或者守护到香港价值。”谢梓铭将减少本地消费形容为“小小的发烂渣(撒野)”,“自私地说,自己无需要为这盘烂数负责,经济几差都不关我事,是政府的责任。”
自称立场“黄”和“泛民”的谢梓铭也觉得,大陆 APP 和政治不挂钩,政治立场不影响他到这些平台消费。他经常到大陆工作或消费,发现各人有不同立场跟观点,“网络很容易会将有颜色的言论归纳为一个国家的人。中国十几亿人,是不是全部都是网上的小粉红呢?”他不会抗拒大陆平台,但有选择下,“可能会先叫 Foodpanda,不会叫 Keeta。”
“现在的环境已经不是讲黄店、蓝店。你看到(营业)牌照上又有很多国安的考虑。”除了私下光顾理念相近的商家外,谢梓铭觉得:“在整体消费里面,中国对香港的冲击是没办法避免的。消费降级和超级平价的引诱是没办法对抗的。”
他对过去五六年的社运仍然感觉强烈,情绪有时会低落,但觉得在大环境下无能为力。他不时游走于去或留的抉择之间,想储钱为将来铺路。
“不是你所谓给一点额外的钱,就可以保护到,或者守护到香港价值。”他将减少本地消费形容为“小小的发烂渣(撒野)”,“自私地说,自己无需要为这盘烂数负责,经济几差都不关我事,是政府的责任。”

大陆电商南下,被动摇的本地企业
40多岁的 Ken 手机上的 APP 包罗万有:大陆的淘宝、京东和小米商城;本地的 HKTVmall、香港格价网 Price;美国的拍卖平台 eBay、电商 Amazon 和 iHerb 等。他工作繁忙,10多年前起网购,甚少逛街,觉得这是大势所趋。“现在零售业的实体店,你看到整条街都执笠。”
近年香港经济未走出低谷,又要面对电商的威胁。零售业销货价值自去年起连跌14个月,直到今年5月才回复升势、至临时估计的313亿元,但与去年同期比较,今年首八个月合计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下跌1.9%。今年6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市场学和创新及信息管理学教授李曦撰文,指大陆电商的抢滩行为,“必会影响本地零售业,让早已低迷的销情雪上加霜。”
几个月前,Ken 被京东“买贵就赔”的标语吸引眼球,下载 APP 后获送新用户优惠券,便开始下单。他说京东物流一站式派送货件,不用集运或收取附加费,而且有经平台筛选或自家出产的“京东自营”和“京东京造”品牌,觉得质素有保证。
从前他对大陆产品也有不好印象,受血棉和地沟油的新闻影响,“随著现在时代发展,我们香港人就不要再固步自封,很多地方都追了上来,但我们还是井底之蛙。”京东在香港的广告以人民币符号作标示,引发争议,Ken 不介意,“每个长假期有二三十万人返大陆,其实你们都有综合货币户口。”
他又说 eBay 和 iHerb 都以美金结算,“为甚么用美金标示,你们没有那么大反应?”
我是消费者的话,东西当然越便宜越好。我最喜欢是人家不要利润出货。
Ken,京东用户
京东在2004年起家,在2010年成为破百亿规模的电商,于2022年来港二次上市。自去年宣布投入15亿元人民币加强香港市场布局后,京东今年3月推出自营商品“买贵就赔”——即消费者发现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平台,可申请补偿差额,以及自营家电“30天包退、180天包换”和“一件包邮”等。
激起更多热议的,是京东对于同性质的本地公司——HKTVmall 挑衅性的姿态。这包括3月,HKTVmall 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维基在 Facebook 直指京东 APP 的介面模仿 HKTVmall,京东回应“王生开咗个头”,“好乐意同你比下边个对客更好”,随即推出免费上门安装服务,HKTVmall 以取消订单自取门槛应战。另外,京东同月在旺角连锁电器店附近刊登红色巨型广告,含沙射影写道:“两层楼的电器舖,唔卖得贵点交租?”
严峻竞争下,香港电商被逼有所回应。像 HKTVmall 制定策略应对本港技术人才短缺和北上消费趋势,包括提高办公室大陆员工的百分比;邀请大陆商户进驻平台,定价跟大陆平台一致;以及推出简体版 HKTVmall App。另一电商友和集团也推出即日送达、大型家电翌日送货等措施。
Ken 觉得,HKTVmall 有更多饮料、米、油等的快速消费品,可以送到家门,十分省力。而他会在京东入手小型家电和电子产品——例如在他桌上有雾化功能的吹风机,售2百多元人民币,以及比香港便宜百多元的中国制充电器。大陆电器使用两脚插头、香港则使用三脚插头,但他说变压器只售十多元,而且很多产品是 USB 充电,无碍他使用。不过他不买大型电器,担心运送时有损毁。
跟 HKTVmall 相比,Ken 说京东是全国性平台,跟商家的议价能力更大,加上自家物流团队,价格可再拉低。但他不怕恶性竞争会导致京东独大,因为企业自可以劈价和推出优惠。“如果放低价可以队冧(击倒)它的话,那它真的很有问题。为甚么人家这么便宜也可以营运到?为什么便宜就营运不到?”
他认为竞争令企业维持合理的盈利,将有利消费者。对于商家在过程中或会受挤压而出现亏损,他笑说:“关我鬼事啊,我是消费者的话,东西当然越便宜越好。我最喜欢是人家不要利润出货。”

价格战所牺牲的
任何的转型都会带来失业。香港的消费者肯定能够享受较低的价格,但是对于香港的就业、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市场学和创新及信息管理学教授李曦
“从资金和技术的角度上来讲,大陆电商(在香港)是不存在任何的障碍了。”经管学院市场学教授李曦接受端传媒访问时说。
李曦解释,大陆电商著眼香港是源于大陆市场饱和,加上官方近年鼓励企业出海,令香港成为其进入东南亚或中东市场的跳板。跟以往相比,中港物流成本降低、电商设香港版网页、支付系统支援香港帐户等,都能吸客;他又指港府对大陆电商进驻态度较正面。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首李家超就曾提出将香港打造成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等。
他觉得大陆企业善用数据分析,香港零售品牌则较落后,而且受制于高工资和租金,“打价格战,根本毫无胜算。”在他看来,差异化服务是出路。这包括开拓跟大陆企业不同的策略,例如主打日韩、欧美进口的产品;开发大牌奢侈品、黄金饰品等少量单价高的产品;以及药油药膏、本土文创等本地特色商品。另外,政府也要巩固香港的品质优势。
转型过程中,“不愿意与时俱进的企业”会被淘汰。但他觉得当中也有利处,例如促进香港企业提升服务质素、“让香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优势,例如将精力由“低端制造业”和“低端品牌”转至投入到金融、保险和专业服务业。长远来说,他觉得香港大多数的日用品或会来自大陆,而香港则负责进口产品、高附加价值或具文化特色的产品。
“任何的转型都会带来失业。”他说,“香港的消费者肯定能够享受较低的价格,但是对于香港的就业、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
除了电商业务,京东再进一步布局,在今年8月收购香港佳宝食品超级市场,将其改名为“京东佳宝超市”,有消息指京东以40亿元收购佳宝;同日 HKTVmall 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股价下跌逾3%。京东今年也表示与佳宝、联合出版集团、TCL、创维、日本城等多家香港公司及港股上市公司展开深入合作。
我不想加剧,使香港的地舖由五成,变成剩下三成。
Mary,今年决定少用淘宝的香港市民
有人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好处,有人却为市场受冲击而感到担心。最近30多岁的 Mary 打算到五金行花89元买花洒和水喉,但她的伴侣嫌贵,想到特卖场“淘多多”。想贡献小店和五金铺的她劝道,“贵一次半次,算吧。”
Mary 几年前在淘宝购物,每两三月买一次衣服。虽然只有一半合身,但胜在成本低。之后她从事采耳,会在淘宝入手采耳工具,也会为家里添置铁架和橱柜等。通关后,她发觉客人减少,认为香港人的消费力下降,或转至大陆或台湾消费。她的全职岗位被改为兼职,薪金跌了三成,同事被排班的日数愈来愈少。
即使自己也身受经济低迷影响,她却说:“我不想加剧,使香港的地舖由五成,变成剩下三成。”Mary 今年决定少用淘宝,将钱花在香港零售市场。她也未曾使用其他大陆平台—— 她是 HKTVmall 用家,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也因为自提点混乱的情况对拼多多的观感不好。Keeta 在 Deliveroo 宣布撤港后在 Threads 上发帖“应承”守护每个香港胃,她对于这种公关手法反感,“哗,好贱格。”
Mary 认为大陆的 APP 兴起,或跟移民潮后留港的人消费力不高有关。为求安心,她在生活上也在省钱:“全球环境大家都很不安,有人说有地震,有人说特朗普上台,整个经济会很不稳定。前景不明朗之下,好像留多个钱在身边,安全感会大点。”
何谓香港特色?
记者联络 Mary 初时,她曾担心记者是“国安卧底”,“假设我们的对话里面有贬低内地的,会不会构成危险?”
线上线下,中资企业的版图都在扩张。Mary 觉得香港的风景正在转变,例如近年进驻多区的“蜜雪冰城”,其红底白字的招牌,“一看就知道不是香港店舖的风格。”
“你出街见到的吉舖、两𩠌饭、夹公仔(舖),要不就是10元20元的特卖场,你就会觉得好像有些东西消失了,没有一个香港特色。”她说:“我希望还有多元化。我成长时所学的香港是一个国际之都,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加进来,形成香港独特的文化。”

但面对价廉,有时也身不由已。Deliveroo 下线后,Mary 伴侣常吃的餐厅只在 Keeta 上提供服务,他便转用 Keeta。那时正值外卖平台价格战,“他好像跌进这个坑,每天去抢券,抢到券就要用。”她说优惠券要花费一定金额才能使用,她很不理解,但不想跟伴侣挑起矛盾。
她明白,半价“真的很难不折腰”,“就算是我都可能会受到诱惑,所以我直接不下载这个 APP。”她又说伴侣现在还会专挑“黄”的餐厅下单,以表支持。
Mary 表示不会弃用淘宝,因为香港物价太贵,但会先到香港的店格价。
两间外国的外卖平台退场、Foodpanda 受到威胁,贺思源说本地市场不如以往国际化是事实,“国内(品牌)进驻香港,政府列香港作大湾区其中一份子,你不能避免。”以前香港云集进口品牌,有大陆没有的产品,他对外资撤走感到可惜,但不会担心和恐惧,反而觉得:“有智慧不如趁势”。
他深知大陆融合或会拉低香港的收入水平,以及淘汰某些行业和人手,甚至令香港失去自身的特色。但是作为消费者,他始终觉得价低是好事。
贺思源认为,Keeta 最初大洒金钱是为了抢市场占有额,当消费者形成依赖后,优惠或会减少,他近日亦有感优惠变少、服务质素降低。Deliveroo 宣布撤港后,Keeta 今年3月被指随即向餐厅加佣金,有餐厅认为犹如“白做”,又说缺乏竞争下或会淡出外卖平台,自己送外卖。
谢梓铭的家附近愈开愈多如“木屋烧烤”的大陆餐厅,他对装修的美学和食物口味感到困扰,“好像它们服务的不是香港人。”他去过一次,两个人盛惠六七百块钱,比大陆价格贵,“好似揾笨。”
“我唯一能够做就是我不光顾它,我光顾旁边那条街的牛腩面店。”不过他觉得这不是解决方法,因为大陆的影响力太强,而就算消费者愿意付钱,受益的还是地产商。他担心消费降级持续,更多本地店舖会结业,“但这不是消费者要去想的事,这是政府层面去考虑的事。”
最近,谢梓铭从拼多多买来大陆牌子“安踏”的拖鞋,售200多元人民币,不算便宜,但款式跟另一对1000元的某法国品牌拖鞋类似。他说自己不是买不起,而是想到只穿几次,不如买便宜的。
“款式很像,我检查过那鞋底的技术是一样。”记者问这算不算抄袭,他答“摆明就系。”他笑言:“如果你要考虑价值观,抄袭这件事不对,是不是?当然不对啦,但它卖2百蚊。”他说。“总之不是印上别人公司的名字,我觉得能接受的。”
(尊重受访者意愿,贺思源、谢梓铭、Ken 和 Mary 均为化名。)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