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剧,重新定义影视业?

短剧以“爽”和“快”的特色蔓延到影视制作,制作方也无法摆脱短剧的魔力了吗?
2024年7月17日,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演员在医院的片场排练,拍摄竖屏微短剧。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大陆 风物 文化现象

634亿元——2025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发布《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这个数字。而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才不过425.02亿元,而在中国电影最辉煌的2019年,总票房也不过642.66亿元。

2020年8月,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将其正式纳入监管,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第四种官方认可的网络影视作品形态,因此2020年也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元年”。

如今,“微短剧”则主要通过抖音、快手和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传播,观看方式多以“竖屏”为主,短剧的拍摄手法也在随之改变,甚至有人直接戏称短剧火了之后,横店(中国影视基地)直接变成“竖店”。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甚至预测,等到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可以想见,届时传统影视剧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萎缩。

所谓微短剧,一般在中国网络上也被称为“短剧”(在中国,有时候也会将单元剧和20集以内的连续剧称为“短剧”,但下文提及该词语时,均指微短剧)。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将其定义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这类剧集最初出现在视频网站上,代表作诸如《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多数是情景喜剧。

2024年7月17日,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导演透过直屏监控微电影的拍摄过程。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当然,短剧在中国目前的文化生态中的特点不仅在于内容时长的“短”,还在于表达上的“下沉”,或者直白地讲——制作粗糙,故事狗血,格调“低俗”。其受众往往被认为是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收入不高的基层群体,尤其是中老年人。

在通常的观察中,短剧的故事多数取材于网络小说,“炫富”“逆袭”“复仇”等主题高频出现,“豪门争产”“霸道总裁”“婆媳斗法”“滴血验亲”……观众在一个个俗套的故事里体会放松。

在如今的中国网络,“短剧”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或者是评价标准,比如今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阿诺拉》(因为讲述了性工作者和俄国富二代的爱情故事),就被人指责为故事夸张“低俗”如短剧。

从“草台班子”到名导入场

最初,短剧是以制作粗糙闻名的,常被认为是影视圈的“草台班子”玩的游戏,似乎只要一些没啥演技的角色加上有点丑的假豪华布景,就可以拍出一部短剧。一般来说观众也不会对制作水平提出苛刻的要求,他们要看的只是一个个娱乐性强的故事。

短剧的制作成本低,拍摄周期往往仅有三四天到一周,制作公司从拿到剧本到交出成片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意味着通常一部短剧的成本不过十几万元。

不同于传统影视业的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西北城市西安则成了“短剧之都”,据报道这里有600多家短剧公司,全国每100部短剧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

婷婷出生于1997年,她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在西安一所综合性高校学习影视编导专业,2022年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想要进入电影行业,在西安这个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的同学要不然在做艺考老师,要不然就转行,这几年也有不少拍短剧的。”她告诉我。

因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婷婷和同学拍过好几部学生短片,相对熟悉拍摄的流程,在朋友的介绍下,婷婷也进入西安一家短剧公司当导演,“西安的短剧公司大多数只是承制方。大公司选择在西安的制作公司拍摄短剧,看中的就是西安的人力成本低,可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利润,如此一来,大部分短剧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2024年春节上线的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剧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不同于流行的电影或者剧集,往往可以在大众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的讨论,短剧从数据上看受众广大,但缺乏具有“国民度”的作品,直到2024年春节期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短剧才算真正“出圈”。据传,这部剧集一共只拍了10天,后期制作的经费也仅有8万元,但单日就收获了2000万元的充值额度,该剧抖音话题播放量超8.2亿,微博阅读量破亿……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当代女性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利用所谓的认知差异帮助离异再婚的爱人发家致富的故事。它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成功的普遍渴望,以及对过去岁月遗憾的补偿心态。

另外,相较于当时市面上的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服化道与演员表现都相对精致,男女主角的长相和知名影视剧明星颇有几分相似,也是这部短剧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经过媒体报道,人们也才意识到《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幕后的操盘手竟然是微信公众号时代的“网红”作家咪蒙,这位前调查记者曾经拥有巨大的流量,但因为发布诸如《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等失实、耸动的文章,在2019年被中国有关部门全网封杀。此前,咪蒙的公众号的盈利惊人,一篇推广文章收费近百万元。

咪蒙沉寂之后,她利用网络流量赚钱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其公司主要在短剧领域发力,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之前,咪蒙的公司就推出过《黑莲花上位手册》这一剧集,获得了惊人流量,后因为内容暴力等因素,被监管部门责令下架。一系列的操作似乎没有让咪蒙公司停下在短剧赛道的探索,此后他们还推出过主打老年人市场的《闪婚老伴是豪门》以及爱国民族主义叙事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一系列光看命名就简单明了、土味十足的爆款短剧。

肉眼可见的变化随之而来,短剧的产业升级迭代进展飞快,越来越多的明星和名人也加入了短剧的拍摄。香港导演王晶、明星李若彤和大陆话题女王刘晓庆也加入了拍摄短剧的大军。

最值得一说的恐怕还是周星驰,在沉寂数年没有拍摄新片的情况下,2024年1月,他和抖音进行了合作,开设了“九五二七剧场”(九五二七是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卧底华府时的代号)。同年6月,他们就推出了短剧《金猪玉叶》和续集《金猪玉叶2》,首集上线1小时播放量突破百万,再次让人们意识到短剧正在对传统影视业进行着深度的洗牌。

尽管前期的宣传力度很大,赚足了噱头,但《金猪玉叶》没播几集就开始乏力,它不但不够“短剧”,也不够“周星驰”。该剧播出后,人们才发现这部剧集的“周星驰”含量很低,他仅仅作为该剧的出品人,完全没有参与创作。大家带着对周星驰作品的期待去看《金猪玉叶》,收获的只能是失望。

周星驰和抖音合作开设“九五二七剧场”推出短剧《金猪玉叶》,有网友分析剧集有所隐喻的台词。影片截图

《金猪玉叶》是一个关于跨境“杀猪盘”(即利用网恋进行的一种诈骗)的故事,2023年暑期档“反诈”题材电影《孤注一掷》票房突飞猛进,最终拿下38亿元。民众也因为各种案件高度关注跨境诈骗现象。

在这部短剧里,女主角叶小莱为了给被骗的姐姐复仇,不远千里从台北飞去东北寻找杀猪盘凶手,偶然结识被冒用身份的朱浩,在查出真相的过程中相知相爱……显然,这是一部结合了悬疑、恐怖、公路等类型元素的作品。

但问题可能也出在这里,不同于短剧的脑洞大开,《金猪玉叶》的故事过于工整,在短剧领域显得有些无聊和说教。尤其是叶小莱的台湾人身份,不但被主创用来开一些口音上的玩笑,还植入了政治的表达。比如两姐妹的名字凑在一起变成了“回来”,半路上他们还遇到了一位远道而来送长官骨灰的台湾老人……《金猪玉叶》在讲述冒险故事的同时,还不忘对“两岸一家亲”等政治议题进行回应,犹如强行上了一堂政治课,更让观看效果打了折扣。

《金猪玉叶》的大反派设定为叶小莱律所的美国合伙人和他的日本情人,他们为了敛财遥控内地的下线利用“杀猪盘”骗取女孩钱财。对此,有脑洞大开的网友甚至分析出这里是有所谓的隐喻的,仿佛暗示着台湾当下的某种政治处境,毕竟为了讽刺这对反派,台词不但提及了日本核废料排污、美国校园枪击案等社会问题,连“小男孩”和“胖子”这两颗二战时期美军投向日本的原子弹都被用在所谓的“笑料”里……

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看短剧无非是为了轻松,看周星驰加持的短剧也有怀旧的意味,说教也好,所谓的历史和时政的“梗”也罢,都与短剧市场的风向背道而驰。影迷们在此见不到周星驰电影一贯强烈的底层关怀和人文精神,反而发现了很多民族主义情绪。截至目前,在抖音平台《金猪玉叶》的播放量达到3.07亿次,而《金猪玉叶2》则只有1.76亿。

2024年下半年,“九五二七剧场”又推出了一部致敬《大话西游》的24集短剧《大话大话西游》,收获了4亿多次的观看量,但依然没有“出圈”。整部短剧最大的高潮就是片中加入了电影《大话西游》中周星驰的部分片段,再次引发了一波“回忆杀”。之后“九五二七剧场”仅偶尔发布一些周星驰的动态,比如他和周杰伦在天台的合影。如今,9个多月过去,该短剧厂牌再无动作,不知道是否意味着周星驰试水短剧失败。

曾经和周星驰有过深度合作,后来又分道扬镳的王晶,在这个时期也挺进短剧赛道,他担任总编导拍摄了一部名为《亿万傻王子》的95集短剧,讲了一个现代的“青蛙王子”的故事,还邀请到苑琼丹客串,但该剧没有获得预期的反响。

2023年12月20日,中国甘肃,在帐篷看手机的小孩。摄: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短剧改变了什么?

不论人们是否认同短剧传递的价值观,短剧都已经纳入了文化研究者和电影创作者的视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汤拥华,因为“沉迷”短剧被媒体报道,因一篇名为《一个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剧的365天》的文章走红网络。

他通过对短剧作品的观察,发现当代人对情感的某种渴望,比如短剧中总会设置一种可以“偷听”到他人心声的特异功能,但为何我们对这种能力着迷,他认为是当代人渴望听见彼此的渴望。甚至,汤拥华觉得在学术越来越建制化的今天,短剧是某种对抗窠臼的方式。他在采访里说:“我们现在需要有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呈现给大家新的感受的方式,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也分享了自己对短剧的观察,笑言有匿名人士送了他一台专业看短剧的设备,还认为卓别林的《淘金记》也算上是短剧鼻祖,让观众“爽”了一百年。2025年,在他创办的平遥国际影展上,新设置的短片创投单元引人瞩目。其中参与的项目的片名都很简单直接,诸如《本少年不争不抢赢天下》《重生80天之天若有情》《霉运走开!福娃来敲门》……对于这些与传统艺术电影调性不同的短剧,贾樟柯的评价是“观察视听作品变化”。

仿佛一夜之间,传统影视剧的从业者都在谈论短剧。2024年,官方举办的长春电影节专门设置了一个微短剧创作研讨会。在该届长春电影节上,曾担任《我不是药神》《战狼2》《你好,李焕英》等高票房电影制片人的张苗在会场上说:“当我们(电影人)还在讨论如何用三场戏把人物建立起来的时候,微短剧在试图用三句台词建立人物……”

张苗认为微短剧的台词经常使用一些对主流人群来说“陌生”的词汇,其实反而是年轻人常用语言,电影应该向短剧学习,学会面对这个时代的挑战,去把观众请回影院。

面对这两年中国院线电影的整体颓势,传统影视行业倍感危机。

慢不下来的节奏

七月是一位电影编剧,2005年写出了自己第一个长片剧本,虽然不是行业头部编剧,但一直都有稳定的工作。“疫情当中,虽然影院一度关闭,我都没有很焦虑,一直都有剧本在洽谈,但现在我开始有些担心,短剧这样的故事,我不知道要怎么写。”她告诉我。

2024年播出的古筝剧《墨雨云间》。影片截图

七月虽然觉得短剧的故事普遍经不起推敲,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微短剧对传统影视剧产生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她说:“从前节奏很慢的剧本都无法通过了,现在哪怕是电影,都需要设计短剧那样的情节反转,很多东西根本不合理,可老板说不这样就没人看。”

Bob在中国某视频平台的公关部工作,有将近十年的从业经历,是一位比较资深的影视公关人。他认为短剧对传统长剧的冲击是巨大且快速的,可以说“平台的长内容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8集剧集《我的阿勒泰》广获好评,这部剧文学性很强,节奏舒缓,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主打“治愈系”,让观众沉浸在剧情的细微处。“但是到了2025年,大家越来越没有信心,这样的剧集很难获得观众青睐,大家越来越想要一些非常速食的快感。”Bob无奈地说。

他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前不久一部名为《人生若如初见》的剧集上线,这部剧坐拥包括魏大勋、李现、春夏等一众明星的历史剧,几年前宣传时还曾引起不小的关注,但当它在2025年正式播出后,收视率却很低,完全不匹配它的制作程度。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4年播出的古装剧《墨雨云间》,这部剧在播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宣传,结果却意外地走红,其创作逻辑与短剧的思路别无二致,核心就是被丈夫背叛的女主角如何逆袭复仇。这部剧的节奏快,反转多,人物行事癫狂,收视率却居高不下。这部剧成功后,大量的“古偶”开始向其学习,在短时间内复刻出不少相似的作品。

婷婷向我介绍,类似《墨雨云间》这种主打女性观众的“爽剧”如今也是短剧赛道中最火的一支。最初短剧主要是“男频”的,也就是主打男性观众,多数故事涉及“一夜暴富”“少爷隐藏身份”等情节。

但伴随着性别议题越来越广泛,女性用户的消费力越来越强,微短剧也渐渐过渡到了“女频”,故事也渐渐侧重“宫斗”“宅斗”“报复渣男”等题材。女性观众不但对作品的服化道有更高的要求,对剧本也有更高的期待,渴望看到一些更具细腻情感的东西。因此,如今的短剧拍摄团队最低要求也要“看上去好看”,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电影科班出身的短剧导演入行,在很多短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有设计的镜头调度。

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的节目。网上图片

不仅如此,海外的华人也将短剧这个门类引进海外,将已经在中国实践中证明较为成功的剧本翻译成外语,再聘请本地的拍摄团队和演员,将一个个“霸道总裁爱上我”演绎成新的版本。

美国目前是海外短剧的最大市场,占据了整个行业的六成,这些短剧受众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Sensor Tower追踪的多篇报导中,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从2023年到2025年下载成绩惊人,还曾登上了美国苹果商店的总榜前三。

此外,日本短剧市场收入最高的TopShor、东南亚市场下载量最高的ShortTV,以及DramaBox、GoodShort、FlexTV、MoboReels、 Kalos TV短剧平台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不错的盈利,它们共同创造了近2亿美元的收入。

内容层面,“霸道总裁”的爱情故事是各国的最大公约数,不论是美国的狼人、吸血鬼,还是非洲的农场主、牧场主,它们的核心基本一致。甚至,在中国互联网广为流传一则流言,说有人在美国拍摄了以特朗普为主角的短剧,故事则是他是如何爱上一位在白宫做保洁的普通女人……虽然这个传闻后来被辟谣,却也足以证明美国短剧在剧情层面的脑洞大开。

霸道总裁之外?

1990年出生的吴迪曾在美国学习电影制作,毕业后发现很难一步实现导演梦想,在自费拍摄了两部艺术短片,入围过几个电影节后,他一边办理移民,一边选择投身美国短剧行业。对他来说,有东西可以拍又能够挣钱,并非一件坏事。

“好莱坞的衰落也很厉害,我的白人同学都不一定可以找到片子拍,何况是我们?疫情之后,我觉得必须要认清现实,先挣到一些钱。”吴迪说。

吴迪拍短剧的收入非常可观,他甚至有些担心自己会有些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他也不是没有顾虑:“烂片拍多了,自己还会拍出好片吗?”

2024年7月16日,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演员在宴会厅的片场排练台词,拍摄微短剧。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2025年,吴迪回国参加了一个国内的电影节短片训练营,主办方会给成功入选的学员每个人几万块钱的扶持经费。他说:“其实几万块钱真的很少,远远不如我拍短剧的收入,但这毕竟是一个机会,中国人想要拍电影,还是在中国比较有机会。”

训练营中一半的同学有留学背景,而他们当中又有一半人都在海外拍过短剧。“我一直都有电影梦,但是电影已经这么不景气了,或许拍短剧就是我们这批学电影的’留子’最好的谋生手段,至少现阶段是这样。”吴迪告诉我。

与吴迪截然不同的是,拍了几年短剧的婷婷已经想要退出这个行业,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在中国拍短剧最好的挣钱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只有平台可以盈利,短剧的制作公司和从业者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

乍看上去,短剧几乎是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但短剧真实的成本并不算低。比如《我在八零年代做后妈》的制作方“听花岛”的负责人曾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付费短剧的利润能超过1000万。即使是流水8000万的爆款短剧《我在80年代当后妈》,我们也只能分到充值金额的7%——560万元;再除去200多万元的制作成本、团队奖金,最终纯利润仅有200多万”。

相比较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收入8000万时,扣除掉各种费用,片方通常可获得约‌3200万‌至‌4000万‌。

婷婷介绍说,一部短剧如果想要回本,用户充值的费用必须是制作费的20倍,也就说哪怕成本只有10万元,也需要有200万的充值费用。因为短剧的发行和营销才是重点,一部剧要被人看见,需要有所谓的“投流”,也就是通过投放大量的广告流量去推广剧集,比如在小红书、抖音和快手上释放短剧的精彩cut,这部分费用要占到短剧收入的八成。

2023年,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开发了“红果短剧”的App让用户免费观看短剧。网页截图

面对这样的局面,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023年开发了一款名为“红果短剧”的全新App,“红果短剧”号称可以让用户免费观看短剧——在使用中,用户只要观看广告,就可以获得看剧的资格,而短剧平台的盈利模式也从用户充值转变为商家广告费。

“红果短剧”与网文平台“番茄小说”同属于“字节跳动”旗下的同一条业务线,在自主开发短剧的时候可以非常便利地解决改编网文的版权问题。借助强大的财力,“红果”的模式不是购买已经拍好的短剧,而是会自己投资生产,他们还有自己的编剧团队,通过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网文排行榜,从中寻找最受欢迎的小说,将这些小说进行拆解(通常一部网络小说可以被拆分为很多个剧本),在将开发的剧本分发给承制短剧的供应商,由他们去拍摄。

与传统的影视剧制作强调故事创意的独特性不同,“红果”这样的平台会将同一个剧本分发给多家承制公司,让他们各自拍摄一些雷同的短剧,期待总有一个可以成为“爆款”,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当然,短剧在如今的中国也不仅仅承载着下沉市场的娱乐这么简单,官方和资本都很重视短剧的影响力。一方面官方的很多机构也在拍摄短剧做一些正面的宣传,另外一方面品牌也利用短剧进行营销。

不但本土的奶茶品牌茶百道、护肤品牌珀莱雅在推出自己的短剧,就连法国的欧莱雅、韩国的三星等国际巨头也进入短剧赛道,投拍和冠名了一些短剧。这些短剧不但会在剧情中植入品牌的产品,产品还会以购物链接的形式直接出现在观看页面上,从而刺激观众消费。

有业内人士分析,短剧的第一波火爆是爽文影视化的结果,赚的是观众的钱;未来短剧则会越来越精品,也会越来越商业,赚的是品牌的钱……

短剧虽常常给人“低俗”的刻板印象,但也由于短剧拍摄成本低,周期快,内容相对自由,它也可以非常快速地回应社会热点,也不失为观察社会情绪的绝佳入口。所谓“粗制滥造”背后也有值得称道的创意和巧思。

霸总剧《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影片截图

比如前些年很火的《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的主角“王妈”,不同于一般的“霸总剧”中的男女主角大多是光鲜亮丽的有钱人,她本应该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霸总”家的佣人,却在这部剧中被赋予了主人公视角。她不断地拆解着“霸总”所谓的爱情,讲述着“打工人”的辛酸和无奈。

类似这种触及社会尖锐矛盾的短剧并不在少数,很多剧都在给出对阶级固化、分配不公甚至性别不公的观点和解法,短剧里的弱者总是不甘于被强权伤害与侮辱,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和邪恶同流合污,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保全自我,短剧或许是另一种对中国社会的镜像。

评论区 1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我被评论《墨雨云间》“人物行事癫狂”戳中了笑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