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参加巴勒斯坦扎营抗议的华人师生还好吗?

“与其被动接受系统的霸凌,或是消极享受自由、民主的成果,不如去不断抵抗这个系统。”
2024年4月29日,美国华盛顿大学营地,一名男子高举巴勒斯坦国旗,活动参与者和学生围绕堆积的路障高呼口号。摄: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5年3月10日,哥伦比亚大学巴勒斯坦团结营地的学生谈判代表和发言人Mahmoud Khalil在纽约的住所被国土安全部特工拘捕,并被转移至ICE(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拘留所等待驱逐。Khalil的被捕震惊美国社会,因为他持有绿卡,是美国永久居民,且没有受到任何刑事指控,国务卿卢比奥称驱逐他的原因是“其在美国的存在或活动可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严重不利后果”。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兑现“严惩2024年美国高校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参与者”的承诺,并把对抗议学生的“秋后算账”与其彻底重塑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更宏大战略结合起来。美国大学因纵容“反犹主义”而被切断大量联邦经费,而参与抗议的国际学生被吊销签证、绿卡,并被拘捕并面临驱逐的新闻不时出现。

当美国高校的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威胁,曾参与抗议的华人师生同样处于巨大的潜在风险中。去年5月,我采访过七名美国高校的华人师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所在学校的支持巴勒斯坦抗议。他们中有人直接参与扎营,有人策划罢工,有人只是密切观察形势。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3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没有绝对自由,只有相对自由。让渡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2. 看到外國人在一個經歷過911事件的國家裡,穿著這樣的頭巾四處晃蕩,還真的是蠻神奇的。

    他們露出來的眼睛,讓我想起那塊巨大的泛美航空747駕駛艙碎片,靜靜地躺在土地上。

  3. 明明是講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運動,但還是要讓哭哭啼啼的「錫安納粹」Apologists來亮相開場。真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