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而家喺边?在异乡搭车,我学会了另一种生存方法

异地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别于原居地的气味、节奏和乘客距离。
摄影:陈子云

编按:“你而家喺边?”是端传媒推出关于港人离散的专栏,持续收集和刊登在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点击阅读专栏过往投稿。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分享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投稿一经刊登,将附上薄酬和会员订阅折扣。)

不论是工作上学、假日闲逛,交通是构成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不同城市有其发展历史已久的交通网络,有自成一格的速度、距离,以及乘客面貌。离开香港,及其密密麻麻并以“方便”著称的公共交通网络,今次投稿捎来各人在异地乘搭交通工具时的细致观察,或在无法顺利搭乘时的应对方法。

有人在穿梭柏林的铁路上看见街友,思考“穷”的意思;有人由在港假日单车手变成在英日常单车手,由自己决定行车节奏和目的地;有人在日本关西的通勤路程中,尝试适应一种新的社交距离。一趟又一趟的车程,他们在路上观察,也从中学习另一种生存方式。

U8:柏林最繁忙也最臭的铁路

陈子云,26至39岁,2024年7月移居德国柏林

二战之后柏林分裂成东西两边,U8 线在东柏林的所有车站关闭起来,变成“幽灵车站”。在80年代曾经有个信号维修技工经地下铁隧道从东柏林逃亡到西柏林……

刚好3月柏林当地的报导提起,U8铁路线“荣登”柏林人心目中最臭的铁路。一个本地栋笃笑演员 Tyrone Stallone 如此演绎:“海豚能够在水中闭气十分钟,但柏林人可以从 Hermannstrasse 一直闭气到 Alexanderplatz。”

本来我想从 Google Maps 计算一下那两个站距离多久,然后才发现,噢是的,这几天柏林地铁又罢工了(注:需时17分钟)。

人在柏林,没有驾照又没有单车的话,出门便要靠柏林发达的铁路网。平日上学我便要搭 S-Bahn 换 U-Bahn 然后乘搭电车,一条路线已经涵盖柏林三个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来到2025年,柏林大众运输公司(BVG)的员工不时发起罢工,BVG 辖下的巴士线、U-Bahn 和电车在罢工期间不会行驶,只有德铁营运的 S-Bahn 能够“幸免于难”。有时忘了看新闻,走到 U-Bahn 站发现出入口都关上大闸锁起来,只好摸摸鼻子走大街的另一端到 S-Bahn 站去。

摄影:陈子云

我家刚好就在柏林西边一条主要大道上,出门后往左走是 S-Bahn 站,往右走是 U-Bahn 站,算是挺方便。哪一边罢工,我走相反方向便行。我的一位德国人好友 Noah 住在柏林的东边,每次找他消遣,都会经过 U8 线。Noah 有次和我搭到 U8 的 Hermannstrasse 站,一位街友上车,车厢马上如入鲍鱼之肆,放肆,就是臭味盈室。Noah 掩住口小声跟我说,你知道 U8 是柏林最臭的铁路吗?

“因为这条线路经过的都是柏林最狂野(wild)的地方。”他说。

U8 线是柏林 U-Bahn 一条南北走向的路线,始通车于1927年。二战之后柏林分裂成东西两边,这条线路在东柏林的所有车站关闭起来,变成“幽灵车站”。在80年代曾经有个信号维修技工经地下铁隧道从东柏林逃亡到西柏林,也有 U8 的车长把东柏林人藏在车长室,把他带到西柏林去。

那些都是历史了,现在 U8 线经过市中心繁忙地带,人潮一直川流不息。北端终点站是 Wittnau,我很少去;南端终点站的 Hermannstrasse,是我和 Noah 一位共同朋友的住处,也是柏林人称最嬉皮士、最贫穷和治安令人堪忧的 Kreuzberg 和 Neukölln 地区。同时 U8 会经过柏林最繁忙的 Alexanderplatz,那里是几条铁路线的交汇站,所以人流密集,当街友把臭味带来,一众乘客其实避无可避。

我曾经在 Neukölln 的 U-Bahn 站见到瘾君子躺在出口,神情迷迷糊糊,也不知是否刚刚“追龙”(广东话:意即吸毒)过来;他裸露出一边大腿,烂肉怵目可见,大概是长年吸毒,针孔都快要把他的大腿打坏。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想驻足再看看又有点怕被他发现。

摄影:陈子云

那种臭味反过来说,是街友生存的铁证,你可以视而不见,但你也要闭气,社会各阶层的人无法完全忽视。

躺平的瘾君子醒来后,也许会走到 U8 的车厢中。车厢中的街友,脚踏泥污而来,不过衣著虽不光鲜也不一定“烂身烂势”。街友搭地铁自然是逃票的,因为柏林地铁的工作人员采用突击验票,所以理论上,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逃票。街友在车厢中其实是为了行乞,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小声得像是为了不打扰到别人(但我们都从气味得知他来了)。

“请你们行行好心,1欧也好,5毫子也好,请施舍给我,我肚子饿,我在公园露宿……”行乞的街友在车厢那端重复了好几遍,然后走到另一端,运气好的话,会有人给他1欧元;更多的时候是众人一边闭气,一边漠视,街友在那一节车厢讨了没趣,便会在下一站下车,等候下一班车的另一节车厢。

那种臭味反过来说,是街友生存的铁证,你可以视而不见,但你也要闭气,社会各阶层的人无法完全忽视。对一个外国人,像我,我有时候想,我也许可以拖舍一分一毫给他们,但我也穷,只有好几次在街上有人向我行乞,他说,给烟也 OK,我就抽出一根烟给他。到底我怕穷,多于怕穷人,那阵臭味,就像鲍鱼之肆般,久而不闻其臭,习惯就好。

好几次在街上有人向我行乞,他说,给烟也 OK,我就抽出一根烟给他。到底我怕穷,多于怕穷人……

摄影:陈子云

当一个街友有权投出心目中最能守护其权益、强调社会公平公义的政党时,相比下我才是更穷的那个呢。

反正每个周五和周六,柏林的地铁站都是这样,也不限于 U8,U 多少都是,月台上一定有酒瓶打破散落一地的玻璃碎。尿味也强烈,可以想像到一夜狂欢之后的那个谁,跌跌撞撞在月台打破酒瓶,又随后尿急,当场解手。月台留下来的种种痕迹,都清楚展现给我们——瞧,又是一个柏林的周末。

而这群街友也许在今年德国大选中,举足轻重。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卷土重来,大胜社民党(SPD);极右的另类选择党(AfD)也声势浩大,当不少人担心柏林作为首都,会否同样被极右势力攻陷时,起初选情不利的左翼党(Die Linke)异军突起,一举夺得柏林最多的议席,而左翼党在 Neukölln 的得票最多。可别看他们穷,他们有选票,他们也会发声。我不禁想,当一个街友有权投出心目中最能守护其权益、强调社会公平公义的政党时,相比下我才是更穷的那个呢。

你觉得自由的生活是?

可以做自己的生活。自由,同时也是容许我去思考怎样为之“做自己”。

摄影:Simon

专心踩单车,背十几公斤的背包也轻如无物

Simon,26至39岁,2022年7月移居英国伦敦

意外地,虽然背上十几公斤的货品回家,但一旦坐在车上,背部重量仿佛消失了。当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全在路上,身体上很多感觉都会感受不到。

英国交通不可靠并非新鲜事,但与其老调重弹,不如讲自己的应对方法。

离开香港前,曾在英国读书的旧同学劝我到埗后尽快买单车。自小在香港踩单车,到埗后买部平实的单车,只需200镑。我有车牌多年,明白汽车司机的盲点与感受,将这个经验应用在马路上踩单车,尽可能远离大汽车,就不会“危害生命”。

离我家最近的超市很细,货品选择非常有限,步行也要15分钟。有了单车,我可以带大背囊去更远的大超市买𩠌、日用品及减价食品,本来步行需时40分钟,但踩单车不消15分钟便到达。意外地,虽然背上十几公斤的货品回家,但一旦坐在车上,背部重量仿佛消失了。当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全在路上,身体上很多感觉都会感受不到。

有了单车,我不需乘巴士去中短距离目的地,因为踏单车多数比坐巴士快。我可以趁好天气到泰晤士河畔欣赏天鹅,再泊好单车再找个地方饮咖啡,甚至骑到更远的汉普顿宫。

摄影:Simon

每次乘车不论距离都有明确目标,反而更重视每一次外出,印象更深刻。

对比香港湿热天气,在伦敦踏单车舒服得多;与香港司机相比,伦敦司机较容忍单车在路上行走。以前住葵涌,踏单车只是假日活动,花100港元租一架毫不好用的单车。在英国,自己会维修、清洁单车,整个“驾驶”体验提升不少。是的,踩单车都要“整车”,在英国要请人做的事都贵,于是先花6镑买两块新的煞车皮,自己动手换上。想请人代劳吗?多付四五倍价钱可以了。

是的,英国公共交通可以十分不济,甚至不断打破新低。人在外国,学得最多就是如何解决问题。糟糕的交通可以毁掉一日的行程或心情,但与其不断抱怨,我宁愿看看能否做什么来挽救。

在香港乘车方便又可靠,所以大家都不当外出是一回事。英国交通费贵又不太可靠,每次乘车不论距离都有明确目标,反而更重视每一次外出,印象更深刻。

有一次朋友问:“你两口子外出踩单车,会平排踩手拖手吗?”

我答:“踩单车都是驾驶,驾驶最重要的是安全到目的地,手拖手踩单车大大增加危险。你应该看了太多不现实的爱情故事吧?”

摄影:Simon

你觉得自由的生活是?

可以选择做与不做一件事。相比亚洲人较喜欢集体行动,在英国生活,我对“选择”有更深体会。经思考后才做或不做一件事,在英国多数没有人会质疑,得到更多的是尊重。

乘客的距离

Dominic,26至39岁,2024年10月移居日本关西地区

乘客尽量回避其他人,避免让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切东西触碰到别人身上的任何一切东西,包括身体、眼神、衣物、声音,但原来也可能包括气味。

有一次,我在下班后和同事去喝酒。电车很满,找不到座位,为了不要阻到其他人,我用右手拿著背包,左手举起捉著扶手,和同事有谈有笑的坐到尾站。下车时,长得有点像夜神月(动漫《死亡笔记》角色)、一个戴眼镜的斯文靓仔同事,回头善意地细声提点我:“像刚才这样的情况,你还是把两只手都举起来才好。”

我不解,问点解?他说:“两只手都举起来,如果电车上有人被性骚扰,才不会有机会被怀疑。”然后示范把背包挂在胸前,举起两只手,确实是刀枪不入之余人畜无害,被人指称绑架也一定第一个被放走。我脑洞大开,想起日剧《重启人生》里也有角色在车厢中被误会非礼的一幕。没想到戏剧如此源自生活,也没想到这样的情节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这样的一个回应。

摄影:Dominic

我一直觉得从日本的语言到生活文化,都像是“活在距离之中”。

在香港乘坐交通工具,我一直很讨厌人大声倾偈(聊天),更讨厌人开声睇片(看影片),来到日本就再没有这样的烦恼了。日本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自制,约束,车厢中永远一片肃静。乘客尽量回避其他人,避免让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切东西触碰到别人身上的任何一切东西,包括身体、眼神、衣物、声音,但原来也可能包括气味。

来到日本开始返工之始,我沿用在香港上班的习惯,先买杯咖啡 take away 搭电车返工。当我踏进车厢后,却发现电车上像我这样拿著纸杯热咖啡的人只有我一个。个中原因,车门一关上我就明白了。我手中那杯热咖啡的气味,开车不久后就迅速地在车厢里弥漫,在苍白的空间中特别浓郁。

虽然咖啡本身不能算是臭味,但因为这个气味的出现,完全是来自于我个人单方面地、在没有得到大家的同意下,令气味传到了大家的鼻中,很可能无谓地为大家的早上添加了不必要的色彩,而影响了大家的心情。所以我还是特别感到自己“迷惑”(日常日语,意思是打扰)了整个车厢里的人。那短短四分钟的车程感觉长似20分钟。

自此我再没有外带热咖啡返工。

我一直觉得从日本的语言到生活文化,都像是“活在距离之中”。一次,巴士上有人在车后方不停大叫。此时,我发现一向厌恶车厢噪音的日本人没有一人向后望。所有人好像已有默契地装作若无其事,一直到我下车。我也试过坐新干线由南到北去滑雪,关西和东北之间、几百公里的距离在日本几近完美的铁路基建下,缩短得像坐地铁一样近。但日本即使拥有最快的火车,也好像没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摄影:Dominic

你觉得自由的生活是?

能够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读者评论 2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評論是需要等審核過了 才發出的嗎?

    1. 讀者你好,評論不經過審核,讀者發佈後評論會直接發佈。